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有力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表现为七个方面: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是最大优势,是决定其他方面优势的基础和前提;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和科学民主决策是政治优势;实现公有制主体基础上的又好又快发展和兼顾效率与公平是经济优势;民族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使中华文化获得新时代的生命力是文化优势;以人民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是社会力量优势;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发挥其现实力量是理论优势;强化执政党使命和责任担当,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伟大的历史性成就,充分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而不懈奋斗,取得了全方位、开创性的历史成就,进一步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独特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根本优势,因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全方位的,渗透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力量凝聚、理论指导和国家治理等方方方面面,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他方面优势的前提。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始终是领导核心。历史证明,“过去的革命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在于党的领导,现在的建设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关键也在于党的领导”。“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和力量统一和凝聚起来,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是不可设想的。”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始终是领导核心,是因为其具有很多优秀特质:在理想信念上,中国共产党有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始终坚持党的最高纲领和基本纲领的统一,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在组织上,中国共产党拥有卓越的执政集体。在中国,进入中央领导层的领导者,大都经历基层历练,并经过层层筛选,因而治国理政能力强。中国共产党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集中了全国众多的先进分子和各方面的优秀人才,是巨大的组织资源和组织优势。在作风上,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艰苦奋斗、谦虚谨慎的优良作风,一贯重视学习、善于学习,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让党的领导更加适应实践、时代、人民的要求。”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也会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等领导能力不足和党员腐败现象。但中国共产党始终注重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积极应对各种风险考验,持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的历次代表大会都专门强调了加强党的建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净化党内政治生态,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大力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惩治腐败,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通过全面从严治党,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确保了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党的政治建设的首要任务。”世界上有很多国家陷入政党纷争、政局动荡的旋涡之中,根本原因就在于执政党缺乏权威,难以实现有机的社会整合。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欧洲工人运动和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实践中,始终强调“权威”的重要性。“没有权威,就不可能有任何的一致行动……而没有这种统一的和指导性的意志,要进行任何合作都是不可能的。”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与维护党的领袖的权威和核心地位是一致的,邓小平指出:“任何一个领导集体都要有一个核心,没有核心的领导是靠不住的。”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伟大进步,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习近平同志是全党拥护、人民爱戴、当之无愧的党的核心和领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取得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更伟大胜利,必须更加自觉地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更加自觉地做到“两个维护”。4.中国共产党领导一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优势的根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一切伟大成就,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伟大成就基本经验的总结,党的十九大把“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进一步提出“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把党的领导贯彻和体现到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领域。”实践证明,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方位领导,才能保证我国政治民主、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理论创新、社会团结和稳定,才能推动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因此,我们说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切优势的根源所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
人民当家作主和科学民主决策的政治优势
与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的民主,是属于绝大多数人的民主。“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无论是从阶级实质,还是从实现形式来看,中国的民主政治超越了西方民主模式的局限和困境。1.我国的国体、政体和基本政治制度决定了人民当家作主和科学民主决策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在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成功开辟和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最真实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充分发挥各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政治智慧和卓越才能,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尽可能避免决策失误。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之间是执政党同参政党的关系,有效避免了西方政党之间为争夺政权而导致的政局不稳、社会秩序混乱等现象。2.中国共产党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实现政治优势的根本保障《中国共产党章程》明确规定,“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也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机构实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民主集中制具有巨大的组织和领导优势。一方面,民主集中制可以保障党和政府的领导权威和治理效率。“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同坚持民主集中制是一致的。”民主集中制原则要求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这是处理党内关系的准则,有利于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克服彼此分歧,凝聚社会力量,最大限度地调动和运用各种社会资源,使党和政府决策部署得到迅速有效的贯彻执行,从而提高治理效率。正如邓小平所言:“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我们的效率是高的,我讲的是总的效率。这方面是我们的优势,我们要保持这个优势,保证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另一方面,民主集中制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可以保障全体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使人民群众能够畅通表达利益诉求,从而使党和政府制定的方针政策、作出的重大决策有充分的民意基础。3.协商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与西方国家只重视公民的投票形式,而忽视公民真正享有民主权利不同,我国高度重视发挥协商民主的作用。协商民主包括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协商民主是党的群众路线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通过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把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地团结起来,把方方面面的力量汇聚起来,形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其优势就在于,无论是人民在选举行使投票权利之前,还是在作出重大决策之前,都可以进行平等的、充分的协商,都可以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尽可能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把人民群众最大的意愿和要求集中起来,因而就可以把事情办得更顺利一些、更好一些。
