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论文都出国了”!一流和二流稿件投国外期刊,三流和四流稿件投国内。中国高质量论文都出国了。
一、没有优秀期刊
中国苦于没有自己好质量的论文统一期刊久矣,无论是大学职称,还是学生毕业论文,各高校也把外国期刊奉为圭臬。论文改革、期刊改革,势在必行。
“好论文都出国了!”这个由来已久的问题在7月28日举办的第四届世界科技期刊论坛上再次成为焦点。中国学者的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都首选在海外的著名期刊上发表,这是由于国内期刊影响力不足造成的。
与其单纯呼吁科研人员把论文发在国内期刊上,建立自己对期刊的评价体系,尤其是按照不同的学科领域来建立相关的评价体系,是一条更好的路径,也是国内学术共同体近年来一再呼吁的。
从学术角度看,好论文一味“向外走”,劣币驱除良币,必将导致优质内容供给不足,让中文期刊价值在国际学术领域受损。
据报道,近30年来我国重要科研成果基本都是首发于国外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整体较弱。如果说一两篇论文的外投,还可被视为个人选择,那么当论文外流成为一种学术领域的普遍现象,恐怕就有学术评价导向的问题了。且看我们当前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录用条件、项目扶持、职称评聘、待遇激励等方方面面,“洋文凭”、“洋期刊”价值都高于中国期刊。
二、亡羊补牢
为了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可持续发展,部分优秀的全国学会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高质量中国科技期刊与国外高水平期刊在科技评价中等效使用,吸引高水平论文在中国科技期刊首发。
中国航空学会试图经过这样的努力,形成一套标准科学、分类合理、规则公平、共识度比较广泛的科技期刊的评价体系,推动国外和国内的优秀期刊在学术评价中具有等效的作用。
满身“土味儿”也不意味着就会“掉价”。袁隆平、屠呦呦等成就卓越的大科学家,都是所谓的“土八路”,结晶牛胰岛素的全合成、青蒿素等重大学术成果,也都是发表在中文期刊上而被世界认可的。事实证明,“土”或“洋”并非断物识人的唯一标尺,学术评价不是贴标签,重要的不是看研究者是何出身、论文所投何处,而应是回到学术本真中去,从科学角度评判研究有无价值、有何价值。
虽然在不少科研领域,我们仍处于跟跑、并跑的状态,但越是如此,就越要做出更多探索,打造属于自己的顶级学术期刊,建设更完善的学术评价机制,将实际红利放到科研人员手心里,营造更好的科研生态。
三、数量与质量
中国高校每年科研收入超过2000亿元,中国大学产出学术论文数量全球数一数二,专利数量也是全球数一数二,但科技成果转化率却被美国远远甩在后面。
每年高校科技经费总支出高达2000多亿元,这些成果转化的收入,仅能覆盖成本的2.5%。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2019年底,我国“双一流”大学拥有的发明专利超过25万件,其中,浙江大学、清华大学都超过了2万件。清华大学技术转移研究院披露的数据显示,2011年-2020年,其国内专利发明授权数超过1.6万件,有效专利近万件,美国专利授权数达到1539件,位居全国高校之首。
国家补贴政策奖励专利、高校教授绩效与专利数量挂钩,导致一些师生为了利益和“任务”,输出各种没有应用价值的“专利”,也就是所谓的骗补助、评职称。
因此到了2020年,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三部门联合发文件,提出停止奖励专利申请、专利授权,鼓励发明人进行专利转化,提高转化收益比例,对评价机制的错配进行纠偏。
连世界高校排名第2,以创新、创业氛围浓厚闻名的斯坦福,2020年有效专利为2117件,仅为清华大学的20%。但清华的专利转化率只有9%,不到美国的五分之一。
作者:中生 来源: 师生微信公众号(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继李红良被免职后,实名举报者饶毅,再出一记重拳,中国学术界最悲壮的时刻来了!
2021-01-23•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