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时事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从“不是东西”到“无问西东” 百年清华的轮回
点击:  作者:扯淡哥    来源:战略扯淡局  发布时间:2018-02-05 09:12:34

 

       水木清华,百年一梦,从不是东西到无问西东,一个轮回,一声叹息!

      电影《无问西东》上映已经二十天了,票房也突破了6亿,达到了6.34亿,作为一部文艺片,这个成绩算是难得了。据说这部电影是为了清华校庆100周年而拍,因为有问题被雪藏了几年才终于得以面世。但是在电影片头,我们看到的却是“谨以此片献给最珍贵的你”,好像跟清华没啥关系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电影大手笔突出的是西南联大,而不是清华大学,描述西南联大的镜头远多于清华的镜头。看完电影,我的感觉这个电影不像是大陆的清华拍的纪念电影,倒像是台湾的清华大学拍的纪念电影。也难怪大陆的清华校友看完电影互相调侃说,难道我们上的是个假的清华大学。

这部电影的问题确实很多,网上批评和赞美的声音也是两极分化,批评者指称这部电影宣扬了美国中心主义、基督教救世观、清华的精英主义、篡改历史、抹黑新中国等诸多问题;而赞美者则称这部电影宣扬了真实、善良、恩典和人性光辉等等,沈光耀、梅贻琦、西南联大等热词刷屏网络。这电影和它的评论反应了我们这个国家阶层分化和意识形态撕裂的现实,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辩证地看待它。

说实话,我看到《无问西东》这个电影的名字,首先想到的是一副对联,那就是民国初年王湘绮所写的一副经典的对联:“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这是一副藏头对联,嵌入了“民国总统不是东西”这句话在对联里头。这句话同样可以用来描述民国初年成立的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因为它的诞生原本就是一个怪胎,是美国人拿从中国抢劫的庚子赔款所办的一所培养在华代理人的学校,带着中华民族的国耻与屈辱。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是我们都熟悉的了。那么联军在北京的赫赫武功也是我们所熟悉的了,但却不深刻。与南京大屠杀相比,联军在惨无人道的北京大屠杀有过之而无不及。现在我们要搞国家公祭日,其实更应该公祭北京大屠杀,而不是南京大屠杀。那么,美国等西方列强在中国杀人放火,将中华民族数千年积累的财富和珍宝劫掠一空,完事了需要支付战争赔款的居然是中国,而且还要支付4.5亿两白银,分期赔偿,还得支付5%的利息,实际总额高达9.8亿两。为什么列强要我们赔4.5亿两白银?因为这是赤裸裸地污辱中国人,中国当时有4.5亿人,相当于每人赔偿一两白银,加上利息,实际上是每人二两白银。给中国人打上了一个屈辱的历史印记和沉重的经济枷锁。

那么美国一些有远见的人,就想从文化上来控制中国,也就是说他们不但要中国人的钱,还要中国人的心。那怎么样才能洗白美国侵略中国的罪恶,同时又让中国对美国人感恩戴德呢?就要搞文化侵略,精神洗脑。在当时有两个方式最有效,一个是传教,一个是办学。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就是这么来的,它的“初心”是美国在中国培养高级买办和代理人的地方,说得通俗一点,就是用中国人的钱(庚子赔款)来培养美国人的“奴才”。所以说,清华的最初就是这么一个“不是东西”的怪胎。所以你看《无问西东》的广告宣传海报“只问初心,不问西东”,是很讽剌的。结尾的故事也确实回到了“初心”,毕业于清华的张总(张果果)确实成了一个勾心斗角的“买办”。

当然,我这样说并没有贬损清华的意思,毕竟相对于北京大学而言,清华能发展到今天这一步,是值得令人惊叹的。北京大学的前身是“京师大学堂”,名正言顺、根正苗好的国家最高学府。而清华大学能够从一所最初的“买办学校”发展成为今天与北京大学并肩的中国超一流学府,无疑是与历代清华人的自强不息分不开的。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北大的理工科划归清华,清华的文科划归北大,北大和清华分别成为中国文科与工科的最高学府,也揭开了清华最辉煌的一页。

