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安全战略 > 阅读信息
李靖宇:《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导论
点击:  作者:李靖宇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1-12-11 09:31:34

 

1.webp (17).jpg 


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首次把海域和陆域一起纳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之中,并且适时做出了“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部署。跟进和落实这一重大战略部署,本课题组成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全面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建树与践行了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为此,作者主张: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捍卫国家海洋权益,以区域为对象采取有效对策;大力推进海洋经济,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取向;加强海洋社会建设,创新涉海职能部门管理模式;关注海洋生态环境,应当分别解决各大海域问题;维护海上通道畅达,拓展国家对外开放发展利益;保障海洋军事安全,为建设海洋强国而保驾护航;促进和平发展事业,把本国海洋安全置于和谐海洋之中。作者在上述八大方面展开学与术结合、知与行创新,已经做出了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推进的路径图解,为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精神,为国家“十四五”时期中华民族全面经略海洋和建设海洋强国,提供了理论上坐标系和实践上参照系。可以看到,在《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这部著作中,作者已经建立和展开了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内在逻辑结构,已经在这一领域形成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学科体系和价值体系。在这部著作即将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之际,特作导论推展理论框架,阐明本课题研究宗旨,以飨国内外广大读者,并向向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献礼,为中国依托主权海域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推进服务!

保障国土空间安全,统筹陆海两域国家开发战略


作者认为,跟进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世界潮流,跟从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现实进程,中国目前应当抓紧整合海域为新版块,并与东部、西部、东北、中部一起纳入党的十八大进一步阐明的“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提出的“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之中,为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以及海洋经济开发专项规划提供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有鉴于此,必须对于整合海域为新板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进行价值定位,必须认定海洋区域开发业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进行趋势判断,必须依据实施海洋区域经济开发战略的现实条件已经具备进行机遇认定,必须论证海洋区域开发势必成为铸就中华辉煌的蓝色引擎推进目标取向,必须着眼实施海洋区域开发战略积极采取新措施而进行对策创意。作者指出,对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主权海域,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就开始进行调查研究和勘察。然而,时至今日,却没有正式把海域国土开发纳入到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中去,也未作为一个独立的区域进行整体规划研究。对于这一战略投放缺失,必须在国家 “十四五”期间专门立项进行研究,以求加以妥善解决。

为此,在第1章中,作者强调必须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根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有关规定,中国拥有包括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在内的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作者指出,陆海交错为一体,是中国版图的最大特点。在陆域方面,中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部,国土面积为亚欧大陆第二位,是重要的陆权大国。在海域方面,中国拥有位居世界第四的海岸线,不仅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积,而且还有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岛屿6500余个,是世界重要的海洋大国。这种国土面积的构成特点,是成就一个世界大国不可或缺的地缘政治基础,可以使国家的力量达成最佳配置。为此,作者首先对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有关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并且在明确了海洋国土定义的基础上,具体界定了中国海洋国土的主权范围;又在阐明了海洋战略基本内涵的前提下,进一步论证了中国应当采取的海洋战略。其次,作者认定了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论证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总体战略的形势需求和发展机遇,并且在此基础上阐明了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推进导向。再者,作者展开了整合海域为新版块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基本思路,主要内容是:审视历代海洋政策,重构海洋发展战略;检点国家区域政策,调整区域战略重点;评价国家区域规划,完善区域规划格局;廓定海域主权范围,大力整合海域板块。作者认定,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促进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和总体战略,才能逐步实现历代志士仁人关于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和宏图遗愿。

在第2章中,作者深入探讨了关于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问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战争史专家杰弗里·帕克曾经指出:陆海复合型国家最理想的发展格局,就是在陆域和海域拥有彼此相当的力量,从而使它对陆地的控制能够成功地转向对海洋的控制。基于这种公认的最佳配置,并且依托日渐增强的综合国力,中国必须抓紧整合海域国土为新的区域板块,努力创建继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圈、粤港澳大湾区、东北综合经济区之后的第六大经济增长极。为此,作者首先论证了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国外成功经验借鉴,依次阐明了美国、日本、俄罗斯关于海洋发展的成功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力争收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参考效果。其次,作者阐明了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目标取向,主张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成为中国海域增长极,并且以此为引擎拉动陆地区域经济再一次飞跃发展,促进陆海两域经济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并且要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和平崛起大展宏图。   再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做出了开发海域创建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的战略对策,主张强化海洋国土意识,明确政府有关职能;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创建第六大增长极;整合海域经济板块,促进海陆统筹发展;注重海域开发安全,开创全球合作局面。作者认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发展理念,促进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和总体战略,维护海域主权和国家安全,全面展示中华民族风貌和国家繁荣景象。

保障海洋权益安全,以区域为对象采取有效对策


早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就已经把海洋开发与保护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来加以定位,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在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中,再次强调坚持陆海统筹,拓展蓝色经济空间。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必须首先认清我国海洋现状和发展态势。应当看到,在中国的主权海域中,除渤海属于中国的内海,不存在他国染指的情况外,黄海、东海、南海这三大海域,分别与相关海洋邻国存在海洋权益主张的重叠区。具体地说,在海洋权益维护方面,我国面临着诸多亟待处理的主权问题:在黄海区域,我国与朝鲜半岛两国之间划界纷争的潜在矛盾很大,特别是近年来美国与韩国在黄海专属经济区内频繁进行联合军演,严重地威胁了中国的国家安全;在东海区域,我国与日韩之间存在包括钓鱼岛、苏岩礁海域主权归属问题在内的划界争端;在南海区域,大片海域已被某些东南亚国家分别划入专属经济区,多数岛礁被邻海国家所霸占,并且在西方大国的撑腰下合伙进行掠夺性资源开发。由此可见,中国海洋的国家安全形势相当严峻,必须积极地加以应对。因此,有必要根据中国海洋现状提出国家安全战略构想,为捍卫我国海洋主权提供理论支撑。

为此,作者在第3章中,高屋建瓴地做出了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国家权益安全战略构想。作者指出,自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正式生效以来,新一轮的“蓝色圈地”运动再次拉开帷幕,从而开辟了全球范围内大力开发海洋的新纪元。而在这一进程中,中国至今仍然居于弱势地位,尚有一半左右的海域国土被某些外国势力所染指和侵占。面对这种情况,为了有利、有理、有节地奋起捍卫国家的海洋权益,有必要深入探讨中国海域的国家安全问题。正是站在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高度,作者首先扫描了中国各海域划界争端的发展态势,依次阐明了黄海区域的地理环境与划界纷争、东海区域的地理环境与划界纷争、南海区域的地理环境与划界纷争的焦点和态势,以支持党和国家多次表明的立场:“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其中,突出了“坚决”二字,值得注意和深思。因此,作者论证了中国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的现实价值,阐明保障中国海洋的国家权益安全,有利于打造世界强国海洋平台,有利于切实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统筹规划海洋经济发展,有利于建立海洋综合管理制度,有利于提高我国的综合竞争力,有利于实现经略海洋的战略目标。这样连续六个“有利于”的价值论证,表明中国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的态度必须是义无反顾,无论是美国的战略东移行径,还是日本的软硬兼施手法,都不会弱化中国人民捍卫国家海洋权益的决心和立场。   有鉴于此,作者透视了中国海洋开发国家权益安全的基本现状。主要表现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霸权主义势力野心膨胀   ;海洋科技开发滞后,尚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海洋资源利用率低,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海洋立法适用度差,可操作性有待提高;海域管辖冲突凸显,影响各国政治互信。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明确地做出了关于中国海域国家安全的对策创意:树立和谐海洋旗帜,履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构建海上安全格局,强化海洋权益管理机构;制定科学立法规划,加快完善海洋法规体系;设立高层对话机制,落实共同开发海洋方针;推进海上屯田战略,捍卫国家海域领土主权;排除外部势力干扰,努力顺应海洋时代潮流。作者指出,由于南海、东海、黄海这三大海域在国家海洋权益方面受到的外来威胁情况和程度不同,所以必须有区别地采取立场和行动。

