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董晓彤:辛弃疾词中壮志难酬的情愫,触碰了晚年毛泽东怎样的心弦
点击:  作者:董晓彤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  发布时间:2022-07-19 09:03:30

 

1.jpg

毛泽东曾说,自己对词的欣赏趣味是“偏于豪放,不废婉约”。正因如此,他特别偏爱豪放派词人代表人物南宋辛弃疾的作品。在毛泽东所圈画的历代词人作品中,辛词独占鳌头。那么,对于这位他最喜爱的古代词人,毛泽东曾与他擦出怎样的“火花”呢?

词中挚爱

毛泽东对辛弃疾的仰慕之情从青年时代便已有之。那时的他曾与同学一同去探访过辛弃疾在湖南任安抚使时组建“飞虎军”的“飞虎营”遗址,凭吊辛弃疾慷慨悲壮的一生。这种青年时期便埋下的钦慕与喜爱,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

在毛泽东故居的藏书中,对于词这一文体,毛泽东圈画颇多,而圈画最多的就是辛弃疾的词作,约98首。1959年中华书局影印出版了四册《稼轩长短句》,毛泽东在每册的封面上,都用红铅笔进行了圈画,在其中60多首词的标题上也做了圈画,并用黑、红两色铅笔作了不同的记号。我们从这些不同的笔迹可以推测出,毛泽东很可能是在不同时期多次阅读了这部书籍。在他经常翻阅的几部《词综》里,也有对辛词的反复圈画。在其中一本《词综》里,毛泽东发现其中的辛词《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杨济翁、周显先韵》有错误,《词综》里将这首词的“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一句中的“舰”字错印为“槛”,毛泽东发现后,还将其改正为“舰”。

在现存的600余首辛词中,毛泽东圈画最多的还是“偏于豪放”的这一部分。辛弃疾一生矢志收复中原,然终未展其宏愿,遂将满腔忠愤,寄之于词。他的词慷慨悲壮,豪迈奔放,数量和质量都堪为两宋之冠。古人曾赞曰:“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郭沫若曾为其撰写挽联:“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毛泽东喜爱的正是这一类抒发爱国情怀的豪放之作,比如这首《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这首词,毛泽东至少圈画过两遍。在他阅读过的一本《词综》中,毛泽东在这首词的天头上画了一个大圈,还在中间加了一点,表示重视。1975年,毛泽东在杭州时,还对身边工作人员吟诵过这首词并加以讲解。陈同甫即陈亮,也是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挚友。在这首词中,辛弃疾通过梦境,回忆了早年征战沙场的军旅生涯,表达了自己渴望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壮志,抒发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苦闷之情。这首词在结构上打破常规,前九句为一意,末一句为另一意,前九句的酣畅淋漓,正为加重末一句的失望之情,这种艺术手法充分体现了辛词的独创精神。

再如,毛泽东曾手书过的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是辛弃疾去世前任镇江知府时所作。京口,在今江苏镇江东北,曾是三国时吴国孙权建都的地方。北固亭,位于镇江北面、长江边上的北固山上。辛弃疾在这首词中借古喻今,通过对孙权等历史人物的歌颂,表达自己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一样金戈铁马、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同时也蕴含着志不得伸、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

2.jpg


1957年3月20日,毛泽东乘坐专机由南京飞往上海,飞机途经镇江上空时,触景生情,书写了这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写完后,向随行工作人员解释了这首词的意义和所用典故。他说,“不尽长江滚滚流”是借引杜甫诗的句子,“生子当如孙仲谋”是借引曹操的话。在《三国志》曹操煮酒论英雄一节,曹操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问:谁能当之?曹操回答: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1975年,在北京的一次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讲到孙权时,又念及这首词中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紧接着又说“当今惜无孙仲谋”。

辛词中除了表达慷慨之气的爱国词作,也有一些清新秀丽之作。宋朝刘克庄在《辛稼轩集序》中曾这样称赞过辛弃疾豪放与婉约兼备的词风:“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 但是,毛泽东显然更为偏爱的还是豪放派词作。他曾引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的“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来评价辛弃疾的词作。也许正是辛弃疾“偏于豪放”的词风与毛泽东自己的创作旨趣相吻合,因而才更受毛泽东的推崇。

趣读活用

毛泽东乐于引用、化用辛弃疾的词作,此间充满着趣味性和灵活性。

比如,毛泽东发掘出了辛词中的科学思想。

1964年8月24日,毛泽东与周培源、于光远等人谈话时,曾说:
事物在运动中。地球绕太阳转,自转成日,公转成年。哥白尼的时代,在欧洲只有几个人相信哥白尼的学说,例如伽利略、开普勒,在中国一个人也没有。不过宋朝辛弃疾写的一首词里说,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

毛泽东提到的这首词,是《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

可怜今夕月,向何处,去悠悠?是别有人间,那边才见,光影东头?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飞镜无根谁系?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恍惚使人愁。怕万里长鲸,纵横触破,玉殿琼楼。虾蟆故堪浴水,问云何玉兔解沉浮?若道都齐无恙,云何渐渐如钩?

