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埃及前总理:中国和西方究竟谁创造机遇,谁挖下“陷阱”?
点击:  作者:中国观察    来源:人大重阳  发布时间:2022-10-25 10:00:54

 

编者按:受访者伊萨姆·谢拉夫系埃及前总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外籍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104日“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微信公众号。

 

人们开始觉得,来自西方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们会明白,能取得成功的体制不止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

 

 

主持人:您好,欢迎做客我们的节目。我了解到您首次访华是在17年前。在您眼中,这些年来中国有哪些发展变化?

 

谢拉夫:是的,我2005年第一次访问中国。当时我还是埃及交通部长。我想我应该是那一年唯一访问中国的部长。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中国的新闻,关注中国惊人的工业化进程。出于专业原因,我十分关注中国在交通运输领域,尤其是铁路和海运方面的进步。我还在在中国参加过许多场会议。但说实话,中国的发展水平让我始料未及,远远超出了我最乐观的预期。中国的发展实在令我震惊,因为我尽管听说过很多关于中国的消息,但我没想到,中国作为一个曾经的穷国、一个欠发达国家,能发展到如今的程度。我对中国发展水平感到震惊,对中国的印象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事实上,我对中国的印象过去深受媒体——尤其是西方媒体的影响。

 

当我结束访华,回到埃及时,我对我的内阁同僚和开罗大学的教授们说,我目睹了一个伟大国家的诞生。事实上,2017年,我在中国录制一部面向中国年轻人的TED演讲视频时,我就提到了这段往事。可以说,我看到了中国很多的变化,在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中国人民是非常认真地在实现他们的梦想。后来,在2014年,我读了很多关于中国梦的文章,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中国政府、中国人民是如何的团结一致、上下一心,好似激荡的洪流般奔涌向前。

 

主持人:如果请您用一两句话向一个从未来过中国的人描述一下中国,您会怎么说?

 

谢拉夫:你知道,很难只用几句话就把中国给概括全面,我试着谈一谈吧。我要说的是我本人的真情实感,我也想把这些感受传达给其他人。首先,在我看来,中国是一个梦想成真的国度,这个中国梦始于100多年前,世代薪火相传,始终如一。

 

其次,当你来到中国,你就会觉得它是一个令人振奋,值得效仿的榜样。中国人民处事严肃认真,中国的特色非常明显,好客且包容,这就是国家发展的榜样。实际上,正如我所说,我对此印象深刻,并且,我认为当人们到访中国,他们就会自发地想要效仿中国。对我而言,中国是一个鲜活的文明,我能感觉到中华文明无处不在。虽然中国也不乏现代气息,但我还是能感受到传统中华文明的精神。

 

最后,在我大概30多次访问中国的过程中,我发现中国拥有一套在各个领域都值得尊敬的治理体系。这套体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受人民群众拥护。

 

主持人:在如今这样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各国都应互相学习。您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经验能为世界带来什么启示?

 

谢拉夫:我会从两方面讨论这个问题——概念层面和实践层面。

 

从概念层面来讲,其一是中国梦。它追求人民富足和民族复兴,值得任何严肃对待自身发展的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效仿。它要求以人民为出发点,把人民放在心上,要以国家发展大局为重。其二,中国的经验,是要在保持自身特色和进行对外开放之间取得平衡。数十年来,虽然中国的对外开放不断深入,面临的整体国际局势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国精神依旧矗立不倒。我认为这赋予了中国人民保持团结一致的内在力量。

 

其三,正如我之前所说的,在概念层面还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成功的治理体系。这套治理体系如果能够能被国际社会吸收借鉴,那将使许多人、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从中获益。我还想说,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的治理体系实际上在西方国家引发了一些忧虑,因为这是一套全新的、与西方不同的,并且运转良好的治理体系。因此,人们开始觉得,来自西方的不一定就是最好的;人们会明白,能取得成功的体制不止一种。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受到中国人民的支持。

 

此外还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以及党和人民的紧密联系。我可以在此列举很多的相关数据。譬如说,几十年前,中国的人均GDP大约是100美元,而现在,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指导下,中国的人均GDP已超过1万美元。这是任何一个认真发展的国家都应该遵循的理念。我认为,在上述种种理念的结合之下,中国建立起了一个全面、包容、平衡的发展模式,向其他国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榜样。

 

我所说的概念层面,是一些标准,一些基本目标。实际上,如果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能从中吸收借鉴,我相信他们会获益良多。

 