在第4章中,作者探讨了关于中国南海区域的国家安全问题。自秦代统一中国以来,中国南海海域诸岛就是我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海域领土,后来也是郑和下西洋的必经之途,更是孙中山先生关于“经略海洋”的主要对象。中国南海海域不但有着丰富的生物资源、海底资源和旅游资源,而且矿产资源特别是油气资源也极为富集。据初步勘探数据表明,仅石油储量就有350亿吨之多,且主要集中在南沙群岛海域。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南海海域作为国际黄金通道,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南大门。由于已经探明蕴藏着巨量石油、天然气资源,致使中国南海海域成为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觊觎、侵占和掠夺对象。这些国家为了自身利益,公然侵占南海岛屿和海域;加之美国等西方大国的悍然介入,致使中国南海海域局势越发紧张,而且已有国际化趋势,直接威胁到中国的海域主权和国家安全,必须采取坚决立场加以应对。因此,作者首先透析了中国南海海域国家安全问题的综合背景,既透析了当今世界海域安全问题的时代背景,又透析了中国南海国家安全问题的区域背景,特别是透析了外部势力干预中国南海的政治背景,从而证明了中国南海海域国家安全问题的复杂性。第二,作者扫描了中国南海海域国家安全问题的基本态势,既扫描了中国南海海域的地理位置,又扫描了中国南海海域的资源禀赋,特别是扫描了中国南海海域的周边态势。因此,必须认定中国南海海域国家安全问题的战略价值。第三,作者阐明坚决捍卫中国南海海域安全,是世界和平发展的应有之义,是地缘政治和谐的基本前提,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政治保障,是海上交通顺畅的重要条件,是海洋社会建设的有力支撑。据此,必须把握中国南海海域争端国家安全问题的关键环节。第四,作者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依次分析了中国与越南关于中国南海海域争端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与菲律宾关于中国南海海域争端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与马来西亚关于中国南海海域争端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与印度尼西亚关于中国南海海域争端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中国与文莱关于中国南海海域争端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在战略上做出了中国南海海域国家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创意:加强海域立法工作,尽快完善海洋管理制度;促进海洋科技进步,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发展;提高海洋文化水平,促成维护海洋权益氛围;强化海军行为能力,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利益;加大外交谈判力度,和平解决南海诸岛争端;排除外部势力干扰,注重双边关系解决问题。作者认定,只有这样采取坚决行动,才能使中国南海海域主权神圣不可侵犯,才能保证这一海上国际运输大通道安全运行。

在第5章中,作者探讨了关于东海区域的国家安全问题。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过度开发利用陆域的自然资源,使人类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因此,世界沿海各国相继转战海洋领域,不断加大海洋开发力度,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中国作为海洋大国,理应把握机会趁势而上。在国家“十三五”与“十四五”的过渡时期,经略海洋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和平崛起的关键环节。东海作为中国广袤海域的一部分,不论是在海洋经济方面还是在近海防御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更是中国走向海洋和开发海洋的战略依托。东海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南临南海,是东出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并且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东海的地理位置优越、资源储量丰富,军事价值重大,所以不断引起东海周边国家的垂涎和觊觎、染指和侵占行为,不仅有碍于我国陆海统筹战略的稳步推进,而且使得中、日、韩之间国际合作关系受到影响,甚至会关乎世界格局和国际形势的发展走向。因此,作者首先透析了东海区域国家安全威胁的国际背景,不仅阐明了日本国内右翼政治势力对东海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而且指出了韩国国内政治局势更迭对东海国家安全的消极影响,特别是证明了某些域外大国干预东海海域安全行为日益频繁的严重后果。有鉴于此,作者从实际情况出发展开了东海区域国家安全挑战的路线图解,主要是论证了东海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的战略价值,并且由此使得相关国家见利忘义,所以出现了有关岛、礁的主权争端,再加上某些域外大国的悍然介入和非法站队,使得东海局势更加复杂化。为了在解决东海权益问题上坚定立场,作者阐明保障东海国家海洋权益安全,是海洋经济安全的有力支撑,是开发油气能源的坚实后盾,是全面经略海洋的基本保障,所以必须采取综合性的维权行动。因此,作者有针对性地做出了关于东海区域国家安全保障的对策创意:提高海洋安全意识,加深对东海权益的认识程度;积极研究法律依据,努力探寻东海划界的历史渊源;坚定主权归属立场,切实维护我国东海的主权利益;夯实政治互信基础,贯彻共同开发和平共处战略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维护东海区域国家安全和地缘政治利益,才能使海陆联动发展进一步带动国家各产业整体推进,才能使中国逐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和海洋强国。

在第6章中,作者探讨了关于环黄海区域的国家安全问题。在当今世界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安全威胁不仅来自陆域,更多的是来自海域。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现实进程,海洋已经成为各国相互联系的纽带,是友好交往和国际合作的重要舞台,各种利益复杂交错,致使海上安全成为国际关系一个突出问题。环黄海区域靠近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京津地区,是通往京津冀心脏地带的咽喉要道,也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以及整个环渤海地区的战略前沿。因此,可以说,环黄海区域的国家安全,关系到中国的核心利益,是国家安全的关键部位,所以有必要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对这一重大问题加以探讨,以便在国家“十三五”与“十四五”的过渡期间为“加强双边多边海洋事务磋商,积极参与海洋事务,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维护我国海洋权益”提供理论支撑。为此,作者首先透视了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问题的国际大背景,不仅证明新时代海洋资源开发为环黄海区域发展带来了机遇,而且指出中国与朝鲜半岛两国海域划分争议给环黄海国家安全带来的潜在威胁,特别是美国新亚太政策使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受到严峻挑战,已经成为环黄海区域局势紧张的外来诱发因素。为了发掘环黄海区域紧张局势的经济根源,作者做出了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问题的路线图解,不仅阐明了环黄海区域的地理位置与资源禀赋,而且还阐明了中国海域依托城市及区域经济发展态势,又论证了朝鲜半岛两国的海域依托城市及其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从而说明了国家海洋权益的不同要求,是环黄海区域紧张局势的内在原因,当然还有美国兴风作浪的外部原因。在此基础上,作者进一步论证了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问题的战略价值,阐明我国保障环黄海区域安全,是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主权的必然要求,是确保海上通道畅通和快捷的现实选择,是保护油气等资源有效开发的坚实后盾,是加强海洋社会和谐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是树立我国在国际社会形象的迫切需要,所以必须解决环黄海区域安全问题。为此,作者有针对性地展开了关于环黄海区域国家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建设综合性的法律体系,不断强化海上执法力量;配备机动灵活的海军编制,努力提高防御作战能力;建设政治互信的国际平台,积极加强海上安全合作;依靠科学技术的持续进步,逐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海洋安全的国民意识,形成维护海洋权益氛围;把握朝鲜半岛的特殊关系,对于未来问题深谋远虑。作者认定,只有这样循序渐进,才能保障环黄海区域的国家安全,为国家全面经略海洋提供战略依托,提高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保障海洋经济安全,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目标取向


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海洋开发的重要价值被越来越多的沿海国家所重视,各国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争取实现更多的世界海洋利益份额。而在这一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国家甚至将争夺的范围从公海延伸到了中国主权海域。有鉴于此,早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就用专门一章来部署海洋开发事业。必须看到,中国海洋开发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除了海域资源争端、海洋环境问题外,还面临着海上通道安全、近海产业布局不合理等方面挑战。因此,国家在从“十三五”到“十四五”的过渡期间,需要高度重视海洋开发在全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从战略高度进一步认识海洋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海洋社会建设,力求实现资源与经济的合理匹配和协调发展,以促进国家海洋事业的可持续进步。