电影采用了现代流行的意识流叙事,大量使用蒙太奇手法,这是好莱坞的洗脑大法,给人以乾坤大挪移式的时空错觉。电影的导演是毕业于美国纽约电影学院的年轻导演李芳芳,如果她只是在美国学一些技巧回来,那么无疑是值得赞赏的,但是如果连脑子都被洗成了浆糊,那就让人难以接受了。

一开始,电影就从当代讲起,背后是各种赤裸裸的利益。百年清华有太多动人的故事可以讲,即便是在今天,清华人在祖国各行各业,各个战线,都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和传奇,可歌可泣的典型太多了。为什么要通过一个“买办”的视角来观察中国呢?而且突出的是奶粉的广告案例,宣传的是洋奶粉的安全性,以及他的母亲抱怨用来包饺子的肉馅掺假,还故意安排男主角扔到垃圾桶里。这就是润物细无声的产业战争,经济战争,好像外国的奶粉都是安全的,外国的食品都是好的。中国的奶粉不安全,中国的食品不安全,通过贬损中国的产业,来抬高外国的产业。而真相则是,中国前些年的毒奶粉事件,罪魁祸首便是以高盛为代表的美国投行破坏了中国奶业的生态链和利益链造成的。而且美国出口到中国的食品,合格率也远远比不上中国出口到美国的食品,相关数据都是可以查得到的。放在美国特朗普高喊“买美国货,雇美国人”口号的今天,此电影倒是挺应景的,挺“初心”的。

如果说第一个故事,当代的故事的主线是经济战,帮着美国来打中国。那么第二个故事就是文化战了,沿续的还是告别崇高,解构“神圣”的套路。把三角恋的老戏码植入到那个年代,赞美了“私情”,而贬损了“科学报国”。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不得不做假,造梦。比如说,黄晓明扮演的陈鹏是如何在大西北“心电感应”到北京的王敏佳被批斗,而坐火车回来救人的?那个年代没有高铁,没个两三天应该很难赶回来吧,就算知道消息赶回来,只怕黄花菜都凉了吧。

   在那个年代,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爱国的,一切为了祖国的繁荣强盛,是压倒一切的主旋律。但是当蒋南翔校长问陈鹏是否愿意去造原子弹的九所工作,陈鹏的回答是“我有人要照顾”。而另一位男主角李想(医生)则主动申请了支援边疆,去藏区服务。两者对比,显然李想的觉悟更高,更值得赞扬。想想当年三线建设的时候,国家一声令下,几百万人从北京、上海等东部地区几天内就赶赴大西南、大西北,哪里还顾得上什么私情。但是在电影里面,突出赞美的是陈鹏,而贬损的是李想。不管电影情节里面掺杂了怎样的手法,都不能改变这个事实。这事实上也是对清华科学报国,实业报国精神的一个玷污。

第三个故事就更煽情了,也是电影的高潮。这个故事的背景是抗日战争,一股直面而来的果粉味儿,让人感觉很倒胃口。这个故事宣扬的是中国的精英是需要外国人来教导的,中国的贫民是需要基督教来救赎的。印度诗人泰戈尔、美国军官都成了中国精英的精神导师,而美国的传教士则在云南的偏远农村教孩子们唱基督教的歌曲。王力宏扮演的男主角沈光耀的原型是当年国民党文宣教材上的人物,相当于我们教科书里的黄继光、邱少云等英雄人物。但是历史上的事实是沈光耀在驾机与日军作战返航时失踪了,所谓驾机撞击日舰的桥段是加工的。更不用说,开着飞机给一群饿得皮包骨头的小孩们送食品了。

第一、战斗机根本空投不了多少食品,已经有做过飞行员的同志写文章指出来了,开飞机可不比开汽车,战斗机驾使员全身绑满了安全带等各种绳带,行动很不方便,哪怕从口袋里拿块巧克力吃都挺费劲,更不必说空投许多食品养活一个村里的小孩了。

第二、战争期间经常从一个航线返航无疑是把自己往虎口里送。电影里多次刻画沈光耀驾机空投食品给孩子们,不但没有受到军法处置,反而带动了其它飞行员一起来做。这既不安全,也不合逻辑,更不合法。军队有军队的纪律,战争期间,违反军令是要上军事法庭的,怎么可能那么任性呢?