公有制主体基础上又好又快发展和兼顾效率与公平的经济优势
根据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评价社会制度是否优越的最高标准,就是看它能否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及最大程度实现全体民众的共同富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作出了肯定性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了生产力高速和高质量发展的统一。在发展速度方面,实现了经济快速发展。1980年,邓小平就强调:“我们一定要、也一定能拿今后的大量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 1984年在会见日本客人时,他说:“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40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79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82.7万亿元,年均实际增长9.5%,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9%左右的年均增速”。201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又迈过了90万亿元门槛。“我们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在发展质量方面,实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把“好”放在“快”之前,意味着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转为更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从2012年开始,针对我国经济发展条件出现的新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加强调“经济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为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现代经济体系的要求,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最直接的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时说:“现在,我们国内条件具备,国际环境有利,再加上发挥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今后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比较好的阶段,是必要的,也是能够办到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所取得的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充分证明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只要我们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并善于把这一优势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我们就一定能够推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建设项目更快更好完成。”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避免出现资本主义社会中决策周期长,繁冗拖沓、涣散低效的情况,有利于实现赶超发展。我国之所以能够实现集中力量办大事,不仅是因为我们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有力领导,而且是因为集中力量办大事是由生产资料公有制、生产社会化的一般要求决定的。我国建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主要集中于能源、交通、通讯、金融、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等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因为生产资料、国民经济命脉掌握在国家手中,国家才能够集中大量人力、物力,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办大事。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资料则由私人占有,社会被分成许多利益不同的私人集团,要集中各方面的力量难度很大。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一是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真是走了邪路了。”与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条件下两极分化不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公有制主体基础上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推进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实现了从完全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市场的基本指向是经济效率,能更有效保证经济效率;而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则使得劳动者和劳动资料相统一,使得广大人民共同占有了生产资料等社会财富,进而有效保证了分配公平。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有效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我们逐步突破了单一所有制结构。自党的十五大确立“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来,逐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收入分配关系,鼓励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起来。40多年的改革发展历程,催生了大量的企业主体、市场主体,它们为寻求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不断开拓进取,从而促使我国经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
民族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中华文化优势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未曾中断的文明。5000多年中华文明发展史孕育生成的民族优秀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之根、文明之源。民族优秀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所形成的中华文化优势,是形塑和传播中国价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的力量是反对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的内生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有较大影响的历史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否定中华文明、破坏民族团结、丑化人民群众、歪曲党史国史、诋毁国家形象、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否定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合法性。“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定地开展揭批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1978—1994年,主要是反对以“非毛化”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倾向,加强党史国史研究、宣传与教育。1995—2011年,主要是反对以“告别革命论”为代表的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中加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主流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歪曲攻击党和国家的历史,抹黑毛泽东等领袖人物、否定革命英雄等历史虚无主义现象,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旗帜,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民族优秀文化,全面掀起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的斗争,取得重大胜利,进一步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中华文化的不间断性,使得中华民族精神以其独具的价值功能持久地作用于中国社会,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概括的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伟大的奋斗精神、伟大的团结精神、伟大的梦想精神,赋予了伟大民族精神以新的时代内涵。创造精神的本质是创新,伟大创造精神是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伟大成就的精神之源。正是有了伟大创造精神,我国科技水平大幅提升,“一些重要领域跻身世界先进行列,某些领域正由‘跟跑者’向‘并行者’、‘领跑者’转变”。正是有了伟大奋斗精神,我们才能跨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很多“雪山”“草地”,征服不少“娄山关”“腊子口”,取得了攻坚克难的伟大胜利。正是有了伟大团结精神,中华民族才能形成“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有了伟大梦想精神,中国共产党才能不忘初心和使命,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步走”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成了新时代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愿景蓝图。4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所形成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是激励我们民族奋发图强、振兴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也是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一方面,中华民族文化需要马克思主义对之加以改造和提升。1982年,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需要传承中华文化的优秀因子,摒弃传统文化中的封建糟粕,这就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导向,需要广大人民群众能够从社会心理层面接受马克思主义,使其真正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始终注重加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述好中国特色,使国家文化软实力得到大幅提升。