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毛主席晚年所思虑忧虑焦虑的究竟是什么?就是人民政权变不变质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回答了毛主席忧虑的这个重大问题。这个过程体现了逻辑与历史的一致,领袖关切与人民愿望的一致,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与其曲折历史的一致。笔者经过长时间学习研究,带着浓重情感写了这篇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的文章。拙作就是阐述这个历史契合过程……
1976年9月9日,毛泽东主席在北京逝世,终年83岁。伟大领袖逝世前有许多重要讲话、重要安排,都是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关切和高瞻远瞩。在我们纪念毛主席诞辰130周年时,回忆这些颇有意义。1976年9月8日,毛主席已病危多日,并一直在接受抢救,“上下肢插着静脉输液导管、胸部安有心电监护导线、鼻孔插着鼻管的情况下,全天由工作人员托着文件或书阅看11次,共二小时25分钟。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四时三十七分,看了约三十分钟。夜,处于弥留状态。在京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组前来告别,依次走到毛泽东病床前,毛泽东以眼神示意,一一握手。同叶剑英握手的时间,比其他人都长一些。”以上是《毛泽东年谱》(1966.10-1976.9,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651页)的记述。在同书同页的下面注释:“1980年11月29日,叶剑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联席会议上发言说:毛主席临终的时候说,我不行了,快完了。政治局的全体同志到主席那个房子,排队一个一个见主席。那时,他的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看完后,退回到休息室。过了一会,护士又把我叫到主席面前,当时主席看了我一眼,说不出话来,我又退了出来,不久主席心脏就停止跳动了。当时我就想,主席为什么要第二次看我呢?还有什么嘱托?”对毛主席临终前会见叶剑英的情况,还有另外的记述:“9月8日深夜,(叶剑英)和其他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分批进入病房看望弥留状态的毛泽东。(叶剑英)当走近毛泽东病床前时,毛泽东睁大眼睛,并动了动手臂,想同叶说话。叶剑英一时没有察觉,缓步走向房门。这时,毛泽东又吃力地以手示意,招呼叶回来。当护士把叶叫回到床前时,毛泽东用一只手握住叶的手,眼睛盯着他,嘴唇微微张合,想对他有所交待,但已说不出话来。”(《叶剑英年谱》1897-1986 下卷,中央文献出版2007年4月版,第1109-1110页。)我们需要回顾一下,毛主席晚年即他70岁以后,经常思虑、忧虑以至最后几年焦虑的是些什么事情。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重上井冈山。25日在同时任江西省领导的刘俊秀、王卓超与汪东兴谈话时说:为了创建井冈山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牺牲时都只有二十几岁呀!没有过去井冈山艰难的奋斗,就不可能有今天。……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毛泽东年谱》第五卷,第494、495页,下面简称《年谱》。)
【1965年5月21日,毛泽东回到阔别36年的革命圣地井冈山】
5月23日下午,毛泽东与来井冈山的有关同志一边散步一边说:社会主义的道路比井冈山的道路还要难。搞不好,就会走到邪路上去,苏联不就是这样吗?苏联修正主义集团已失去人民的拥护,将来帝国主义一打压,搞不好甚至会亡党亡国。在井冈山期间,毛主席专门看望了烈士家属。他在谈话中逐个追忆了烈士姓名、事迹,28团团长王尔琢在追赶叛逃官兵时牺牲,他还写了挽联:“一哭同胞,再哭同胞,同胞今已矣,留却工作谁承受;生为阶级,死为阶级,阶级念如何,得到平等便甘心。”5月29日在谈话中他说:一想到建立红色政权牺牲了那么多的好青年、好同志,我就担心今天的政权。苏联的政权变了颜色,苏联党内有个特权集团、官僚集团,他们掌握了国家的要害部门,为个人捞取了大量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一般党员和普通老百姓是没有什么权利的。你提意见他们不听,还要打击迫害。我们国家也有危险,官僚主义作风反了多次,还是存在,甚至比较严重……我很担心……,有没有制度管住他们?现在高干子女特殊化成了正常化。……共产党掌权了,过去的优良作风还要不要继承?怎么继承?