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争夺话语权领域,一场罕见的漂亮仗!”
01
先说一下背景吧。
新冠肺炎在欧洲、北美蔓延开来之后,“中国病毒”一词就登上了推特的热搜榜。
在此之前,美国部分高官、媒体与议员就已经使用“中国病毒”来称呼新冠肺炎,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则公开将新冠病毒称作“武汉冠状病毒”。
除此之外,美国国务卿蓬佩奥还在接受采访时说,由于中方不公开、不透明,美方获得的信息不完善,导致美方落后于疫情挑战。
这意味着,美国官方公然要把应对疫情不力的责任甩锅给中国,并且煽动美国公众仇视中国的情绪。
在这样背景下,法国《费加罗报》居然把“鼠疫”、“西班牙流感”的发源地都归到中国、维基百科英文版中的“西班牙流感”词条,发源地也被改为中国。
事实上,很少有人知道,导致全世界2500万到4000万人死亡的“西班牙流感”,其真正的发源地是美国——“零号病人”出自美国得克萨斯州哈斯克尔美军训练营,时间是1918年3月4日。
02
这种把病毒的起源向中国甩锅的行为,未来对中华民族的危害将不下于新冠肺炎,甚至有过之而不及。
如果中国对这种攻击只是一味辩解,甚至采取清者自清、公道自在人心、事久自然明之类的“佛系”态度,会产生什么后果呢?
第一, 中华民族的每一份子,甚至每一个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都会成为受害者,中国人尤其会受到歧视,走到哪里都会被视为“移动的传染源”,不管是去旅游、去消费、去投资,都不能免于被歧视;
第二, 如果未来由于某种原因,中国和西方发生战争,对方可能会把中国人视为“病毒的携带者”,采取残酷战争手段而不会有任何心理障碍,也不会有道德上的愧疚;
第三, 由于中国率先取得了对抗新冠病毒的胜利,中国事实上正在领导着全球的抗疫之战,并以中华民族固有的慷慨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民族。但是,如果听任这种把病毒起源、扩散归咎于中国的说法蔓延,中国在世界上就成了“戴罪立功”的形象,无论我们做得再多,也不能获得感恩和应有的回报;
第四, 中国由此会背负传播疫病的“原罪”,在国际社会中再难抬起头来,甚至可能遭遇天文数字的索赔。
03
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3月12日晚,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在他的推特上,用中英双语连发5条推文,对所谓新冠肺炎起源于中国的说法,强势反击。
这样几条最为有力——
“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周三在众议院监督委员会承认,一些似乎死于流感的美国人在死后的诊断中被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呈阳性。”
“美国疾控中心主任被抓了个现行。零号病人是什么时候在美国出现的?有多少人被感染?医院的名字是什么?可能是美军把疫情带到了武汉。美国要透明!要公开数据!美国欠我们一个解释!”
“美国报告了3400万例流感病例,其中2万人死亡,请告诉我们其中有多少与新冠肺炎有关?”
04
如何评价赵立坚的这次反击?
用军事术语来说,这次反击可以用“批亢捣虚”来形容,打出了我军最擅长的“打穿插”战术,从敌军防线的结合部直冲要害,恰似战史上有名“奇袭白虎团”之战!
从时间节点上来说,赵立坚选择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主任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承认美国有流感死者可能罹患新冠肺炎之后——这正是美军防线的明显缺口——显得有理有据。
从选择平台看,赵立坚具有外交部发言人的官方身份,但平台是个人推特账号,这就可进可退,为主力部队的回旋预留了巨大空间。
正因为如此,在外交部的例行记者会上,当有西方记者挑衅性提出这个问题后,发言人耿爽就从容优雅地把球踢了回去:
“你是在关心赵立坚的观点是否代表中国政府的观点,我想你更应该先去问一问,最近一段时间来,美国个别的政府高官攻击抹黑中国的言论,是不是代表美国政府的观点?”
这是最近三十多年来,中国在争夺话语权领域,罕见的一场漂亮仗,美国国务院因此召见中国大使,恰恰证明赵立坚击中了要害,美国因找不到反扑的着力点而气急败坏!
05
赵立坚的奇袭是出神入化的神来之笔,效果也很明显。
这几条推文已经迫使美国在“病毒起源”以及“扩散责任”这两个问题上转入防御,事实上陷入被动。
但是,要取得这场舆论战的胜利,单靠一次奇袭是远远不够的,正如杨育才(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的奇袭不能决定金城反击战的胜负一样,赵立坚的奇袭也不能决定舆论战的胜利。
关键,要看政府及民间舆论界的觉醒与跟进,但恰恰在这方面,中国并没有准备好!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