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这是近代著名军事理论家克劳塞维茨的一句名言。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对克氏的这一判断给予了高度肯定。
列宁在阅读克氏《战争论》的有关章节时,写下了这样的批注:
“政治意图是目的,战争是手段,没有目的的手段永远是不可想象的。”
毛主席则对这一观点给予了更为形象深刻的阐述。他指出,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
既然战争是政治的继续,那么作为对客观存在的战争的主观反映,战争题材的电影当然也是政治的继续。
更重要的,战争题材电影的主要功能,恰恰是要把战争实践中经常被遮蔽、被掩盖的政治充分揭露和呈现出来。
这里,我们也可以化用毛主席的话说,战争电影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电影。
古今中外的战争电影,都充分证实了这一点。
02
国外的电影也是这样。
比如,1962年好莱坞拍摄的反映诺曼底登陆的《最长的一日》,可谓战争电影的鸿篇巨制,也被视为经典。
这部电影在冷战的“尖峰时刻”摄制完成,上映时刚好爆发古巴导弹危机。
影片的政治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一是要和苏联争夺“从纳粹占领下解放欧洲”的荣耀,并为美国驻军西欧的正当性辩护;二是要让面对苏联坦克集群“威胁”北约盟友恢复自信,其不言而喻的暗示是,美国既然能够战胜纳粹,当然也能够挡住苏联。
另一部在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战争电影《拯救大兵瑞恩》(1998年),则歌颂了美国普通人的牺牲精神(汤姆·汉克斯饰演米勒上尉战前为一名小学教师)和人道主义情怀,同样具有为美国冷战结束后在中东和巴尔干采取的一系列军事行动辩护的性质。
2003年,美国总统小布什为自己发动伊拉克战争辩护时,直接引用了这部电影的台词:
“这场战争是为了拯救人类文明本身。”
但政治是无法回避的。
由于近代以来,中国进行的战争都是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当这些战争在银幕上被用“爽片”形式表现之后,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都被淡化了,这就为一些人否定近代以来一系列革命战争和保家卫国战争的正义性、必要性预留了缺口,为在这一领域里历史虚无主义的卷土重来预留了通道。
从未来的角度看,在影响巨大的影片中对“战争快感”本身的过度追求与炫耀,在青少年观众中留下战争“很爽”的印象,也潜伏着以轻浮的态度对待战争的巨大风险。
毛主席曾经告诫,要防止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今天,当我们讨论军事、战争题材的电影时,尤其应该注意这一点。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高度一万五千米”微信公众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