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唯物主义是大家认为最基本的,但实际上了解范围并不广泛的一个东西。大家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解也仅仅是限于教科书,教给大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经济基础。这个是大家理解的最多的唯物主义的基本概念。如果用概念去理解唯物主义不仅是不足的,甚至是有缺陷的。我们今天就来讲一讲应该怎样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
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这个观点首先适用于长时段的时间范围。意思就是说与大家的时间观念来比的话,一般人一生是在100年左右,但是我们的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这样一个时段通常来讲要比我们的一生长很多,这个比如说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的生产方式,从封建的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转变为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所需要的时间都是在百年甚至千年这样一个时段,但是对于我们个体而言,个体的生命长度一般在一百年左右,所以我们经常会用一种生产方式转换的百年千年的这样的一个时段去分析我们既有的一个社会现实,这会遇到一个问题,就像你用了一把光年的尺子去衡量一个足球场,他就会出现非常大的误差。
实际上历史唯物主义应该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长时段的一个层面,另外一个就是我们今天说的短时段的历史层面,短时段不是生产方式转换级别的一个层面,而是恰恰相反,与大家的生命周期相一致的时段,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在这样一个层面上就会与教科书上学习到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在短时段内,生产关系可以去决定生产力。我们就着重去说明一下短时段的工具是怎么应用的。
短时段的历史唯物主义主要通过对阶级斗争的分析去说明历史进程的变化。比如,对改开的理解,主要是用生产力决定生产方式去给它做辩护,说我们生产力水平比较低,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因此要发展一段时间的市场经济,用这样一种解释方式去给阶级斗争的既有成果做辩护。实际上它所用的诡辩方式就是用一种长时段的历史唯物主义去为短时段的做辩护。实际上我们分析短时段的历史进程,应该使用的是阶级斗争的工具。
阶级斗争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其实与教科书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在阶级斗争的领域,我们认为在某一个时段比如年,几十年这样一个时段的社会面貌和其生产技术水平还有一个社会的经济组织,政治结构,还有观念的一个上层建筑,它主要的不是由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决定的,恰恰相反,是由阶级斗争决定的。在某一个特定的时代,社会总有一个占支配地位的阶级,这样一个占支配的阶级会用两种方式去捍卫自己的统治地位。
某一个社会时段的面貌取决于互相对立的两个阶级,在上边的几个方面相互斗争的结果。而具体的情况,是受限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但是却不决定于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同样的生产力的技术水平可以用不同的阶级斗争的状况,可以是无产阶级战胜资产阶级,也可以使资产阶级战胜无产阶级,具体的结果不是由技术情况决定的,而是由这两个阶级的具体组织、策略和力量决定的。
如果一个阶级在某一个时段组织的比较好,拥有比较好的经济力量,拥有比较好的一个政治力量,拥有比较好的一个军事力量,那就可以在各个层面上来战胜自己的敌对阶级,比如说一个社会集团,他发展的比较好,发展出了初步的政治组织,然后通过这样一个政治组织,建立了一个有自己的群众基础的阶级队伍,去发展出了意识形态领域证明自己阶级队伍合法性力量,特别是建立强大的军事力量,从而在战场上击败了自己的敌对力量甚至消灭了这种敌对的有组织的代表,他就能按照自己的面目去塑造一个特定时段的社会面貌。
所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需要向大家强调的就是这样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长时段的方面,第二个就是短时段的方面,在短时段的方面这个阶级组织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一个问题。
二、短时段的历史唯物主义如何指导了十月革命
今天是2017年,十月革命胜利100周年,100年前,列宁带领无产阶级的阶级队伍打败了资产阶级的阶级队伍,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分析十月革命这样的一个历史转变,我们所使用的工具就是短时段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工具。
在这样一个时段上,你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话,显然美国比俄国更加有资格进入社会主义,但事实上是俄国进入了社会主义而不是美国,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当时的俄国是比较落后的,仍然是半封建的一个帝国主义国家。俄国革命的动力就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什么叫做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呢,就是推翻沙皇。十月革命之前的二月革命就是推翻沙皇统治的军事封建帝国,把农奴制的残余取消掉,从而建立起一个比较标准的资本主义国家。