这是中华文化获得新时代生命力的重要表征。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吸取中华文化基因而获得广泛而扎实的民众思想根基的过程。民族文化是社会心理层面的社会意识,加强民族文化建设能够有效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方法论原则的现实化。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均是与中华文化的精神支撑、与全体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视为日常社会意识分不开的。4.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的思想源泉中华文化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民族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源泉和情感联系纽带,能更好地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凝聚共识、勠力同心,为推进祖国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今天,以中国发展成就为基础,注入当代中国发展价值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联接和汇聚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国梦而共同奋斗中,将更具有凝聚力与吸引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本载体,当代中国发展价值在海外才能更为持续广泛传播并切实有效地发挥其应有的引领与支撑作用。虽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并不能直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但并不能否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很多有启示价值的思维方法。如,中华民族的整体性思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方法论意义;中华文化中的天下大同思想是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精神力量;中华文化中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传统美德等,是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的重要思想源泉。
以人民为主体贯彻群众路线的社会力量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信奉者和践行者,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永葆统一战线的生机和活力,形成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独特的社会力量优势。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激发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建设热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作为制定政策的依据。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把以改革促发展作为破解与人民利益相关的一切难题的基础,大力推进民生建设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推出了一系列“民生工程”,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网、养老保险网,全面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繁荣和发展。大力推进精准扶贫,我国年均减贫1300多万人,到2020年我国将实现全面脱贫。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和成功实践极大地激发了人民群众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热情。一个政党能否夺取政权,能否巩固执政地位,关键在于能否有巩固的阶级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否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中国共产党是在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中成长、发展壮大起来的,人民是党的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党的群众路线是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领域、各环节都坚持人民利益至上:经济建设方面,着眼于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基础上走向共同富裕;政治建设方面,着眼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各项合法权益;文化建设方面,着眼于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社会建设方面,着眼于改善民生,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着眼于增进人民福祉,为人民创造美好的生产生活环境。通过对人民利益的维护,使党的各项工作有了坚定的群众基础。3.长期坚持统一战线,画出最大同心圆是社会力量优势的重要手段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工作路线,而“统一战线是党的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必须长期坚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主题,贯彻彻底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55个少数民族都拥有和汉族平等的地位和权利,可以依法参与党和国家各级党政的政治决策,有共同治理的权利。党在制定各项民族政策时以民族团结为价值取向,不搞民族主义和大汉族主义,坚决打击民族分裂主义,维护中华民族一体多元格局。统筹宗教工作全局是统一战线的重要任务,中国共产党始终重视加强党对宗教工作的领导,重视培养爱国宗教教职人员队伍,努力发挥他们在党和政府与信教群众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全国30多万宗教教职人员中有近1.7万人是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他们在参政议政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凝聚了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从战略高度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善于以最大公约数的思想方法来推进统一战线工作,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一致性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方面,多样性体现在当今我国社会所有制、阶层利益、价值取向等方面。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就是要在坚持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包容多样性,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2015年,中央印发的《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将同心圆的最外层从原来的“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扩大为“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有利于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现更高程度、更广范围的大团结、大联合。统战工作对象的及时拓展,既丰富了统战工作的含义,又最大限度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优势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之所以显示出强大生命力,最根本的就是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不断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1.与时俱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理论生命力的根本保障“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神圣职责。”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带领全国人民完成和推进革命、建设、改革三件大事,是因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2.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理论特色和物质力量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具有鲜明特征,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坚决反对走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改旗易帜”的邪路;又与时俱进,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时代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中国特色、时代潮流和时代特征的有机统一和辩证结合。这样的理论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邓小平在总结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时说:“过去我们党无论怎样弱小,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一直有强大的战斗力,因为我们有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有了共同的理想,也就有了铁的纪律。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这都是我们的真正优势。”在这里,邓小平所强调的“真正优势”,本质上就是指马克思主义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握以后,就变成了强大的物质的力量,因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中国社会广泛认同马克思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在当代中国,即便是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思潮,其在中国的传播仍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话语体系、思维方法和分析工具,深刻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广泛、深刻的影响力。