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迈向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上海学派
点击:  作者:张忠任、魏峰    来源:当代经济学基金会  发布时间:2019-03-28 11:07:25

 

          【摘要】:近年来,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其中以孟捷、冯金华的新作《劳动价值新论——理论和数理的分析》(以下简称《新论》)最具代表性。该书丰富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的若干具体理论,并将其进一步拓展到相关应用领域。具体而言,《新论》一书的理论贡献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将非均衡的视角引入劳动价值论的研究,并利用数理工具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第二,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联系出发,对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如市场价值的决定、复杂劳动还原、转形问题、联合生产、国际价值等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结论;第三,对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做了系统的诠释和发展。总体上看,《新论》在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手段上都颇具特色,是一部创新和发展劳动价值理论的力作,一方面代表了近年来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趋势,另一方面标志着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新学派——上海学派——的形成。

关键词

劳动价值论;上海学派;非均衡;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成正比

作者

张忠任,日本岛根县立大学教授;魏峰,安徽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一、引言

《劳动价值新论——理论和数理的分析》一书由孟捷教授和冯金华教授合著(一下简称《新论》)。近年来,两人各自独立或合作生产了大量研究成果,该书便是这些成果的一个结晶。《新论》虽然是一本论文集,但在内容和结构上涉及劳动价值论研究的几乎所有重要理论,且在体系上自成一体。该书在准确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基础上,采用新的视角和新的分析工具,对价值决定、价值转形、复杂劳动还原、联合生产、国际价值等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研究,提出了许多新的观点和结论,代表着国内劳动价值论的新趋势。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呼唤着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就此而言,该书的出版可谓恰逢其时。下文就对该书的理论贡献和研究特色做一简要的评述。

二、《新论》的理论贡献

理论界长期存在对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一些基本范畴和理论观点的曲解和认识上的差异,这些争议和未明之处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发展提供了空间。《新论》的研究和论述以非均衡为视角,围绕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核心范畴展开,对已有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成果兼容并蓄、博采众长,同时又坚持创新,尝试解决劳动价值论研究中的疑点、难点问题,最终在以下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从非均衡视角对马克思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概念的再阐释

1、将非均衡的视角引入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重新解释了马克思的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概念。在马克思经济学的主流观点里,马克思经济学隶属于均衡经济学,价值被视为理解均衡的比较静态概念。俄国学者鲁宾认同这一观点,认为非均衡的经济常态只是暂时的经济崩溃,与之相应的非均衡条件下的价值范畴没有意义。与之相比较,日本宇野学派意识到市场价值是在竞争中被发现,但在对待均衡的态度上与鲁宾保持了一致。《新论》严格纠正了这些错误观点。该书作者从市场价值形成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出发,试图通过价值把握资本主义经济非均衡和不确定,从而将劳动价值论的分析功能从限于对剥削关系的解释,扩展到服务于资本主义经济动态非均衡理论的构建。

非均衡源于技术进步。熊彼特认为技术创新是一个非均衡的过程,经济学中标准的一般均衡理论无法解释创新及其经济后果。《新论》进一步指出,在价值决定过程中,技术进步使得需求变动有可能具有与价格无关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破坏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导致经济的非均衡。非均衡与部门内产品的结构性过剩或稀缺对应,此时与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相对应的市场价值概念便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而与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对应的第二种市场价值成为马克思非均衡经济学的重要分析工具。

2、对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商品价值量机制的数理表达。市场价值决定方面的争议有关于对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认识。长期以来,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相互关系及其在价值决定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在学术界一直存有争议。传统观点往往忽视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在价值决定中的重要性,认为商品的市场价值由与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相对应的第一种市场价值决定。产生争议的原因还在于,与第一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相比,第二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缺乏足够清晰的表达。《新论》一书的作者创造性的推导出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理表达,即所谓冯金华方程[1],不仅廓清了对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的理解,而且生动刻画了两种社会必要劳动共同决定商品市场价值量的机制:假定经济满足等价交换等条件,那么第二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行业或部门的社会必要劳动量,第一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部门社会必要劳动量在单位商品上的分配,即单位商品价值量。

