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记者说:“知名作家方方每天一篇的‘武汉日记’也因此走红网络。其平实的语言、生动的叙事、真切的情感、敢言直言的风格感染着每一位读者,被网民争睹为快。”
与方方有所不同,这位中新网记者倒是没有完全说谎,至少方方粗制滥造的“谣翻**”的工作,还是有追捧者的,至少表面上还激起了很大的宣传效果,所以这都不算是谎言。但说到方方“敢言直言”“平实生动”什么的,那就要看你怎么看待方方追求的宣传效果了。
有一点很肯定,中国民众中间政治不认同水平居高不下,由此,支持了一个“喜欢听人说坏话”的强劲市场需求,就这个潜在市场进行“投机性经营”的公知人数不少,但象方方这样以低劣的“粗制滥造”去吻合市场需要的人,还是很少见的。特别是,方方的无脑谣言还能够忽悠那么多的人,这种状况是十分罕见的,很难想象在今日中国,还有哪一个极端粗制滥造的谣言能够卖出方方这么好的效果。显然,受众商品也是分类的,追捧方方的那部分受众商品也许具有某些鲜明的政治特点,但对如此无脑的谣言完全没有识别力,甚至还是一大群人都这个样子,这就很有点不好想象,毕竟脑子进水可不是新冠肺炎那样的传染病,会在某个群体中间搞超级传播。
最初看到方方编造的这个无脑谣言,还以为方方是预备坑人的,才故意发一个“体育老师教数学”的钓鱼贴,过去这么长时间之后,才发现自己想多了,完全不是那么回事。现在已经能够确认:方方是在智力和逻辑思维方面出现了硬伤,还不是造谣没有打草稿那样的一时疏忽。她造谣说火葬场一地手机,以此说明死人超多(目的是暗示官方发布数字是“假的”),还说是这是她的医生朋友而不是火葬场的朋友告诉她的,问题在于:死者的手机不需要作为遗物(遗产)留给家人吗?为什么会到火葬场去丢弃手机?或者,医生路过医院太平间还有点可能性,什么时间会送救治无效的逝者去火葬场?难道是医生自己的亲人去世了吗?否则医生怎么会有在场条件?
方方编造谣言的水平这么差,说明编故事的能力实在太有限了,由此可以想象他写的小说会咋样。记得有位专业文艺评论家说方方的小说“语言之干瘪、叙事之乏味,完全出乎意料,在政治上加注可能也是迫不得已。”这个看法是相当有道理的,毕竟讲不好故事的人,还是有点自知之明的,写不出好看的文艺小说,就理性地去政治上找卖点了。
这一次方方的谣翻事业,表现出明确的“体育老师教数学”那种想象力,一点点掩饰都没有,还能够得到很多“受众商品”接受和追捧,还如此反常地以网络互动而反应出来,这个现象,恰好是中新网记者所高看的,难道这中间就没有一点值得怀疑吗?难道,中国现实社会中间,还真的存在着这样一批受众商品,他们的脑子去哪儿了?还是说,他们根本就不是人,而是网络时代被发明出来的“AI机器”,其目的就是为了制造或者渲染某些表面上的宣传潮流,制造出某些宣传效果,助推某些隐蔽的政治意涵。如果这样来看的话,那倒是好理解了,智商和脑子什么的,原本就不是创造“AI机器”的目的,制造某些宣传效果从而达成某些“影响因子”目标才是目的。
方方对记者说了,然后又经过官方新闻平台传播的自我漂洗内容,包括:“我写‘武汉日记’的基调始终秉持与政府绝对保持一致,绝对配合政府的每一项举动,并且努力帮助政府说服不理解的人们,帮助政府安抚焦虑的人们。只是我们在方式上各有不同,可能在写作的过程中,偶尔会冒出自己的感想,说几句反思的话,如此而已。毋庸讳言,这次武汉疫情暴露出政府在治理中的许多问题。如果我们反思了,吸取教训,并将结论付诸行动才不至于对不起在这次疫情中死去的百姓。”“我不是一个专门挑刺的人,对治理难处也多有体谅。对自己所看到的明亮之处,也在‘武汉日记’中及时给予呈现。”
也许是想到了谣言会产生法律后果,所以方方这次才一反常态——不再自居清流外在于污浊的**,开始了媚官媚上的诡异表态。不过她说到“挑刺”“反思”什么的,这个依然是谎言,挑刺需要眼光,需要真的看出政府应对方案的不足何在,这个事情方方从来没有做过;至于反思,那是个需要智商的活儿,以方方的想象力和脑力低投入,那是不可能企及的高远目标。对于政治不认同的投机性经营,才是方方一以贯之的努力方向——就民间怨气进行政治化解读和提升,例如说死于疫情等于他杀什么的,这才是方方的专业素养和一贯努力方向的体现。
方方的低劣谣言,能够在网络上带来异乎寻常的宣传效果,这种意外很难让人相信——难道方方的粉丝们中间大比例都是无脑之辈?看起来,网络反响也不一定完全是出于真实世界的读者或受众反应,完全可能如脸书一般进行人为安排——以机器跟帖制造出所需要的反响来,如果这个推测属实的话,那就可以更圆满地解释方方的宣传成绩了。看起来网络平台以“AI机器跟帖”经营方式,并不限于海外的脸书,国内的平台经营商也不见得就不会玩,这一次方方的无脑谣言还能够达成那样意外的宣传效果,如果最后证实有出自这样的人为安排,那我们就能够恢复部分对常识的信心了。
方方六十多岁了,体力衰退了可以理解,但是脑子别这么快进水呀,想象力和智商方面的硬伤如此之多,实在是个遗憾。哪怕是以AI机器跟帖去塑造方方们的工作成绩,那也是有成本的,长此以往会带来信誉崩溃的恶果,殷切希望:方方下次造谣的时候最好先打个草稿,要知道,对无脑谣言进行粉饰和包装是要付出平台信誉为代价的,千万别拿平台信誉不当回事。反常的倒是,这一次中新网记者把自己的选择,贬低到了跟AI机器人跟帖差不多的程度,倒是一个异数。
二〇二〇年二月二十三日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