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平子:关于新冠死亡人数的统计问题
点击:  作者:平子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3-23 09:06:55

 

 

最近中国出现了三例感染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之后的死亡病例,打破了武汉疫情后中国大陆零死亡的记录。官方宣布疫情死亡数字后,近日又出现了某些官员的不同“官宣”,说吉林的两例死亡,致死原因是老年性基础疾病,而非新冠病毒感染。但之前的中国官方,却已将这两例纳入新冠疫情死亡人数之中,并向世界公示,至今未改变统计数字。可见对某些官员的“二次官宣”说法,中国官方并未认同。

然而,“二次官宣”的口径改变,却使得许多人开始迷茫起来,怀疑中国是否对奥密克戎病毒小题大做?局部地区封闭,严防死守是否必要?有些激进者甚至提出,自己宁可被感染,也不愿“失去自由”,以为年轻人被感染之后,很快可以自愈;而老年人死因是基础疾病,不是变异的新冠病毒。可见新冠疫情的死亡数字统计,对制定抗疫方针有重大意义。采用什么角度统计数字,都是人命关天的大事!

众所周知,在新冠疫情中,死亡人数统计,无论在科学上,还是在政治上,都有重要意义。那么中国两次“官宣”就带来这样一个问题:新冠疫情究竟应该怎样统计死亡人数?究竟应该按“诱因”统计?还是应该按“死因”统计?是否不应该把被新冠病毒传染之后的“全因死亡”,纳入“新冠死亡”的统计之内?这些医学上的不同统计方法,结论会大相径庭,会严重影响“动态清零”的抗疫国策的制定基础。

从西医科学看,在“全因死亡”中,区别出“死亡诱因”和“致死原因”,是传统做法。比如因跌跤而死的老人,最后致死原因不一定是骨折,大概率是基础疾病,而不是“诱因”跌跤。从某种角度上讲,这样的区分不无道理。

现在,西方抗疫成绩虽然不如中国,但美国和西方各国,都没有按照最后的这种“死因”来统计疫情死亡人数,无论致死原因是什么,只要感染新冠,均纳入新冠病毒死亡数据,这是为何?

中国武汉最初没有全面使用中药治疗,老年人死亡比年轻人死亡多,当时每天死一百多人,就连钟南山这样的大专家都说过,老年人死亡更多,是因为死于基础疾病,说这个疫情病毒的性质具有“自愈性”,年轻人自愈能力强,死亡率低;老年人自愈能力差,没有特效药,死亡率高。西医这样的解释不可谓不科学,不可谓不正确。而即便如此,当时武汉也没有在疫情感染死亡的统计中,把老年人基础疾病致死,从疫情死亡人数中剔除出去。当时“专家”们只担心中国会死亡瞒报,无人质疑中国把基础疾病死亡,纳入疫情死亡人数的“不合理”性,所以根本不会出现最近吉林两位老人死亡原因的“二次官宣”……

谈谈目前情况。如果我们现在把传染新冠之后的“全因死亡”,区分出“死亡诱因”和“致死原因”,将两者分开,那么全世界可能许多患新冠病毒的老人死亡,都不会统计在新冠死亡的数字中,那么疫情死亡人数会大大减少。而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死亡人数会大大增加。因为许多老年人会认为,自己打不打疫苗,作不作预防都一样,只要感染上了病毒,最后都会死于自己的基础疾病,西医的确没有特效药……

奇怪的是,如果这种统计是科学的,美国为何一直把所有患有新冠而死亡的人,无论致死原因是什么,都纳入新冠死亡统计中呢?是美国不科学吗?还是美国有意多报疫情死亡人数,自己抹黑自己吗?应该不太可能。只能说明,对疫情死亡的不追究基础病因,也是被西方医学认可的。

更奇怪的是,最近中国在世界公认的致死率相对比较低的奥密克戎感染中,出现了三人死亡,其中吉林两老人致死原因,被“二次官宣”说是典型的基础疾病,不是新冠感染。但最近又爆出新料——吉林两老人都没有采用中西医结合办法,还是采用武汉最初的西医老办法救治。

这件事情复杂了——用不同治疗方法,救治出不同结果,算不算抗疫治疗的问题呢?如果因基础疾病死亡而不算疫情死亡数据,又如何理解中国前期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使得很多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在被新冠病毒感染之后没有丧失生命呢?老人的基础疾病都到哪里去了?

