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一查就看到,铺天盖地的批民粹主义的文章都是公知人士和一窍不通的追风作秀式的学者用民粹主义大棒抨击爱国民众,形成国内国外紧密配合的愤斥民粹大合唱,连一些马克思主义学者和马克思主义学术刋物也陷入这个漩涡,赶起“时髦”,忘记自己姓什么,是什么,要干什么了,真可谓悲催!
近日《马克思主义研究》刊发《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若干思考》一文,作者竟然把“民粹主义”视为诋毁英雄文化的首要危害(而不是历史虚无主义),斥责“民粹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危害不可小觑。民粹主义者往往将自己装扮成民意化身和弱势群体代言人,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统统指向现行体制、权力腐败、富人阶层,进而站在所谓道德的立场上对精英、官员、体制、制度进行攻击和否定”。试问,这是西方观点还是马克思主义观点,这又与维护英雄有什么关系?如此生拉硬扯,用意究竟何在?!而马研刊物发这样的文章,有科学依据吗?
山中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头芦苇,头重脚轻随风倒。要警惕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反马克思主义或修正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此为一例!
附一文
田旭明: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若干思考
【内容提要】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是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对提升社会道德水准、巩固和强化政治认同、助力新时代伟大斗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面临英雄宣教方式短板、不良社会思潮冲击、变异的价值与心理倾向纷扰等问题和挑战。为此,要因时代之需塑造英雄、完善英雄宣教方式、活化英雄传播的载体、健全捍卫和关爱英雄的保障机制、优化学习和崇尚英雄的社会环境,从而消除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面临的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丰厚的道德滋养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英雄文化 英雄精神 新时代
作者简介:田旭明(1984-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广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广西师范大学)基地特聘研究员
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构筑中国精神,要开掘和利用好英雄这座“精神富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曾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他们诠释了中国精神,温暖和激励了人心,是引领历史前进和时代发展的旗帜与先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强调要重视英雄精神和价值。他指出:“英雄是民族最闪亮的坐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中华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辈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在2015年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仪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今天,中国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实现我们的目标,需要英雄,需要英雄精神。”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他号召:“要广泛开展先进模范学习宣传活动,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捍卫英雄、关爱英雄的浓厚氛围。”英雄是鲜活有形的精神元素,承载着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铸着高尚的道德与价值,传递着催人奋进的能量。在新时代,我们仍要发挥英雄精神的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提振英雄文化,为实现中国梦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动力。
一、 英雄文化的内涵及鲜明特征