为了逐步达到这一理想境界,作者在第7章中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出了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经济安全战略构想。首先,作者阐明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理论支持,既展开了中国海洋经济安全的科学内涵,又论证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还提供了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国外经验借鉴,从而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指明了进取方向。当然,这种进取不能是主观随意的,而必须依托于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资源禀赋。因此,作者分别论述了我国海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等主要海洋资源的富集程度和利用水平,说明只有依托海洋资源才能有效地开发海洋产业,并且据此逐步地成长为海洋强国。而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应当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循序渐进的:第一阶段为2020-2025年,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建设东亚地区海洋强国;第二阶段为2025-2030年,坚持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建设亚太地区海洋强国;第三阶段为2030-2035年,坚持和谐发展理念,建设世界重量级海洋强国。至此以后,中国不仅是海洋经济强国,而且是海洋政治强国,才能有条件把自身的海洋安全置于全球海洋安全之中,真正能够承担起建设与维护和谐海洋的新时代重任。为了逐步达到这一理想境界,在海洋强国建设进程中起好步,必须充分认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现存主要问题。主要表现在海洋运输面临较大风险、海洋产业布局不够合理、海洋科学技术创新不足、海洋经济缺乏资金支持、陆海统筹尚未形成格局等方面,所以必须适时做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推进对策创意:落实海上运输安全战略,切实保障国家利益拓展;合理规划开发海洋资源,全面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健全海洋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海洋经济跨越发展;加大金融战略投放力度,保障海洋工程项目到位;完善国家海洋开发规划,造就大“S”海域经济带。作者认定,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为实现党和国家关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

着眼于为实现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确定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中国在当前的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必须注重推进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因此,在第8章中,作者确定了关于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导向。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首先论证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主导地位,阐明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必然会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成为我国海洋经济的重点发展方向,使之居于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具有较强的产业关联和带动作用。由于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潜力大,所以能够成为海洋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为了提高在这方面的认同感,作者提供了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中的重要启示,说明其成功经验主要在于:结合本国实际情况,部署未来一段时间的重点发展领域;政府制定相应政策,大力支持和引导新兴产业发展;完善投融资体系,带动社会资金投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重点发展领域,加强人才资源储备和人才引进。作者认为,促进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不仅要借鉴发达国家在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开发中的成功经验,而且还应注重国内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开发政策安排的经验借鉴,以保证各区域因地选择重点发展领域,避免不同区域产业发展同质化;在发展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同时,也要加快传统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设立新兴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加快促进重大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加大政策的梳理和整合力度,促进产业集群引导资源流向新兴产业。不仅如此,还必须看到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现存问题,认识到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确实存在着产业规模小、融资较困难、成果转化率低、缺少协调发展能力等方面问题。因此,作者有针对性地做出中国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的推进对策创意:建立模型选择本地发展重点,国家出面统筹协调各省市资源及产业配置;落实海洋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内涵和发展重点;加大对新兴产业的资金投入,支持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长期可持续发展;加强新兴产业技术集成创新,掌握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的关键核心技术;推进新兴产业国际交流合作,利用国际资本市场推进深度合作发展。

为了支撑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跨越式发展,作者在第9章中论证了关于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科学技术进步导向。鉴于科学技术进步在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作者先后探讨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与科学技术进步关系的发展理论、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认定只有科学技术进步才能加快中国海洋经济开发步伐。关于这一科学定位,从发达国家创新驱动海洋经济加快发展中也能够得到重要启示,其成功的经验主要在于:强化海洋经济开发意识,促进陆海经济全面发展;加大科学技术研发投入,提供海洋产业开发保障;完善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健全海洋开发法律规范;优化国家海洋产业结构,扶植新兴海洋产业发展。在这方面,不仅有国外海洋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同时也需要借鉴国内陆域经济创新驱动的优惠政策安排经验。因此,作者依次分析了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中部大崛起进程中的区域经济创新驱动的优惠政策安排经验。通过这些国内外成功经验的分析和借鉴可以看到,依靠科技进步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创造外部的有利条件,而且更要注重分析和解决中国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的现存问题:科技对应水平不能适应海洋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海洋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有待于提高;海洋调查探测能力低难以满足系统研究需要;海洋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海洋科技领域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必须加快推进。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做出了中国海洋经济创新驱动加快发展的推进对策创意:健全海洋创新体系,强化海洋开发综合管理能力;激励科研成果转化,营造创新环境培育新兴产业;提高海洋认知水准,加快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进程;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大力增强海洋科技竞争实力;全面深化对外开放,促进海洋科技领域国际合作。

为了中国海洋经济的创新驱动和加快发展,保障国家海洋战略性大工程的开发建设,作者在第10章中因势应时做出了关于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投放导向。为此,作者首先论证了金融战略在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功能定位,阐明了中国区域经济开发金融战略安排的理论渊源和演化历程,论证了金融战略在中国海洋经济开发中的现实功能和战略布局,从而得出结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必须加强和优化金融战略投放。在这方面,发达国家在海洋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战略安排给予了重要启示: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制定实施财政投入的有效金融政策;创造有利宏观外部环境,提振民间对海洋经济开发投资信心;加大银行信贷资金支持,有效发挥金融信贷市场的融资功能;支持国内资本市场发展,开拓海洋中小企业融资的多元渠道。作者指出,为了加大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支持力度,不仅需要借鉴发达国家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投放经验,而且还应参照中国在陆域经济开发中的金融战略安排成功经验。因此,作者依次分析了东部大开放、西部大开发、东北大振兴、中部大崛起中的金融战略安排经验,从而为中国海洋经济开发的金融战略投放提供了参照系。在此前提下,作者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强调了内因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金融战略运行中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用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政府投资比例过低、信贷资金对海洋经济开发的支持力度不够、资本市场对海洋经济开发的促进作用有限等方面。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做出了中国海洋经济开发加强金融战略投放的对策创意:接续陆域经济政策性启动,向海洋经济开发实行优惠的金融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完善海洋经济开发金融组织体系;努力健全直接投融资体制,积极促进海洋经济开发资本市场;优化海洋经济的投资结构,加大在对外开放中引进利用外资力度。只有这样做,中国才能在海洋经济开发的现实进程中端正金融战略投放导向,以利于实现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目标。

保障海洋生态安全,分别解决各大海域污染问题


目前,在世界公认的10大环境问题中,有4个涉及到海洋,即海洋污染、渔业资源枯竭、海洋稀有物种灭绝和海平面上升。这些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和恶化,都给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威胁。特别是随着沿海经济发展、海洋事业建设的高潮迭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也会造成一定的制约作用。有鉴于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就着眼于陆海两域开发的统筹安排,号召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明确要求“保护海洋生态环境”。随后,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要求加强海洋气候变化研究,提高海洋灾害监测、风险评估和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海上救灾战略预置,提升海上突发环境事故应急能力。从党的十九大报告到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已经形成和完善了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海洋生态文明的战略部署。

