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陈文玲: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既有优势
点击:  作者:记者:孙芙蓉    来源:昆仑策网【《中国金融》授权】  发布时间:2020-03-05 09:29:54

 

1.webp (19).jpg

《中国金融》:

疫情不会改变中国经济既有优势

——访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


记者:感谢您接受《中国金融》杂志的专访。首先请您谈谈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以及陆续复工复产,中国经济的走势会怎样。


陈文玲:到2月22日,疫情虽然还未到真正的拐点,但是我觉得也到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了。按照最新数字,全国累计确诊76395人,治愈了20762人,治愈率大大提高了。现在疑似降低到了5365个人。这个数字是在应收尽收、应治尽治的前提下,意味着现在的救治主要还是存量,特别是重症中能有一大部分人可以治愈。在党中央的统一指挥和部署下,现在中医药全面介入,深度参与,全程发挥作用。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两个优势,中国战胜疫情指日可待。特别是除了湖北以外,几乎所有的省份新增病例都已经在10以下,20多个省份,包括港澳台地区都是零增长。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各级政府、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习近平总书记大年初一就主持召开了政治局会议,之后一个月内连续召开四次政治局会议,他亲自领导、亲自部署、亲自指挥、亲自指导。中国这么大的一个国家,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能够控制住疫情,取得这样快的进展是非常不容易的,超出了几乎所有国家的预期,也超出了世界卫生组织的预期。疫情是一场灾难,但这场灾难让世界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令人尊敬的中国,有速度、有效率、有力量、有能力战胜疫情的中国。相信疫情过去之后,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会发生一个崭新的变化,包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信心,对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的热爱,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这又是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那么多的人为了救治病人战斗在一线,包括医生、护士等医护人员、包括人民军队,也包括快递小哥、交通运输、警察、社区工作人员。整个春节期间14亿人宅在家里,一声号令,说不出门就不出门。当然,其中有1亿多人在一线为他人提供服务,在这期间有人救治,有人把关,有人送饭,有人关怀,整个中国就像是一个大家庭,井然有序,稳定淡定,这是难以想象的。

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停摆已经20多天了,党中央领导中国一手抓抗击疫情,把保障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要求坚决遏制住不使其反弹反复和再次爆发,即使在当前复工复产中,这根弦也没有放松。一手抓复工复产,探索了一整套怎么能够在防止疫情的情况下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的有效途径。根据大数据分析,全国目前复工复产已经达到40%左右,我认为,除了湖北武汉这些重灾区,其他省份会陆续尽快推进复工复产,到2月底复工复产能够达到80%以上,到3月底之前,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是完全有可能的。像海南省、浙江省等地的旅游景点已经开放,很多地方的生产已经基本上恢复了。往年的春运之后一周左右,是返城复工复产的高峰,今年将不会出现高峰,总体上变成了错峰返程、有序复工复产的状况。所以,中国经济第一季度GDP增长不乐观,如果3月份能够全面恢复正常,全年经济增长不会受到太大影响,不会出现大幅度经济增长下行。

记者:您曾多次谈到市场优势是中国经济最大的优势,您认为,这次疫情对中国的大市场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陈文玲:中国经济发展所有的优势都还在,不会因为疫情而丧失,这一点我认为特别重要。中国的优势很多,市场规模和巨大潜力肯定是中国最大的优势。从日用消费品来说,这个市场2019年销售额已经达到41.2万亿元;全国商品房销售额接近16万亿元;物流市场一般情况下是GDP的3倍,2019年我国实现GDP近百万亿元,物流市场流转的市值接近300万亿元;再加上进出口总额为4.7万亿美元,按照现在的汇率是31.54万亿元人民币。这些加总起来,中国有接近400万亿元的这样一个大市场,这是中国最大的红利。

中国庞大的市场满足了国内消费者的消费需求。2019年,中国消费需求占GDP增量达到57.8%,已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大动力。我认为,巨大的消费需求不会因为疫情暂时的压抑而受到大的影响,在疫情过去之后,消费必然会出现强劲反弹。比如,旅游消费,2019年旅游是60亿人次,2018年是55亿人次,2017年是50亿人次,每年增加5亿人次。再如,全国餐饮业年销售额2019年达到4.67万亿元,已经形成一个非常大的产业,餐饮业这一段时间受到了很大影响,但是未来还会发展得很好。疫情过去之后,这种被压抑很长时间的餐饮业的消费需求,会出现集中的爆发式增长。其他第三产业的服务业,也都会出现强劲反弹或者叫回偿性消费,在未来三个季度会大幅增长,增幅将大大超过上年同期。今年第三产业拉动中国经济增长所占的比重仍会在60%左右,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需求不会减弱。

记者:疫情之后,中国的投资与进出口市场如继续充当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重点方向在哪里?未来应关注哪些市场变化?