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英雄,那么这个民族是不幸与可悲的。一个民族如果有了英雄却不知推崇、珍惜和捍卫,任凭英雄情怀衰弱,那么这个民族必然是不可救药的。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我们要自觉塑造、记录、学习和珍爱英雄,让弘扬英雄精神成为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这就必须大力培育英雄文化。英雄文化是“以英雄人物为依托、以英雄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和价值系统,是关于英雄观念、英雄行为、英雄精神、英雄功绩、英雄评价、英雄传承的总和”。培育英雄文化,就是对英雄的事迹、思想意志、人格魅力、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进行宣教和传播,使英雄成为人们理性崇拜的精神偶像,从而感染和激励人们的思想及行为。
在这里需要阐明一点,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不是宣扬英雄史观和所谓的个人英雄主义,也不是承认历史是由作为“个体主体”的人创造的,因为“个体主体无法达到对于历史的科学把握。进一步说,个体主体也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迄今为止,个人都从属于社团或阶级,没有个体历史主体的空间。历史还证明,以个人为本位的事业最终只能是少数人的事业,真正能凝聚起磅礴之力的思想必定属于人民群众的事业”。新时代英雄文化建设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坚持和发展,“我们所崇尚的英雄是人民群众中的杰出分子,与人民群众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水乳交融的关系,他们不是‘孤胆英雄’,不是高踞于群众之上的‘救世主’,而是来自人民群众、为了人民群众,也离不开人民群众”。可以说,我们不能将英雄置于人民群众范畴之外,更不能过分夸大英雄的历史作用,一味强调“历史是由个人创造的这一原理在理论上毫无意义”。肯定英雄价值和作用必须建立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这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则基础之上。英雄来自人民群众,不是超脱于人民的“神秘人”和“真空人”。
在当代中国,英雄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内容,熔铸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实践中,具有鲜明的特征。
1.先进性与引领性的并重
英雄文化所传播的是革命先烈、爱国志士、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的事迹,是国家精神境界和思想意志的直接体现。英雄人物身上呈现着爱国奉献、爱岗敬业、舍生取义、大义凛然等崇高价值和品质。这些都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坚守,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凸显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在精神。古人云:“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英雄是道德标杆,其精神和人格魅力能在大众中间产生情感共鸣和心理认同,易形成“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状态,从而激励他人学习和效仿,尤其能鞭策那些与英雄品行及道德水准存在差距的群体。由此,英雄文化就展现出引领社会价值的能力。
2.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统一
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涌现的英雄模范,都体现着忠、诚、信、义、廉、勤、公等优秀传统美德,沉淀着中华文化优秀基因,是民族精神的符号代码与忠实践行者。这是英雄文化民族性的重要体现。同时,英雄文化还具有时代性。马克思说过:“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也就是说,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适时。每一个时代都会孕育和催生独领风骚的英雄人物。他们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奋斗目标、政治理想、改革风向标、发展主题和人民大众的普遍愿望,如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就体现了舍生取义,推翻反动阶级,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精神斗志;新中国成立后的英雄体现了自力更生、捍卫新生人民政权和奋发图强建设社会主义的精神面貌。可以说,英雄因时代而生,如果一个人能力出众,但不能反映甚至违背和脱离时代精神,那么他就不能成为英雄。这也就意味着对英雄的评价必须结合时代背景和精神。与此同时,英雄价值观紧贴时代前进之大势,浓缩时代精神之精华,烙上时代发展之印记,彰显时代变迁之特征。总之,英雄文化具有时代性。
3.政治性与生活性的统一
英雄文化具有鲜明的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它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主流意识形态和政治理想信念的内容。培育英雄文化具有调节政治思想关系、维护政治制度、传播党的政治文化、巩固人民政治信仰等政治功能,因而英雄文化具有政治性。但英雄文化绝不仅仅“接天线”,还“接地气”,体现了日常生活元素。英雄是人不是神。作为有道德和信仰的人,英雄不是不怀人之常情,超越世俗生活和意义的“神人”,而是“有情有愁”,扎根于生活并履行应有社会责任和义务的人。很多英雄来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他们展现的都是平凡生活中的感人事迹。英雄精神诠释的都是日常生活中人们钦佩的坚定信念、做人的道理和为人处事准则,彰显的都是于危急中见勇敢,于平凡中见伟大,于寻常中见大义。因此,英雄贴近生活,可触可亲可近可效,这也使英雄文化具有生活气息。相反,如果英雄缺少生活气息,被塑造成高不可攀和难以超越的形象,那么就会造成人们对英雄的疏离和漠不关心,阻碍英雄文化培育。
