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口只有10万的小县,竟有5万人参加红色政权和游击队, 其中2万多人跟随贺龙参加革命,13000多人参加红军,4000多人参加长征,活着回来的不到50人。
这个令人敬重地方,就是湖南桑植。
桑植,是开国元帅贺龙的故乡,是湘卾边、湘鄂西、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策源地和中心地,是红二方面军长征的出发地。
贺龙的女儿贺捷生说,1935年长征后,贺龙再从没有回到过家乡,不是他不想回,而是他“不敢回”,他不知道如何面对乡亲们的提问:全国解放了,桑植的娃娃去哪了?
1950年初,贺龙受命到重庆担任西南军区司令,清剿土匪,建设大西南。那时,一封封从桑植老家寄来的寻亲信,满满地堆放在他的案头。
贺捷生接受湖南卫视采访时说:(解放后)那时候有很多人给他写信,找他们的孩子,找他们的哥哥,找她们的丈夫,那些信就像雪花飘一样,我父亲每次看到桌子上的信件心里都是很难过,我们都看到他的眼睛都是红的。
贺龙带着桑植儿女出去闹革命,带走一批,打死了、拼光了,又回来带走一批,从南昌起义到红二方面军长征,在8年时间里13000名桑植儿女跟着他参加红军。
1927年,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的贺龙,担任南昌起义总指挥,他率部8000起义,其中有3000桑植籍战士。起义失利后,贺龙仅带8人回到桑植重新拉队伍。
1928年,贺龙从上海回到老家洪家关,“脱下皮鞋换草鞋”,联络旧部属,拉起一支3000人队伍(红4军),发动桑植起义。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部队受到挫折,转战于高山野林之中,经罗峪整编后仅剩91人,72条枪。
1935年11月19日,红二、六军团从桑植刘家坪、瑞塔铺出发西行长征。此前贵州木黄红师后,贺龙领导的红二军团剩4400多人,绝大多数为桑植籍红军,之后经过湘西攻势,数次反“围剿”、突破乌江、回旋乌蒙山、巧渡金沙江、爬雪上、过草地等艰苦卓绝的斗争,最后活着回到桑植的不到50人。
据史料考证,从贺龙1916年“两把菜刀”闹革命算起,至1936年长征结束的二十年间,跟随贺龙闹革命桑植儿女有2万多人。要知道,1928年前后的桑植人口仅有10万,相当于全县1/5的人口,而且都是青壮年,在贺龙的感召下参军入伍,走上革命的道路。
这在全国绝无仅有。
这些人跟着贺龙打仗、闹革命,并没有当官,也没有发财,而是战死沙场,“马革裹尸尸末还”。解放后,桑植走出去的官兵仅剩千人,1955 年授衔时除贺龙元帅外,仅有1 位中将 、1 位少将。
这是何等的悲壮!是什么力量激励着桑植人前赴后继、为国捐躯?在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之际,我来到桑植寻找答案。
No1,匪患严重,百姓苦不堪言
桑植地处湘西一带,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有名的“土匪窝”,地方武装割据,成群结伙,盘根错节,鱼肉乡里。
大土匪覃国卿是桑植恶霸的儿子,外号“卿麻子”。1934年11月,贺龙率领红军发动湘西攻势时,其父被红军作为土豪恶霸处决。跑出去的覃国卿杀了时任保安队副的堂叔,霸占堂婶,扯起大旗,当了土匪首领。他作恶多端,抢劫杀人,欺男霸女,甚至残杀无辜百姓,用人心下酒。他强奸和霸占妇女近百人,百姓怨声载道。
桑植的另一名土匪首领叫陈策勋,他原是贺龙靖国军时的一员战将,作战勇猛,升至机枪营营长。“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陈策勋和他的叔叔陈图南倒向蒋介石,煽动士兵准备哗变,陈图南被贺龙处决。