第三、米雪扮演的沈母带着两个佣人到学校来阻止沈光耀参军,也明显不符合逻辑。既然沈家是一个三代五将的将门之家,那他就应该有自己的家训和家风,参军打仗,保家卫国就是他们的至高无上的荣誉,怎么可能千里迢迢去阻止沈光耀参军呢?

第四个故事是为了树立梅贻琦校长的高大形象,通过吴岭澜向梅校长咨询要不要选理工科实业报国的事儿来表达这一点。梅贻琦和胡适作为买办文人的代表,在新中国建国以后,追随国民党去了台湾。并且在台湾新竹创办了台湾清华大学,有人开玩笑说,台湾清华大学除了校长是真的,其它都是假的。但是就是这么一个梅校长却被赞誉为“永远的清华校长”,真不知道让新中国大陆的清华人情何以堪。

     《无问西东》电影一出来,果粉们高潮迭起,频频刷屏的便是梅贻琦、西南联大等等关键词。以至于许多清华人看完电影说,我是不是上了一个假清华。老实说,这个片子如果是台湾的清华大学拍的百年纪录片,那是情有可原的,问题是这是大陆的清华大学拍的,无疑让人大跌眼镜。

 如果是正常叙事方式拍一个清华的纪录片,那么这个电影无疑是应该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的,就像如果要拍北大的纪录片就应该从戊戌变法开始一样。《无问西东》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打乱历史时空,以新奇来吸引观众,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浑水摸鱼,把它想要强加给观众的精神海洛因无声无息地传递给了观影者。

   百年清华的历史,就如同近代中国百年的历史一样,民国三十多年是一段,毛泽东时代的新中国是一段,改革开放以后的新时代是一段,每一段大约都在三十年左右。正常的话,应该三个故事就够了,导演为民国设置了两个故事,显然意在突出。这四个故事的主题可以看出导演的价值取向,第一个故事的关键词是“迷茫”,第二个故事的关键词是“牺牲”,第三个故事的关键词是“荒诞”,第四个故事的关键词是“平庸”。

影片打着真实,善良和恩典等人性的旗帜,但是在事实上却充满了矫揉造作,虚伪欺骗和铜臭味。首先讲真实。真实有表象的真实,有本质的真实。由于要把百年校史浓缩在几个故事两个小时的电影里,那么选材就是最重要的。比如说,你要拍一个反映中国人与美国人日常生活的片子,选一个中国家庭,选一个美国家庭,那你中国家庭选马云或王健林,美国家庭你选一个贫民窟的黑人或纽约街头的白人流浪汉,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人也是真实的人,但是这能说明中国人生活比美国更富裕吗?显然不是,这是表象的真实,而不是本质的真实,或者说是偷梁换柱,用表象的真实来掩盖、替代本质的真实。

《无问西东》这个电影也是一样,你在最好的一个时代,选一个最坏的典型,在最坏的时代选一个最好的典型,你这是要表述什么呢?这能算是真实吗?民国的精英腐败无能,不能保家卫国,差点亡国了,你却拿一个国民党的文宣故事人物沈光耀来充点门面。新中国的精英励精图治,不但在朝鲜战场上御敌于国门之外,打败了美国为首的十六国联军,报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一箭之仇,并且在建国短短十五年的时间里,造出来了原子弹。国家社会的面貌涣然一新,你却选一个女护士蒙冤被批斗的故事来突出那个年代的“荒诞”。这是真实吗?显然是虚伪和欺骗观众的,恰好抹黑的是清华最辉煌灿烂的一页。胡锦涛、朱镕基、习近平等清华的杰出校友难道不都是在毛泽时代上的清华吗?难道他们那一段人就那么没有故事可以说吗?