陈文玲:中国投资的动力我认为也不会减弱。特别是,我们要把第一季度经济的损失补回来,也应该继续扩大投资需求。我认为,应扩大以下几类投资。

一是加大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投资,通过这次公共卫生事件,我们看到了这方面的短板。二是加大未来几十年在中国重大战略布局和经济发展长周期中起重要作用的产业、行业以及基础设施的投资。三是加强软基础设施的投资。比如5G,2019年发了四张5G商用牌照,国家计划6~7年完成5G的全覆盖。习近平总书记在《求是》发表文章指出,要释放新兴消费潜力,积极丰富5G技术应用场景,带动5G手机等终端消费;要在满足即期消费需求的同时,创造崭新的消费需求,包括创造崭新的商业模式等。所以,国家对5G和5G相关的大数据、云计算、数字经济的软基础设施还会加大投资。四是加大关于民生方面的投资。特别是武汉灾后的重建,灾后重建不仅是硬基础设施,主要还是补一些民生短板,包括做好灾后抚恤工作,及时给予牺牲烈士抚恤、受伤医护人员补偿等。

就进出口贸易来说,毫无疑问现在受到了很大影响。疫情过后,我认为中国的国际市场份额总体上不会减少,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是12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加上“一带一路”相关国家与我们的贸易关系越来越紧密,已占到全部贸易的近30%。所以,对于国际贸易我也是充满信心的,疫情过去以后,全面复工复产我们即可恢复正常贸易,中国的进出口贸易也不会大幅度下行。

记者:有人说,这次疫情可能会成为世界经济以及各经济体对中国经济依存度的测试,您认为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会受到动摇吗?


陈文玲:我认为,中国在世界经济的链条中所起的作用是无法被替代的。现在中国制造业能不能尽快复工复产,实际上关系到整个世界已经形成的全球制造业布局,关系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能不能畅通无阻,也关系到我国制造业在整个国际市场上的布局。

一是,中国的制造业体系完整,配套能力强,在全球比较优势仍然很大。我国制造业产业体系非常完备,有39个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在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中占有特别重要的位置。诚然,在一些产业链中我国可能处在中低端,有一些处在高端。但不管在哪一端,都是全球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中国的制造业对于全球的制造业来说,影响极大,比如,我们的纺织服装出口占到全球的40%,家具出口占全球的25%,世界上三分之一的小提琴来自中国,三分之一的吉他来自中国,三分之一的游泳衣来自辽宁葫芦岛,50%的假发来自河南,70%的打火机来自湖南,80%的圣诞礼物来自浙江义乌,等等,中国制造业的优势非常明显,全世界几乎所有门类的制造业在中国都有其产业集群或者龙头企业、核心企业。2003年,中国的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的6.8%,2018年占到28.4%,2019年接近30%。所以中国在“全球制造”中是不可或缺的。

这次疫情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制造业,也影响了所有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和服务链连接在一起的全球产业链。德国行业组织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如果现在还不能复工复产,德国就会有超过30%的制造业的供应商受到影响。近日美国苹果股价大跌,就是因为苹果的代工主要在中国。2019年苹果在中国的销售额是440亿美元,占其全球销售额的20%。因此,只要中国复工复产,就能够继续在全球的产业布局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是,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量的贡献度是最大的,这个优势将是长久的。中国经济总量2019年已经达到14.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6%,但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到现在,中国经济增长占世界GDP增量的比重都在30%左右,也就是说全球经济的增长三分之一是靠中国经济贡献的。只要中国GDP经济总量不下降,对全球经济增量的拉动力就不会减弱。疫情会使中国经济增速减缓,但是第二季度之后会全面回升,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量不会下降,总体上仍会是平稳的。按照中国现在这种复工复产的速度、战胜疫情的速度、和时间赛跑的精神,中国经济能够很快恢复元气,各种综合优势能够很快发挥出来。所以,可以肯定地说,中国经济增长仍旧会保持在合理的区间。

三是,中国通过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六年的“一带一路”建设已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包括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资金融通、货物畅通、民心相通的内容,已经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现在已经有132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和中国签署了197份合作文本。2019年北京召开的“‘一带一路’第二届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已经展示了“一带一路”的建设成果,之后会有更快的进展。比如,中缅经济走廊建设,习近平主席春节之前造访缅甸,推进中缅经济走廊建设,缅甸政府资政昂山素季亲自担任中缅经济走廊建设指导委员会主席。还有中老经济走廊,从云南西双版纳的磨憨到老挝的首府万象,这是一条414公里的铁路大动脉。下一步中老经济走廊规划的一个核心,就是建设沿中老铁路的经济带。“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六年以来,中国给参与建设的周边国家带来了一些共享机遇和发展机遇,沿线国家不会因为中国的疫情这短暂的瞬间,而放弃和中国的长远合作。