二、 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现实意义
新时代是奋斗的时代,是需要英雄引领的时代,也是能产生英雄的时代,因此英雄情怀不能弱化,英雄文化不能式微。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1.助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准
当前,在思想道德和价值观领域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见利忘义、见义不为、见危不扶、不敢担当等现象时有发生;为谋私利而忽视他人生命财产安全和罔顾社会责任事件频频曝光。同时,一些人深受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价值观驱使,追求权力和金钱至上,自我主体意识膨胀,集体意识淡薄,家国情怀弱化。还有一些人将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奉为圭臬和信条,却对马克思主义持有质疑甚至冷嘲热讽。这些精神困境影响了社会文明进一步提升。而培育英雄文化有利于捍卫信仰阵地,传递道德正能量,增强思想道德自觉,从而助推社会道德水平提高。
英雄文化蕴含着对马克思主义的笃信,对社会主义和人民解放事业的向往和追求,对爱国奉献、大公无私、见义勇为、诚信友善等价值观的坚守。讲述英雄事迹,让英雄精神传递至千家万户与各行各业,营造全社会推崇英雄的浓厚氛围,展示英雄的信仰之美、行为之美和境界之美,有助于激励人们向英雄看齐,增强人们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以及对崇高理想信念的敬畏和认同,从而多做遵德行善之举,多斥不德不义之行。与此同时,英雄精神一旦转变为一种文化自觉和自信,有助于促使懦弱者变得更加勇敢,得过且过者变得追求崇高卓越,碌碌无为者变得奋发图强。因此,培育英雄文化,让英雄精神荡涤心灵,有助于提升社会大众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
2.巩固和增强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执政党、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的自觉拥护、积极支持和高度自信。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要不断巩固与强化民众的政治认同。在这一过程中,英雄文化能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对巩固人们的历史记忆,增强道路、制度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提升国家凝聚力以及维护党的政治形象具有显著的作用。如:对革命英雄人物的纪念,是“保留民族、国家、政党历史记忆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知识建构的过程”,其周期性循环能唤起人们对革命岁月的回忆和感悟,强化尊敬英雄的心理,从而增强历史感和使命感,并提升对党的革命道路和执政地位的认同;对共产党员英雄故事的传播,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激励和鞭策,更是在传递党的政治文化和维护党的形象;对时代英模的弘扬,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肯定、赞美和鼓励,展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美丽的光环,能进一步激发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热爱,并激励更多的人在新时代伟大事业建设中奋力争先和争当排头兵。新时代培育英雄文化,既助推文化认同,又增进政治认同。
3.为新时代“伟大斗争”注入精神动能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党要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当前中国发展虽然成绩斐然,但也面临一些艰难险阻和社会风险,留下了不少“难啃的硬骨头”,如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利益固化的藩篱等。与此同时,一些外部风险依然存在,如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与破坏、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滋扰等。这些难题、风险和挑战决定了我们党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夺取伟大斗争的胜利,从而顺利实现中国梦。实践表明,夺取伟大斗争胜利,需要物质支撑、制度保障、国防实力等硬性条件,同时还需要伟大精神的激励和支撑。没有强大精神支柱的凝聚和感召,就会人心不齐,弱化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动力,而且越是面对困难与挑战,越是呼唤和需要意志和精神的力量。