其次我们来看善良。章子怡曾在采访中说过——《无问西东》的主题就是一个字,!沈光耀空投食品给孩子们的镜头无疑是煽情的,也在导演所要表达的某种人性的善。但是为什么那个年代会有那么多人吃不上饭?难道不是制度和体制的问题吗?难道不是因为美国等帝国主义、蒋介石等买办主义和沈光耀父母代表的封建主义三座大山造成的吗?你为啥不去揭示新中国把孤儿陈鹏变成了清华的高材生,国家建设的栋梁,这才是真正的大善,沈光耀的小善即便是真的,也根本改变不了什么,所以只能通过矫揉造作,虚伪欺骗来赚取观众廉价的眼泪。

第三个讲恩典与信念。现在许多人都在讲,清华大学是美国人出钱办的,所以清华人应该感谢美国,感恩美国人。这是一个很荒唐的逻辑,认贼作父的逻辑。美国并没有从自己口袋里拿出一分钱来创办清华大学,只不过是想用中国人的钱来培养美国人的“奴才”罢了。清华最应该感谢的人应该是毛主席,要不是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院校调整当中,毛主席把北京大学的理工科划归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也不可能成为与北京大学并肩的中国最高学府。而且由于专业的原因,建国以后,国家对于清华的经费投入是要远远大于北大的,包括现在也是如此,这是所有的清华人所不应该忘记的。

作为一部为清华百年而拍的电影,你不去讲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不去讲共产主义的信仰,激情燃烧的岁月,你却来讲基督教的恩典与信仰。影片安排了一个残疾的美国神父领着那些饥饿的孩子们在雨中唱基督教的恩典歌来煽情,与故事完全没有什么关系,纯粹是挟带的私货。一个残疾的神父,一群孤苦无依的孩子们,一场突如奇来的雨,一次有死无生的战斗,再来一首基督教的《奇异恩典》,确实是挺煽情,重磅的催泪弹,许多人看得泪流满面。

一个飞虎队,一批传教士,难道抵得上毛主席的《论持久战》和八路军吗?为什么我们的精英们那么膜拜飞虎队和传教士,而又恶毒的贬损毛主席。章子怡扮演的女护士,是深度的毛粉,毛主席的崇拜者,电影里面却故意歪曲,安排了她被批斗的情节,要知道当时还在六二年,WG根本还没有开始,原子弹(1964)都还没有爆炸,怎么可能会有批斗。而且就算是有批斗,也不会落到一个普通护士身上,纯粹是乱点鸳鸯谱。我们要知道就算当时许多军统的特务,如果不是罪大恶极,都被改造好了,就算是傅义、黄金荣那样的人,都得到了新生。我们不要小看了这个情节,它在向中国人灌输“恐惧意识”,那个时代的中国人是善良的,勇敢的,无畏的,战天斗地的,充满革命友谊和温情的,绝不像今天这样只是冷冰冰的金钱关系。为什么那个时代的中国人不信宗教和鬼神,就是因为他们内心里是没有恐惧的,电影刻意造出个“鬼”来吓中国人,正反映了我们今天某些人内心里的“恐惧”。

正是因为他们有恐惧意识,所以他们才会需要信仰基督教来救赎他们。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个残疾的神父带着一帮孩子们唱《奇异恩典》的荒唐一幕。他们害怕人民群众,而亲近“上帝”,电影吐露了以李芳芳为代表的买办精英的“心声”。影片所反复强调的是“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种宗教式的箴言,消解了道义,误解了自由。民国的那些汉奸买办们都可以从棺材里爬出来为自己辩护了,蒋介石、汪清卫、宋美齡、孔祥熙等人都可以说“我不过是爱我所爱,行我所行,听从我心”罢了。

跟北大不一样,清华有明确的,而且可以说是很好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但是这个校训压根儿没有出现在《无问西东》这部电影里面,拍一个大学的百年史,怎么能把校训都丢了呢?反复咏叹“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这是要用这句宗教式箴言来取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为新的校训吗?当代所有的精致利己主义者都可以拿这句话来辩护,来做遮羞布。

      百年清华有两个传统,一个是革命的传统,一个是买办洋奴的传统。在民国时代,洋奴买办的传统是主流,革命的传统是潜流;在新中国的时代,革命的传统是主流,买办的传统是暗流;而到了今天,我们看了《无问西东》,百年一梦,清华又轮回了,买办的传统又成了主流,革命的传统被消解和淡化,了无踪影。

百年清华,一声叹息。如果这部片子真的代表了清华的精神传承,那真的有些可怕,幸好台上的那个清华人似乎继承了清华革命的传统。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