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在于,我们的有些思政课教师,自己就对这样的理论没有兴趣,他们自身对这样的理论就存有疑虑。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们能对学生产生有说服力的课堂效果,也实在让他们勉为其难了。
看到一篇网文,文中有如下的叙述:某人某天参与一个面试,因为大多数考生都已是思政课老师,就比较集中地问了一个问题,即“你认为什么样的思政课教学是有效的?”
他们“不约而同”地说,搞一些诸如汇报、辩论、讨论等活动才能让思政课生动起来,继续追问为什么要搞这些活动?他们继续“不约而同”地答曰,他们的学生不需要理论,然后继续追问,那这些只搞活动不讲理论的课堂,学生实际上收获了什么呢?展示技能?辩论技巧?还是讲台经验?抑或演讲口才? 面对这些问题,那些教师兼考生于是就都“不约而同”地不置可否了。
其实,思政课上的一些所谓活动,应该不止上述的那些形式,至少还有ppt展示等形式。不过,在我看来,虽然上述形式确实有所缺陷,但毕竟还是围绕课程本身来进行的。尽管这篇网文的作者不太看好这样的形式,但比起其他更为过分的形式多少还靠谱一点。
网文中涉及那些思政课老师所说,学生不需要理论,这样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总的说来,有的学生对理论不感兴趣,并不等于他们不需要理论,而是因为他们对理论问题基本处于不了解的状态,而且他们也根本不懂得理论存在的意义与重要性。如果更深一步挖掘的话,至少说明,在我们的思政课上,有些教师本身就不太懂得如何用理论的魅力来抓住学生的内心。
我承认,现在确实有不少学生对理论缺乏兴趣。但是,如果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能够真正懂得理论的根本,也懂得如何用理论去打动学生,那么情况就一定会有所改变。如果我们的思政课教师能用理论最根本的魅力去打动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虽然不能说所有的学生都会有所触动,但至少有那么一些学生是会被触动的。
即使这些被触动的学生,将来并不一定会去专门钻研这些理论,但这种曾经的触动至少让他们感受到理论本身所存在的魅力,与之前他们对理论的冷漠是有所不同的。或许,现在由于大环境、小气候等诸多原因,不太可能让大多数学生一下子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有些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产生某种程度兴趣的学生,在他们的将来,至少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态度上,不至于太过冷漠。
我想过这样一个问题,在民主革命时期,很多进步的与爱国的青年,不过就是读过一些介绍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读过一些类似于《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书籍,就能够对革命的理论,对革命的追求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产生巨大的动力,推动他们一门心思去参加革命,去参与到火红的斗争当中去。就是那几本书,就是那些浅显易懂的理论,就能产生如此巨大的魅力。这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呢?
当然,这主要还是因为真正代表真理的革命理论本身是有着强大说服力的。今天,我们的思政课所讲的,所教的应该还是当年那些革命的道理,或者还会增加今天面对全球复杂斗争形式所需要的新内容,我绝对不相信,这样的道理对于我们中国的那些爱国青年,那些热血的学子不会产生强大的魅力。
问题在于,我们的有些思政课教师,自己就对这样的理论没有兴趣,他们自身对这样的理论就存有疑虑。在这样的情况下,让他们能对学生产生有说服力的课堂效果,也实在让他们勉为其难了。
多年前,我们在思政课的教学方面,确实遇到了不少的困难。老师不爱讲,学生不爱听。有的老师干脆就离开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讲一些莫名其妙的左道旁门。这样的课我听过,让我非常困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思政课吗?这纯粹是笞儿哄。学生上这样的课能得到什么?他们得到的只能是一桶浆糊,这纯粹是在误人子弟。
在北京第一大牛校里,有位讲“近现代史纲要”的老师,据说也是他们学校里很有些名气的教师,在给外校教师介绍他的教学经验的时候,特别提到,在他的本科生课堂上,他的一个学生专门做了一个有关中原大战的ppt文档,而且还极尽夸赞地说,这篇文档做得如何之好。
我听了以后,感觉非常奇怪。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纯粹的历史课。近现代史纲要主要是要讲中国革命是如何进行的,是如何取得胜利的。蒋冯阎中原大战,固然发生在中国的近现代史的这个时间段上,而且这场军阀大战确实也与毛主席所说,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就是因为在中国,白色政权之间的战争给了中国红色政权存在以一席之地。然而,那个学生做的ppt却只关注这场军阀大战,而对于军阀大战对红色政权存在的作用却只字不提。这个ppt把这场军阀战争的过程描述得如此详细与生动,可是它到底与中国革命有什么关系,ppt的作者似乎不明所以。
在那些年,同样也是这位北京第一大牛校的另一位思政课老师,积累了许多歌曲、音乐、影视剧视频的资料,在课堂上广泛推广使用。用他的话来说,光是积累这些资料所用的移动硬盘,就用掉了五六块。那时的移动硬盘容量再小也有上百个G。可见其资料积累之丰富。这位老师的认真精神是值得钦佩的。可是这些艺术类资料与我们的思政课到底有多大的关系,也实在让人理解不了。
我不否认,在课堂上,偶尔使用一下这样的资料,会有一些出其不意的效果。但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度上来看,我们如果真的想让学生能够在理论上能有更多的收获,我不太相信,这些所谓艺术类的资料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完全可能是一种本末倒置。
这些年来,这种在思政课上的花里胡哨在很多教学成果的评奖方面肯定也有获了不少奖项的。然而这些奖项的做法,对于思政课本身,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到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难道不会让人产生疑虑吗?热闹是热闹了,不过一阵风吹过就过去了。理论中真正的本质,真正的魅力却没有多少人真正地领略得到。这样的表面的花拳绣腿,我们是不是不需要再来反复地表演了呢?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北航老胡之闲话”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