四是,中国人民币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会因为中国国家信用和综合竞争力提升,得到更大的应用。2016年10月1日,人民币以10.92%的权重正式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SDR)货币篮子,成为继美元、欧元之后的第三大基础货币,这是新兴经济体货币首次被纳入SDR。人民币在全球的使用比重在逐渐上升。我们在拥有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同时,现在加速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这就使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创造新的优势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比如,上海具有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包括有色金属与大宗商品交易体系。中国宣布接受人民币作为石油结算的石油出口国,可以在上海黄金交易所将石油兑换成黄金,目前上海交易所石油结算总额已占到世界份额的14%了,仅次于美国纽约和布伦特期货交易中心,位居世界第三。将来上海的临港新片区,在金融先行先试中也会有更多金融创新产品推出来,包括利率期货,外汇期货等。我认为,加快和国际资本市场接轨,人民币的流动性会更强,回流机制也会更顺畅。现在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货币分布中占比不高,但我们美元储备货币在世界上排位很靠前。金融如何在贸易金融、在为行业龙头巨型跨国公司提供全方位服务发挥先导作用,培育在全球产业链并购和重构中占主导的金融能力非常关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非常重要,是人民币国际化、走向国际市场非常重要的国家重大战略。

记者:您认为,在本次抗击疫情中,哪些关键产业及生产恢复后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行业急需得到金融的支持?


陈文玲:金融业在这次抗击疫情中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一行两会一局”连发文件,组织得力。金融系统全线抗疫,表现出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组织能力,在公益捐助以及提供金融服务诸方面功不可没。尤其是在这次疫情中,人们深深感受到的是,非接触性的网络贷款和移动结算发达,其好处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我国现在移动支付普及率已经超过90%了,这是十几亿人宅在家里购物无障碍的重要前提条件。假如现在大家都在使用现金支付的话,宅在家里是不可想象的,那要投入多大的人力物力来进行现钞的消毒处理呢?

下一步我认为金融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做好工作,可以归纳为五句话。

第一句话是“靶向支持”。2019年,全球40多个中央银行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零利率与负利率已成某种趋势。大灾之下,建议我国货币政策作出相应调整,提升银行整体信贷投放能力,尽可能降低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具体来说,金融业一是应支持这次灾后重建的重点地区,如湖北,帮助那里尽快救治存量病人,同时稳步恢复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二是支持制造业中在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上的关键环节、龙头企业;三是支持服务业,所谓支持实体经济,主要就是支持制造业复工复产,其次是服务业,这次损失最大的是一些服务业;四是支持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句话是“强化逆周期调节”。金融应逆周期调节,疫情造成的困难是暂时的,要瞄准中国经济稳步发展长远发展的方向,瞄准下一个经济周期的爆发点和关键点,提前布局金融支持的方向。

第三句话是“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比如,中小企业贷款难说了好几年了,金融也在奋力支持,但仍旧存在该贷的不一定贷得到,这就需要进一步顺畅传导机制。

第四句话是“结构性调整供给方式”。就是建立满足多层次消费需求的金融新的供给体系。比如,现在银行营业网点大大减少,小微企业业务应当交由与之相匹配的小银行来办理。如果大型银行用大数据、低价格来覆盖小微金融服务,会形成新的垄断,影响供给体系和需求体系匹配的金融生态的真正建立。服务小微企业应重点交由中小银行。蚂蚁金服、苏宁金融、微众银行等这些金融科技支撑的银行,可以为小微贡献很大力量,应适当放宽优秀金融科技公司的准入。

第五句话是“金融成为牵动经济增长引擎”。应当意识到,下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光靠日用消费品拉动力度是不够的。疫情使我们失去了一些时间,急需使房地产等关联性强的行业尽快恢复元气和生机,金融信贷应逐步回归到正常轨道,发挥拉动经济的联动效应。一是满足对房产的刚性需求,金融行业应做好功课准确探究刚性需求在哪个环节、哪个城市、哪个年龄段。二是要扩大弹性需求,鼓励改善型的住房需求。三是鼓励养老住房,对于买房养老或者租房专用于养老,可以减轻国家养老金支付的贷款应放松。当然,应配合税收政策调整,以房养老的原则上应该免税,支持一部分有条件的人以房养老,这对构建国家的健康养老体系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应在全国范围调整限购政策,区别自住房、改善住房、养老房与炒房的界限,区别不同城市,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

(专家:陈文玲,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中国金融》记者:孙芙蓉;来源:昆仑策网【授权】,原载《中国金融》2020年第5期)

【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