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笔者《评胡锡进们的立场观点方法——读《“鲶鱼”纸皮影》有感》的续篇。
胡锡进“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累积的问题诟病的人们,尤其是经历过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两个时代的上了年纪的老一辈提出尖锐批评。”批评什么呢?
“‘极左’言论在社会上滥觞、产生了恶劣影响。”
“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货币就变为资本。商品流通的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这就是说,卖出一种商品是为了买进另一种商品。相反,资本的一般公式是:货币——商品——货币,这就是说,为卖(加上利润)而买。马克思把投入周转的货币的原有价值的这种增殖额叫做剩余价值。货币在资本周转中的这种“增殖”,是人所共知的事实。正是这种“增殖”使货币变为资本,即变为一种特别的、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剩余价值不能从商品流通中产生,因为商品流通只不过是等价物的交换;也不能从加价中产生,因为买主和卖主间的盈亏必会抵消,并且这里谈的正是大量的、平均的、社会现象,而不是个别的现象。
为要获得剩余价值,‘货币所有者就必须在市场上找到这样一种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 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独特属性’,它的使用过程同时也是价值的创造过程。这种商品确是有的,这就是人的劳动力。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则创造价值。”
“货币所有者按劳动力的价值购买劳动力,而劳动力的价值,和其他任何商品的价值一样,是由生产劳动力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即由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费用的价值)决定的。货币所有者购买了劳动力,就有权使用劳动力,即强迫他整天做工,譬如做12小时的工。其实工人在6小时内(‘必要’劳动时间)就能创造出补偿其生活费用的产品,而在其余6小时内(‘剩余’劳动时间)则创造资本家不付报酬的‘剩余’ 产品或剩余价值。因此,从生产过程看来,必须把资本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耗费在生产资料(机器、劳动工具、原料等等)上面的不变资本,它的价值(一下子或一部分一部分)不变地转到成品上去;另一部分是耗费在劳动力上面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的价值并不是不变的,而是在劳动过程中增殖起来,因为他创造出剩余价值。因此,为要说明资本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不应当把剩余价值同全部资本相比较,而只应当同可变资本相比较。这种比率,马克思称做剩余价值率,按上述例子来看,就是6/6,即100%。”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