(《前奏,毛泽东1965年重上井冈山》马社香著,第137页,156-157页,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年10月版。)在井冈山期间,时任湖南省委书记的张平化,想向毛主席汇报一下湖南省社教运动情况(当时全国农村和少数城市基层开展的社会教育运动的后期)毛主席笑了笑,说:“这个问题不用汇报了,情况我都知道,现在看来光搞社教运动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主席的这段话,对张平化的印象很深。(同上书,第149页。)1965年7月4日下午,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118厅会见印度尼西亚共产党代表团时讲:我们国内还有阶级,还有阶级斗争。被推翻了的阶级是不甘心灭亡的,还产生了新的资产阶级。有些人当了权就贪污……实际上变成了小资本家,他们的资本还在原始积累阶段就是了。我们要消灭这种现象,因此进行了相当激烈的阶级斗争。……犯错误的多是共产党员,有的当支部书记、工厂党委书记、公社党委书记、车间主任。(《年谱》第五卷,第507页。)6月11日,毛泽东在谈话中说:县、省一级人太多。江苏以前说省级机构减到3500人,要那么多做什么,500人即可。省委、县委顶事的就那么几个人,我想要彻底把这个问题搞一下。(同上书,第498页。)北京语言学院7名学生1966年6月28日给毛主席写信说:我们的父母都是革命干部、共产党员,过去在战场上经受了考验。现在他们当了“官”,政治上有了地位,生活上有了特殊待遇,革命性不如以前高了,长此以往会蜕化成特殊阶层,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取消特殊待遇,要经常参加劳动,凡违纪犯法的要一律制裁。毛泽东7月12日批示:“他们所谈问题,确实重要。”毛泽东批语和这封信,后来作为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文件印发。(《年谱》第五卷,第599页。)
【1966年11月26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接见外地来京的师生和红卫兵,叶剑英(右)陪同】
毛泽东对人民政权、红色政权变不变质、变不变色问题的思虑、忧虑,绝不是凭空想象,而是有相当的事实依据的。1964年12月15日至1965年1月14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集中讨论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的一些问题。从16日到19日,每天上午小组讨论,下午全体会议,由毛泽东主持,时任中共中央西北局书记的刘澜涛说:这次社教,中心问题是夺取领导权的问题。西北地区328个县市委和城市的区委,其中烂掉的、基本烂掉的、有严重问题的,共149个,占总数的45.6%。有一个县的党委书记、县长,在国民党里头当过连长。(毛泽东插话:“共产党里头有国民党。”)时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的李雪峰说:情况愈摸愈严重。山西8个重点县的县委,已烂掉3个,常委72人中有问题的38人。10月20日下午,毛泽东讲:“就是要发动群众来整我们这个党,整那个支部,整那个公社党委。……中心问题是整党,不整党没有希望。”12月26日,是毛泽东71岁生日。当晚,毛泽东在人民大会堂老北京厅用其稿费请了一些人吃饭。名单是毛泽东亲自定的。他挨个询问了全国劳动模范陈永贵、回乡知识青年代表邢燕子、董加耕等人的情况,接着说:“像大学里那些书,越读越蠢。《三侠五义》、《聊斋志异》等等,越读越蠢。我的孩子就是的,一个已经下农村了。今天我没有请他们吃饭,他们不够资格。他们是吃蜜糖长大的。”同时,他也谈了对党内产生腐败变质危险的担心。(《毛泽东传》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2333-2339页。)在新中国成立仅仅15年即1964年时,不仅农村、农业领域出现了上述令毛泽东十分担心、忧虑的政权会变质变色的问题,而且在城市、工厂、工业领域也出现了类似问题。在1964年12月12日(即中央工作会议前3天)毛泽东阅读在洛阳拖拉机厂蹲点的国务院第八机械工业部部长陈正人给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的信。信中说:经过蹲点,“开始发现了厂里从不知道的许多严重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再让其继续发展,就一定会使一个社会主义的企业有蜕化为资本主义企业的危险。”“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一部分老干部在革命胜利有了政权以后,很容易脱离群众的监督,掌管了一个单位就往往利用自己的当权地位违反党的政策,以至发展到为所欲为。而像我们这些领导人,官僚主义又很严重,对下面这些严重情况又不能及时发现。这就是在夺取了政权之后一个十分严重的危险。”薄一波在旁边批道:“这是个问题。