词前小序写道:

“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这首词是辛弃疾仿屈原《天问》体所作的一首咏月词。它打破了历来咏月的成规,连用问句,创造性地对月发问,发前人之所未发。毛泽东所说的“当月亮从我们这里落下去的时候,它照亮着别的地方”指的就是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辛弃疾在开头两句中问道:今天晚上月亮西沉下去后,去了哪里?是不是有另一个人间,此时那里刚好见到月亮从东方升起?在毛泽东看来,这两问正如哥白尼发现“地球绕太阳转”一样,是辛弃疾看到月亮由东方升起自西落下而猜测地球是圆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评论此词时也说:“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其意与毛泽东相近。

毛泽东还巧妙灵活地使用辛词鼓舞战士士气。

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胡宗南部占领延安,毛泽东等率中共中央机关和部队实行战略转移,行军非常艰苦。当时天气炎热,战士们极其疲惫,好不容易找到乘凉之处,刚巧迎面吹来微风,大家顿感神清气爽。毛泽东见此笑着说:这里好,这里好,这里是“山路风来草木香”啊!这句“山路风来草木香”便出自辛弃疾的词作《定风波·用药名招婺源马荀仲游雨岩马善医》:
山路风来草木香。雨余凉意到胡床。泉石膏肓吾已甚。多病。提防风月费遍章。
孤负寻常山简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湖海早知身汗漫。谁伴。只甘松竹共凄凉。

因词题中提到的马荀仲是医生,辛弃疾便用药名嵌入整首词中。词中嵌有“木香”“雨余凉”(禹余粮)、“石膏”“防风”“常山”“知子”(栀子)、“海早”(海藻)、甘松等多味中药,却全不露痕迹。毛泽东所引用的这句“山路风来草木香”句便是镶嵌了“木香”之名,描写的是游雨岩时清风吹送草木芳香的自然美景。在艰苦的行军过程中,毛泽东触景生情,能够立即联想到辛词中的这一佳句,给战士们以美的享受,借以鼓舞士气,足见毛泽东对辛词的熟悉。 

3.jpg

【1949年4月,毛泽东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借鉴辛词融入到自己的诗词创作中,也是毛泽东活用辛词的一个表现。

在诗词主题上,毛泽东有一部分诗词明显受到辛词影响。比如,辛弃疾善写登临怀古之作,毛泽东也有大量此类作品,像《菩萨蛮·黄鹤楼》《忆秦娥·娄山关》《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浪淘沙·北戴河》等,大都是登临之作。在诗词写法上,毛泽东也经常借鉴辛词。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写下一首《十六字令三首·其二》:“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毛泽东在词中将静态的山化为动态,巨浪的翻卷和万马的奔腾都借以比喻群山的起伏。这种写法在辛弃疾的《沁园春·灵山斋庵赋时筑偃湖未成》也曾出现过,词的开篇为:“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对比看来,毛泽东在这里可以说是借用了辛词中将山化静为动的写法,化用了“万马回旋”之句,但相较于辛词,毛泽东的这首十六字令气势更胜,胸怀更广。在化用词句上,毛诗《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中的“虎踞龙盘今胜昔”,化用的是辛词《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中的“虎踞龙蟠何处是”;《七律二首·送瘟神》(其一)“华佗无奈小虫何”,化用的是辛词《定风波·席上送范先之游建康》中的“人生无奈别离何”,等等。 

毛泽东对辛词的趣读和活用,实际上也是毛泽东学以致用的读书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展现。

晚年心曲

毛泽东喜爱辛词,晚年更是常吟辛词以遣怀。

1974年5月至1975年6月,有关部门按照毛泽东的要求选注了一些文学作品,印成大字本供他阅读,后来还录制了配乐古诗词。这些按照毛泽东的兴趣挑选的诗词和所配的乐曲,风格大多慷慨悲壮,寄托着毛泽东英雄暮年、壮心不已的情怀。在这些被选中的诗词中,有多篇辛弃疾的词作,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等。其中,毛泽东特别喜爱的就是由方洋演唱的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4.jpg
【辛弃疾雕像】

除了辛弃疾本人的作品被选入之外,众多的“辛派词人”作品也被选入了这些大字本和配乐古诗词中。所谓“辛派词人”,指的就是南宋时期深受辛弃疾词风影响的一大批爱国词人,比如张元幹、张孝祥、陈亮等人。他们的作品风格与辛弃疾相仿,多为抚时感事,抒发恢复中原的理想,展露壮志难酬的情怀。

也许正是由于这些词作中所抒发的壮志难酬的情愫,触碰了晚年毛泽东的心弦。辛弃疾于22岁时便举事抗金,投归南宋后,历任多地安抚使,政绩显赫,但因其一生力主抗金北伐,为妥协派所忌,终被弹劾落职,壮志未酬。而彼时的毛泽东也有着许多未竟的事业,但昔日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岁月已成过往,“业未竟,鬓已秋”已是无法改变的事实。这其中的深深遗憾,也许正是毛泽东欣赏南宋词时所产生的心灵共鸣。 

在这些词作中有一首辛弃疾的《汉宫春·会稽秋风亭观雨》:

亭上秋风,记去年袅袅,曾到吾庐。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功成者去,觉团扇、便与人疏。吹不断,斜阳依旧,茫茫禹迹都无。

千古茂陵词在,甚风流章句,解拟相如。只今木落江冷,眇眇愁余。故人书报,莫因循、忘却莼鲈。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


校点注释者根据毛泽东的意思,所写内容提要为:“写景咏怀之作。词中运用典故描绘秋天景象,并表现了怀念北方的爱国思想和在政治上遭受打击的悲凉情绪。篇末通过对友人的答话,表现自己不甘心于长期退隐,而积极关心政治,准备有所作为。”对下阙的注释为:“汉武帝的《秋风辞》流传千古,它的章句真是文采风流,能和司马相如的作品相比美。看到木落江冷的秋天景象,不免像屈原那样心中忧愁。老朋友来信,劝我不要忘记退隐。谁会想到,我在新凉的秋天,一灯之下,还拿着一部《史记》在研读呢?”

辛弃疾的这句“谁念我,新凉灯火,一编太史公书”,或许就是毛泽东难以言说的晚年心境吧。

(来源:昆仑策网【授权】,转编自“‍党史博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