为了落实这一战略部署,有必要从当前我国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普遍问题出发,应时因势做出关于中国海域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战略构想。这是第11章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由于海洋资源丰富,所以近年来沿海国家都将经济发展重心转移到海洋方向,海洋已经成为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具体地说,海洋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资源和能源,保障了港口、交通、旅游、娱乐等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除此之外,海洋还是一个巨大的信息宝库。然而,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生活和工业废水向海洋的无序排放,我国海洋生态环境面临着严峻挑战。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资源过度开发,致使生物系统遭到破坏;入海排污口管理力度弱,导致近岸海域污染严重;三角洲近海环境恶化,对海洋生态系统构成威胁。作者认为,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灾难类型,可以具体划分为自然灾害和人为破坏这两大类。在不同的海域,海洋生态环境又存在着区域差别。如渤海溢油、漏油现象,严重污染海洋环境;黄海陆源污水,大量排放污染海洋;东海近岸,海洋受重金属污染严重;南海资源无序开发,造成海洋污染。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海洋开发利用程度还比较低,而海洋环境却由于过度的生产和消费而遭到严重破坏。目前,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正面临着严重危机,近海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渔业资源锐减,沿岸海水污染严重,赤潮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海岸带遭受过度开发,海洋功能大为降低,甚至某些海域开始趋于“荒漠化”现象。这一系列海洋生态环境问题,已经给我国海洋环境质量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压力,并在总体上呈继续恶化的趋势。针对这些具体问题,作者做出了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的安全对策,主张全面监控渤海石油勘探,建立海上污染事故应急计划;评估黄海海域环境容量,建立海上排污总量国别控制;制定东海综合整治规划,建立污染物内外源控制制度;促进各国合作开发南海资源,建立海上资源开发高效制度;加强国际合作防止污染,签订越界污染共同防治协议。

由于我国各大海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态问题,所以作者首先把目光投向了污染最为严重的渤海区域。在第12章中,作者展开了关于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探讨。为了在这方面能够达成共识,作者透视了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产生的时代背景,依次论述了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区域背景、历史背景和体制背景。在此前提下,作者指出了造成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关键因素:缺乏调控的陆源污染,成为生态环境安全的突出问题;无法预知的海上污染,成为生态环境安全的严重麻烦;日益失衡的生态系统,成为生态环境安全的内在因素。而出现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又有其具体的产生原因,主要是经济指标追求导致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持续加重,人口压力渐大造成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日益严峻,社会意识浅薄致使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时常忽视;检测手段落后影响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有效解决。有鉴于此,作者有针对性地做出了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强调要以陆海并重为前提,从思想上改变观念;以工程建设为重点,从技术上根本治理;以环境安全为宗旨,从监管上加大力度;以污染付费为手段,从制度上控制污染;以循环发展为方向,从源头上减少排放。作者认定,环渤海经济圈整体开发正在成长为中国区域第三大经济增长极,所以必须注重解决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提供示范。

在第13章中,作者探讨了关于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为了提高说服力,作者首先透视了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发生背景,说明海域生态环境安全压力是当前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和共同挑战,所以中国要以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指导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环黄海公有海域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也受到中日韩三国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要共同遏制环黄海海域环境质量逐年退化、污染范围逐年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的态势。有鉴于此,必须注重在这一海域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正是着眼于这一大局,作者进一步认定了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价值,阐明加强环黄海经济圈的生态环境安全建设,有利于促进海洋经济的合理与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保障海洋生物多样性与持续性发展,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于缓解中日韩三方经济合作中的利益矛盾。为此,作者认真分析了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产生根源,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增长压力过大,海洋产业发展带来持续污染;陆源污染物排海量逐年增加,造成近海富营养化严重;船舶以及海洋石油勘探,造成溢油漏油污染事故频发;海洋资源开发技术水平偏低,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致使海洋环境污染治理不得力。针对这些问题及其根源,作者做出了环黄海经济圈国际合作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对策创意:明确海洋资源经济价值,调整海洋产业结构繁荣区域经济;合作监测海洋环境,评估海域环境容量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建立突发事故应急制度,加强海上石油勘探与船舶的监督监控;加快科技创新,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制定区域性综合生态环境保护法,完善海洋环境法律体系;推进多边国际合作,协同提高环黄海经济圈生态环境质量。作者认定,环黄海经济圈作为一个国际合作区域,必须解决好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才能推动区域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第14章中,作者探讨了关于东海区域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首先,作者阐明了东海区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产生背景,认定海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生态环境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再加上我国提出了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致使解决东海区域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为此,作者论列了东海区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解决理论原则,依次阐明了海洋生态系统具有整体性、海洋生态破坏的不可逆性、海洋生态恢复具有长期性、加强海洋生态安全具有全局性和复杂性。依据这些原则,作者分析了东海区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现状和态势:陆源污染加重,海域生态修复缓慢;生物品种骤减,生态系统逐渐弱化;开发技术不高,影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水质量下降,海域水质严重超标;近海富营养化,威胁海域生态健康;油品储运日增,溢油事故威胁加大。针对这些倾向性问题,作者展开了东海区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切实做好陆海统筹规划,做到海洋开发与保护并重;加强陆源污染入海控制,注重协调海洋功能区管理;加强海域生态系统修复,大力推进海洋保护区建设;制定海域综合整治规划,构建安全预警与防护制度;建设现代海上执法队伍,加强海洋开发的监督管理;强化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保障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事故应急能力,完善海洋预警与防护体系;切实启动有效保障机制,增加海洋生态保护的投入;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合作,坚决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作者认为,东海作为北连黄海,东到琉球群岛,南临南海,又是东出太平洋的必经之路,并且蕴藏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重要海域,必须解决好海洋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才能获得又好又快的海洋经济发展前途。

在第15章中,作者探讨了关于中国南海区域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问题。对此,作者首先扫描了中国南海区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安全的基本态势:近海区域海洋资源过度开发,远海经济发展尚存盲区;海域主权争端影响开发秩序,争议区域开发事态混乱;海洋资源开发追求数量增长,忽视生态质量下降危害。为了遏制这种态势,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的自觉性,作者认定了中国南海区域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价值,阐明保障中国南海海域生态环境安全,有利于海洋资源开发合理化,有利于沿岸生态系统平衡化,有利于海洋经济发展良性化。而要实现这些生态环境安全价值,就需要分析和认识中国南海区域经济开发的生态环境安全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中国南海海域的自然灾害问题、海水质量问题、沉积物质问题、海平面上升问题和外来物种入侵问题。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站在战略高度,做出了解决中国南海区域经济开发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对策创意:加强海洋开发制度管理,确保经济开发合理合法;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注重海洋低碳经济发展;加大海口垃圾处理力度,完善陆海共同管理体制;强化生态环境安全意识,提高海洋生态文化水平;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实现经济与环境共同发展。作者认为,中国南海海域作为国际黄金通道,又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南大门,必须下功夫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新时代发展理念,把生态环境保护贯彻于中国南海海域经济开发建设的全过程。  

保障海洋社会安全,创新涉海职能部门管理模式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资源可开发利用的潜力还很大。而要以海洋资源开发为支撑,大力推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也存在一系列问题;与此同时,随着开发利用海洋活动的加强,海洋社会问题也日益凸显和尖锐。因此,有必要分析影响海洋资源开发、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社会安全的现存主要问题,并且有针对性地做出对策创意,以求真正实现我国海洋资源、海洋经济和海洋社会的协调进步。应当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理因素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之下,区域经济已经迅速发展起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占全国国土面积13.4%的东部沿海地带,承载着全国的40.3%的人口、50%左右的大中城市和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但不可否认的是,东部地区中的海域社会建设却是一个薄弱环节。在我国,与陆域社会的农村、农民、农业这“三农”问题一样,海域社会的渔村、渔民、渔业这“三渔”问题也是亟待解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海域社会安全建设。

因此,在第16章中,作者在学与术、知与行的统一高度上,做出了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社会安全战略构想。在这方面,作者首先阐明了中国海洋社会建设的理论支持,分析了中国海洋社会安全的内涵要义,论证了中国海洋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借鉴了中国陆域社会建设的成功经验,并且以此为坐标系,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海洋社会安全建设的战略地位,认定海洋社会安全建设是国家海洋战略顺利实施的重要前提,是国家海洋经济良性发展的基本保证,是国家建设和谐海洋社会的战略举措。在此基础上,作者又展开了中国海洋社会安全建设的主要内容:积极开展海洋社会教育活动,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立健全海洋社会公共卫生体制,提高海洋公益服务质量;加大海洋环境的保护力度,促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统筹陆海两域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海洋社会稳定局面。作者主张,在推进中国海洋社会安全建设的价值取向过程中,必须看到现存问题。主要是“三渔”问题:渔业生产面临诸多困难;渔民业已成为弱势群体;渔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针对“三渔”问题的具体表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作者立足于战略高度做出了中国海洋社会建设的对策创意:优化海洋渔业结构,形成现代渔业经济体系;坚持以民为本原则,健全海洋社会保障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渔村公共服务水平;统筹陆海两域发展,积极推动全域社会进步;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树立中国海洋社会形象。作者认定,海域社会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与陆域社会一起加强建设,并且要把国家关于陆域社会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成功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和推广到海域社会建设中来,促进海域社会与陆域社会一起走向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阳光地带”。

