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物流集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包括中国铁物、中国诚通、华贸国际、中国包装等企业开启业务整合,同时引入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远洋海运和招商局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构建了我国唯一一家以综合物流为主业的新央企。
中国今年诞生的巨头,不止物流领域这一家:4月28日,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卫星网络集团;5月8日,“两化合并”的中国中化控股落户雄安;9月26日,中国电气装备集团成立大会在上海举行。中国物流之后,地方矿业合体变身“中国稀土集团”的传闻又是持续不断。
2021年的中国,格外渴望属于自己的“巨无霸”。
1
物流合并,行业整合
中国海关总署7日数据显示,今年前11个月,中国进出口总值35.3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2%。从数据上看,已超过去年全年的32.16万亿元。其中出口额19.58万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25.8%;进口15.81万亿元,同比2019年增长21.8%。
从全球市场来看,我国进出口、出口和进口的国际市场份额分别约为13.2%、14.5%、12%,同比提升了0.8、0.9和0.8个百分点,继续保持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地位。贸易伙伴排名中,东盟排名第一,占中国外贸总值14.4%。其次分别为欧盟、美国和日本。民营企业进出口17.15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48.5%。远高于外企的36%。
中国2015-2021年进出口总额统计图,图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可以看出,随着疫情后中国产能迅速恢复,中国物流行业也回到了2019年的“高增长”。除此之外,受到此前中美贸易战的影响,中国物流的重心也变成了东盟和欧盟。疫情之后,中国企业的物流需求,也远高于外企。在原料进口和机电、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领域尤为明显。
“一带一路”中诞生的中国物流集团,就是从国家角度,对物流行业资源进行整合。
中国物流集团整合中的主角中国铁物,全称中国铁路物资集团有限公司,由国务院国资委直接监管,整体业务都在绕着“铁路后勤”转:根据官方介绍,公司业务涉及铁路用油、铁路轨道、铁路装备、国际班列、大宗物流等业务。
中国铁物的代表项目,就是围绕中老铁路的物资供应工作。公司在中老铁路沿线,设立磨憨、琅勃拉邦和万象三个物资储备基地,并开拓出中国—老挝陆路运输和中国—泰国—老挝海陆联运2条物流路线,不但维持了成本和工期的平衡,还处理了2018年老挝洪灾和新冠疫情停运等突发状况,中老铁路也在2021年底开通运营。
物流行业中,中国铁物承担的是后方工作,一线服务主要靠中国诚通。诚通原本起家于物资部负责当初国家生产资料的计划性质调动,是国家经济流通的“蓄水池”。进入新世纪后,中国诚通不但承担国内主要的大宗和跨境物流业务,还拥有纸业部门和金融业务,物流包装和期货交割等业务均有涉及。
物流公司要做的,不止有跑车运货。为了覆盖物流行业其他领域的业务,中国物流集团还引入了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远洋海运和招商局集团作为战略投资者。
三家企业当中,东方航空和中国远洋的地位相对清晰,招商局集团的地位则比较特殊:招商局集团本身就拥有公路、海运、港口等业务,又是中国海事产品市场的最大供货商之一。综合三家公司的业务可以看出,这些企业的战略投资,目的是保障中国物流的硬件实力,为中国物流集团提供充足的业务资源。
有了上述公司资源的整合,中国物流集团就成为了“覆盖全产业,驰骋陆海空”的行业巨无霸:该公司不但承担供应链物流、工业物流等传统意义上的物流业务,还能自行完成物流包装、期货交割、设备开发和工程物流等业务,更可以调动42座期货交割仓库、300万公路货运车辆和120条铁路专用线。