陈策勋自此与贺龙结下深仇,他脱离队伍,招兵买马,成为当地实力强大的土匪头子,之后又投靠国民党,成为桑植县的县长,开始对桑植的残暴统治和对贺家的疯狂残杀
1929年,陈杀害了贺龙的侄子、红军团长贺桂如,以及数以百计的红军战士。1932年,他带兵血洗贺龙老家洪家关,贺龙的兄弟姐妹和贺氏家族的80多人被杀,其中包括贺龙的胞妹贺满姑。
在土匪成窝、相互残杀的环境下,桑植的老百姓争相投身革命队伍,一来可以免受土匪欺负霸凌,二来可以为逝去亲人报仇,加上红军队伍爱民为民,所以老百参军热情高涨,这是桑植人出去闹革命的生存动力,是朴素的阶级感情。
No2,惩恶除暴,振臂一呼“应者众”
贺龙的曾祖父贺廷壁武艺不凡,又颇具声望,太平天国时期,他率几千农民攻破桑植县城,杀掉县官,开仓放粮。第二年清政府派兵镇压,贺廷壁父子终被捕,贺廷壁被判刑杀头。就在刑场之上,贺廷壁的头颅被一刀砍下,夫人刘氏义无反顾为其兜头。这在当地传为佳话。
贺龙的祖父贺良仕是一位武举人,由于其淡泊名利、热心公益,在乡里颇具威望。贺龙父亲贺仕道也是一位拳师,为人正直,且嫉恶如仇,常教育子女要成为不畏强暴的正义之士。
在这样家庭熏陶下贺龙,从小便习练操练,以愤世嫉俗,仗义疏财,敢于同恶势力相抗争而闻名乡里。
贺龙七岁时,村里恶霸想试一下贺龙的胆量,在贺龙吃点心时,在桌子下面放了一枪,在场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贺龙处之泰然。
贺龙14 岁那年,因不满村中恶霸之子的暴行,一怒之下挥刀砍伤了他的脚。之后,跟随马帮,跑四川、入湖北,靠"赶马贩货"营生。走南闯北中,他不仅磨炼了意志,而且产生了追求正义、救国救民的强烈意识。
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1914年贺龙参加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在桑植、石门、沅陵等县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武装斗争。曾三度入狱,威武不屈。
清朝末年,湖南当局为控制川盐入湘,在湘鄂交界的桑植芭茅溪设置盐局,对过往的盐商小贩残酷盘剥,人们恨之人骨,称之为“阎王局”。
1916年,20岁的贺龙(原名贺云卿)率领20多名乡邻好友,从洪家关出发,夜行九十里山路,手提“两把菜刀”擒住盐税局局长,收缴12支枪支,烧毁盐税局的表册、账本,将剩余的盐与钱财分发给当地老百姓。
刀劈盐局,威震四方。洪家关附近有不少青年加入了贺龙的队伍。不久,贺龙被推举担任桑植讨袁民军总指挥,之后编入护国军序列,在讨袁护国和护法战争中屡建战功,27岁时被孙中山任命为四川讨贼军第一混成旅旅长。
1918年贺龙率部驻防桑植,逼着桑植县长打开官仓,赈济逃荒灾民。他要求部队,不准向民众直接筹款筹粮,不准估买民众资财,不准向民众加派赋税。
当时桑植城乡被“四大鳌鱼”和“八大诸侯”把持,盗匪为患,民不聊生。贺龙驻防镇守后,召开各界人士和民众代表会议,对桑植进行革新,淘汰旧政府不称职的官吏,取消苛捐杂税80多种,瓦解割据武装,兴办30多所学校,安定社会秩序。
1925年5月,贺龙回到桑植,家乡人民将县城东门“朝阳门〞改为“贺龙门”。桑植各界老百姓为贺龙立功德碑:平易悬衡,圆易社规。以表彰他为民着想,公平治理的功绩。
正因为贺龙在桑植有着巨大的人格魅力,有“振臂一呼万者应”的权威和声望,所以他回桑植带人马、拉队伍,都有很多农家子弟愿意跟着贺龙到队伍中来,这是贺龙元帅人格的感召力量。
毛泽东在“三湾改编”时称∶"贺龙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带出了一个军。我们现在不止两把菜刀,我们已经有了两个营的兵力,还怕干不起来吗?”