习近平说过:“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英雄就是鲜活榜样,是精神旗帜和引擎。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推崇英雄价值观,捍卫和关爱英雄,不仅有助于人们崇敬英雄,推动更多英雄的涌现,还有助于人们学习和传承不畏艰难、拼搏进取、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和斗志,从而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防范和化解各种风险、挑战、阻力注入精神动力。
三、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面临的现实问题与挑战
英雄文化是助推新时代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英雄文化培育和弘扬面临一些现实问题和挑战。
1.英雄宣教方式存在短板
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方法,而是应该因情而化、因势而谋、顺势而为。然而在现实实践中,英雄宣教方式存在脱实向虚、固化、形式化、运动化和非常态化等短板。如:为了凸显英雄道德力量和权威,不断抬高英雄形象,夸大其能力意志和主观愿望,无限渲染其事迹,让人们感觉英雄是另类高人和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甚至将英雄塑造成超脱于生活的“神人”,披上神秘外衣。殊不知,“把榜样美化成神,使人可望而不可即……这样的榜样缺乏权威性和影响力,难以实现榜样与教育对象思想上的共鸣”;对英雄的宣教过于依赖官方路径,且组织形式、动员程序、宣传口吻、话语体系等比较单一和程式化,易导致由于简单复制和重复操作而引发的审美疲劳;将英雄宣传当作纯粹的应时性政治任务,不将其纳入长远计划;喜欢搞“大呼隆”和“一窝蜂”式动员,制造形式上火热的学习英雄的表象,实际上都是“做样子”;习惯以量化思维对待英雄宣教,奢望在短期或限定时间内以疾风骤雨的方式达到英雄精神教育目标,并获得一劳永逸的效果;对英雄宣传教育紧一时松一时,上级部署任务时就轰轰烈烈地推进,弄得“水花四溅”,待风声过后就逐渐偃旗息鼓甚至无人问津。这些方式短板易使英雄丧失生活气息,拉大英雄与民众的距离,更遑论学习英雄。同时还会减弱英雄精神教育的吸引力和亲和力,毁损英雄形象,降低英雄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2.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
现实中一些消极社会思潮,诋毁英雄形象,虚化和弱化英雄道德力量,损害英雄精神教育氛围,阻碍人们对英雄的价值认同,对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形成干扰。
(1)民粹主义的冲击。民粹主义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危害不可小觑。民粹主义者往往将自己装扮成民意化身和弱势群体代言人,将一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根源统统指向现行体制、权力腐败、富人阶层,进而站在所谓道德的立场上对精英、官员、体制、制度进行攻击和否定,形成极端仇视心态,营造否定精英和权威的意识形态氛围,弱化和撕裂主流价值的话语与共识,企图制造党和社会的对立,破坏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民粹主义思潮的这种危害不利于英雄人物的宣传,尤其易引发一些人对英雄人物所折射和呈现的话语体系、制度文化、政治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抵触。
(2)历史虚无主义的冲击。历史虚无主义者打着所谓“还原和重评历史”的旗号,否定中国革命史,对革命先烈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革命道路、执政方略等进行碎片化、片面化和歪曲式理解,大肆散播有关革命英雄的不实言论,抹黑、污蔑、丑化革命英雄,如质疑邱少云事迹并称其违背生理常识、诋毁刘胡兰是红军连长的小三等。与此同时,他们还称“革命先烈慷慨赴死是‘犯傻’,坚贞不屈是‘被洗脑’,流血牺牲是‘精神病’;或‘颠覆’英雄意义,宣称英雄多是社会的不幸,竭力攻击英雄形象,在戏谑中消解主流价值观”。这些行为背离真相且混淆视听,意欲通过抹黑英雄的非理性狂欢来降低人们对英雄的认同,进而达到瓦解民众精神信仰、懈怠民族精神和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根基的目的,给英雄精神传承和培育造成负面干扰。
(3)后现代主义的滋扰。在当代中国文化市场,西方后现代主义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这种思潮习惯于批判、解构和怀疑一切的理论旨趣,“向统一性开战”和“去中心化”的口号,对具有经典性、权威性和普遍性特征的“宏大叙事”的质疑,以及对复制拼贴、虚构戏读、话语重构的热衷,“像是在呼唤一种无法归约的多元主义,与任何统一信仰准则断绝关系”。在后现代主义氛围中,“反对绝对性、共同性和统一性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一片‘讨伐’理性主义的声音中,历史传统可以被肆意更改,革命领袖能够被贬损讥笑,一切历史与现在的有机联系都只是微不足道的”。这对捍卫经典、神圣形成冲击,诱使一些人特别是青年人的去稀有性、去权威化、去中心化、去超越意识增强,增加他们对戏弄真实崇高、随意篡改历史原貌和解构经典形象行为的漠视,而这种效应必然会对推崇英雄的崇高价值、依托英雄塑造经典、增强主流价值观话语权威、培育信仰文化和价值共识形成冲击和破坏。更为突出的是,后现代主义往往与历史虚无主义裹挟在一起,相互映衬和护佑,合力歪曲、戏谑和虚无革命英雄及历史,对新时代培育英雄文化造成严重掣肘。