但是列宁并不这样认为,他认为俄国可以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动力,通过无产阶级来领导来走向社会主义,那列宁是怎么样做到这一点的呢,它的做法就是使无产阶级在力量对比上占有优势,从而取得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从而使民主革命走向社会主义,就跟我们的社会主义差不多,我们中国也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因为这样一个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他可以在这之后继续进行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如果无产阶级革命只有无产阶级领导才能走向社会主义的话,那么问题就是如何让无产阶级去领导这场革命呢?资产阶级是不会放弃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他们希望按照自己的面貌去塑造一个资产阶级社会,就是如果无产阶级在力量上边不能比资产阶级更强的话,不能在政治上,军事上,意识形态上的实力强于资产阶级的话,那么无产阶级就不可能去掌握这个领导权。
所以当社会主义的问题转化为民主革命的领导权的问题,民主革命的领导权问题就又进一步转化为无产阶级怎样使自己的力量强于资产阶级这么一个问题。而无产阶级的力量强于资产阶级取决于无产阶级如何能够把自己的无产阶级群众组织起来,如何能使无产阶级比资产阶级组织的更好,这麽一个问题。
这个事情是很难的。在一般的情况下,有产者的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实力都要强于劳动人民,原因在哪里呢?第一在于有产者人数比较少,第二个在于有产者有物质力量的支持,他组织成本比较低而捍卫的利益又特别大,所以有产者比无产者相对更容易组织起来。
但是无产者有一个问题,需要无产阶级理论做指导,不是在资产阶级内部发展无产阶级。就是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有产者往往比无产者组织的更好,只有把无产者组织起来才能在各方面去战胜资产者,而不是把资产者变成无产者。
列宁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如何能组织的比资产者更好?这就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一个非常大的贡献。大家知道,在列宁之前并没有人在一个国家把社会主义从科学变成了现实,列宁第一个做到了这一点,和他通过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去发展无产阶级的力量这么一个做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的这样一种做法,第一次使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力量超过了资产阶级,著作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1902年的《怎么办》。
列宁在书里,与一种学说就是经济主义进行了斗争,经济主义讲啥呢,就是我们工人主要应该为了经济而斗争,而不是为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组织而斗争。刚才说到列宁通过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学说和实践,使得无产阶级的力量第一次超过了资产阶级,我们刚才说到,列宁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就是建立一个集中式的政党。
这样一个集中式的政党包含了两个方面,第一个就是建立了一个自上而下的体系,就是各个党的支部去服从中央。用列宁的话就是有这么一个党,它在各个地方都有这么一个分部,在每一个工业区都有自己的代表,然后通过这样一个代表,去与各个地方觉悟的工人进行联系,然后让觉悟的工人去推动不觉悟的工人,从而使全国形成一种统一的宣传步调。
就是各个地区的工人的行动取决于各个地区的当地的工人代表即党的支部的这样一个行动的节奏和步伐,而各个地区党代表的行动步伐,又取决于中央的统一组织。这种方式,使得全国的工人形成了一种步调一致的行为。
列宁面对的下一个问题就是这样一个政党如何能保证就是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
大家知道一个政党,虽然很有战斗力,但是他可以是为了资产阶级利益去服务的,怎样保障一个具有高度行动能力的政党保持与无产阶级的关系,保持自己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这样组织的性质,而不是变成为一小撮党的高级干部服务的一个政党?列宁的做法就是我们要集中制,不能采取选举制。
意思是,在资本主义概念占领统治地位的一个社会里,一般情况下都是如此,比如我们今天就是处于一种强的资产阶级意识心态的包围之中,普通群众在经济上的身份即使是一种无产阶级身份,但是头脑中的思考方式却是资产阶级赋予他的,这个是世界上的一种普遍情况,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英国,都是这样的,无产阶级用资产阶级的这样一种方式去思考, 去理解这样一个社会,所以你采取这样一个选举制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用资产阶级思考的这样一种工人群众会把选票投给领导人中的一种资产阶级形象的代表,反而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代表给清理了出去。