No3,满门忠烈,追随信仰的星光
贺龙元帅一家六口为国捐躯,洪家关贺氏族人有109人为革命牺牲。
父亲贺仕道,为支持贺龙从事武装斗争,带幼子贺文掌赴澧州购买枪支,途经桑植竹叶坪三声潭时被反动派杀害,时年57岁。弟弟贺文掌被活活蒸死,时年15岁。
大姐贺英,支持贺龙刀劈盐局、萨除劣绅、赶走知县,主动为北伐军开辟道路。桑植起义,带头将所部1000余人交给贺龙,积极为部队筹措粮棉和子弹,坚守苏区保护红军家属。1933年遭敌袭击,大姐贺英、二姐贺戊妹,壮烈牺牲。
小妹贺满姑,全力支持桑植起义,并将自己的队伍交给党。在游击作战中不幸被捕,惨遭酷刑,坚贞不屈,敌人一刀一刀割下她身上的肉,她始终不吐露贺龙的去处,直至生命最后一息。
长女贺金莲,曾在上海地下党机关工作,后被捕入狱,受尽煎熬折磨,最后病逝狱中。
贺龙31岁就任国民革命军20军军长,可谓前程一片大好,但他坚信共产主义,铁心跟党走。蒋介石曾许诺500万银元加一座汉阳造兵工厂拉笼贺龙,但他不为所动,坚持加入共产党。有资料记载,贺龙一生写过七十多次入党申请书。
贺捷生在解放军报曾发文《信仰的星光》,文中写道:在(南昌)起义后的南下途中,我父亲在第8次向党递交入党申请书后,才终于在瑞金的一所小学里被批准入党。这说明什么呢?说明我父亲在革命处于最低潮、中国的天空最黑暗的时候,追随共产党,坚信共产党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那杆信仰的大旗,始终树立在他心目中。
在洪家关贺龙纪念馆中有这样一块展板陈述:1938年1月17日,贺龙和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面见蒋介石。蒋介石寒喧几句后,便问贺龙:“民国16年(即1927年),你为什么好端端的军长不当,去参加共产党的南昌暴动?”
“我和委员长的政见不同嘛!”贺龙爽直地回答。
为了打破僵局,蒋介石说:“过去的事儿算了。”接着,他装出关心部下的样子问:“你家里可好?”
“我家的房子被烧了,家里的人被杀光了!”贺龙的回答出乎蒋介石之所料,一时十分尴尬。愣了半片刻,蒋介石把脸一沉说:“喔,我知道,你是老革命。”(节选自《贺龙年谱》)
可见,贺龙的信仰有多么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2010年秋季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指出,贺龙元帅的贺氏宗亲中有名有姓的烈士就有2050人。革命前辈们为什么能够无私无畏地英勇献身,就是为了实现崇高的革命理想,为了坚守崇高的政治信仰,为了在中国彻底推翻黑暗的旧制度,为了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信仰是有力量的。这正是“红色桑植”的信仰星光。
No4,爱兵如子,体恤部属
《中国军网》今年6月9日为纪念贺龙元帅逝世55周年,讲过这样两则小故事:1928年,桑植起义后,贺龙带领部队转移至湖北鹤峰堰垭附近的高山野林之中,人员补充、物资供应都发生了极大的困难,没有粮食,常在野地里找野菜充饥,几天吃不到一粒盐,喝不上一口稀饭。
有一次,炊事员想方设法弄到指头大一点盐巴,给贺龙专门炒了一碗有盐的辣椒。贺龙尝了一口,知道是炊事员专给他做的,便将那碗辣椒倒进大锅里。炊事员上前阻挡,贺龙笑着说:“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嘛!”
1936年7月,贺龙率红二方面军进入漫无边际的草地,起初战士每人每天有3两青稞面充饥,可没过几天就完全断了粮,指战员们就只好挖野菜、刨草根吃,到后来就连野菜和草根也挖不着了,有的战士因过度饥饿而牺牲。
贺龙爱马如命,可是为了保住战士们的生命,他强忍内心的痛苦,决定杀掉自己的枣红战马。警卫员们知道情况后,都伤心地哭起来。贺龙说:“人对马亲,马也对人亲;我们爱马,马也爱我们。可是,战士、战马不可皆得啊!”
