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落款为中国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的邮件在网上流传。该邮件指责知网近“千万级别”的续订费用和“苛刻”的续订条件,并表示因谈判无法达成一致,目前中国知网已暂停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对CNKI数据库的使用权限。
中科院发布的相关声明|图片来源于微博
这不是知网第一次遭人诟病。
2021年12月,89岁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退休教授赵德馨将知网告上法庭,获赔70万的新闻登上热搜第一。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知网擅自收录其百余篇论文,并从未支付过稿酬。更具荒诞色彩的是,因为知网的付费下载规定,连其自己下载自己的论文,也要收费。
引爆网友们愤怒的并不是这一单独案例,除了大量的侵权事件外,高额查重费、逐年上涨的订阅费,都已经是知网用户们的普遍认知。无论是高校师生还是普通网友,人们纷纷表示“天下苦知网久矣。”
作为国内现存规模最大、使用最为广泛的数据库网站,知网真的已经成为人们心中的“流氓网站”了吗?
状告知网,成了“民心所向”?
与赵德馨教授同样状告知网的还有73岁的退休教授苏少之,他曾是赵德馨教授的学生,同样也打赢了和知网的维权官司。紧随其后的是作家陈应松,据他所说,知网收录了他三百多篇文章,全都没有支付稿酬,也没有得到过他的授权。
民间对知网的长久怨念不是从这一次才开始的,侵权问题是最广受诟病的原因,类似的新闻从几年前起就接连不断被曝出:早在2008年,就有近200名硕博士联合状告知网侵犯学位论文著作权;2017年,作家汪曾祺的子女起诉知网侵权;2018年,苏州大学生起诉知网胜诉……
赵德馨教授接受央视采访
在大量的侵权操作之外,知网长期以来付费服务的价格,是用户与网站之间的另一个矛盾。
高校的订阅是知网业务的主要部分,2016年,北大等几所高校就曾宣布,暂停续订知网。原因是续订前知网的一轮涨价,北大表示,不想向过分的涨价轻易妥协,会推荐师生使用一些其他中文数据库。武汉理工大学图书馆称,2010到2016年间,知网对该校的报价涨幅高达132.86%。而和知网相比,维普、万方等数据库的价格都只是知网的零头。
知网的另一个高价项目是“查重”。经历过的学生都有很多关于“知网天价查重费”的吐槽,在市面上,每篇论文的查重费用基本在750元以上,最高为每篇950元,加急价格为1200元。到了毕业季,价格更是一天一个变化。
同时,在实际情况中,知网的机械查重机制也让学生们很迷惑,文章中有任何一段重复文字就会触发判定,但这对于语言文学系、法学等专业,本就需要大量引用原文的学生们写论文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有学生对比同一论文在知网和其他数据库的查重结果,知网比其他网站的查重率多20%。
而对此,知网回应说,知网并不向个人提供查重服务,只向单位用户提供,高收费的查重是黑客窃取账号私自销售的。但学生们只知道,论文最后的查重是在知网进行,如果想自己提前测试,就要花钱。
一位毕业生曾在网上购买查重服务|图为受访者提供
赵德馨教授状告知网胜诉的消息公布后,2021年12月10日,知网发布了公开回应与道歉,称:“诚恳接受来自作者、媒体和社会各界的批评,并向赵德馨教授表示诚挚的歉意。”
但随后,知网也下架了他的全部论文,赵德馨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说明知网一心只想营利,没有承担起文献平台促进知识公共传播的义务。如果是真的想促进知识的交流,就不应该下架我的文章,而是要考虑怎么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苏少之教授的论文也同样被下架了。对此,苏教授表示,“跟我一起署名的年轻人的文章也被下架了,我知道后挺后悔的。”
知网“垄断”之路
中国知网(CNKI)始建于1999年6月,由清华大学、清华同方共同发起,是以实现全社会知识资源传播共享与增值利用为目标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从正式建立起,知网就获得了国家的全力扶持,始终被列为科技领域创新的重点项目。
上线之初,知网就与各个期刊社迅速展开合作,但因为早年间电子版权相关规定的不明确,很多版权都是知网从期刊社直接拿走,签署知网对其进行数字化的合约,但这样的行为是不合规的。
