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得对的。”
不论是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还是日理万机的和平建设时期,毛主席都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历史古籍,并且写了不少批语。
据说,毛主席批读过的书,有些已经失散了。
1993年5月,中央文献研究室曾将保存下来的毛主席读三十九部文史古籍的批语结集出版。
将毛主席对一些文史古籍的原文和批语摘录,以飨读者。
毛主席读《初唐四杰集》批语
《初唐四杰集》,[清]项家达 编,文丛雅居重刊星诸项氏本,1957年6月 第一版。
秋日楚州郝司户宅饯崔使君序
上元二载,高秋八月。人多汴北,地实淮南。海气近而苍山阴,天光秋而白?晚。川涂所亘,郢路极於崤潼;风壤所交,荆门洎於吴越。凭胜地,列雄州。城池当要害之冲,寮き尽鸾之选。昌亭旅食,悲下走之穷愁;山曲淹留,属群公之宴喜。披鹤雾,陟龙门。故人握手,新知满目。饮崔公之盛德,果遇攀轮;慕郝氏之高风,Ш逢解榻。接衣簪於坐右,驻旌於城隅。临风?而解带,盼江山以挥涕。岩楹左峙,俯映元潭;野径斜开,傍连翠渚。青萍布叶,乱荷芰而动秋风;朱草垂荣,杂芝兰而涵晚液。舣仙舟於石岸,荐绮席於沙场。宾友盛而芳樽满,林塘清而上筵肃。琴歌送起,俎豆骈罗。烟霞充耳目之玩,鱼鸟尽江湖之赏。
嗟乎!素交为重,觉老幼之同归;朱绂傥来,岂荣枯之足道?且欣风物,共悦濠梁。齐天地於一指,混飞沈於一贯。嗟乎!此欢难再,殷勤北海之筵;相见何时,惆怅南溟之路。请扬文笔,共记良游。人赋一言,俱成四韵云尔。(《王子安集》卷七)
毛主席批语
是去交趾(安南)路上作的,地在淮南,或是寿州,或是江都。时在上元二年,勃(王勃)年应有二十三四了。他到南昌作《滕王阁诗序》说,“等终军之弱冠”。弱冠,据《曲礼》是二十岁。
勃死于去交趾路上的海中,《旧唐诗》说年二十八,《新唐书》说二十九,在淮南、南昌作序时,应是二十四、五、六。
《王子安集》90%的诗文都是在北方——绛州、长安、四川之梓州一带、河南之虢州作的。在南方做的只有少数几首,淮南、南昌、广州三地而已。广州较多,也只数首。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并未到达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
有人根据《唐摭言》、《太平广记》二书断定:在南昌作序时年十三岁,或14岁。据他作过沛王李贤的幕僚,官“修撰”,被高宗李治勒令驱逐,因为他为诸王斗鸡写了一篇檄英王鸡的文章。在虢州时,因犯法,被判死,遇赦得免。
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
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愁满腹一方。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得对的。
为文尚骈,但是唐初王勃等人独创的新骈、活骈,同六朝的旧骈、死骈,相差十万八千里。他是七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
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主观唯心主义),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少年英发,贾谊死时三十几,王弼死时二十四。还有李贺死时二十七,夏完淳死时十七。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青年人比老年人强,贫人、贱人,被人们看不起的人、地位低的人,大部分发明创造,占70%以上,都是他们干的。30%的中老年而有干劲的,也有发明创造。
这种三七开的比例,为什么如此,值得大家深深地想一想。
结论就是因为他们贫贱低微,生力旺盛,迷信较少,顾虑少,天不怕,地不怕,敢想敢说敢干。如果党再对他们加以鼓励,不怕失败,不泼冷水,承认世界主要是他们的,那就会有很多的发明创造。
我们近来全民性的四化运动(机械化、半机械化,自动化、半自动化,)充分地证明我的这个论断。
由王勃在南昌时年龄的争论,想及一大堆,实在是想把这一大堆吐出来。1958年党大会上我曾吐了一次,现在又想吐,将来还要吐。(这篇批语末尾有删节)
延伸阅读:
王勃是一个少年天才,9岁时读颜师古《汉书注》10卷,指出颜氏失误之处,可见王勃才学超常。据说他还有哲学、医学等方面的著作。当然其主要贡献还在文学方面。《饯崔使君序》与《滕王阁序》都是骈文,后者更是传诵千古的美文。
毛主席写这个批语时不是一般地作考据,是想借王勃“以一个二十八岁的人,写了十六卷诗文作品”,与王弼、贾谊、李贺、夏完淳并论来说明“英俊天才”出自青年。也是现实中发动“四化”运动、倡导敢于发明创造的思想的一种流露
毛主席历来重视青年的作用。早在1958年5月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讲话一开始就围绕着“破除迷信”这个题目进行发挥,认为“从古以来,发明家都是年轻人,卑贱者,被压迫者,文化缺少者”。为了证明这个观点,他一口气举出古今中外31人为例,王勃当然在内,甚至把舞台上的红娘、神话中的哪吒也算上了。
会议期间,毛主席还为一个报告写了批语,并拟题目为“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批语中隐含了主席对群众进行科技发明的渴望,他把“四化”运动的希望寄托在青年身上。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新文化研究”微信公号)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