中国除了有西医理论之外,还有一套中医理论。中医的死亡统计,倒是与现在世界通行的疫情死亡人数统计一致。

比如中医会告诉你,老人不能跌跤,因为老人跌跤会死,可见中医是把死亡“诱因”作为“死因”的。中医是源头治病思维,用“治未病”的方法来维护生命安全,现在疫情期间,中医会认为老年人更不能被疫病感染,因为老年人有基础疾病,抵抗力差,比年轻人更容易死亡。所以,在疫情期间,只要感染疫病死亡,无论最后怎么死的,中医均会归于疫病,而不会归于最后死亡的具体基础疾病。

在疫情中,现在世界通行的不区分“诱因”和“死因”的数据统计方法,是正确的,治疗是否有效才是关键。中国官员没有必要对吉林两老人的死因,进行画蛇添足的“二次官宣”。因为基础疾病致死,并非是老年人感染新冠病毒之后的自然和必然归属。

我们对武汉疫情,以及之后的中国抗疫治疗过程记忆犹新。

当国家强行要求武汉使用中药治疗之后,武汉的轻症以中药为主,重症由中西医结合办法抢救,很快就奇迹般地实现了武汉零死亡。患老年基础疾病的感染者,也全部离开了死神。之后,这些老年人继续与自己的基础疾病“共存”,追求与基础疾病共存的生命延续……

当时全国其他地方,中药用得早的,始终保持零死亡(比如江苏等地),中药用得迟的,死了七八个(比如上海北京等地)。在中国政府强迫推行全面使用中药参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抗疫之后,全中国在武汉疫情之后,一直保持着新冠感染之后的零死亡,直至最近三例死亡。在此期间,并没有出现老年人感染病毒之后因为基础疾病而死亡的案例。

去年南京疫情严重,扬州九十多岁的重症老人被抢救了过来,如今活得好好的。

以上这些老人有基础疾病而零死亡案例,如果按近期的“二次官宣”道理,如果老人救不过来,老人的致死原因,是否就是所谓的“基础疾病”,而不是主要因为疫情中的治疗不力而死亡呢?

其实被病毒感染之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才是能让大量新冠病人不死的主要原因,而非奥密克戎病毒本身毒性不大,可以让人不死。如果死了就是因为基础病,而不是病毒的关系。这个治病救人概念,错误大了。

关于疫情中死亡人数的数据归类统计,表面上看是没有“温度”的科学问题,其实是有血有肉的人类生命安全问题。

科学统计大数据,是国家制定抗疫大政方针的基础。如果中国改变现在的疫情统计方法,像“二次官宣”那样,专门区别出疫情中的“诱因”和“死因”,用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死亡作为疫情死亡的“开脱”理由,叫大家“不要紧张”,那么接下来,中国就有可能在“保护人民生命安全”的口号中,剔除出老年人,让人的生命在疫情中进行“自然”的优胜劣汰。何其毒也!

说一千道一万,统计疫情死亡人数为何现在会突然受到质疑?为何突然有人提出,要区分最后的致死原因了?为何有人故意把因基础疾病的死亡人数,从新冠疫情的死亡人数统计中区分出来?如果不是美国不进行这样的“死因区分”,是不是中国现在就要搞这样的“死因区分”了?为何现在中国有些年轻人以为奥密克戎病毒可以与人类“共存”?这种区分的结果究竟是什么?是证明被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死亡率不会超过流感吗?是用剔除老年人之后的死亡数据,证明这个病毒死亡率已经下降,中国应该根据现在新病毒的“性质”,而改变“封闭隔离”“动态清零”国策,与奥密克戎病毒“科学共存”吗?

如果要破坏中国现行的抗疫政策,方法真的很简单——只需换个统计方法,把被奥密克戎感染的老人,按“致死原因”重新统计即可……

幸亏中国在党中央领导下,目前并没有改变官方数据统计方法,无论吉林还是河北,只要感染了新冠病毒后死亡,全部归于疫情死亡人数统计。

目前全世界通用疫情数据统计方法,应该就是科学的,也是人性的,更是对老年人生命负责的。中国某些专家和某些官员,不应该打着“科学”旗号,搞统计学上的“双重标准”。

(作者系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员,高级政工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