|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陈正仁:让人念想的连队食堂
点击:  作者: 八尺沟人    来源: 八尺沟人  发布时间:2020-01-11 09:50:00

 

       民以食为天,事以吃为大。离家奔波几十年,在外吃过大大小小的食堂,从中学到军校,从团机关到总部机关,从政府机关到企业,最让人念想的还是连队食堂。

 

连队的食堂疯快解饿。上世纪七十年代,整个社会温饱问题仍较突出。虽然每位战士每天的伙食费只有47分,但粮油定量供应,加上连队自己养猪种菜,每天有米有面,时而有肉有鱼,这在当时那个年代已属不差,尤其像我们农村兵,真有点满足感、幸福感。

刚入伍十八九岁,还处于长身体阶段,训练、劳动强度大,肚子易空,对吃特别惦记和盼望。每当下课下操或者劳动归来,路过食堂,总会抬起头向里边张望。什么叫秀色可餐,什么叫芳香四溢,就在连队食堂。其实,连队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多高级的厨艺,只有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常菜,以及炊事班战士粗糙的双手。它的香,它的色,大多是因为饿了。

 

有一种快叫连队食堂就餐。刚刚在门口整齐列队,努力唱着歌,一进门一落座,呼哧呼哧几下,就结束了战斗。遇到吃面食更快,面条不用说了,包子、花卷之类的,嘴巴咬一个,手里拿一个,眼睛盯一个,三下五除二,没了。

狼吞虎咽,饱得快,饿得也快。夜晚起来站岗执勤,肚子会饿,再也睡不着。有时看到花卷、包子有吃剩的,又不能拿回宿舍,会打点"小算盘",主动去帮助收拾餐桌,把盛放花卷或包子的盆往窗边靠一靠,悄悄地打开窗户插销,夜晚上岗前或下哨后,用竹杆,没有竹杆就用枪刺,去挑窗里可吃的东西。尽管这上不了台面,尽管食物是凉的,甚至只是一点包子皮,但与值勤的战友共享,心里头还有点小窃喜。

 

连队的食堂简单整齐。厨房间一般两口大锅,一口做大锅饭,一口炒大锅菜,有的只有一口,或者为省煤,只启用一口,先做饭后炒菜。桌子板凳四四方方,硬硬梆梆。什么季节吃什么菜,每周经委会订一次食谱,其实轮番的就那几个菜。汤是清汤寡水,里面若有一些面条或是粉丝、菜叶,会引起轰动,争先恐后去捞。老手一捞就有,新手怎么捞都是空的。老手拿起勺子边捞边传授经验:一下沉到底,慢慢往上提,心不慌,手不抖,心一慌,全剩汤。

饭菜没得选择,却很怀念当初的单纯。现在,选择多了,有时不知道选什么好,选择成了问题; 选择多了,各色味道也多,味道多了,反而没有了味道。

 

整齐划一是部队的特征,这也体现在连队食堂里。储藏间,瓜果蔬菜分类整理,分层摆放,南瓜、土豆、萝卜等每一类,大的在一起,小的在一块。大米、蔬果、调料、腌制小菜的酱缸,化身听口令的"战士",成行成列,整整齐齐。

连队的食堂平等温情。我军从成立之初便倡导官兵同餐,灶别的区分标准不存在官衔的高低。实行四个灶别,是根据区域和官兵的军种、岗位划分的。在连队,没有小灶,没有小餐厅,连队干部同战士一样。即使上级首长和机关干部来了,战士吃什么,他们也吃什么,有的连队为展示伙食,为表示热情,也许包含献点殷情,会加点菜、多点鱼肉,那战士们的也一样加,大家都特殊一下。

 

那时风气还是很纯。我听司务长亲口讲过一个有名有姓的故事。团里一位副政委特别喜欢吃肉,到连队检查工作,赶上连队杀猪。连队主官陪他到食堂看看,他看到刚烧好的肉香喷喷的,嘴有点动。司务长说,要不弄个碗,首长您尝一尝。副政委带着浓浓的陕西口音:"饿不吃,饿不能吃。"快要出门时,他又折返回去,说,"饿尝点汤,看炊事班的厨艺咋样。"司务长看见,尝汤时,他很快把一块肥肉吞下了肚。

在连队,有搞好食堂等于当好半个指导员一说。这不仅是吃饱了不想家,而是因为连队是个大家庭,食堂是把凝心锁。谁不舒服了,食堂会送上病号饭。战士亲属来队了,会给他们匀出饭菜或者加个菜。节假日到了,官兵们围在一起包饺子,一个班一个班的轮着下锅,从下午四五点延续到六七点。新兵刚下到班就餐时,看到一桌只有一盆子菜,往往只扒自己碗里的饭,不好意思动筷子夹菜,班长副班长和老兵会把菜往新兵碗里拨。

 

战友们都爱吃煎饺,但吃一次,面、油、肉会大大超出当天的定量。每当有艰巨的任务,连长总把炊事班长找来,下达指令:今天战士们辛苦,晚上吃煎饺。炊事班长虽面有难色,也得变成"巧妇"。战士们听说晚饭有煎饺,整天都挂记,干起活儿来浑身是劲。

对连队食堂的感情,还在于那里有战士们自己的劳动成果。条件允许的连队,有搞农副业生产的传统。开始有些战士不适应,感到怎么来当兵还要种菜。有的战士说得直接:"这样还不如让我爹我爷来当兵。"但随着融入到农副业生产的氛围中,就有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味道。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军委对基层官兵的伙食一直十分关心。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曾提出"斤半加四两",即除粮食外,每位战士每天要达到一斤半蔬菜、一两肉、一两禽蛋鱼、一两豆制品、一两植物油。各部队抓落实可使了不少劲。改革开放以来,伙食标准经过20多次调整,最低的一类区一类灶从每人每天的几毛钱,增加到了十几元,逐步实现从温饱型向营养型转变。

再一个是,连队的食堂机动相伴。连队是遂行任务的基本保障单位,食堂配有行军锅等战备物资和野炊灶具,是"背着的食堂"。官兵们野营训练、演习、打仗、抢险救灾、助民劳动,走到哪,伴随保障到那,享受着"特供"和"随护"。到了一个地方,可借住的房子、利用的场所,那儿就是食堂; 没有借住利用的,沟沟坎坎就是灶台,一方天地就是食堂。经历的风餐露宿的感觉,远非他人尤其是现代年轻人可以体会。

 

忆食堂,最忆是连队。有人说,连队食堂只适合生存,不适合生活。我看,这话说对了一半。心之所向,素履可往。人间有味是清欢。连队食堂这样的生活,不就是一种清欢、有味的生活吗?

(注:文中图片来自于网络)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陈正仁:让人念想的连队食堂

    2020-01-11
  • 内容 相关信息

  • 陈正仁:让人念想的连队食堂

    2020-01-11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