所以成为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多年来没有抓或很少抓阶级斗争的缘故。”毛泽东接着就批了一段分量更重的话:“我也同意这种意见。官僚主义者阶级与工人阶级和贫下中农是两个尖锐对立的阶级。”陈正人在信中还写道:“干部特殊化如果不认真克服,干部和群众生活距离如果不逐步缩小,群众是必然会脱离我们的。”毛泽东又写了一段批语:“如果管理人员不到车间、小组搞‘三同’(指同吃、同住、同劳动——引者注),拜老师学一门至几门手艺,那就一辈子同工人阶级处于尖锐的阶级斗争状态中,最后必然要被工人阶级把他们当作资产阶级打倒。不学会技术,长期当外行,管理也搞不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毛泽东传》第六卷,中央文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2355-2356页。)“官僚主义者阶级”,这是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15年来,国家干部队伍中一部分人员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发展情况的一个崭新揭示、概括,也是对党进行继续革命、自我革命重要性、必要性的重要论断。“官僚主义者阶级”不同于资产阶级,他们没有固定、稳定的较多的资产(资本),也不是直接凭借资本去剥削劳动者,而是一批掌握有一定权力的领导人(或集体),他们利用手中权力巧取豪夺地侵占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他们以权谋私、权力出租、权钱交易......从党的十八大至今,揭露、惩处的成百上千的高级干部和成千上万的其他干部!1966年12月26日,毛泽东73岁生日晚上请了一些人吃饭,在饭前,毛泽东在谈话中说:社会主义革命发展到新的阶段,苏联复辟了,十月革命的策源地不行了。苏联的教训说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能不能保持住政权,能不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这是新的中心课题。问题出在党内,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阶级斗争没有完结……资产阶级在党内还有一定的市场,还有大批干部世界观没有改造或没有改造好,这就是资产阶级在党内的市场。”(《年谱》第六卷,第24页。)1968年3月25日、28日,毛泽东在讲到国家机关改革时,说:“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一条,就是联系群众。”(《年谱》第六卷,第156页。)
【1974年5月29日,毛泽东与周恩来的最后一张握手照】
1974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81岁生日。这天晚上,毛泽东约周恩来作了一次单独长谈,直到次日凌晨。这也是他们相处近半个世纪的两位老战友最后一次深谈。长谈的内容有两方面,一是人事安排,一是理论问题。在周恩来后来整理并由中共中央印发的谈话要点中,毛泽东讲了不少重要看法:“列宁说,‘小生产是经常地、每日每时地、自发地和大批地产生着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的’。工人阶级一部分,党员一部分,也有这样情况。无产阶级中,机关工作人员中,都有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的。”毛泽东这些认识,反映了他对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性预见。毛泽东总是力图解决贫富悬殊、特权问题、两极分化,要铲除滋生资产阶级的土壤和条件。(参见《毛泽东传》第六卷,第2682-2683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1975年2月3日,毛泽东指出:我们的任务,要造成使资产阶级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条件。(《毛泽东年谱》第六卷,第570页。)1976年3月3日,中共中央印发至县团以上干部学习的《毛主席重要指示》(1975年10月至1976年1月)文件指出:“为什么有人对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问题看不清楚了?旧的资产阶级不是还存在吗?大量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大家都看见了吗?大量未改造好的知识分子不是都在吗?小生产的影响,贪污腐化......不是到处都有吗?……问题是自己属于小资产阶级,思想容易右。自己代表资产阶级,却说阶级矛盾看不清楚了。毛泽东还指出:一些同志,主要是老同志思想还停止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阶段,对社会主义革命不理解,有抵触,甚至反对。……为什么列宁就没有停止呢?民主革命后,工人、贫下中农没有停止,他们要革命。而一部分党员却不想前进了,有些人后退了,反对革命了。为什么呢?做了大官了,要保护大官们的利益。他们有了好房子,有汽车,薪水高,还有服务员,比资本家还厉害。社会主义革命革到自己头上了。……搞社会主义革命,不知道资产阶级在哪里,就在共产党内……(《年谱》第六卷,第640、641页。)6月25日下午三时,毛泽东同华国锋谈话,在纸上写道:“国内问题要注意。”这是毛泽东生前亲笔写下的最后一句话。(同上书,第649页。)
