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这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杀伤最惨烈的一场战役,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之一。这里面除了临阵指挥、军队战力这些重要因素影响战局走势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因素,是什么呢?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在战争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今天抛开战略战术和战斗力的方面,从自然条件、土地制度和生产运输方式简单探讨一下粮食对于长平之战的影响。
自然条件
作为战争的双方,秦、赵两国两地的自然条件差距是巨大的。太史公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对秦国的土地质量描述的是:
“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適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穀,地重,重为邪。”
关中平原
这段是说秦国关中之地肥沃,极其适合进行农业生产。而且当地民风淳朴,擅长农事。反观赵国,《尚书·夏书·禹贡》中对赵国土地的主要产粮区冀州描述的是:“厥土,惟白壤,厥赋,惟上上,错,厥田,惟中中。”这里说的就是赵国的主要产粮区冀州的土壤主要是白壤,土地质量也仅仅是中等水平。
巴蜀风光
而且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平定了巴蜀,而巴蜀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再看赵国,虽经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以后吞并了中山国,但中山国不仅地少人众,而且民风不正,多喜欢投机倒把的钻营。虽然赵国也据有太行山以西和河套地区,但是受地形限制,太行以西地区不宜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河套地区也是受制于地理位置和周边安全的原因,无法对赵国的战争提供有力的支撑。所以,在自然条件上,秦国已经占得先机。
土地制度
秦国的土地制度是“授田制”,由政府直接管理大部分土地,通过授田制将小部分土地转为私人经营使用。商鞅变法将秦国变成了一台专为战争服务的耕战机器。在变法的法令中,就有诸如《垦令》、《农战》、《算地》等与农业相关的条令,督促鼓励国民勤劳耕种,这种制度既保证了生产要素的优化,又刺激了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而且秦国利诱“三晋之人”来耕耘秦国的土地,来到秦国后,三晋之民既受田宅,又免除了兵役,结果自然是皆大欢喜。而反观赵国等山东六国,实行的还是封建经济下的领主土地制度,各国之间、各国君主与国内贵族之间一直存在着激烈的土地斗争。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记载:
“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收租税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用事者九人。平原君怒,将杀奢。奢因说曰:“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而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
赵奢到平原君府上征税,却遭到了抗税。充分反映出赵国土地制度的落后,国家无法最大化整合优势资源,统治者与贵族之间在土地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矛盾。后来赵国只能迫于向齐国求救借粮,也拿国内的贵族阶级毫无办法。这说明秦国凭借着先进的土地制度,集中整合国内的生产要素保障前方的战争物资,而赵国却因为土地制度落后,无法有效整合国内的生产要素。
生产运输方式
秦国在农业的方式上是领先赵国的,这是毋庸置疑的。秦国通过大力鼓励人民使用特制农具和牛耕来进行农业生产,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而且秦国举国动员,秦昭襄王征调全国15岁以上的男丁去运粮。秦国通过渭河、黄河、汾河可以轻易的将粮草运输到前线,保障了前线的粮食充足。
再看赵国,不仅生产力远远落后于秦国,而且就连运输粮食的方式都很原始。虽然长平战场距离赵国更近,但是受地形的影响,赵国运输粮食只能走陆路,交通不便,且运输力相当低下,宋代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经谈到陆路运输粮食的困难,运输的粮食在途中就会被运量者消耗掉一部分。后来,赵军还被秦军切断了运粮通道,到达前线的粮食肯定会少之又少,所运粮食并不足以支撑赵军的粮草消耗,致使赵军出现了前线粮草难以为继的情况。
结果及影响
受粮食的影响,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陷于被动,致使赵孝成王走马换将,寻求决战也就不足为怪了。换将的结果就是秦胜赵败。
秦国从根本上削弱了关东六国中最强劲的对手—赵国,彻底清除了秦国统一天下的障碍,从此,山东六国再无一国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抵抗秦国,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