3.通过加强宣传思想工作统一思想是发挥理论优势的根本途径马克思恩格斯在领导国际工人运动过程中,在与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斗争中始终捍卫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权威地位,保证了无产阶级在思想上的统一。“没有思想上的统一,组织上的统一是没有意义的。”为实现思想上的统一,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始终高度重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生命线作用。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可以说,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改革开放的整个历程,是理论优势发挥现实作用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治国理政新阶段“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新要求,将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许多创造性发展。2013年8月19日,中央召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2014年10月,中央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2016年2月,中央召开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2018年8月21—22日,党中央再次召开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了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党的思想宣传工作的加强,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优势有效转化为大众话语优势、群众力量优势和意识形态优势。
强化执政党使命和责任担当的国家治理优势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治民主化的推进,我国建成了由政党、政府、市场和社会等不同治理主体构成的完善的国家治理结构。其中,政党治理是最根本性的,是国家治理的政治前提,“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对重要关系,即党的领导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关系。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奋斗历程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我们党的一个突出优势就是实现了治党与治国的有机统一。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巨的历史使命和承担着重大的领导责任。领导和执政的双重角色赋予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责任和使命。“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我国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也反映出了党和政府在国家治理中的角色差异,党在国家治理中发挥总领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而政府则承担国家大政方针的具体执行任务。2.完善的政府和社会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优势的现实基础为更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真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社会活力,我国政府治理坚持了鲜明的社会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推进行政改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大力推进简政放权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权责关系、创新管理方式、提高行政人员素质和专业化水平,初步创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制度体系,科学定位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职能边界,正如有的研究者所言:“在凸显国家权力公共性价值取向的前提下,排除了那种国家与社会间截然对立、零和竞争的博弈选项,而致力于不断扩大两者根本利益的交集,追求国家与社会团结协作,共同应对治理挑战的局面。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体系构建的价值前提、制度前提,也是中国实现治理体系现代化目标的最大优势。”社会治理体系在国家治理结构中处于基础地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社会治理不仅是政府的工作职能,而且是社会各界的共同责任,实现了从政府包揽向政府负责、社会共同治理转变;更加注重依法治理,实现了从管控规制向法治保障转变;更加注重综合治理,实现了从单一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社会利益协调机制、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社会风险评估机制、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极大提高了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和专业化水平。世界上一些国家虽然一度实现过快速发展,但由于缺乏法治保障,最终没有能够顺利迈进现代化的门槛。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各方面改革工作,坚持不懈地弘扬法治精神,加强公民法治意识教育,推动公民树立法治观念,切实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在推进平安中国和法治中国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进一步把法治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做出全面依法治国的重大战略部署。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等系列要求。2018年,党中央组建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把党对法治中国建设的集中统一领导提高到新水平。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保证国家安全是国家治理优势的突出特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为此,中国共产党把加强党的领导与尊重人民首创精神相结合,把坚持“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相结合,把坚持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相统一,把坚持试点先行与全面推进相结合,确保了改革开放行稳致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更加强调坚持国家整体安全观,“当前我国国家安全内涵和外延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丰富,时空领域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宽广,内外因素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必须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在习近平总体国家安全观的指导下,我们统筹“外部安全”和“内部安全”,统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统筹“国土安全”和“国民安全”,统筹“国家发展”和“国家安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国家安全道路,有效保证了“我国社会大局保持长期稳定,成为世界上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5.积极参与并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家治理优势的重要使命有效的国家治理是参与全球治理的基础,而有序合理的全球治理则为国家治理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二者相得益彰。当前,世界各国利益相互依存,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2016年,习近平主席在新年贺词中以大国领袖的高度责任和担当指出:“世界那么大,问题那么多,国际社会期待听到中国声音、看到中国方案,中国不能缺席。”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稳步提升,为我国能够在全球治理中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世界向何处去这一时代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已经写入了联合国安理会社会发展委员会、人权理事会等决议;“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新形势下我国推进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载体;主张全球贸易自由化,反对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的主张已经得到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拥护、赞同。这些主张和做法都不仅是为了维护中国自身的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也是为了维护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因而成为改进全球治理体系的重要力量。
[1]《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2016年、2018年。[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年。[3]魏礼群:《改革开放耕耘录》,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8年。[4]顾海良总主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史》第3、4卷,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5]许耀桐:《中国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总论》,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6年。(作者系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政府治理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授权】,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7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