(4)泛娱乐化的冲击。近些年来,文化领域泛娱乐化现象较为突出。这种现象以享乐主义为核心,追求娱乐至死,将娱乐性和刺激性作为主要价值追求。在娱乐泛化的氛围中,为了满足人们的猎奇心理,取悦观众,博取收视率,经典作品可以被改写,英雄人物可以被恶搞和嘲谑。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家早已熟知的英雄人物在泛娱乐化的冲击下,不断被肢解重塑,如一些文化作品不断编造和虚构关于英雄的“佳人情缘”和“儿女情长”,喜欢用现代人的话语方式、情感思维、价值观、审美观、消费观来重塑英雄,使英雄沦为现代人娱乐消遣的文化消费品。近年来出现的炒作雷锋的初恋、恶搞剧目《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和《木兰从军》、“暴走漫画”恶搞丑化革命英雄和烈士的现象,就是娱乐英雄的典型体现。这种将英雄娱乐化的现象不是美化而是颠覆损毁英雄形象,会破坏人们对英雄的情感和价值认同,阻碍英雄文化培育。
3.变异的价值和心理倾向的纷扰
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社会成员对崇高价值的普遍认同和高度敬畏尤为重要。对崇高价值的共识和认同越突出,就越有利于确立英雄的道德偶像地位和传播英雄文化。相反,如果社会成员都处在价值个体主义、价值怀疑主义、拒绝和反对崇高及权威的状态,必然不利于英雄文化的培育和传扬。
当下中国社会新的价值观念不断涌现,且每一种价值都在彰显合理性、张扬个性和抢占话语。这对提升社会活力、丰富人们精神世界产生了积极作用。但深受逐利思维、媒体商业化炒作、快节奏生活、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干扰等因素影响,一些个体价值出现怪僻乖张、随性张扬和无序竞争,价值“去中心化和权威化”趋势明显。一些人特别是青少年热衷于新、奇、特、怪、快的价值取向,喜欢“非主流”“猎奇”“赶潮”和“八卦”,追求“语不惊人死不休”“不疯不成魔”的诡异怪诞意图,“由以往对理念、信仰的恒定执守转向对现代观念、时尚新潮的领先为快;由以往对真善美的慢慢领悟转向对消费文化的快餐式享用……日益增多的人在精神生活世界成了‘飘族’、‘闪族’、‘飙族’”。更为突出的是,一些人自我价值追逐的背后往往是对权力、金钱、名望和畸形消费的需求与崇拜,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奢靡主义价值观的滋长,是媒体操作和利益欲望驱使下赤裸裸的消费符号和娱乐游戏,夹杂着价值和审美紊乱及失范,出现许多雅俗不分和美丑不分的现象。这些价值变异和扭曲还诱使“甘于平庸”“丢弃崇高”“游戏人生”“及时行乐”的社会心态和情绪蔓延。
上述价值和心理倾向的变异降低了对主流、权威、深沉、经典的追求、热情和动力,增加了对身体欲望、眼球刺激、形象感知、心理快感、自我满足等感性体验和浮躁快乐的敏感性,与此同时,降低了理性思考,助长了虚荣、粗俗、放纵、堕落的心理及行为,弱化了价值超越意识,以及对崇高卓越、高雅先进的追求。对于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而言,这些负效应会淡化对英雄人物的关注,给宣传英雄、培育英雄价值观和依托英雄传播主流价值观、凝聚社会价值共识造成羁绊与冲击,同时还会弱化学习英雄的动力,削弱对英雄的敬仰,甚至滋生热衷平庸低俗、嘲讽英雄的行为。
四、新时代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有效路径
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要积极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应遵循以下几条路径。
1.因时代之需塑造英雄
英雄文化的载体是英雄。新时代培育英雄文化必须围绕历史传统、新时代需求塑造英雄。新时代不是告别英雄的时代,而是要不断塑造英雄的时代。
在现实实践中,一方面,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并结合时代要求对中华民族历史上的英雄进行客观肯定和褒扬,为今天培育英雄文化提供支撑,同时还可以有效抵御戏弄和虚化历史的行为。另一方面,要积极发掘和选树时代英雄。在新时代奋斗历程中,各行各业必然会涌现英雄人物和时代先锋,对此,文艺工作者、文化工作部门、宣传和教育部门等要为其立名,并进行传播,使英雄走入千家万户。与此同时,要围绕新时代特征来选树英雄,主要体现在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展现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诉求而不断奋斗的精神,彰显为实现“两个阶段”目标而不断拼搏进取和改革创新的精神,这样才能使英雄塑造与新时代相契合。总之,要根据新时代之需不断塑造英雄,让英雄精神之火生生不息。
2.完善英雄宣教方式
培育英雄文化离不开对英雄的宣传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要遵循道德教育规律、文化传播规律以及对象的思维、心态和价值趋向等特征。
在现实实践中,首先,要将英雄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尤其要重视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英雄情怀。要特别重视在中小学教材中增加英雄题材的内容。与此同时,在家庭教育、家风家训教化中要融入英雄精神,让学习英雄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其次,优化英雄宣教方式。英雄的宣教要回归现实生活和平常人性。对英雄的宣教不能一味只顾拔高和夸大其光辉形象,还要兼顾其生活条件、奋斗历程、个人情感和常人心理。要坚持“宏大叙事”和“微观讲故事”的结合,既展示英雄高大上的道德形象,又用接地气的话语讲好英雄故事,让英雄深入人心。再次,尊重分众传播规律,根据受众年龄、心理、需求、爱好等具体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英雄精神的精准宣教,不能“一刀切”。最后,要遵循美育规律,实现英雄宣教形式美、内容美和人格美的统一,使人们在优美的语言、流畅的形式、动人的画面、舒缓的节奏、荡气回肠的场景中感受英雄之美。
