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梁树森
抗日老战士梁树森在讲述抗战故事。杨文卿摄
5月的闽南,花海如潮,细雨纷飞。在漳州军分区第一干休所政委的带领下,记者走进一座幽静的小院,见到了94岁高龄的抗战老战士、原建阳军分区司令员梁树森。梁树森生于1921年12月,1941年5月入伍,先后参加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
“今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勾起了不少当年的回忆啊!”梁老告诉记者,最近他经常给干休所的同志讲战斗故事,请干事帮助记录下来,就为了多留下一些历史,给后人多一些启迪。抿了一口茶后,他示意记者提问。
“给您印象最深的战斗方式能帮助回忆一下吗?”记者问。“抗战期间,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伏击战了!我们设下天罗地网,等着鬼子钻进来送死!”
梁老回忆,当时敌强我弱,日军在黄骅县进行疯狂扫荡后,在周围村落都设置了不少据点。为了“抽丝剥茧”,他所在的八路军黄骅县大队常常组织官兵打伏击战,通过事先侦察地形和鬼子的行动规律,预测鬼子的行踪,从而确立伏击地点,并派出兵力设立伏击圈。当鬼子进入伏击圈后,八路军利用地形地物等优势,对敌形成多面围攻之势,予敌以重大杀伤。
“当时我们打的伏击战,一般分为待伏与诱伏两种。所谓待伏,就是在侦察到敌人出动的兵力、时间和必经之路后,预先设下埋伏圈,等到敌人逼近,就开火歼敌。因此,侦察到精准的情报是首要。”梁老介绍,当时,每个村大多都有交通站,站长都是地方干部。为了帮我方收集情报,一些站长就佯装去据点内乡镇赶集,实际上却冒着生命危险收集敌方情报,回来再告诉侦察员。
“印象最深的那次伏击,不仅打得鬼子四处逃窜,还从交通壕内缴回了一杆枪!”梁老兴奋地说。
据梁树森回忆,日军为了切断根据地内八路军的联络和补给,在根据地周围挖了深沟,只留下两个出入口,再在附近盖上几层楼高的炮楼作为据点,对出入口严格管控。因此,要想端掉他们的据点,凭当时军力确实很难。
“‘虎穴’闯不进,我们就等‘虎’下山!”梁老回忆,当时日军在县里的韩庄刚安上据点时,常常早晨起床跑步到马庄锻炼身体。获知情况的交通站站长及时将每天锻炼的人数、路线等讯息告诉了八路军。掌握了鬼子的行踪后,一个拂晓,梁树森带领连队埋伏在道路旁的交通壕内。
到了早上,原本每天都从韩庄跑到马庄再折返的日军,突然跑到距离马庄还有数百米的地方就开始掉头。这一下,梁树森果断指挥埋伏在此的我方官兵迅速开枪。伏击圈内的敌人听到猛烈的机枪声,突然阵脚大乱、指挥失措、四处奔逃,一盘散沙似的纷纷跳到交通壕中往回跑。梁树森带着战士就往前猛追,一边追一边开枪。
跑在最后的一个鬼子听到枪声越来越近,吓得把枪都扔了,撒开腿顺着弯弯曲曲的交通壕跑了回去。“鬼子就是鬼子,个个都是纸老虎!”说到这里,梁老不禁笑出声来。
“诱伏,就是以主要兵力在有利地形上设伏,然后派出少数官兵当诱饵,以诱敌上钩,等敌人被诱入伏击圈后,我们再集中兵力火力进行打击。”回忆起诱伏战斗,梁树森感慨地告诉记者,那场“引蛇出动”的战斗打得最过瘾!
1942年7月,日军坂垣师团百余鬼子带着三百多伪军欲进入黄骅县杨庄进行大扫荡。得知此消息,上级决定利用优势兵力打鬼子一个伏击。接到命令,八路军翼鲁边区一分区第16团的主力部队和梁树森所在大队,埋伏在进村必经路口两侧的苞米地内。与此同时,县里还紧急发动群众,把当地曾用来打土匪的一种俗称“二人抬”的土炮抬上前线,支援作战。
“群众们不参与战斗吧?”记者好奇地问。“这土炮我们哪里会用?只有百姓会用!”梁老告诉记者,20来个百姓,两人抬一门土炮,加入了我们的抗日队伍。
鬼子快走到路口时,看到路口两侧长得一人多高的苞米,拎起机枪就朝着苞米地狂扫一通,许多苞米都被拦腰打断。“这些苞米长得一人多高,但是百姓从来不砍,就是因为当时我方军力较弱,为了便于我们战斗时隐蔽。”梁树森说,当时,我方都趴在地面上,没有一人被击中。日军放了一会机枪,见没动静,16团埋伏的另一个路口便响了几声枪声。
“16团这么做就是引诱他们过去,以便于我们接下来包抄鬼子。”梁老回忆,听到枪响,鬼子立即掉头朝16团埋伏的另一个路口走去。接近路口时,机枪“哒哒”响了起来,16团的一个主力营突然开火。伪军一听机关枪响得厉害,知道遇上了八路军的主力部队,三百多人吓得掉头就往回跑,只剩下百来个日军作抵抗。
“与鬼子交火的是16团的一个主力营,营长是个老红军,打仗经验丰富。当时我军虽然在兵力上有绝对优势,但鬼子的装备比我们先进,所以战斗打得很激烈。见状,我们部队顺势从右侧包抄。”梁老告诉记者,“鬼子听我们机枪放得猛,也知道遇上了主力部队,边打边退,最后全部躲到一个土包后面。这时,任凭机枪怎么扫射,都伤不到鬼子。打了一会,还浪费了不少子弹!”说到这里,梁老兴奋地一拍大腿,接着说:“这个时候,土炮的威力就显现出来了,我方指挥员一声令下,只听十余门土炮轰轰作响,老百姓们一边打,一边往里面装填炮弹。鬼子面前的土围子,不一会就全削平了。”
“这时候,露头的鬼子被打得一个个嗷嗷叫。其余鬼子乱作一团,到处乱窜。”梁老告诉记者,为全歼鬼子,我方故意留下一个口子给鬼子逃跑,鬼子看情况不妙、有机可逃,顺着口子就往外逃。“哈哈,一逃出去,日军全傻眼了。前面是一条江,虽然水不深,但由于干旱时,老百姓在江里挖土,留下了很多深坑,鬼子跑进江里就往坑里沉,全被淹死了。未跳江的,则没有地方隐蔽,被打得更惨,一百多个鬼子被我们打得落花流水!”说到这里,梁树森兴奋地拍了拍大腿。
“当时那场战斗,鬼子被打得片甲不留!仅有一个鬼子跑回了据点,其余不是被打死就是掉进河里淹死了!据说,那个逃走的鬼子后来也疯了。”梁老回忆,战斗没过几天,当地县委、县政府专门在齐二庄召开庆祝大会,所有参战的炮手都立了功。县领导亲自给他们戴上大红花,夸赞他们“打出了神威”。
“这次反日寇扫荡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缴获了不少的武器装备,打击了鬼子的嚣张气焰,激励了我八路军抗日士气!”说到这里,梁树森激动不已。
“用伏击战打鬼子,可以用小的代价换极大的胜利!”梁老感慨地说,当时,他们就常常采取这种方法,一次次设下天罗地网、歼敌片甲不留!
听完梁老的诉说,记者不禁感慨: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梁老所在大队为何能一次次取得胜利?除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外,也验证了一个千古真理,就是邪不压正,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杨文卿 陈小军 肖芳菲)
责任编辑:中国梦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