1976年7月28日,河北唐山一带发生7.8级地震。当毛泽东得知地震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后,放声大哭。华国锋汇报说他要去唐山,毛泽东说:你去,抓紧去,去看望灾区的人民。(同上书,第650页。)9月8日下午,毛泽东最后一次看文件是下午四时三十七分,看了约三十分钟……夜里处于弥留状态。在京中央政治局委员分组前来告别,毛泽东一一握手,以眼神示意,最后与叶剑英握手,想说话已说不了了……(同上书,第651页。)
三、毛泽东主席对叶剑英的临终无言之托
叶剑英是毛泽东几十年中最亲密的战友之一。叶剑英长期担任红军、八路军的总参谋长等重要领导职务。
【1944年,叶剑英同毛泽东在延安王家坪】
特别让毛泽东难以忘怀的是,1935年9月,在红军长征过程中,红四方面军主要领导人张国焘,不听党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执意闹分裂,不执行党中央向北前进的指示,坚持带兵南下。另外,他还背着中央电令陈昌浩(红四方面军政委)率右路军南下,否则,要对毛泽东和党中央“彻底解决”,企图分裂和危害党中央。右路军前敌指挥部参谋长叶剑英看到张国焘的电令,马上赶到中共中央驻地巴西向毛泽东报告。毛泽东抄下电令,告诉叶剑英处境危险,要赶快回去,务必提高警惕,以防意外。随即同党中央总负责人张闻天、秦邦宪等紧急磋商,一致认为再继续说服等待张国焘率部北上,不仅没有可能,而且会招致严重后果。于是,中央率领红一、三军团立即北上,迅速离开险区。毛泽东1937年3月30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还讲过此事,赞扬叶剑英为党和革命事业立了大功!1960年秋,毛泽东在中南海回答美国记者斯诺提出的问题——“一生中最黑暗时刻?”毛泽东回答说:“张国焘闹分裂,那是最大的困难。”(以上见《毛泽东年谱》1893-1949 上卷,第470页。《毛泽东文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3页。又见北京日报,2018年7月17日“至暗时刻、苦心护党”。)1967年1月至2月期间,叶剑英与中央军委其他领导人,愤怒地批评当时极“左”思想严重的领导人,把国家搞乱了,现在又想把军队搞乱……这就是被诬为“二月逆流”的事件。毛泽东尽管当时有些看法,但他对叶剑英仍是十分信任和倚重的。1971年“9.13”事件后,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任命叶剑英为中央军委副主席并主持军委日常工作。1973年8月,叶剑英担任中共中央副主席。1975年2月5日,经毛泽东批准,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取消中央军委办公会议,成立中央军委常委会的通知,新的中央军委常委会成员是叶剑英等人,叶剑英为军委常委会主持人。
1975年5月3日,毛泽东最后一次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严肃地批评了“四人帮”,并连续讲了七个“解决”“四人帮”问题。会议最后,毛泽东讲起三国吴王孙权的故事,让叶剑英当场背诵了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谱》第六卷,第583-584页。)这首词的全文:“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毛泽东听了叶剑英诵词说:生子当如孙仲谋(即孙权——引者注)。他(指叶剑英——引者)有文化,看不起吴法宪(曾任空军司令员、中央政治局委员——引者)。辛弃疾是南宋著名词人,在其词中充满崇拜英雄、建功立业、赤心报国的豪情壮志。毛主席点名让叶剑英背诵此词,或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勉励大家像古代英雄豪杰那样,胸怀国家大局,团结奋斗,把国家建设得更好......1975年9月24日下午,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说,我82岁了,身体不好,周总理身体不好,叶剑英身体也不好,我们现在有领导危机。(《年谱》第六卷,第609页。)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病逝。7月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朱德委员长逝世。