这个地方有点难以理解,我们再来重复一遍,就是为什么在党的发展的早期不能采取形式上一人一票的这种选举制,而是以集中制去保障党的纯洁性,去保障党的无产阶级性质,原因在于党的相当数量的群众,日常是处在资产阶级的行动和资产阶级的包围之下的,所以也用资产阶级的思考方式去思考自己所处的社会条件,而资产阶级认为社会进步的方式不是革命而是改良,所以往往少数中出现了革命的无产阶级代表外,多数都是改良的倾向于经济上的斗争和经济上的利益的,如果你采取了选举制的话,要么你的群众基础特别狭小,只能团结一小部分人工人阶级最先进的分子,要不在选举过程中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派别会被选下来。
所以这个时候列宁提出了灌输轮,社会主义意识不可能从工人中自发的成长起来,而只能由党从外部给他灌输进去,这是第一个方面,就是不能让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国家机器这样一种舆论上的,观念上的统治地位,通过普选制转化为在党内的这么一个领导地位。
列宁的第二种做法就是把干部的主要的社会关系变成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关系。
就是一个党员在加入共产党之后的主要工作就是去做革命工作,然后日常的社会关系也只是和自己的同志和觉悟的工人打交道,它的主要工作就是反资本这样的一种社会斗争,主要材料就是马列主义的原著和党的这样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一个报刊,它的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转变为了社会主义的一个关系,不断地把头脑中资产阶级的社会关系给祛除掉,这样就造成了完全不同于资本主义小市民的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一种无产阶级战士,这样无产阶级战士的合法性不是用普通选民的选票来保障而是用同志之间的互相监督和社会关系的改造来保障。
通过以上这两种方式列宁建立起了一种集中制,一方面是社会主义新人构成的无产阶级的政党。会有无产阶级政党到各个地方去再把当地的觉悟工人的社会关系变成主要是社会主义的关系,从而形成了这样一种体系结构,就是从中央到各地,一方面是造就了一批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新人。
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大部分不觉悟的工人改造成觉悟的工人,这就是一种全面的意识形态的压迫,不仅在经济上受到压迫,也不仅仅在政治上,在意识形态上也是被统治集团所统治的,而且在日常生活中统治集团不主要使用暴力集团进行压迫,在工厂中不会说警察拿着枪,强迫工人去干活,而是通过一张意识心态的灌输。
比如让其相信个人奋斗,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相信社会是流动的,而不去相信整个工人阶级整体的解放。如果工人阶级都这样想的话,那么经济意义上的无产阶级就不能转化为政治上的无产阶级,就不能转变为具有历史能动力量的社会能动集团,你要想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不可能的了,所以对无产阶级的组织是全方位的,应该带领其做阶级斗争,把其在政治上组织起来,然后还得在思想上进行教育,通过这种全面的组织才能把一个具体的工人通过教育变成一个不但经济意义上的无产阶级,而且是政治上的一个无产阶级。
而列宁做到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一个高度集中制的,成员的高级干部主要是社会主义的一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组织,通过这样的一个组织,使全国的无产者有一个比例,这个比例不用很大,往往是百分之2或者百分之3就足够了,像俄国夺取政权的时候也不过是30多万党员,中国党员人数占劳动人口比例可能更低,所以你不需要,让全国的工人阶级都变成无产阶级战士社会主义的政治教育和组织才会成功的,不用,只要你的力量相对的超过资产阶级就可以了。
而列宁正好利用了一个帝国主义的薄弱环节,所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发现了一个国际上的军事、政治上的失败,造成了国内的巨大的危机,他的主要军事力量在前线不能回来,无产阶级就利用了这样一个时机,取得了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并把民主革命推向了社会主义的衣蛾高度。这个是列宁运用短时段的历史唯物主义,利用阶级斗争的相对的阶级力量的改变去实现社会主义的一个例子。
当然列宁的道路很光辉,中国与列宁的道路有很大类似的地方,中国作为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这样的一个国家,他的主要的革命任务仍然是民主革命,主要动力是农民需要取得更多的土地,耕者有其田,这是中国革命的主要的动力,但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有一个很好的组织,非常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么一个机制,所以使得他在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强于国民党,通过民主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并且这个胜利是共产党领导的,所以没过多长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推向了社会主义的高度。
所以无论是中国革命还是俄国革命它的历史飞跃都是在很短的历史飞跃里,当然对于一个人是很长的,在俄国花了15年,在中国花了28年,但是这样一个时段相对于生产方式的转变而言都是相对很短的,这是我们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如何用短时段的去分析十月革命。
三、改革开放