在实践层面,中国向世界提出了许多极佳的倡议。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关于“一带一路”倡议,我可以滔滔不绝地说上几个小时,因为我在这方面经验丰富。举个具体的例子,“一带一路”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利,激发了许多隐性贸易需求。因此,“一带一路”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机遇,增加国民收入,提高人均GDP。“一带一路”还创造了就业机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降低贫困水平。这只是一个例子,“一带一路”倡议提供的国际平台还有无数这样的例子。

 

还有习近平主席去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这一倡议提供了一套全球发展机制,指出了发展的重点和优先事项,有助于全球克服新冠疫情对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有助于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此外,习近平主席在今年早些时候还提出了全球安全倡议,这一倡议旨在创造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助力全球发展倡议的实施和最终成功。以上说的这些就是实践层面的经验。当然,中国的经验还有很多,但我认为以上这些已经足够了。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来谈谈世界经济,您认为目前全球经济主要有哪些问题?

 

谢拉夫:好的,我想先强调一点,那就是现在的世界是高度联系的,任何局部问题都可能发展为全球威胁。例如2008年金融危机、新冠疫情、俄乌战争,当然还有气候变化等等。所以,最重要的是,全世界必须要认识到,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面对全球威胁。上述的这些危机——当然还有其他的一些问题——导致了各国之间发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尤其是考虑到目前各国的技术差距。这将导致一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出现经济危机和冲突对抗的可能性急速上升。可以说,上述问题只是现在正在发生的经济衰退带来诸多影响的一个缩影。

 

主持人:那么,对这些问题,您有什么解决建议吗?

 

谢拉夫:说实话,我没有什么新的建议,不过我认为可以参考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倡议,比如“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以及最新的全球减贫倡议。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全球各国要携起手来共同应对,谁也不能置身事外,这也是上述倡议的目标。这些举措不是只为了中国,也不是只为了亚洲,而是为全世界着想的。正如我之前所言,局部问题最终会发展为全球威胁,所以,相关问题也应该在全球框架下由各国共同应对。

 

那么,应该怎么做呢?我想应当是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框架下开展行动。事实上,上述每一项倡议都受到了国际社会大多数国家的欢迎,有相当的认可度。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因为,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认真对待全球问题。我相信,在这些倡议的基础上采取行动,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危机。就此看来,面对风险和挑战,我们有政策工具,人民对这些政策也表示认可。因此,如果我们能够共同推进落实这些关键、重要、优秀的举措,那么我相信,人们完全能够克服威胁,渡过危机。

 

主持人:“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发展,但有些批评论调却将中国的对非投资视为制造“债务陷阱”、搞“新殖民主义”。您同意这种说法吗?

 

谢拉夫:用三秒钟简要作答的话,我当然不同意这种说法。不过我还是尽量展开说一下吧。首先我想陈述一个事实:中非经济关系真正发端于2000年——也就是22年前中非合作论坛的成立。这个事实意味着中国在非洲资本市场上是个后来者,不如西方早。非洲目前的债务是几十年来累积而成的,西方国家和国际组织才是非洲长久以来的债主。中国实际上是在差不多20年前才真正进入非洲市场的,而西方则在非洲存在了数百年。因此实际情况是,处于西方殖民统治下的非洲国家严重落后,而且每况愈下,这才是非洲债务的根源。

 

要是评估一下中国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非洲外债中的比例,你会发现,中国对非贷款占比极低,差不多只有世界银行对非贷款的一半。所以我认为这是一场媒体战,意在挑拨坚实牢固且大有可为的中非关系。

 

此外,非洲大部分债务来自基础设施项目,这种项目本来周期就长,资金回笼慢。别忘了,这些项目是非洲各国政府拍板的,而不是由中国决定的。事实证明,这些项目也获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回报与社会效益,比如在就业和扶贫方面。简单举个例子。我们不妨看看中国投资的项目在2010年至2019年间,每年为非洲创造的就业机会。中国在非项目平均每年创造将近1.9万个就业机会。相比之下,美国的在非项目平均每年创造约1.2万个就业机会,法国约8000个,英国约5000个。所以说就业机会也是中国对非投资的一大重要效益。因此我完全反对那些批评论调。如我之前所说,这不过是一场媒体战,意在扰乱中非关系。

 

 

主持人:您如何看待当前的中埃关系?

 

谢拉夫:毋庸置疑,中埃关系源远流长,它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丝绸之路,故而历史底蕴深厚。我也多次言明,中国和埃及两大文明着实与人类历史息息相关,它们共同在人类历史上谱写了宏伟的篇章。这是中埃关系的独特所在。目前两国合作更是日益紧密,涉及交通、新行政首都建设、能源、苏伊士运河等多个领域,当然还有在新冠疫苗接种方面的出色合作。中埃合作已是百尺竿头,还要更进一步。但我也总说,我希望两国经济关系能提升至和两国政治关系水平相媲美的程度。两国的政治关系确实相当好,堪称绝佳政治关系的典范。我希望经济关系也能提高到那般水平。

 

主持人:您认为两国还能在哪些领域开展更为紧密的合作?

