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多年前,秦末汉初,发生了持续五年之久的楚汉相争,最终以刘邦胜出而告结束。对于刘邦胜出的原因,历史学家一直各有各有的解释。但近年来中国的自由派学者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解释:刘邦胜在没有底线。这个“假说”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颇有情怀的70后导演陆川甚至以此为主题拍了一部电影《王的盛宴》。
不幸的是,在《王的盛宴》上映的2012年,虽然出现了中国首部突破10亿票房的电影,但陆川寄予厚望的《王的盛宴》却彻底失败了,成了一部从口碑到票房全部惨不忍睹的年度“烂片”。
按照这个先入为主的主题,陆川在影片中,通过刘邦的晚年噩梦与自述,将自己得天下的成功之道归功于敢于突破一切原则,同时把项羽设定为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无论再高尚仁慈,勇冠三军,也无法对抗一个以胜利为唯一目的的人。
其实,陆川设置的这个主题不过是在拾人牙慧而已。这些年来,公知们对自己憎恨的历史巨人,无所不用其极的妖魔化,说他不懂政治、不懂经济、不懂军事、不懂外交、不会写诗、不会写文章等等,但如此一来,公知就陷入一个巨大的悖论——他们解释不了他何以能够取得最后的辉煌胜利?于是就只好将他取得胜利的原因归结为“毫无底线”。
但“毫无底线就可以获得最后胜利”的结论,首先就解释不了中国的近现代史。比如在近代中国还有比袁世凯更没有底线的人吗?他收买流氓包围国会,威逼议员“选举”自己为大总统;他暗杀宋教仁,武力镇压国民党;他伪造民意,悍然称帝。但最后,他却在举国反对的声浪中忧惧而死,并没有胜利。另一个毫无底线的政治人物则是蒋介石,他动用青红帮镇压工农运动,他一言不合就武力扣押党内元老胡汉民,他豢养特务肆无忌惮地用暗杀手段对付民主人士,他在国共内战中甚至下令使用毒气,结果他也遭到了惨败。
在世界历史上,最没有底线的政治人物当属希特勒。他在进攻波兰前召集的高级军事会议上声称:“心要狠,手要辣,谁强就是谁对”,在此后长达六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也不折不扣地做到了心狠手辣,采用一切残酷手段去谋求胜利,但结果如何呢?他在柏林总理府地下室自杀了,他所梦想的“千年帝国”也只存在了12年就灰飞烟灭了。
无须专门研究历史哲学,单凭经验我们就可以明白:一个没有底线的人在公司办公室都很难生存,又如何能够在历史面前通过亿万人的检验?对政治家来说,没有底线就不可能获得起码的政治支持,最后必然会使自己变成孤家寡人,因此也就绝不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
揆诸楚汉相争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刘邦之所以能够在他和项羽之间长达四年的战争取得最后胜利,不是因为他不讲原则和底线,恰恰相反,而是因为他遵守了一系列最重要的原则和底线,这使他能够比项羽更获得老百姓的支持,最终打败了武力上远比他强大的项羽。
刘邦一入咸阳,就向老百姓宣布废除秦王朝所颁布的种种暴政苛法,如“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恢复了言论自由,他还同关中人民“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并取消了秦王朝的各种横征暴敛和无度劳役,而这些正是秦末农民大起义所追求的目标。公元前207年,刘邦平定三秦(即秦朝的三个降将,被项羽封为雍王、塞王、翟王,目的是防范汉王刘邦)后,就把秦王原来的苑囿、林圃分给农民耕种,并免除了汉中、巴蜀等地农民的租税两年。刘邦的这些措施获得了农民的支持,从而在政治上获得了强大的依靠力量。
然而,在刘邦实行这些正确的政策时候,项羽却被强烈的报复欲所支配,完全忽视了起义农民的愿望。作为楚国旧贵族后裔的他,正是农民起义使他摆脱了四处流亡的生活,并有机会在历史舞台上扮演一个英雄的角色,但他却不懂得农民为什么要起义,他念念不忘的只是要向灭楚的秦国进行报复:他坑杀了几十万投降的秦卒不算,还要引兵屠咸阳城,杀了秦王子婴不算,还要火烧阿房宫,“收其货宝妇女”。咸阳的大火一直烧了三个月,彻底毁灭了先秦以来大量的文化典籍和各种文物,对中国文化的破坏远远超过了秦始皇“焚书坑儒”,不亚于后来汪达尔人之毁灭罗马城。
项羽在作战中,如果遇到抵抗,破了城就大肆烧掠,坑杀所有年龄15岁以上的男子。他的军队到了哪里,就把杀戮和毁灭带到哪里,老百姓对他愤恨极了。当初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农民斩木为兵,揭竿而起,不顾性命地起来抗争,究竟是为了什么呢?难道就是为了让一个残暴的项王取代秦王吗?
