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有去过清华大学校史馆,也就不了解,其正门墙上是不是有这样一封信。如果这封信是真实地出现在清华校史馆,这多少有点奇怪,不太明白清华为什么要这样做。希望在清华校史馆,不会有公开地展示这样一封信。
从其他不同的渠道,我们也可以了解到确实存在着这样一封信。从这封没有完全展示开来的信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时美国的高等教育中的知识界,对于中国文明有一种怎样的看法。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对于中国文明的态度,又存在着怎样的险恶用心。
据有关学者介绍,在美国退回的庚子赔款中,有一部分是用来开办为中国学生赴美留学所预备学校,还有一部分是用来为外国人在中国开办教育的费用。所以,根据推断,除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之外,像燕京大学、协和医学院等美国开办的学校,其费用是不是也要用这笔所谓退回的庚子赔款来支付?
曾经有不少人说,美国用这笔钱在中国办教育,总归是一件好事。在我看来,一件事是好还是不好,是多方面的,没有绝对纯粹的利,也没有绝对纯粹的弊。
美国用这笔钱在中国办教育,不能说完全没有一点积极的影响,至少中国革命中的不少青年革命者,包括有点担任过高级职务的领导干部,都毕业于清华大学(确实,后来清华大学转成了国立大学,但最初的来源毕竟还是那所留美预备学校)以及燕京大学。当然。这些革命者的成长并不是这些美国所办的大学的初衷和本意,但毕竟出现了这样的一种结果。
当然,也有另一种结果,就是在这些美国开办的大学之中,也有不少学生或者知识分子,成为极力推崇西方的学者。他们唯美国和西方的文化为尊,极力贬低和蔑视自己祖国的文化。这样的人虽然不是太多,但不是绝对没有。
抗战胜利前夕,美国在日本扔了两颗原子弹。这种凶残的战争行为在国内引起了某些知识分子的崇美、恐美、畏美甚至媚美的情绪。这样的情绪当然不能说是健康的,但这样的情绪在国内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当中确实引起了不小的涟漪。
后来,美国在国民党反动派即将在人民解放战争中遭受到最后失败的时候,提出要扶植所谓中国的民主个人主义者。他们看中的就是这样一些知识分子。胡适就是这类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
在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之后,中国的绝大多数知识分子都站在党和人民一边,积极反对美国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战争政策。
当然,我们的教育也在这个时候进行了巨大的变革。1952年的高校院系调整,除了要适应新中国即将开始的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之外,不排除要清除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高等教育的负面影响。
至今,也有人对这次院系调整有些议论,但无论如何,这次院系调整对打击西方帝国主义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影响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是,在最近四十年来,我们的高等学校在某些方面和某些部分,又开始搬用西方高等教育中的某些因素。
特别是课程设置方面,一些西方高校中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课程,本身就包含着强烈的意识形态,即在某些高校毫无触动地搬进中国大学的课堂。这恰恰是西方帝国主义所乐于看到的。
这段时间虽然说来不长,但至今也有了几十年的历史。这样的状态对于我们的高等教育,对于我们近几十年来培养的大学生,起到了很坏的作用。
这让人想起1988年在央视所播放的电视政论片《河殇》。这部电视片公开而且极为大胆地来否定我们的中华文明。在这部电视片里,中华文明被以所谓黄河文明的称呼,而极力加以贬低。而西方文明被称以所谓海洋文明或者蓝色文明而极力加以夸耀。他们的结论是,黄河文明即将衰落,而蓝色文明已经兴起,而且还要在全世界大范围、大规模地兴起。
这部电视片一经播出,就受到了严厉的批判,但对于其中所散布的错误思潮,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清算。在我们的高校,西方资产阶级的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的课程,依然还在大行其道,这是不能让人接受的。这种情况必须得到根本性的彻底改变。
中央提出四个自信,其中有一个就是文化自信。这一点是极为有意义的。西方帝国主义就是要从根本上打掉中国人民的文化传统,更不用说文化自信了。
但对于中国人民来说,经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这个文化传统在不断地发扬、更新、扩充、丰富。
虽然在近代史的百年中,中华民族遭遇到重大的苦难,中华文化也受到极大的冲击,然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毛主席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中华文明又焕发了新的青春。
这种文化自信不是建立在所谓传统典籍之上,而在建立在民间的实际行动与文化传承的过程之中。自强不息,并没有太多的典籍文献专门加以论述,但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中国人民的所作所为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了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
特朗普政府时期,有位美国官员,已经提到美国与中国的对立就是文明的对立。这种说法是不是耸人听闻,肯定是有这种成分的。
但可以看出来,美国方面的这种观点,与一百多年前,那位当时的伊利诺依大学校长所持有的观点,如出一辙。
美国在这一百多年来,确实下了很大的力气,但现在看来,效果并不理想。这让他们感到气馁,也是可以理解的。
西方文化当然不是一无是处,但像帝国主义者那样,想用西方文化来征服全世界,这完全是超出了西方文化自身的能力。
文化本身就是一个相互兼容、相互吸引,相互借鉴的过程。看不到这一点,片面强调自身文化的强大甚至是强权,只能走到自己所期待的反面。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转编自“北航老胡之闲话”微信公众号,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