作为对比,同在物流领域的UPS更加依赖空运,拥有着近600家自营/租赁飞机编队。马士基则拥有500多艘集装箱货轮和近200艘油轮。同它们相比,中国物流集团的业务集中于东南亚和欧洲,拥有更加丰富的公路铁路资源,因此在陆路运输和期货领域拥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招商局和中国远洋则在海运领域弥补了劣势。
2
央企巨头,各有不同
中国物流之外,集合企业资源构建国企巨头,已经成了不少行业的主旋律。
以4月份新组建的中国卫星网络集团为例,该公司是首家注册落户雄安新区的中央企业,拥有“亚太”“中星”两系列共14颗在轨民商用通信广播卫星,覆盖亚欧非三洲,能够实现卫星测控、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等业务。尤其在通信业务领域,公司在应急通信之外还特意提到了“卫星互联网”业务,这也意味着中国可能拥有自己的“星链计划”。
与中国卫通相比,“两化合并”后的中化控股,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加实际:中国化工主力业务为石化领域,中化集团则在农化种子领域投入了大量资源,甚至耗资数百亿美元收购先正达。由于全球化工行业整体处于“合并潮”之后的业务精简期,大量盈利能力不足的化工巨头只留下了核心业务,竞争难度更大。中化控股如何完成快速整合,将是一个关键问题。
类似的问题,同样有可能出现在传言中的“中国稀土集团”。中国稀土行业市场依托的是工信部“1+5”方案,主要稀土企业为北方稀土、中铝集团、厦门钨业、五矿集团、广东稀土和南方稀土,话语权在整合后仍显分散。目前五矿集团、中铝集团和赣州市人民政府正在筹划稀土资产的重组,如果中国稀土行业能够抓住当前局势重组成功,国内稀土行业的定价话语权将会大大增强。
国企巨头当中,与中国物流思路相近的,应该是中国电气装备集团。该公司以中国西电集团、许继集团、平高集团、山东电工电气等行业骨干企业为基础重组组建。这些企业2020年的业绩中,许继电气换流阀市占率30%;中国西电换流变压器市占率20%;平高电气在互感器断路器领域市场份额均超过10%;山东电工电气也在希腊、西班牙等地多次获得变压器大订单。
整体而言,中国电气装备公司立足于我国特高压业务,资产总额已经接近1200亿元。涉及重组的公司也大量涉及国外电网业务,可以在“一带一路”当中提供大量输配电设备,让我国的电力设备业务更好地走出去。
技术攻关,业务合并,增强议价,资源整合……不论出于什么目的,中国都需要巨头完成转型升级的目标。
3
不仅做大,更要做强
央企大量重组的目的,不仅停留于“做大”。
上述央企重组的新闻,如果不经细究,很容易让人把“央企改革”与“创造巨无霸”划等号。但从实际业务分析,这些重组有着明显的“行业化、专业化”特征。以电气和物流行业为代表的整合,目标是用一套班子管理全产业链,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同时降低内部沟通成本,提升整个行业的竞争力。
另一方面,央企改革的方向,也从对内转向到对外。在稀土、电气、卫星领域,中方主要面临的问题在于,尽管中企由于各种原因具有市场优势和技术资源,但这些企业集中度不高,导致行业国际话语权较差。技术竞争重复投资、耗费大量成本,无法发挥央企应有的优势。改革重组之后,央企也可以以更现代化的姿态,参与国际市场的行业竞争。
目前央企改革企业的经典案例中,由中国船舶工业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重组的中国船舶集团,今年上半年承接民船订单约1800万载重吨,约占全球市场28%,继续保持世界第一;国家管网集团在重组整合之后,主营业务收入573.65亿元、净利润173.26亿元,超额完成国资委考核指标;鞍钢集团与本钢集团重组后,粗钢产能也将达到6300万吨,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形成“南有宝武,北有鞍钢”的新格局。
就算仅从物流行业考虑,此次中国物流集团的成立,也可以看做是中老铁路之后,中国对外发展的下一步棋。中老铁路建设期间,中国铁物一直深入参与工程期间的物资运输。铁路修建成功后,原有的陆运海运产能可以结合铁路,实现“中国-东南亚”物流链条的高效整合。中国物流的命运,可以说与这条“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密切相关。
文章来源于科工力量 ,作者清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