在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役,刘邦被打得大败,兵力损失过半,萧何从关中、巴蜀、汉中等后方为他征召了几十万后备部队补充到前线。要知道,这些地方在楚汉战争之前已经损失了几十万人,刘邦出关进击项羽时又带走了几十万,这已经把当地的青壮年拿掉了一大半。在这种情况下,萧何又能动员包括老弱在内的几十万人上前线,而没有出现大泽乡起义那样的事件,这充分说明当时的老百姓是愿意帮助刘邦打败项羽的,如果没有老百姓的支持,刘邦不可能从大败中恢复元气,更不可能最后战胜项羽。
但在《王的盛宴》中,所有这一切都不见了,历史似乎成了项羽、韩信、刘邦三个人的游戏,似乎刘邦赢得胜利的唯一武器就是无耻。坦率地说,这一结论既反映了当代中国精英一贯地蔑视人民,缺乏人民视野得基本立场,也是当今中国精英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在狭小的精英圈子里,确实越无耻就越能获得更多的利益。
不过,即便排除了人民,按照当时精英集团的标准来衡量,项羽也绝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他发迹前看到秦始皇巡游的盛况,情不自禁地说“彼可取而代也”,表明他并不像《王的盛宴》美化的那样热衷于“民主”。他用阴谋袭夺卿子冠军宋义的军事领导权,并杀害了他,在分封天下时,又违背了楚怀王与诸侯“先破咸阳者为关中王”的约定,把先破咸阳的刘邦赶出了关中这个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最后,他给楚怀王安上了一个空头的“义帝”称号,赶出了彭城,然后又在途中把他暗杀了。显然,如果要比谁“没有底线”的话,项羽明显更胜一筹,尽管刘邦也远不是圣人。
在刘邦与韩信的关系上,《王的盛宴》把韩信描述成一个天使般无辜的人,刘邦完全出于猜忌迫使萧何害死了韩信,这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应该说,刘邦在韩信问题上确实犯了错误,那就是在没有证据证明韩信谋反的情况下,“伪游云梦”诱捕了楚王韩信,但问题是,刘邦并没有把事情做绝,在查不到韩信谋反的证据后,改封韩信为淮阴侯,并安置在长安。但韩信由此怨怼不已,自己迈出了毁灭的一步:串通叛将陈豨谋反。韩信的计划是释放官府的徒隶袭击皇后和太子,这个计划是可行的,因为西汉的官府有很多徒隶,一个官府就有两三千人,各官府的徒隶加起来,总数是很大的,万人的队伍顷刻间就可以组织起来,这些人多是反对刘邦政权的政治犯、刑事犯,是有可能响应韩信的。另外,韩信谋反时,刘邦并不是像《王的盛宴》中描述的那样卧病深宫策划阴谋,而是在外率领大军征讨陈豨,京城空虚,是吕后在萧何的协助下诱杀了韩信。史书记载,刘邦从前线回来后听到韩信被杀的消息“且喜,且怜”,这倒是符合刘邦复杂性格的真实记述,因为韩信之死去除了一个威胁他权位的隐患,但韩信毕竟为他打天下立过大功。
韩信、刘邦之争,是统治集团内部的权力斗争,本无所谓是非,但在全国已经统一,大规模战争已经结束的情况下,如果韩信、陈豨的谋反得手,全国必将陷入新的战乱,这是不符合当时老百姓的愿望的。秦末和汉初的政治形势完全不同,刘邦建政后,采取了与民休息的政策,除了少数野心家,没有谁希望重新陷入动乱,这也是韩信、陈豨的谋反能够迅速被平定的一个基本原因。
作为一位70后的年轻导演,陆川在拍摄《寻枪》时展示他的才华。但现在看来,《寻枪》之所以获得好评,可能和姜文的深度介入有关。陆川在拍摄《南京!南京!》和《王的盛宴》时,就表现出他得一个明显缺点:无力驾驭大的历史题材,喜欢用自己臆造的主题去剪裁历史——拍历史题材的电影当然应该有一个主题,但这个主题应该是从历史的经验教训当中提炼出来,而不能自己臆造,或简单地从书本甚至互联网上照搬过来的——在《南京!南京!》中,陆川想表现的主题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宽容主义和人道主义,但忽视了中国是侵略战争受害者的立场,在整部电影里,观众没有看到屠杀平民,只看到屠杀俘虏,看到了日本士兵试图强暴民女,居然就被拉开了,慰安妇竟全部都是志愿者,在影片的结尾,日本军官角川由于无法承受负疚感而自杀了,两个中国士兵却苟活了下来。总之,透过陆川的镜头,观众会感到日军在南京的一切暴行都是可以理解,可以原谅的,日本士兵也是人,而且日本人已经因为他们的暴行而受到了良心上的惩罚。而在《王的盛宴》中,中国历史变成了“无耻者胜利,高尚者失败”的历史,历史的大是大非被湮灭在无边的黑暗中了。试想,作为这样一种先辈的后人,作为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的承载者,我们除了自惭形秽,乖乖地接受西方的教训之外,还能做什么呢?
面对惨淡的票房和观众的恶评,陆川表示他“很愤怒也很无奈”,2012没有成为世界末日,但却成了《王的盛宴》的末日。我不知道陆川是不是又习惯性的流下了眼泪?我只想说陆川想哭就哭吧,哭出来心里能好受一点,但关键是要能够接受教训。不过,从他抱怨“电影被五毛围剿所以票房不佳”来看,他真的是和项羽一样到了“别姬”时刻仍然极度自恋的人,不承认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失败,这也许能够解释他在《王的盛宴》中为什么对项羽如此情有独钟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宗教不得干预行政、司法、教育、计划生育、婚姻!这是法律!也是底线!
2019-02-12宋鸿兵:利益集团呼吁停止金融去杠杆,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守底线
2018-11-28•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