为了走向中国社会文明发展的“阳光地带”,作者在第17章中,提出了关于陆海统筹战略取向下的中国海洋商会创建构想,以期促成行业社团的经济合作组织形式作为市场主体。为此,作者首先透视了创建中国海洋商会的时代背景,阐明创建中国海洋商会是实现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是推进中华民族全面经略海洋的有效手段,是促进国内经济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举措。为了在行业内达成共识,作者论证了中国海洋商会的市场价值,阐明中国海洋商会的创建与运作有利于实现利益整合,有利于提供综合服务,有利于实现约束自律,有利于推进社会公益,有利于加强政治参与功能。为了在这方面做好充分准备,作者还展开了创建中国海洋商会的现存问题分析,指出中国海洋商会的地位仍未引起政府足够重视,国家对于创建海洋商会的标准不易把握,关于创建海洋商会的相关法规相对滞后,我国海洋商会的基层组织建设仍显薄弱,如此等等。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进行了周到而又全面的务实考虑,做出了创建中国海洋商会的推进对策创意:创新发展理念,健全管理运作机制;创新角色定位,赋予海洋商会社团地位;创新组织结构,强化海洋商会的规范性;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海洋商会的竞争力;创新管理体制,增强民间商会的权威性。为了在行业内提振信心,作者还展望了创建中国海洋商会的运作前景和社会效应:能够激发国民海洋意识,加强海洋商会的组织作用;能够完善海事管理模式,提升海洋商会的运作效率;能够拓展海洋商会职能,有效维护国家的海洋权益;能够创新商会建设理念,传递海洋商会的核心价值观;能够促进多边诚信建设,推进陆海统筹的战略格局。由此可见,创建中国海洋商会,是加强海洋社会安全建设的必要组织形式,有利于为海洋社会安全建设奠定经济基础,发挥杠杆作用。

由于海洋社会安全建设关系到承担全面经略海洋的国家使命,必须有集中统一的职能部门加强领导。因此,作者在第18章中着眼于国家行政体制改革大局,负责地做出了关于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战略推进构想。为此,作者跟进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考察了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时代背景,阐明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是国际涉海管理惯例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梦想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职能保障,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为了促进在这方面达成共识,作者论证了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战略价值,阐明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有利于出面化解海洋争端,有利于整合陆海资源开发,有利于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有利于实现海洋强国目标。不仅如此,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还存在着诸多国家层面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具有高标准的总体规划,具有高起点的现实基础,具有较发达的产业体系,具有高密度的省域联动,所以已经达到了水到渠成、势在必行的设立阶段。为了在这一阶段到来之际能够有所作为,作者强调必须克服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障碍因素。主要是:海洋经济发展不够平衡;海洋产业政策不够优惠;海洋科技研发不够投入;海洋社会建设不够持续,如此等等。针对这些障碍性因素,作者明确地做出了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对策创意:加强组织领导,为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凝聚力量;制定总体规划,为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把握方向;整合有效资源,为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提供保障;加大政策扶持,为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保驾护航;加大研发投入,为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延伸领域;建立长效机制,为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拓宽渠道。为了在这方面提升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信心,作者还展望了整合涉海职能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的工作前景和实践效应,相信会在海域经济开发中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能够助推创建北黄海沿岸经济带,促进加快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能够助推创建环渤海海洋经济区,促进打造中国第三大海域增长极;能够助推创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促进形成海洋经济领军区域;能够助推创建江浙海洋经济区,促进重塑区域海洋经济空间格局;能够助推创建海峡西岸海洋经济区,促进构筑两岸经济合作平台;能够助推创建广东海洋经济区,促进形成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引擎;能够助推创建北部湾海洋经济区,促进加大跨国经济区开发力度;能够助推创建南中国海域特别经济区,促进铸就国家海洋权益阵地。也就是说,通过设立国家海洋事务部,不仅可以把分散在有关部委的涉海职能统一和集中起来承担起国家使命,而且还能够更好地协调和促进各大海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和功能化的发展,为打造中国大“S”型海域经济带奠定结构性基础。

正是为了奠定这种结构性基础,作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通过对海域板块、海洋权益、海洋经济、海洋生态、海洋社会、海上通道、海洋军事、海洋合作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并且着眼于主权海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国内外学术界首次创树了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为了支撑这一大安全观的践行,作者在第19章中,积极展开了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下的社会文明建设问题论证。作者首先致力于通过研究建立起海洋管理哲学的价值体系,所以规范地展开了中国海域开发安全的新思维,深入地做出了关于海洋社会建设的哲学思考,并且阐明了传统海洋管理体制发展与革新需求,进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哲学价值体系。依据海洋开发和管理的哲学价值体系,作者又进一步论证了中国海域开发安全的战略导向和价值取向。沿着这一战略导向和价值取向,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阐明了传统海洋开发理念与海洋生态文明、海洋生态危机与现代海洋生态文明、新时代海洋生态文明的发展与创新等问题,论证海洋生态文明是海域社会安全建设的最高境界,尽管它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而在这一动态的发展过程中,着眼于全面落实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作者主张从近海向深远海进发,展望了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的践行远景,具体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2020-2025年为启航阶段:从近岸到近海;2025-2030年为扬帆阶段:从近海到深远海;2030-2035年为复兴阶段:从深远海到海洋强国。作者满怀信心地指出,经过上述3个阶段的循序渐进努力,大约需要20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就会在主权海域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文明的战略目标,就会以海洋强国的国际形象屹立在世界东方。

保障海上通道安全,大力完善四通八达战略格局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鼎盛时代,走向海洋是拓展国家利益的必由之路。中国作为世界贸易大国,维护海上运输通道安全具有重要的资源、经济、生态、社会、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战略价值。特别是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对国际重要海上运输通道蓄谋掌控的情况下,中国必须注重解决海上运输通道安全问题。为此,中国必须抓紧落实已经确定的关于“畅通海上贸易通道”的战略部署,大力开拓和完善四通八达的战略格局。正是着眼于这一战略目标,作者在第20章中,应时做出了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战略构想。在这里,为了打开人们的眼界,作者首先透视了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背景,证明美国霸权主义力图掌控泛太平洋海上运输通道,亚洲有关国家染指海上通道威胁我国运输安全,所以中国必须提升对海洋运输通道安全的重视程度。而要提升对海洋运输通道安全的重视程度,就应当认定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价值,懂得保障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有利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有利于支撑我国能源战略,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促进我国和平发展。然而,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现存问题还有很多,主要表现为:海盗和海上恐怖主义,严重威胁我国海上运输通道安全;有关海洋大国对海上通道控制,妨碍我国海洋运输安全;海权争端及台海问题,构成我国海洋运输通道现实威胁;中国海军远洋行为能力比较弱,不易保障我国通道安全。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站在国家战略高度,在操作层面进行了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对策创意: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维护世界海上战略通道安全;拓展外交空间,促进有关沿海国家增强政治互信;建设现代海军,为解决争端及维护统一做好准备;制定综合方案,全面保障我国海上运输通道畅通。在此基础上,作者还满怀信心地展望了中国海洋开发的运输通道安全前景,确认全面增强国民海洋意识,能够促进通道安全深入人心;不断完善海事管理模式,能够提升海上交通运输效率;不断加强多边政治互信,能够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着眼大局建设台海关系,能够保障中华民族经略海洋进程。