 

谢拉夫:我认为中国尤其可以在经济特区建设方面提供帮助,特别是在苏伊士运河流域建设经济特区,而中国也能从中获益。众所周知,苏伊士运河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为什么会谈到经济特区?因为经济特区是中国奇迹、中国经济奇迹背后的“密码”——这也是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家的看法。所以我相信,“一带一路”倡议和新丝绸之路能促进苏伊士运河的利用提质增效,经济特区的建设将惠及中埃两国。

 

其次,中国可以助力埃及工业化进程的深入发展。这对中国来说也很重要,因为埃及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埃及位于亚、非、欧三大洲的中心地带,还与欧洲国家、阿拉伯国家和其他非洲国家签署了许多贸易协定。如果一些产业能在埃及实现因地制宜的发展,中埃两国一定可以共同获益。

 

此外,我认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合作领域,是关乎“软”实力的。中埃在这一领域的合作不但有利于双方,而且将借由文化的互联互通与文明的交流互鉴,惠及整个世界,而这正是世界真正缺乏的。世人需要提升对于文化的理解,要相信世界上存在着不同于西方的文明。我认为中埃这两大独特的文明能互帮互助,也能有助于世界。

 

 

主持人:今年,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您对此有何期待?

 

谢拉夫: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不过让我先从十九届六中全会说起。我认为十九届六中全会的召开意义重大,它向中国人民,乃至整个世界传递了一系列重要、紧迫而广泛的信息,释放出很多信号,提出了许多重要理念,在此我就强调三大要点。第一点是自豪与毅力。大家切实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性成就,以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百年历程。

 

第二点是合作与团结。人各有不同,而中国人民、中国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国军队与中国各民族则可以真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踏上坚守合作初心、携手团结奋进的新征程。

 

第三点我认为同样至关重要,就是信任与统一,也就是对中国共产党和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任。以上三点让我确信,人们会继续坚定支持习总书记,也确信中国共产党将为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擘画蓝图,并且不忘初心,继续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主持人:您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何展望?

 

谢拉夫:我们有很多可谈,不过我还是简要作答。我认为“十四五”规划将是一份重要指南,在“双循环”的理念指导下实现发展模式转变正当其时。“双循环”至关重要,其提出是基于切实赋能中国百姓强起来、富起来的深刻洞察。外商投资可以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而若外部市场出现问题,国内自身可以做到相互依存。另一方面是通过“一带一路”和其他全球倡议,稳步扩大开放。所以“双循环”其实指的是国内与国际合作的强强联合,不过主要靠的还是内生性的强大,即更强大的中国、更富裕的人民,以及更多内需。中国既存在需求,也能保证供给。所以我觉得,这实际上使中国不太容易受外部力量干扰。而同时,中国是一个大国,提出了很多倡议,所以还是会贯彻对外开放与国际交往。此外,中国还可以在“一带一路”倡议、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等基础上推进其他多项倡议。

 

主持人:那么您觉得中国未来发展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谢拉夫:如前所述,中国本质上是一个和平大国,所以主要关切还是在于更大程度上发展经济,以造福中国人民——就像我之前说的,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这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中国能够很好地汇聚民心,将人民团结在一起,将国家团结在一起,并为国际体系的构建贡献智慧。所以我想,在下一个阶段,中国会和其他伙伴携手努力,共同建立基于规则的多边主义体系与世界秩序,因为当前的国际体系其实具有很强的单边性质。所以我相信,在下一阶段,中国及其伙伴将切实帮助世界,尤其是帮助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构建一个更合理的世界秩序。

 

主持人:您还有什么想要和我们分享的吗?

 

谢拉夫:是的,我还有非常重要的内容想补充,关于我们为什么需要这些全球倡议,以及我为什么特别关注和平与发展的议题。无和平不发展,所以我们要想发展,就得和平。全球发展是关键议题,可持续发展目标也是全球性问题。因此,要实现全球发展,就必须保证全球安全,这便是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的要旨所在。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现在全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一旦得到解决,世界的威胁就能转化成世界的福祉。所以和平与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我们在和平与发展方面遇到不少困难,但是如果人们能利用好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那么这些倡议将向全世界展现出广阔前景。所以我们应该齐心协力落实这两个倡议,否则我们将继续遭受严重的国际威胁,因为我们缺乏安全——当然也缺少发展。

 

文章来源于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作者中国观察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