书中在结合两种含义社会必要劳动的基础上推导得到的单位商品价值量表达式表明,首先,两种社会必要劳动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任意一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是所有单位商品生产中消耗的实际劳动的某个线性组合或加权平均;其次,这个表达式不囿于特定的均衡条件:均衡条件下,市场价值形成于第一种社会必要劳动;非均衡情形下,市场价格偏离市场价值,市场价值由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共同决定。

(二)对成正比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发展。

在国内几代经济学家的积累沉淀下,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的理论得以提出,并且成为迄今为止劳动价值论研究领域唯一一个中国人自己的原创性成果。成正比理论自提出后争议不断,其在国内的研究中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商品价值量成正比;第二种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所产出的价值量成正比;最后一种是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国内很多学者误将成正比理论理解为其中的第一或第二种含义。问题是成正比理论的第一种含义混淆了社会必要劳动与有效劳动、劳动量的增加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二种又不能够有效区分产出价值量的增长,究竟是源于不变资本的投入还是企业自身的价值创造。这两种观点都不代表成正比理论的真实含义。

在此基础上,《新论》一书阐明,第三种观点的成正比,即劳动生产率和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成正比,才是成正比理论含义的真实表达。这一种含义的成正比,有效避免了前两种含义成正比的缺陷,使成正比理论可以沿着价值来源于企业自身劳动创造的路线得以发展。在澄清了成正比理论范畴的基础上,《新论》进一步指出,成正比理论与马克思的成反比理论并行不悖,前者是对后者的补充和发展。该书进而发展了一组构成成正比理论硬核的核心命题:第一,在商品按其价值出售的前提下,解释生产率进步给个别企业带来的额外价值的来源,并把这一来源归于单位时间创造的更多价值量;第二,成正比和马克思所说的成反比规律并不矛盾,前者是以后者为前提的;第三,成正比规律不仅存在于个别企业的层面,还可在一定条件下推广到个别部门和个别国家的层面;第四,在一个封闭经济中,给定活劳动投入量不变,社会净产出价值总量亦可伴随生产率进步而增长。作为成正比理论的硬核,这四个命题勾勒出劳动价值论上海学派关于成正比理论观点的基本特征。

(三)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适用范围和应用研究领域的拓展

1、对理论范畴适用范围的拓展。《新论》拓展了与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相应的第二种市场价值的适用范围。将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数理表达,即冯金华方程,从部门内、部门间的商品价值决定拓展至联合生产[2]以及国际贸易情形,为联合生产和国际商品价值决定难题的解决提供了思路。针对这种情形,该书作者基于等价交换和劳动价值论假定,推导出联合生产中不同生产过程单位劳动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比的合理取值区间,这个区间保证了商品价值和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有唯一正值解。在等价交换和劳动决定价值假定下,该书作者基于冯金华方程,构建了国际商品价值决定方程。

前文表明,成正比理论在部门内的企业间、部门间、国家间成立是成正比的理论内核之一。《新论》有条件地指出,不论是企业、部门还是国家层面,成正比与马克思的成反比兼容。当劳动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同时带来净产出价值量的增长和单位商品价值量的减少时,两者有可能并存。复杂劳动还原条件下,劳动生产率与单位时间所产出的价值量成正比,与单位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量或净产出价值量之间成正比还是成反比,取决于劳动生产率与劳动复杂程度的相互变动程度以及资本积累的状态。

2、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理论应用研究领域的推进。除了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数理表达以外,《新论》对于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研究还包括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在具体问题上的应用。该书从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联系出发,对兼容非均衡的复杂劳动还原系数的求解、一般化转形模型的建立、联合生产、国际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新的观点和结论。

复杂劳动还原系数的求解是传统劳动价值论的难点问题。复杂劳动还原理论的主流学派以德国的希法亭为代表,提出教育培训部门与普通商品的价值形成有关。还有一派是俄国经济学家鲁宾,鲁宾强调商品交换是复杂劳动形成的关键环节,指出复杂劳动还原系数的确定,需要通过商品交换过程实现。《新论》以马克思的生产过程理论和暗默知识为理论支撑,就复杂劳动还原问题提出了他们的观点:与生产率进步有关的教育培训劳动,和未来的直接劳动,是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两个阶段,两者共同构成一个连续而统一的价值形成过程。在此基础上,该书在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构建了新的复杂劳动还原模型并求解出不限于均衡条件的复杂劳动还原系数:某个特定部门的复杂劳动还原系数,等于该部门与社会平均的两个MELT(即新解释定义的劳动时间的货币表现)之比。根据这个复杂劳动还原系数可以推断,一段时期内,特定部门MELT增长率大于总量层次或社会平均的的MELT增长率,是这个部门发生复杂劳动还原和成正比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