7月28日,唐山发生七点八级大地震……这些大事都令毛泽东主席十分痛心,老泪潸然。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在迫在眉睫、处理“领导危机”的情况下,在毛泽东临终前身体特别虚弱、精神十分痛苦的条件下,作为党和国家重大问题最终决策者的毛泽东,思虑很久,忧虑多年,焦虑不已……在周总理病逝后的几天里,迫切需要确定一位国务院主要负责人,对这个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全局大事,重病中的毛泽东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据毛泽东的秘书张玉凤回忆:“这些天,主席醒来,也不光听文件了,总是在扳手指头考虑问题。还问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我就一个一个地报出当时政治局委员的名字。一月中旬,毛远新来见主席。他问主席对总理的人选有什么考虑。主席考虑了一下说:……还是华国锋比较好些。主席提议华任代总理,主持政治局工作。”毛泽东还说:“就请华国锋带个头,他自认为是政治水平不高的人……”(《毛泽东传》第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12月版,第2734-2735页。)4月7日下午,毛泽东签发中共中央[1976年]第九号文件,“根据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提议,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致通过,华国锋同志任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年谱》第六卷,第646页。)4月30日,华国锋向毛泽东汇报工作后,毛泽东说:国际上的事,大局已定,问题不大。国内的事要注意。随即在纸上写道:“慢慢来,不要招急。”“照过去方针办。”“你办事,我放心。”(同上书,第648页。)毛泽东主席临终之前最后与叶剑英握手,“想说又说不出话来”“有什么嘱托?”可能是伟大领袖希望德高望重并已年迈的叶帅与华国锋等领导同志一起继续团结奋斗,把老一辈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让人民政权、红色江山永不变质、永不变色……有一位著名领导人讲过,毛主席对社会发展,比我们至少早预见50年……主要指的是党和国家政权变不变质的问题,即产生比较严重的腐败问题。毛泽东主席之所以能够高瞻远瞩,了解社会主义发展规律,除了他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宗旨以外,就是具有精深高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科学理论告诉人们,产生不同阶级的土壤、条件,总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联系。只有发展到社会物质财富充分涌流,社会精神文明普遍高尚,社会公权力与公信力高度一致(不再有对抗性矛盾性质)即真正实现“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理想境界……才会消除剥削、腐败等不公平、不人道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提出,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将是长期的渐进过程。在此过程中必将伴随产生腐败和坚决反腐败、不断铲除产生腐败的土壤、条件,并不断造就防止腐败问题的新机制、氛围,这也是回应毛泽东主席忧虑问题的客观实践过程。
【毛泽东手书光明日报发表的叶剑英《七律·远望》诗】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承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遗志,清除党内腐败分子,坚决整肃危害党和国家的邪恶势力,查处了成百上千贪污腐败的高级干部和成千上万的其他干部,并继续坚持党的自我革命,不断净化政治生态,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国人民,同心同德,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团结奋斗,不断胜利前进。这就是对毛泽东主席忧虑问题的回答,也是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充分体现了两位领袖跨世纪跨时代的高度契合,体现了党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发展的前进轨迹。(作者系军事科学院原军队建设研究部副部长、博士生导师、少将;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