3.活化英雄传播的载体
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需要灵活运用各种传统和新兴工具载体,让英雄精神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滋养人的心灵、涵养人的德性。
在现实实践中,一方面,要发挥文艺作品涵养化人的作用,围绕英雄创造文艺精品。习近平指出:“要繁荣文艺创造,坚持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加强现实题材创作,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因此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寻找英雄,记录英雄,创造出更多礼赞英雄的文艺作品。另一方面,发挥媒体作用,传播好英雄故事。既要通过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和网络、移动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传播英雄,又要做好二者的融合。将英雄故事和精神通过这些媒体平台,以个性化、生活化、形象化和直观化的方式进行传播,有助于英雄精神在民间舆论场落地生根。此外,还要利用纪念活动、历史遗址、改革示范区等固定但鲜活的载体讲好英雄故事,传递英雄精神。
4.健全、捍卫和关爱英雄的保障机制
英雄是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需要珍惜、捍卫和关心,绝不容许恶搞、丑化、调侃、损毁和否定,诚如习近平所言,不要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近年来,国家专门出台英雄烈士保护法、设立烈士纪念日等一系列举措,推动捍卫和关爱英雄的法律与政策保障机制取得了明显进步。
在今后实践中,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捍卫和关爱英雄的保障机制。首先,要加大依法保护英雄的力度。除了落实好现有的英雄烈士保护法之外,还应在网络、国防、社会治理等领域的立法和法律修订工作中增加保护英雄的内容。要对诋毁、侮辱、恶搞和损害英雄人物的行为进行及时的法律问责和惩处。其次,建立常态化机制。党和政府有关部门要制定常态化保障措施,确保英雄宣教的常态化,杜绝“赶浪潮、一阵风、走过场、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等非常态化做法。再次,加强对英雄的褒奖和帮扶。各级政府要时常关心英雄模范的身体、精神、心理和生活状况,并适当出台一些补偿补助政策,让他们感受到温暖。特别是对那些以牺牲生命来保护人民利益和维护正义的各行各业的英雄模范,政府和社会要加大对其后代和家属的合理帮扶与关怀。通过建立健全捍卫和关爱英雄的保障机制,维护英雄的尊严。
5.优化学习和崇尚英雄的社会环境
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离不开良好外部环境的支持。实践表明,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对崇高、经典和卓越的追求,健康理性的社会心态,对制度的普遍敬畏,都是有利于英雄文化培育的社会环境。
因此,在现实实践中,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推动其融入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在增强全社会严私德、明大德、求高尚、守正气、尚伟大氛围的同时,增强社会成员的价值共识,这对礼赞和学习英雄十分有利;要在全社会加强历史尤其是党史国史教育,推动历史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军营、进社会组织,营造全社会学习历史、尊重历史的氛围,有效遏制历史虚无主义蔓延;要加大对娱乐产业的监管和治理,加强讴歌英雄文化作品的传播,推动崇尚卓越和精美的社会文化氛围形成;要加强基础性民生工程建设,增强人民获得感,减少由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矛盾引发的怨愤、逆反、冷漠、悲观等不良社会心态,促使理性平和社会心态的形成,强化民众对现行体制和制度的认同,这对宣传时代英模大有裨益。总之,良好的社会环境有助于营造崇敬英雄的氛围,减少抹黑英雄的行为,是培育和弘扬英雄文化的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姜辉:《进一步增强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自信》,《红旗文稿》2015年第3期。
[2]侯惠勤:《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年第12期。
[3]邓纯东:《文化自信与中国道路的文化基因探讨》,《探索》2018年第5期。
[4]柳礼泉、庞申伟:《英雄模范与先进典型人物价值示范作用研究综述》,《湖湘论坛》2013年第4期。
[5]彭怀祖:《和谐社会视阈下的榜样与偶像研究》,北京:学习出版社,2015年。
文章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2019年第8期。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