在价值转形方面,《新论》认为国内价值转形问题研究存在两大阵营。第一阵营延续了鲍特基维茨传统,将投入品的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代表人物是荣兆梓、张忠任等;另一阵营是《新论》一书的二位作者冯金华和孟捷,他们或者采用反证法,或者从价值决定的动态整体性出发,彻底批判和否定了鲍特基维茨的将投入转形的进路。《新论》中包含了冯金华和孟捷关于转形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这些成果有二大理论贡献,第一,在重新诠释新解释的基础上,将价值转形的研究划分为投入转形和投入不转形二种类型,为转形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二是采用冯金华方程,将新解释关于转形问题的研究从净产品扩展到了总产品。在坚持投入不转形和从净产品扩展到总产品这两个方面,《新论》回归了马克思的本来立场,同时又对马克思的观点做了新的诠释和发展。《新论》结合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数理表达(即冯金华方程),建立了新的一般化的转形模型。这个一般模型反映了转形与非均衡的联系,它强调,价值转形不只是由生产中形成的内含价值向生产价格的转形,在非均衡条件下,也是由第二种市场价值向市场生产价格的转形。

[1] 冯金华方程将单位商品市场价值表示为给定的社会必要劳动总量按照商品的价格与全部社会产品价格的比值的分布。

[2] 联合生产指同一个部门生产出一种以上的劳动产品。在给定物量数据条件下,联合生产的价值方程不一定存在唯一正解,而是有无解、负解或多重解等多种可能。

三、结语

《新论》在坚持马克思经济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较为全面而深入地创新和发展了劳动价值论。从内容上看,《新论》具有鲜明的系统性或整体性。这一整体性的基础,是将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相结合,据此解释劳动价值论的所有主要理论。以此为前提,《新论》提出的大量新观点、新假说和新结论之间基本上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支撑的。从复杂劳动还原到成正比理论;从引入非均衡的视角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加以再阐释,到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在价值转形、联合生产、国际价值等一系列具体问题研究中的应用,《新论》将二位作者近年来对劳动价值论的研究有机地衔接了起来,一方面拓展了劳动价值论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内容,另一方面又在不同理论之间展现出紧密的内在联系,进而起到了引导读者从整体上认识和把握劳动价值论的创新和发展的效果。

《新论》的另一特点是充分运用了数理手段研究和发展劳动价值论。在将两种社会必要劳动概念相结合研究各种具体理论时,两位作者充分运用了实现价值方程(即所谓冯金华方程),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系列模型。作为对第二种社会必要劳动的数理表达,冯金华方程具有重要意义,其数理性质和潜在的理论意义,还有进一步诠释的空间。在研究方法上大量运用数理分析手段也是《新论》的特色之一,这不仅超越了传统的定性分析的局限性,而且已经在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上起到了示范和积极的推动作用。(该书作者之一在这方面所做的另外一项贡献,是主编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定量分析(第一卷)——中国经验和数据》,这本书收录了近年来国内学者,尤其是青年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数量分析上取得的代表性成果,内容涉及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再生产理论以及危机理论的经验研究)

《新论》一书的出版,不仅是两位作者自身对其多年研究的一个小结,而且代表了国内劳动价值论研究的最新成果。鉴于该书在研究进路上的独特性和所涉及理论的重要意义,其问世意味着一个新的学派的形成。由于《新论》的两位作者所供职的复旦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均位于上海,在笔者看来,不妨将该书视为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上海学派形成的标志性成果。

本文转载自【CPEER中国政治经济学教育科研网】公众号;原文标题:“张忠任、魏峰|迈向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上海学派 ——孟捷、冯金华《劳动价值新论——理论和数理的分析》评介”。

原文发表于《政治经济学报》第14卷,20194月。该文一个删减版本曾以《一个呼之欲出的劳动价值论研究新学派——评孟捷、冯金华<劳动价值新论——理论与数理的研究>》为题发表于《上海经济研究》,2019年第1期。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迈向劳动价值论研究的上海学派

    2019-03-28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