到2006年,国家出台相关规定,网络转载如果没有得到著作人的许可,即构成侵权行为,但知网的做法却依然没有改变,所收录的大量文章版权都是很模糊的。而高校的硕博士论文,对知网而言更是侵权收录的“富矿”。很多学生都说,自己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收录了硕博士论文。
大量版权在手,加上后来知网开发的查重功能,高校等单位对于知网的使用越来越依赖。根据知网自己发布的信息,如今知网在高校市场上的占有率是100%,有90%以上的中国学术资源检索和全文下载,都是来自知网。其文献收录总量超过2.8亿,硕博士论文量达到300万篇以上。马太效应让知网把其他检索数据库远远甩在了身后。
从某种层面来说,期刊、作者、高校都被知网默默“收编”了,想在国内学术圈发展,知网是绕不开的平台。作为影响力巨大的公开平台,一篇文章或论文的“下载率”“被引用次数”等等数据都成为了衡量其价值的参考因素,在学术领域的种种评级、上升,都将被此影响。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知网已经不只是“文章的搬运工”那么简单。
央视网发表评论称:中国知网表面上霸王条款自定的“强制授权”,背后却是对知识产权的垄断。
2016年,知网在发布的稿酬标准通告中说,被知网收录出版的硕博士学位论文,作者可联系知网领取稿酬,学位年度2008年以后的博士论文著作权人,可一次性获得面值400元的“CNKI网络数据库通用检索阅读卡”和100元的人民币现金稿酬。硕士论文则是300元卡,和60元现金。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的《使用文字作品支付报酬办法》中的标准,原创作品的稿酬标准为每千字80-300元。知网给出的这一稿酬标准,明显有些敷衍。而这些低成本收来的文章最终会高价卖出。知网上,几乎全部的资源都需要付费下载,其中硕士论文每本15元,博士论文每本25元。根据红星新闻的报道计算,一篇用500元稿费收来的论文,可能给知网带来的收入达57万元。
经过一番舆论的发酵,2021年12月22日,网友们发现中国知网已经默默地下调了硕博士学位论文的下载价格,硕士学位论文下调至7.5元,博士学位论文下降至9.5元。
只是一个“入门级”的数据库?
“知网是什么东西啊?”
2019年,演员翟天临在被采访时的一句“真诚”反问,掀起了一波知网大范围出圈的浪潮。在这次过于幽默的反问后,他的博士学位真实性也受到大量网友的质疑,网友帮他的博士论文“查重”,帮他搜索曾经发表过的期刊论文。不到两个月,翟天临最终以“涉嫌学术不端”等问题,被撤销了学位。
这一年成为了高校对硕博士查重变得更加严格的“元年”,之后每年毕业季,都有无数学生在网上@ 翟天临,表达他们沉重的“感激”。
毕业生们对翟天临的深沉“感谢”|图片来源于微博
毫无疑问,不知道知网是什么的人绝对不可能是学霸。但另一个问题是,真正的学霸,还用知网吗?
学术研究者们也许的确需要知网,但由于知网对各种文章的海量收入,导致学术文章质量似乎越来越良莠不齐。对于专业的学术从业者来说,知网越来越难用了。
一位曾在假期回到国内的海外留学生说,对他而言,知网的使用体验很差,并不仅仅是因为贵。更主要的问题是,他发现自己根本找不到需要的有价值文献。“你会发现知网上的文章大部分都很‘水’,真正可以对你写论文有帮助的很少,但国内好像又没有什么能与它抗衡的靠谱平台,找文献的过程让我特别焦虑。后来我都是拜托国外的同学帮我在外网下载文献。”
国内高校学生对类似的问题也深有体会,一位本科毕业生说:“我们学校对本科生的毕业论文要求不高,大家都是在知网随便搜搜,但搜的时候就就会发现,很多同主题论文都很相似,你想抄的那篇论文本身可能也是抄别人的。这些‘假论文’写出来又回流到知网,最后没价值的文章就越来越多了。”
因此,即便知网已经是当前国内覆盖范围最大的数据库平台,但在实际的学术研究过程中,研究者们依然要在知网之外,使用其他国内外数据库平台查询文献资料。很多高校学生都表示,对他们而言,知网真的只是一个“入门级”的数据库。
如同赵德馨老人在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创新的前提就是知识产权得到保护。尊重了知识,就是尊重知识分子。”尽管“天下苦知网久矣”,种种问题仍待解决,但高校师生们的不断维权,已经让知网在舆论层面感受到了危机。知网躺着挣钱的时代,或许也将成为过去。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生活方式研究院 (ID:neweeklylifestyle),作者:崔斯也,原文标题:《真正的学霸,用知网吗?》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