中国的改革开放在教科书里边是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进程,但是这样的一种分析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分析方式,也有一种说法,我们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有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适应的市场经济,然后我们就是不断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调整,这样一种看法就是把长时段的历史工具和短时段的历史工具混合在一起了。
实际上应该用短时段的历史工具去理解它,这个很能说明问题的状况是,我们知道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概念是在87年提出来的,这个时候我们改开已经进行了快十年了,如果这个时候你还按照这种方式去理解改开,那么前边的十年是没有指导的,没有指导你怎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大家知道在毛主席快要去世的时候,毛主席有个比较悲观的判断,跟张春桥和王洪文他们说:我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一件事是打败了蒋介石。把日本人送回了老家,把蒋介石赶到了海岛上,这件事反对的不多,有几个人在哪里叽叽喳喳,无非是让我把海岛收回来罢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这件事情支持的不多,反对的不少,你们这些人怎么办,只有天知道。
事实上,这种悲观的判断在毛主席去世不久就变成了现实,那么主席是怎么进行这样的预测的呢,为什么会预测的这么准呢,是因为毛在思考问题时候也是使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这种阶级斗争的思考方式。
毛主席看来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三个主要的利益集团,或者叫做阶级集团。第一个就是无产阶级的代表,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四REN帮,大家比较认同无产阶级专政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这在主席看来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治集团;第二个就是华国锋集团,他不反对文革,但是他希望当权派集团和走资派集团做一个妥协;第三个集团就是力量最强大的走资派集团,他们人数不多但是组织的很好,所以相对比较有力量。
毛主席希望把华国锋集团即文革的温和派和文革的激进派四人帮集团团结起来,去制衡文革强大的反对派,这是毛主席生前的一个政治上的一个设计,希望达到三足鼎立的一个情况。希望两个弱势派别能够联吴抗曹,但是华国锋背叛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和官僚集团联合起来把文革中的激进派干掉了,相当于三国中蜀国和魏国联合起来把吴国灭掉了,你说蜀国联合魏国把吴国干掉,那么魏国肯定会把蜀国灭了。
其实历史上这种教训是很多的,比如宋朝,国策是联辽抗金,因为宋辽相对较弱,宋徽宗比较愚蠢地把宋太祖定下来的国策取消了,就变成了联金灭辽,但是接下来就是金国把北宋灭掉了,华国锋集团偏弱,自己本应该跟相对较弱的四REN帮集团联合起来对抗官僚集团,但是他选择了错误的策略,与强势的派别联合起来消灭了文革的激进力量,之后走资派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就把温和派华国锋集团也消灭掉了。
当无产阶级的政治力量、军事力量,相应的文化力量也被扑灭了,就是两报一刊,通过暴力的方式很快就转到了走资派集团的手中,走资派取得政权之后,就要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社会,走资派与文革派之间最大分歧是什么呢?就是管理权应该不应该向劳动人民开放。
奴隶制社会是把人身和生产资料都放在奴隶主的手中,奴隶主不仅占有生产资料,还占有劳动力,从而自然占有一种管理权力,资本主义社会没有对人身的占有,劳动者人身上是自由的,但是剥削者占有生产资料。劳动者没饭吃,只能通过受雇于资产阶级的方式去与生产资料相结合,然后资产阶级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就取得了工厂的管理权限。
社会主义消灭了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所以党内的干部集团既不占有生产资料又不占有劳动力,管理权限变得非常的微弱,他只占有二者的结合过程。但是占有这二者的结合过程仍然是比较大的一个权限,他可以控制党政军、人财物,信息等生产的社会组织,他把这些东西控制起来,以使整个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组织过程置于自己的支配之下从而使分配有利于自己,他这样一种剥削程度比资本主义低很多,但是仍然是一个压迫性的社会,就像资本主义相对于封建和奴隶社会的人身控制是一个进步。
这样没有大民主的公有制相对于资本主义来说是一个进步,但是没有大民主的公有制和有大民主的公有制就显得不足了,所以在文革中主要是消灭当权派对生产的管理权限的一个垄断,这个反映在具体的措施上就是两参一改三结合,使得工人领导干部权利地位差不多,文革激进力量被消灭之后,就变成了典型的没有民主的公有制结构,这也是非常典型的苏联式的社会主义。
但是苏联式的没有民主的公有制有一个什么问题呢,有两个。
第一就是没有激励的手段,只有控制的手段。
你说奴隶主怎么激励奴隶呢,就是奴隶不好好干活,我可以人身惩罚或者进行肉体消灭,资本主义条件下不好好干活的后果就是你被开除了,没有饭吃。
但是在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中的一个前提是你没有办法去惩罚工人了,大家知道,在真正的有大民主的毛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工人的积极性是怎么激发起来的呢,就是通过工人的改造,你看领导他是共产主义战士,他贡献在先,享乐在后,进行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工人非常接受。