为了开拓和完善四通八达的战略格局,中国必须依托大“S”型海域经济带,进一步加大东进、西拓、北上、南下的综合推进力度。因此,作者首先是着眼于“东进”海上通道,在第21章中做出了关于中国保障太平洋出海大通道畅通的东进战略构想。在这方面,作者首先透视了中国保障太平洋出海大通道安全战略的时代背景,认定海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重要领域,太平洋通道是中国命运攸关的海上交通要道,所以中国必须倾力突破受制于人的出海格局。作者认为,中国保障太平洋出海大通道安全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有利于加强与各国的经济合作,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现实进程;有利于提升与各国的政治互信,创造出良好的国际合作环境;有利于维护中国国家能源安全,保障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有利于保障中国地缘政治安全,促进加快国内和谐社会建设。正因为如此,作者采取一分为二的态度,深入分析了中国保障太平洋出海大通道安全战略的制约因素,主要说明国内外法规的协调性欠佳,影响海上通道安全合作;大国对太平洋通道的控制,阻碍海上通道安全路径;太平洋海岛争夺悬而未决,制约海上通道安全保障;中国海军远洋作战能力弱,尚须强化海上通道安全手段。针对这些重大现存问题,作者站在国家战略高度,系统地进行了中国保障太平洋出海大通道安全战略的推进对策创意:注重改变传统观念,全面谋划太平洋通道安全;注重解决海域争端,保障太平洋通道畅通无阻:注重理顺涉海关系,努力消除有关国家危机感;注重壮大海军力量,提高远洋行为的威慑能力;注重处理台湾问题,突破第一岛链的封堵危局;注重引导国际舆论,展示和平发展的大国形象。

而在“西拓”方向,由于情况比较复杂,需要逐步创建起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整体阵容,所以作者从南亚和东南亚两个方向分别加以论证。在第22章中,作者做出了关于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推进构想。通过透视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时代背景,作者力图帮助人们看清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国际背景、国内背景和区域背景。以透视中国在南亚区域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时代背景为前提,作者又在操作层面认定了位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区域功能,阐明了选取瓜达尔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主要原因,分析了瓜达尔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现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进行了把瓜达尔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对策创意。紧接着,作者又论证了孟加拉国的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取向,阐明了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比较优势,分析了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现存问题,并且有针对性进行了把吉大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对策创意。为了把瓜达尔港和吉大港纳入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整体阵容,作者综合地做出了中国开发南亚区域印度洋出海口的推进构想:全面谋划海上通道安全,保障国家利益拓展;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真正做到防患未然;促成两洋出海互动格局,落实经略海洋宏图;陆海统筹开发区域经济,造福沿线地带居民。

为了逐步开拓出印度洋出海大通道的整体阵容,作者在第23章关于中国在东南亚方向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推进论证中,首先扫描了中国在东南亚方向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进取态势,阐明由于印度洋战略地位重要,周边态势扑朔迷离;东南亚局势不稳定,马六甲困局尚未突破,所以需要发挥云南省地缘优势,促进其承担国家使命。为此,作者把目光投向了友好邻邦缅甸,论证了仰光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区域功能,阐明了仰光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基本依据,分析了仰光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仰光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推进对策。与此同时,作者还论证了若开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战略取向,阐明了若开港作为出海口的基本依据,分析了若开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主要问题,创意了若开港作为印度洋出海口的操作对策。在此基础上,作者全面地展望了中国在东南亚方向选取印度洋出海口的开拓前景,满怀信心地确认:合作开拓印度洋出海大通道,有利于促成沿线经济带繁荣景象;全面深化中缅两国合作关系,有利于打开东南亚新的经济走廊;加强“10+1”自由贸易区建设,有利于落实与邻为善的基本国策;树立海上运输通道的大安全观,有利于形成“两洋出海”互动格局;高扬中国建设和谐海洋旗帜,有利于突破美国围堵的岛链战略。有鉴于此,所以势在必行。

关于“北上”方向,即开辟海上东北航道,国家目前甚为重视。因此,作者在第24章中,应时因势展开了关于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拓展国家利益的战略推进构想。在这方面,作者首先透视了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时代背景,既透视了气候背景:全球气候变暖,通航前景广阔;又透视了国际背景:世人广泛关注,海域争夺激烈;还透视了区域背景:航道历史悠久,积累畅通经验;也透视了国内背景:海上通道布局,拓展国家利益。在此前提下,作者认定了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战略价值:缩短中欧贸易航程,降低海上运输的成本;避开敏感海峡水道,提高海运的安全系数;加快北方经济发展,协调全国生产力布局;就近获得油气资源,保障国家的能源供应。为了实现上述的战略价值,作者采取科学态度分析了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文环境复杂,利益纷争激烈;自然环境特殊,通航条件不利;军事价值重要,霸权威胁海运;基础设施缺失,助航能力薄弱;生态系统脆弱,极易受到干扰;高端人才不足,影响航运能力。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从拓展国家利益出发,站在战略高度做出了中国开发海上东北航道的推进对策创意:加强国际合作,提高对北冰洋地区认识;调解北极争端,参与构建国际合作机制;继续租借罗津港,开拓图们江出海通道;倡导自由通航,积极完善沿线基础设施;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航行船舶建造水平;加强海军建设,保障国家海洋权益拓展。只有这样,中国才能逐步打通海上东北航道,直接面向欧洲市场拓展国家利益。

在力挺东北航道开辟的同时,作者也很重视开拓海上南下通道。因此,在第25章中,着眼于完善四通八达的战略格局,在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基础上展开了关于中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推进构想。在这方面,作者首先透视了中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安全的时代背景,证明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太,诱发海上南下通道危局;南海主权争端日趋激烈,威胁海上南下通道安全;中国对外贸易与日俱增,需要海上南下通道顺达。尽管这样,为了提振国人信心,达到顺利“南下”的海上目的,作者在这里认真分析了中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安全的必要性,阐明中国南海海域资源富集,能够支撑国内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国南海海域地缘关系优越,必然成为对外开放的战略要地;中国南海海域作为通道,可以保障国家利益的不断拓展。作者认定,上述必要性的具体展现,能够体现中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安全的战略价值,这就是有利于维护国家海洋权益,有利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有利于发挥纲举目张效应。当然,也要看到中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安全的现存问题:南海主权争端,威胁通道安全;美日公然介入,局势趋于复杂;印度插手东盟,激化各方矛盾;海上黑恶势力,破坏通道顺达。针对这些现存问题,着眼于健全四通八达的战略格局,作者展开了中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安全的对策创意,主张海峡两岸携手合作,保障南海通道安全;加强海上力量建设,捍卫国家海洋权益;外交善用国家实力,把握南海诸国关系;完善海洋法律体系,明确主权海域范围;尽快改变被动现状,坚决维护核心利益;促成国际合作共识,顺达海上南下通道。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保障海上南下通道安全,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保障海洋军事安全,务实推进区域和谐海洋建设