据《党史博览》记载:贺龙有位堂嫂,叫陈桂英。贺龙小时吃过她的奶,长到四五岁时,也常去她家吃饭。这位堂嫂的儿子贺桂如,后来跟随贺龙参加了红军,当过团长,1929年在桑植樟耳坪战斗中不幸牺牲。
贺龙一直惦念着这位堂嫂。新中国成立后不久,他亲笔写了一封信:“桂英姐:你的来信我收到了。看了你的相片,你确实老了,你这一生可以说完全是靠辛勤劳动过日子,这正是你的美德。桂如侄儿虽为革命牺牲,但是他的血没有白流,换取了今天中国革命的胜利,你是很光荣的。”
在桑植县,现在还广为流传着一首红色民歌:“扩红一百,只要一歇;扩红一千,只要一天;扩红一万,只要一转。”这说明,红军在桑植是一支百姓的队伍,参加红军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士为知已者死”。正因为贺龙爱兵如子,体恤部属,所以才有人愿意跟着贺龙出生入死。
这是桑植儿女投身革命的情感依托。
No5,保存自己,宣传群众
打过最大的奥秘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这一点,贺老总玩得炉火纯青。
1935年贺龙、任弼时带领红二方面军进入贵州山区之后,蒋介石调集十几万重兵,对红军实施“围剿”。贺老总采取我军最擅长的游击战、运动战,麻痹敌人,上演了一出经典的“回旋乌蒙山”之战。
红军在乌蒙山来回穿梭,当敌人误以为红军要向东北行进,度过金沙江时,红军突然折返西北,当敌人跑到西北的时候,红军又突然南进,直插贵州安顺。整整一个月,红二方面军与敌人兜兜转转,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
毛主席评价道:“二六军团在乌蒙山打转转,不要说敌人连我们也被你们转晕了,硬是转出来了吗?”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将台堡胜利会师。红二方面军出发时1.7万人,会师时仍有1.1万人,是三大主力红军中损失最少的部队。
毛主席称赞红二方面军:“你们一万人,走过来还是一万人,没有蚀本,是个了不起的奇迹,是一个大经验,要总结,要大家学习。”
其实,整个长征中红二方面军的损失也达到1万多人,之所以到达陕北还保留1万多人,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加入。这要归功于宣传的力量。
1935年,红二、六军团在湘中活捉土豪500人,在人民面前公审,将打土豪所得财物除少部分保障部队外,其余的分给当地群众,获得当地民众的支持,许多年轻人踊跃参军,仅这一次就扩红3000多人。到达贵州之后,又吸收了当地3支武装,扩红5000人。
贺龙特别重视宣传发动,贺锦斋、周逸群带头创作革命歌曲,在桑植县城和洪家关的街头巷尾组织教唱《农民协会歌》《红军歌》《起义歌》《暴动歌》《行军歌》等歌曲。
“媳妇你坐起来,门口挂盏灯,照在大路上,同志们好行军”“要吃辣子不怕辣,要当红军不怕杀……”这一首首桑植民歌形象地展示了当年桑植儿女前赴后继、踊跃参军的场景。
1935年,红二、六军团撒离桑植、永顺,转战鄂西,取得忠堡大战的胜利,接着折回湘西龙山。为了吸引敌人更多的援兵,红军部队暂未攻打龙山。晚上,战士们唱着桑植民歌,瓦解敌军:“反压迫才当红军,闹革命要靠红军。你们当兵好几年,身上没有半文钱。发财的都是官员,哎呀,哎呀!”一连唱了3个晚上的歌,把敌人好几个班的兵都唱过来了。
贺老总敢打必胜,实事求是,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善于动员群众的作风,使得他所带的革命队伍不壮大。这也是桑植儿女坚定追随贺龙闹革命的作风力量。
谨以此文,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8周年。
(10月22日写于桑植,定稿于韶山)
作者: 孟彦 ;来源:虚怀论语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孟彦:只有10万人的小县,竟有5万多人投身革命。其背后凝聚着什么力量?
2024-10-23•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