但是老干部集团,走资本主义道路的集团拒绝和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你再跟工人做一种这样的社会主义政治教育,工人听不下去了,你天天跟我讲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但是你自己多吃多拿多占,你说的都是假话,你让我为了共产主义而奋斗,我要是听了我才是傻呢。
如果你不愿意同吃同住同劳动,还总是进行这样的宣传,那么工人的积极性就会日渐的低落,所以他们当时说大锅饭养懒汉,但是大锅饭不一定养懒汉,大锅饭有没有效率,取决于有没有取决于无产阶级的生产民主。
那么你怎样让工人好好干活呢,你只能去采取物质刺激的方式,给他发点奖金,发点工资呀,让好好干的人多发一点钱,这样就把工人变成了一种工具。不是为了无产阶级的远大利益去奋斗,而是为了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第二个就是信息问题,劳动者不愿意向资本家提供真实的信息。
在这样有一种有大民主的公有制的国家里边是不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工人认为工厂生产是为自己的,他愿意为自己的共同的利益而奋斗,所以愿意提供真实的及时的可靠地信息,当然现在的生产制度发生了变化,生产制度变成了不是为自己服务的生产体系,所以不愿意向你提供真实的信息,所以计划的有效性也在日渐的下降。
所以当老干部集团消灭了四REN帮集团之后,它就按照自己的面貌建立起了一个无民主的公有制的社会之后,会有一个生产效率的问题,这个工人没有积极性,计划由于得不到有效的信息总是失败,所以必须解决如何建立起生产秩序的问题,那么两条第一条就是把四REN帮那套捡起来的,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可是自己做不来。
另外就是把物质刺激方式彻底化,建立一个类似于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你去重新取得管理公认的权利,这个过程在80年代是体现的很明显的。
因为生产的困难,总是倾向于扩张资本主义的因素,比如分权让利,给企业自主权,通过这种方式去放松统一经济的规划,以此来刺激经济的增长,但是这会造成什么问题,就是这样相对统一的所有权下放之后会遇到一个预算软约束的问题,每一个企业都倾向于多要预算,都倾向于国家多给自己投资,这种方式来刺激本企业的生产,原来每个企业都是把自己看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里边的一部分,就像部队打仗一样,一个部队原来是把自己看成战略行动的一个环节,所以不把自己的发展和壮大看作是第一位的,现在各个部队都把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看作是第一位的,所以这种协调性就没有了,但是如果所有的生产单位都向中央机构取药预算的话,就会造成中央预算机构的超标,预算超标没有办法就只能去印钞票,就会造成通货膨胀,就会造成政权的不稳定。
第一次是从78/79——82年,78年这一年的赤字比毛泽东28年时期对预算赤字总和还要多,使得在80年以后进行了国民经济的第一次调整,这个调整大概在84年完成,84年以后又进行了一次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一次改革,十二届三中全会,社会主义商品经济,这么一个改革,就造成了85/86年的一个通货膨胀,然后86年年底新一轮调整,但是由于胡耀邦的下台很快就终止了,赵紫阳上台之后,87年又延续了胡耀邦的经济扩张性政策,结果造成了88年严重的通货膨胀,88年严重的通货膨胀的收缩就是89年的背景,群众意见很大,89年之后又进行了一次大的权利的上收,90/91年很大程度上回到了一种没有民主的公有制,92年又有一个逆转就
这个时候有一个人,朱镕基。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把财政、税收、国有企业等管理权限重新上收到了中央,通过中央对这些财政、税收、战略国企和土地的管控等,重新获得了对经济的控制力,通过这样的方式,中国完成了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轨,形成了一种格局,就是允许资本占领国民经济中的一般领域,而把战略性的领域,比如金融、土地、财政和税收掌握在党的干部集团手中,把一般性的领域向资本开放,从而形成了资本与党内干部集团的均势,96年试图打破这种均势,但是没有成功。
我们简单谈了一些改开的历史进程,大家不一定记得细节,但是大家应该有一个强烈的印象,就是与生产力的发展关系并不是很直接,就是生产力的水平提供了一个各个阶级斗争的背景,而各个阶级斗争的结果取决于他们的力量和策略。而组织相对较好的社会集团,能够击败其他社会集团并且按照自己的面貌去塑造一个社会,从而让自己的利益得到稳定的制度化。
今天就是将三个问题稍微总结一下
第一个就是我们讲的在理论上历史唯物主义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长时段,一个是短时段,长时段是用来分析生产方式的转变,短时段是用于短时段的历史进程,就是我们的生命长度能够覆盖到的历史层面主要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去理解。
第二个问题就是列宁的十月革命,是通过无产阶级的新型无产阶级革命政党对个人的改造,用无产阶级的组织,使无产阶级相对资产阶级有力量上的优势,从而可以去领导本来应该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民主革命,通过民主革命的一种动力,把革命推到一个社会主义革命的高度,中国也是这样,类似的道路。
第三个问题是用阶级斗争的分析法去理解和分析改开的历史进程,中国改开不是由落后的生产力造成的,而是因为在阶级斗争中,无产阶级的军事力量、政治力量和意识形态力量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从而才使得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和社会经济对其的制约,把中国塑造成了今天的样子。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