在和平与发展为主流的当今世界里,中国海洋安全保障必须以军事安全保障为前提。特别是随着美国拉拢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在海上东南西三个方向的军事冒险动作频繁上演,蓄意制造台海紧张局势,不断触碰国家核心利益的底线和红线,致使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凸显重要。因此,在第26章中,作者因势做出了关于中国海洋开发的军事保障安全战略构想。为了在这方面提高认同感,作者首先分析了中国海洋开发军事保障安全的时代背景,不仅阐释了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历史背景,而且还展开了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国际背景和区域背景。正是在这些大背景下,作者又透视了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现状与态势,阐明了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的复杂性、被动性和紧迫性。据此,作者对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价值进行了充分论证,阐明中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是世界和平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区域地缘政治和谐的基本前提,是国家经济发展安全的政治保障,是海洋社会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是海上通道安全顺畅的重要条件,所以必须大力加强。为此,作者着眼于世界和谐海洋建设全局,立足于国家海洋权益安全大局,在战略高度上展开了中国海洋军事安全保障的对策创意:认定海域领海基线,形成我国海上防卫体系;强化海军行为能力,掌握海域划界的话语权;增配高端武器装备,保障我国海洋航行安全;夯实现代海军基础,坚定海洋地缘政治立场;加强海警素质建设,完善海防技术设施系统;注重专业人才培训,提高海洋军事战略能力。作者认定,只有这样努力下去,才能建立一支强大的海上军事力量,促进我国海洋军事保障安全达到与海洋强国建设相匹配的水平和质量。

为了逐步实现历代志士仁人的宏图遗愿,不仅要注重做到海洋军事保障安全,而且还必须以此为前提在主权海域通过加强经济开发来形成国家海洋权益的战略依托。因此,作者在第27章中引导人们再次把眼光投向了中国南海海域,主张借鉴港澳特别行政区的管理经验和国内设立经济特区的开发经验,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推出了关于创建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的战略推进构想。为了落实这一战略推进构想,作者首先透视了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创建的时代背景,不仅透视了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创建的历史背景和国际背景,而且还透视了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创建的国内背景和区域背景。在这一综合背景下,作者进一步认证了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创建的战略价值,阐明要以海南省三沙市域为依托创建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能够直接体现国家行为,有利于缓和中国南海海域愈演愈烈的危局,为解决南海主权争端做好铺垫;有利于合理开发中国南海海域的海洋资源,为解决资源匮乏难题做出贡献;有利于中国南海周边省市经济互动发展,为加快陆海统筹进程提供契机;有利于加快国际海洋科技合作现实进程,为推进科技兴海战略注入动力。这种努力,不仅具有必要性,而且具有可行性。为此,作者阐明了创建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的支撑条件,主要是:全国上下达成共识,已经形成万众同仇敌忾氛围;综合国力大为提高,能够支撑中华民族经略海洋;管理港澳取得经验,应当面向中国南海大有作为;海军力量日益强大,成为解决南海问题坚强后盾;确定和谐海洋目标,贯彻睦邻安邻富邻基本国策。为了有效地在这方面形成和发挥综合优势,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创建的现存问题:国家政策支持的有限性,导致特区创建缺乏保障;海洋资源开发技术创新不足,影响合作开发进程;与周边国家海域主权存在争端,不利于国际合作;外部势力蓄意围堵中国野心,挑战创建经济特区。针对这些现存问题,作者以先行先试、敢作敢为的创业魄力,做出了创建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的推进对策创意,强调要推广港澳特别行政区的运作模式,下功夫建设特别经济区;借鉴陆域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开创陆海统筹互动发展局面;完善中国海洋执法管理制度,提升海洋综合管理水平;严厉打击海盗以保证交通顺畅,守护国家对外开放大门;促进海洋经济开发国际合作,提高对外开放的综合水平;加强沿海周边国家双边谈判,争取在合作中互利共赢;以国家综合实力为战略依托,采取军民融合推进方略。作者满怀信心,展望了中国南海海域合作开发特别经济区创建的成功前景:能够吸引全球中华儿女,共同实现经略海洋的宏图愿景;能够做到主权属我共同开发,成为建设和谐海洋的示范基地;能够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海洋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能够促成友好磋商机制,建立起区域性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加快推进海上屯田战略,开创“风景这边独好”的繁盛景象。

为了稳步推进海峡两岸共同维护海洋“祖权”,作者在第28章中大胆进行理论创新,积极建言献策,首创出关于中国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务实推进构想。作者指出,在当今的世界上,海洋科学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一起,正在成为新的革命性潮流掀起的三大重点领域,有利于人类提高生存质量和生存手段,有利于人类进一步拓展生存空间和生存环境。有鉴于此,中国要成长为世界大国和海洋强国,就必须积极跟进新的革命性潮流,立足陆域面向海域求发展。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目前不仅在海洋经济开发中存在瓶颈问题,而且在海洋安全形势上也不乐观,大约有一半的海域国土被外部势力所染指和侵占,并在某个超级大国的撑腰下强行掠夺性开发资源。这种严峻的海域安全形势,呼唤有识之士承担责任。因此,作者在这里首先透视了中国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时代背景,既阐明了中国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历史背景和理论背景,又阐明了中国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全球背景和区域背景,并且在此前提下认定了中国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价值取向,论证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有利于中国推动海洋经济开发,有利于中国维护海洋权益安全,有利于中国协调周边关系发展,有利于中国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目标,有利于中国推进和谐海洋建设取向。不仅如此,作者还分析了中国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关键环节,说明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所需的人力资源、资本要素、先进技术、政策支持等要素为关键环节,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问题。作者别开生面,进一步展开了中国大力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的推进对策创意:积极发展绿色海岛经济,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做出示范;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插上翅膀;探索海洋资源证券市场,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筹措资本;完善海洋政策法规体系,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确定依据;构建海洋防务经济联盟,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奠定基石;组建国家海洋建设兵团,为实施海上屯田战略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完善全国区域经济开发格局和总体战略,才能有效维护海域主权和国家安全,才能全面展示中华民族风貌和国家繁荣景象,才能保障实现历代志士仁人关于“经略海洋”的战略构想和宏图遗愿。

保障全球海洋安全,加大步伐跨入海洋强国行列


为了在中国主权海域开创出“风景这边独好”的繁盛景象,需要与所有能够“平等待我之民族”加强合作关系。在当前的形势下,中国应当注重启动与俄罗斯的海洋合作,以充实中俄两国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内涵。因此,在第29章中,作者对俄罗斯主权海域格局与中俄两国海洋合作前景进行了科学论证。在这方面,作者首先透析了中俄两国需要加强海域合作开发的时代背景:沿海国家争夺海洋资源,普遍注重维护海洋权益;他国染指我国海洋国土,海域资源遭掠夺性开发;俄罗斯出海口也不顺畅,海洋权益面临外部威胁;拓宽中俄两国合作领域,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而在这一大背景下推进中俄两国海洋合作,既要做到“知己”,还要做到“知彼”,所以作者扫描了俄罗斯联邦主权海域格局与开发态势,具体分析了俄罗斯独特的海洋地缘环境、俄罗斯出海大通道安全问题、俄罗斯与日本北方四岛争议和俄罗斯北极取向的主要原因,从而得出了中俄两国能够加强海洋合作的现实结论。不仅如此,中俄两国建立海域合作战略协助伙伴关系,还具有互利共赢的拓展价值。因为双方建立海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不仅符合中俄两国全面拓展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现实要求,而且有利于加强两国在海洋领域的协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协作推动两国海洋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海洋相关工作经验。为了促进双方建立海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作者还分析了中俄两国推进海域合作开发关系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为:中俄海洋合作政策落实尚未到位;中俄海洋合作领域过于狭窄;中俄海洋合作利益分配不公;中俄经贸瓶颈限制海域开发合作;双方合作开发海域会出现环境污染问题。针对这些现存问题,并且着眼于实现中俄两国海洋合作的战略目标,作者做出了中俄两国加快海域合作开发的推进对策创意:启动海洋协调工作谈判,促进合作文件加快落实;积极进行高层对话,加强海洋领域全面合作;加大海洋资金投入,协商解决利益分配问题;整合海洋科技力量,科学合理进行海洋开发;发展双边互信合作,全面深化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在党的十九大胜利闭幕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进一步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又把实现共同富裕的历史任务提到日程,已经获得了令海内外炎黄子孙振奋的良好开局。为了巩固和扩大这一良好开局,中国不仅要与战略协作伙伴俄罗斯加强海洋合作,而且还要以负责任的大国姿态力排干扰,按照既定方针大力推进自由贸易区战略,使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的经济合作关系不为海域主权争端所阻断。正是从对外开放的大局出发,作者在第30章中探讨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推进框架下的区域和谐海洋建设问题。在这一专题研究中,作者首先透析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推进的时代背景,不仅论证了后疫情时代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迎来新契机、亚太经济合作格局新变化与新形势的现实要求、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投资合作条件日渐成熟,而且还放眼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历史进程,设计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的发展阶段,做出了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框架下加强区域和谐海洋建设的战略对策创意:推进各方增强政治互信,形成和谐海洋建设的政治氛围;促成互利共赢总体框架,建立健全海洋开发的合作机制;加快解决海域划界争端,明确各自海域权益与开发范围;发展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为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奠基;高度重视发展海洋事业,以海洋合作盘活中日韩贸易关系。作者指出,通过在中日韩自由贸易区框架下推进区域和谐海洋建设,这是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关系中的长远大计,不会因为日本右翼政客的倒行逆施而停转历史车轮。

