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现代化”一词来概括新中国70年的历史,我觉得是非常准确也是非常有意义的,因为现代化可以概括我们70年的历史过程、实践过程和理论过程。中国共产党所坚持的“现代化”,有自己独特的理念和独特的形成过程。
在中国,“现代化”作为总体概念最早提出的时间是在1953年。这一年12月制定的《关于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中提出了现代化的问题,包括农业、交通运输的现代化,也提出了国防的现代化,这是在中央比较重要的文献中第一次把现代化作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整体发展的目标。
现代化真正纳入国家或者中国道路发展范畴是从1956年开始的。在中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即将确立这一历史时刻,毛泽东把如何选择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提上了重要议程,成为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当时面对的最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1956年1月和2月,毛泽东围绕生产力提了三个相应的概念,形成一个生产力的总体论。这三个概念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保护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通过变革生产关系来实现的,是生产关系变革的结果,是生产关系意义上的“解放”;而解放生产力,也将为发展生产力创造“社会条件”;保护生产力的概念则是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角度说的。无论是发展生产力,还是解放生产力、保护生产力,都是为了实现一个“伟大的目标”:“要在几十年内,努力改变我国在经济上和科学文化上的落后状况,迅速达到世界上的先进水平。”
中国在探索现代化道路过程中,非常注重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
毛泽东曾提出“第二次结合”,他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在吃了大亏之后才成功地实现了这种结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正是在进行“第二次结合”过程中,毛泽东提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对中国现代化发展具有始创性意义的三大理论:一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二是关于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的理论;三是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的理论。
在2015年11月政治局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把这三个理论称作“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对发展我国经济提出了独创性的观点”,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造性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强起来”,不仅是认识和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标识,也是研究和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要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只是套用经济学上的几个原理,而是要从总体上考虑怎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作者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副主任、教授)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