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四渎之宗——黄河改道史
点击:  作者:汗青学史    来源:汗青学史  发布时间:2019-11-08 10:41:35

 

      江河淮济,是为四渎,指的是上古时期四条能够独立入海的大河,济水如今已经干涸,河道也为黄河所占,淮河河道数次为黄河所夺,故而在历史上始终能够保持独流入海的,只有长江和黄河。由于历代的统治中心大多在北方,所以黄河的治理尤为统治者所重视。黄河一旦泛滥,轻则十数县,重则数十县,州邑惨遭漂没,百姓顿为鱼鳖,河灾后对灾民的赈济,安抚更是一大项财政支出,可以说,黄河治理稍有差池,便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黄河的修治,成为历代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历史上几次重要的河道变更

黄河自青海巴颜喀拉山北麓星宿海发源,流经青海、甘肃、宁夏、内蒙河口镇这一段乃是黄河上游。自河口镇往南,流经陕西、陕西、河南郑州。这一段称中游。历朝历代,黄河上游的河道变化较下游来说不大,黄河泛滥的主要地区是在黄河下游。黄河自河南孟津往东,至荥阳(现属郑州)、武陟(属焦作市),由于河道为山势约束,故而只在南北两岸间发生很小的移动,自荥阳、武陟往东,黄河进入华北平原,一马平川,直到入海,黄河即在这个范围内如折扇一般,北起海河,南到淮河,泛滥不休。

据相关文献记载,先秦到新中国成立的三千多年间,黄河下游决口达一千九百五十三次,据清初胡渭整理历代资料,在其《禹贡例略》中提出五大徙之说,再加上咸丰五年的铜瓦厢之决,共六次大迁徙,分为七个阶段。

今黄河下游河道自郑州至河南兰考县折而东北流,流经山东菏泽、济南、滨州至山东东营入海。

 

先秦时期,历史文献中记载的黄河河道是《禹贡》记载的禹贡大河和《山海经》所记载的山经大河禹贡大河的流向大概从河南荥阳东北流入山西宿胥口,至河北合漳水,分流多端,至今天津东南入海山经大河即在禹贡大河的基础上,于河北深县北流至清苑县折而东流,于天津东北入海

 

禹贡大河

周定王五年,河徙,在禹贡大河的基础上,决宿胥口而东,至河南滑县,河北馆陶县,至今河北沧州黄骅县入海,此所谓西汉故道。据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考证,西汉故道长期与禹贡大河”“山经大河并存,周定王五年河徙之说不足信,只是由于战国时期齐赵等国各修川防,导致禹贡大河山经大河断流,黄河专走西汉故道一脉,故而《汉志》和《水经》只论西汉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11),河决魏郡,河水在豫东,鲁西一代泛滥数十年,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王景治河,沿黄河下游筑堤千余里。   东汉河道较西汉偏东,至今滨县南入海。至此黄河总体保持平静,五代河北一带战争频发,北方军阀屡屡决河以淹敌军,遂于后代遗祸。

 

西汉与东汉故道

至宋庆历三年(1048),河决商胡口(今河南濮阳西北),    向西北而去,经河南内黄、河北大名、至青县入御河(即隋开之永济渠),汇入海河入海。此即宋人所称之北流,嘉祐五年(1060)又决河北魏县,经西汉故道,合马颊河至无棣县入海,称东流。自此,黄河时东时北,或东北同流。宋人恐辽国经北流入侵,丧失黄河天险,故而强行封闭北流。但北流入海处地势广深,并且又合西汉故道,虽强令东流,也屡次决口北流,单股北流时间大大超过单股东流时间。

 

北宋河道

金章宗明昌五年(1194),黄河第四次大决,于阳武口(河南原阳县)决口,灌河南封丘东去,至梁山泺分为两股,北入济水故道(北清河)入海,南入泗水故道(南清河)夺淮入海。金朝以邻为壑,故筑堤使其南流,以灌宋地。另建炎二年(1128),东京留守杜充为堵金兵,在李固渡掘开黄河,使其入泗水故道,夺淮入海,自此开黄河夺淮的先河,但此时北宋故道北流仍然未绝。至明昌时,北流断绝,从此黄河不再进入河北平原达六百余年。黄河从原本的由中原流经华北平原到山东半岛北部或海河流域入海,变为走泗水故道,经鲁南丘陵,到达淮水,在江苏入海。

 

金代河道

明代为济漕运,怕运河干涸,故而强行阻塞,令黄河保持南流,明弘治八年(1495),强行筑断元代贾鲁所开的黄陵岗支渠,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至嘉靖年间,又阻绝黄河南流的分流水口,从此黄河单走淮河一脉。故明代黄河河患频仍,乃至兴大役五十余次以治黄河。此为黄河第五大变。

 

明代河道(没找到专门的河道图,只有工商图代替了)

明清均以潘季驯所创束水攻沙法治理黄河的泥沙,导致入海处河床严重抬高,水在地面行,同治五年终于在铜瓦厢(河南兰考县)决口,分为三股,总会于大清河(即济水故道北清河之一股)入海,从此黄河回归到经山东北部入渤海的道路,结束了长达600余年的夺淮历史。至光绪元年,在决河沿线全线筑堤,形成了今日的黄河河道。

二、黄河河道变迁的原因及影响

经上文可见,黄河至宋仁宗后大决频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这是由于统治者因政治原因(或因引祸水灌敌,或因济漕运之水),强逆水性,导致黄河屡次决口,这是彻头彻尾的人祸。他引徐桢明《潞水客谈》,认为统治者对沟渠的失修,以及治河政策重阻绝而不重疏导的特点进行了批评。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提到他对欧阳修所修的《新唐书.地理志》的考证,发现唐代天宝以前兴修的水利沟渠占整个唐代的十分之七,可见战乱对治河的影响之大。

但水土环境的原因亦不可忽视,人类活动造成的上游植被破坏,使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河水夹带泥沙流至下游,使河床增高,故而造成黄河决口。

黄河屡次决口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黄泛区的居民深受其害。大水使民间田地决裂破坏,不成陇亩。农民耕者不得种,种者不得收。最终结果时齐鲁之间,一望赤地。山东、河南一带的百姓遭受了巨大的损失。

黄河决口导致的大批难民,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朝廷虽发放赈灾粮款,但贪官污吏层层克扣,灾民无以为继,只有揭竿起义。元末贾鲁治河造成的红巾军起义便是一例。

另外,钱穆认为,黄河在中古近古的长期泛滥,导致了北方经济的停滞,南方在高速发展高产作物,改进耕作方式的同时,北方却遭河水漫灌之祸,遂黄河泛滥也是促成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中国历史地理》

《国史大纲》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四渎之宗——黄河改道史

    2019-11-08
  •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