当前,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新时代。践行这一新时代主题,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和谐世界,给子孙后代营造一个和平、合作、绿色、美好的全球环境,是各国政府必须共同承担的新时代使命。领受这一新时代使命,作者在第31章中放眼世界,负责地做出了关于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战略推进构想。为此,作者首先透析了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时代背景,证明联合国已经认定当今世界进入海洋开发新世纪,中国作为全球海洋大国正在积极跟进时代进步潮流,岛屿和海域主权争端已经成为海上角逐的重头戏,获取海洋油气资源已经成为各国海上争夺的核心利益。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作者认定了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历史机遇:联合国21世纪议程的推进,为各国政府提供了走向未来的行动蓝图;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对当代国际关系产生了规范性的约束作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张力,有效地推动了各国正常交往实现全面进步;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战略取向,能够妥善处理好与美国等大国之间关系。不仅如此,中国还具备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综合优势支撑,所以作者提醒西方大国不要对此熟视无睹:综合国力增强,使中国有条件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国际地位提升,使中国有义务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科技水平提高,使中国有手段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军事保障能力,使中国有后盾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文化包容情怀,使中国有信心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与此同时,作者还看到了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诸多障碍因素,论列了海洋领土纠纷、海洋资源争端、海上通道安全、海上恐怖主义、海上跨国犯罪、自然灾害频发等方面问题。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克服这些障碍因素,作者专门论证了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应设定的建设性标准:在海洋政治方面,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争取和平安宁的海域周边环境;在海洋经济方面,主张合理开发与利用海洋资源,全面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海洋社会方面,主张落实涉海群体的保障政策,注重解决好渔村渔民渔业问题;在海洋生态方面,主张有效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预防和控制海洋生态灾害发生;在海洋科技方面,主张寻求海洋开发的科技支撑,依靠科技进步大发展海洋产业;在海洋军事方面,主张积极抵御外部的军事威胁,准备打赢海洋方向的局部战争;在海洋文化方面,主张构建人类与海洋互动关系,更好服务于和谐社会系统工程。依据这些设定的建设性标准,并且从解决现存问题出发,作者还在操作层次上进一步展开了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的推进对策创意: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力求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建设强大海上力量,应对海洋方向上的挑战;保护海洋生态环境,走正和谐海洋发展路径;协调沿海国家作用,完善海洋安全保障体系;大力改善国际关系,促成国际海洋全新秩序。

为了推动中国协调开创全球海洋安全新局面,作者主张有理有利有节地处理好中国与有关沿海国家的海域主权争端,在坚决捍卫国家核心利益的前提下,注重展现大国风范,照顾国际关系发展全局。我国海域辽阔,居于世界海洋大国地位。我国也是世界上岛屿最多的国家之一,仅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就有7000余个。这些岛屿,环绕着我国东部沿岸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自古以来,这些海域就是我国神圣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唯一合法拥有这些岛屿主权的国家。然而,由于在我国一些岛屿海域附近相继发现了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而且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正式生效,岛屿的重要地位愈加突出,所以导致周边某些国家大肆抢占我国岛屿,集中表现在东海和南海某些岛屿的主权争端上,扰乱了我国周边的国际关系。此外,东海和南海问题,都涉及到中国台湾地区,形势既复杂又严峻,令世人关注。因此,在第32章中,作者展开了海岛主权争端与国际关系问题探讨。在这方面,作者注重扫描了我国与邻国的海岛主权争端态势,既扫描了我国南海区域被染指的海岛主权争端态势,又扫描了我国东海区域被染指的海岛主权争端态势,从而证明我国海洋权益已经遭到了严峻挑战。不仅如此,海岛主权争端还引发了诸多的国际关系问题,应当作为我国海洋外交必须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有鉴于此,作者积极担当国家使命,认真分析了海岛争端引发的各种国际关系问题,主要是论列了海岛争端引发的国家主权纷争、海洋资源开发矛盾、亚太国家之间利益冲突、我国与美国霸权之间关系紧张、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市场格局失调、东亚作为世界重量级大市场进程放缓,如此等等。针对这些现存的国际关系问题,作者采取主动进取的姿态,务实地做出了关于解决海岛主权争端问题的对策创意:积极参与建构地区秩序,加强对局势的有效控制;统一海上执法队伍,组建强大的海上准军事力量;大力推进海上屯田战略,实现海岛主权的实际控制;加大资金投入和加快科技创新,努力建设和谐海洋;妥善利用有关国家的不和谐因素,把握国际舆论导向;稳步推进海峡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共同维护海洋“祖权”。

值得注意的是,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十九大都向国际社会释放出了明确信号,要求更加广泛地“统筹双边、多边区域次区域开放合作,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推动同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在这方面,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旗帜鲜明,并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推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此,世界各友好国家领导人、政党领袖和新闻媒体普遍给予了高度评价,从而为中华民族全面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试看今日之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衰。美国奉行逆经济全球化的单边主义行径,及其少数猖獗的追随者逆时代潮流而动的行为,是不得人心的。因此,要奉劝他们应当尽快改弦更张,否则就会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与此同时,中国要大力创树和践行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扬起风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凯歌行进”。这是顺应时代潮流的伟大壮举,能够对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此时此刻,站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局的历史交叉路口上,令人想到了新中国开国领袖毛主席在建国前夕发表的评论性文章,题目是《丢掉幻想,准备斗争》。其中谈到:“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这就是帝国主义和世界上一切反动派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他们绝不会违背这个逻辑的”(《毛泽东选集》合订本,人民出版社1969年版,第1375页)。美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其本质就是垄断、霸权与掠夺,一定会按照这一“对待人民事业的逻辑”走下去的。即使是在全球面临新冠疫情肆虐的严峻形势下,在全中国人民万众一心驰援武汉、抗击病魔的悲壮场面中,美国政客不仅袖手旁观,而且仍在丧心病狂攻击中国,贼喊捉贼甩锅中国,颠倒是非抹黑中国,通过法案遏制中国,固化岛链围堵中国,悍然派遣军舰挑衅中国,充分暴露了美国帝国主义的本质属性和霸权主义的险恶用心。有鉴于此,善良的中国人民必须牢记毛主席的教导“丢掉幻想,准备斗争”,以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根本遵循,今后要侧重做好应对来自海洋方向的威胁与挑战,冲破美国霸权势力对中国构筑的大“C”型海上包围圈,面向未来全面经略海洋,面向世界建设海洋强国,坚决排除各种干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顽强奋斗。这样看来,创树与践行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恰逢此时。

【相关阅读】
鹿守本: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创树与践行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

(作者系大连海洋大学中国东北方向一带一路开发研究院首席专家、教授、博导,《中国海域经略大安全观》[国家重点项目批准号19FJLA001]的创立者和主持人,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