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顾海良: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和历史主题
点击:  作者:顾海良    来源:宏国智库  发布时间:2019-11-17 10:46:00

 

          新中国70华诞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伟大历程·辉煌成就——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型成就展。他深刻指出:“70年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充分说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回溯七秩岁月,既有历史的萦怀,也有未来的展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作出的四个只有的概括,揭示了我们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经历的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和基本特征,也阐明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揭示了这一过程中蕴含的从第二次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的思想历程和理论特征。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遇与第二次结合的启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伟大事件。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指出:这一伟大事件,彻底改变了近代以后100多年中国积贫积弱、受人欺凌的悲惨命运,中华民族走上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壮阔道路。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不失时机地推进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了一条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新的道路,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复兴道路的第一步;也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理论作出了多方面的创新性探索,发展马克思主义,拉开了新中国70 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序幕

  新中国70年,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过程,就是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的,贯穿其中的就是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基于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把握和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已经形成的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认识,在新中国站起来的基点上,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探寻,是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为起点的。

  195112月,毛泽东在《实行增产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中就提出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注重农业发展的思想,强调为了完成国家工业化,必须发展农业,并逐步完成农业社会化。但是首先重要并能带动轻工业和农业向前发展的是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7页)

  195312月发布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正式提出: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就可以促进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现代化,就可以建立和巩固现代化的国防,就可以保证逐步完成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改造。(《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704页)

  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目的。(《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形成,为巩固和发展站起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和发展方向。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结合的重要结论。 

  1956年,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之际,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道路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根本课题。19563-4月间,面对苏共二十大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可能出现的变局,毛泽东提出: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他认为要总结中国革命经验: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毛泽东年谱》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557页)进行第二次结合,成为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社会主义道路选择关键时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逆转时期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成为探寻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思想旗帜,也成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遵循。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推进,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目标的认识也日益深化。19573月,毛泽东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建设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19603月,毛泽东明确提出建设我们国家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的国防的奋斗目标。196412月,在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正式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任务,是富有中国特征和标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也是第二次结合的最富有代表性的理论成果。

自此,四个现代化成为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宏伟目标,即使在文化大革命中也持续地坚持了这一奋斗目标,19751月第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再次明确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以工业化和现代化为起点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接续过程的标识和主题。

101日上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这是伟大复兴方阵(前)。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与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中国成立后30年间探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集中体现,构成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重要思想特征。

  197911月,邓小平指出:四个现代化建设的方针和目标是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生前提出的,由于四人帮的干扰,实际上没有真正地做起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34页)这一期间,邓小平还强调:能否实现四个现代化,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在中国现实的条件下,搞好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2-163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最大的政治,因为它代表着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

  面对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这年3月,邓小平第一次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问题,强调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3页)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是对四个现代化思想的新的阐释。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凸显了对第二次结合的思想遵循,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历史过程。

  从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探索过程,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的一条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的崭新的道路,是引领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发展的道路,也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的道路。

  发展马克思主义,着重体现在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课题的回答中。

  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就是对这些重大课题回答的思想精萃和理论结晶,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华彩乐章。

  19985月,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就号召广大青年向着新世纪前进,向着现代化的光辉目标前进,向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前进

  20014月,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江泽民再次提出到本世纪中叶,我们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贡献,就可以概括为为党和国家重新走在时代潮流前面,为中华民族以更强大的力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规划了崭新的和切合实际的宏伟蓝图。(《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50页)

  同年7月,在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之际,江泽民指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卓越成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是近代以来中国一切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无私奉献的结果。(《江泽民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9页)

  革命”“建设改革的概括,最为凝炼地揭示了近百年来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性主题,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阶段性特征。

  20117月,在回溯中国共产党90年奋斗历程时,胡锦涛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从三件大事上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作出新的概括。这三件大事,一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从此开启了新的历史纪元;二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积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三是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进行了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军,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国面貌焕然一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432-433页)三件大事,展示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辉煌成就和光明前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特别是后两件大事,更是凸显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主题和思想特征。

  三、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境界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同心同德、艰苦奋斗,取得了令世界刮目相看的伟大成就。今天,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没有任何力量能够撼动我们伟大祖国的地位,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进步伐。中国共产党近百年历史,就是一部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奋斗历史,就是一部带领中国人民发愤图强、艰苦创业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是以此为历史主题而不断向前发展的。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招待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这是沧桑巨变、换了人间的70年。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20167月,在回顾中国共产党95年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时,习近平总书记就从三个历史阶段三次伟大飞跃上,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作了概述,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作了新的探索。

  习近平总书记所概述的这三次伟大飞跃,一是从1921年至1949年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用28年时间,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从1949年至1978年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三是1978年以来的历史阶段,我们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极大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极大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年版,第342-343页)以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为特征的三次伟大飞跃,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不能忘却、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继往开来、奋勇前进的历史画卷,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的历史标识。这一历史记忆、历史画卷和历史标识,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内在根据和根本动力。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高度,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内涵作了新的阐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思想内核在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就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义无反顾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谱写了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从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到坚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上,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从而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主题的思想特征。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基础上进一步展开了四个伟大的新思想。要完成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必须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坚克难,跨越雄关漫道,去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作为一个整体,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伟大工程,要结合伟大斗争、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来进行,确保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12页)四个伟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立场和原则及其目标、路径和保证的整体阐释,展现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四、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21世纪马克思主义旗帜

  七秩岁月、砥砺奋进,才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逐步实现;与时偕行、因时而进,也才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

  2018年,正值改革开放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共产党宣言》的时候,提出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过程,要在根本上提高全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把《共产党宣言》蕴含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运用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的实践中去,不断谱写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实践、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的进程中,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要始终坚守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

  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也是从大历史观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结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只有在整个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才能透视出历史运动的本质和时代发展的方向。(《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第423页)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从来没有离开过世界历史发展的大道,从来都是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历史发展过程密切地联系在一起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就要坚守这种大历史观。

  2016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结合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近百年的大历史,提出不忘初心、不断前进,强调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撑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的昨天已经写在人类的史册上,中国的今天正在亿万人民手中创造,中国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从这一大历史观来看,从站起来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过程,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维度的概括,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发展空间维度的概括。历史总是现实的。在现实中,强起来总是以站起来为基础的,强起来无论在其深度还是在其广度上,始终要坚持并不断夯实站起来的坚实基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从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根基上,越来越坚强和坚挺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时,在现实中,强起来也总是以富起来为条件的,无论在其现实还是在其未来中,始终要坚持筑牢富起来的现实条件,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布局。这就是在强起来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主题的理论境界和思想意蕴。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中国人民意气风发走在了时代前列!七秩岁月,与时偕行、因势而新。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第二次结合思想遵循和理论指导的新的阐释,使第二次结合的思想遵循和理论指导获得了新时代的思想感召力和理论影响力。从第二次结合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以新的时代内涵,生动地刻画了新中国7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历程和理论特征。

(作者: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和首席专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于红旗文稿 ,作者顾海良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