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作家萧军在延安是“刺头”,毛主席4招轻松化解,萧军:我太渺小
点击:  作者:好奇文史谈    来源:今日头条  发布时间:2022-02-22 09:58:47

 

萧军与妻儿在延安

 

前言

 

毛主席读过萧军的文章,对他的才华十分欣赏。当听说萧军来到延安时,立即派秘书邀请,但萧军认为自己与毛主席的地位悬殊太大,竟然客气地拒绝了……

 

0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军是一个重要的名字。

 

1935年,他出版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从而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他自称“鲁门弟子”。在所有与鲁迅关系密切的青年人中,他和萧红得到的关怀和支持最多。

 

萧军最早开始文学创作是在1929年,他创作了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懦》,发表在《盛京日报》上。3年后他认识了萧红,两人一见如故。从那以后,两人开始在文学和生活上艰难地跋涉。

 

文学创作并非想象地那么容易。如何兼顾生活和理想是一个大问题。尤为主要的是,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双重压迫下,进步文学遭受的迫害可想而知。1933年,在朋友们的资助下,萧军和萧红以“三郎”、“悄吟”的笔名在东北出版了散文小说合集《跋涉》。但是,这本“抗日”小书受到日寇“通缉”,二人被迫逃到青岛,萧军担任《青岛晨报》副刊的主编。

 

 

萧军与萧红

 

进步文学应该怎样创作?是萧军和萧红共同关心的问题。在青岛时他们就给鲁迅写信请教这方面的问题。二人都没有想到,鲁迅先生竟然给他们回信了,这让两个文坛小人物受宠若惊。

 

鲁迅在信中写道:

 

不必问现在要什么,只要问自己能做什么。现在需要的是斗争的文字,如果作者是一个斗争者,那么,无论他写什么,写出来的东西一定是斗争的……

 

萧军和萧红兴奋异常,他们把鲁迅先生的信读了又读,真切感受到先生伟大的人格和胸怀。

 

 

萧红在鲁迅先生门前的留影

 

恰好此时青岛地下组织受到破坏,不久之后,萧军和萧红也前往上海。他们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见到鲁迅先生。

 

但是,萧军和萧红并不知道,此时鲁迅先生因为受国民党反动派的“通缉”,不轻易谋面。因此给萧军回信说:“上海有一批‘文学家’阴险得很,非小心不可。”“我想我们见面的时机是有的。”初到上海,人生地不熟,举目无亲,鲁迅又不急于见到他们,二人的落魄可想而知。

 

在令人心焦的等待中,终于,19341130日下午,萧军和萧红在内山书店见到了鲁迅先生。为了谨慎起见,三人简单地寒暄后,鲁迅先生便把他们领到一家咖啡馆里,多年后萧军还是十分感激鲁迅先生的用心,为了化解初次见面的尴尬,鲁迅特意让许广平领着海婴过来了。于是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几个人谈笑风生。由于萧军在信里把自己的困境说明了,因此,在会面结束后,鲁迅先生送给他20元钱,还给他们付了乘车的钱,这让二人感动不已。

 

 

鲁迅给萧军的信,萧军姓刘,因此鲁迅称他为刘军兄

 

自从萧军和萧红认识了鲁迅以后,几个人的关系迅速变得密切起来。他们把自己的文稿送给鲁迅审阅,鲁迅对他们的作品给予肯定,并介绍了当时很多文学评论家给他们,指导二人的文学创作。尤其令萧军难以忘怀的是,鲁迅在百忙之中,还帮他修改了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他常常忙到深夜,耗费了大量精力。鲁迅很喜欢萧军的《八月的乡村》,他高度评价道:

 

这《八月的乡村》,即是很好的一部,虽然有些近乎短篇的连续,结构和描写人物的手段,也不能比法捷耶夫的《毁灭》,然而严肃、紧张,作者的心血和失去的天空、土地、受难的人民,以至失去的茂草、高粱、蝈蝈、蚊子,搅成一团,鲜红的在读者眼前展开,显示着中国的一份和全部,现在和未来,死路与活路。凡有人心的读者,是看得完的,而且有所得的。

 

可以看出鲁迅对这部小说的喜爱,对它的推崇也是饱含深情的。他为小说的出版尽心尽力。为了推广这本书,鲁迅要了几批分赠给朋友,又让他的评论家朋友们代卖,还托人带到中央苏区和国外。以至于不久之后,苏联首先出版了俄语译本,随后,日本、英美译本也出现了。

 

 

萧军《八月的乡村》

 

对于鲁迅的厚爱,萧军铭记在心。他非常明白自己是幸运的,遇到鲁迅的提携与帮助,使他和萧红很快在上海文坛站住脚跟,并让他和萧红的名字在国内国际文坛崭露头角。投之以桃,报之以琼瑶,多年后萧军回忆说:

 

我和鲁迅先生的关系,是牢固地建立在人生四个目的的追求上的:一、求得祖国的独立;二、求得民族的解放;三、求得人民的翻身;四、求得一个没有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实现。

鲁迅先生,一直到我死的那一天,我都钟爱他。

 

毫不夸张地说,假如没有鲁迅这样的贵人,萧军在文坛上也许不会这么快取得如此的成绩!

 

02

 

毛主席一生钟爱鲁迅,曾多次说过:“鲁迅先生的骨头是硬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国新文学的方向。”当年冯雪峰从上海回到延安时,曾把鲁迅先生送给毛主席的火腿带去,而鲁迅先生也评价过毛主席的诗词。因此,对于与鲁迅联系的一切,毛主席都非常感兴趣。

 

 

毛主席

 

19383月,萧军去了山西,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任教。那时候,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由于阎锡山的反动统治,引起广大人民的极大愤慨。于是萧军愤然辞职,他决定到五台山前线去抗战。

 

萧军与毛主席的认识就始于这次经过延安。当毛主席得知萧军到了延安后,十分高兴。他读过萧军的文章,对他的才华十分钦佩。更为主要的是,萧军是鲁迅先生的“弟子”,他也想从侧面多知道一些关于鲁迅先生的事。两人毕竟是第一次接触,为了避免唐突,细心的毛主席于是派秘书到萧军住的招待所里探望,并委婉地向萧军询问道:“你愿不愿意去见毛主席?

 

然而,萧军却回答道:“我打算去五台山打日本鬼子,这次在延安只是路过,住不了几天,毛主席公务繁忙,我就不去打扰他了。

 

萧军的这个回答,看似没有毛病。毕竟两人的地位悬殊太大,萧军客气地拒绝也情有可原。但是,萧军这番话里透露出来文人的那种傲气也是显而易见的,毕竟是毛主席要接见你,你竟然拒绝了!

 

 

毛主席给萧军的一封信

 

毛主席毕竟是伟人,他很明白文人总是有一种傲气的。你不来见我,我就去看你。令萧军没有想到的是,第二天,毛主席竟然亲自到他居住的招待所里来看望他了。还邀请了萧军的旧相识丁玲、聂绀弩等一同前来,为了表示对萧军的欢迎,毛主席设宴款待了他们。这让萧军惊讶不已,也感动不已。自然而然的,饭桌上的话题主要是谈论鲁迅。因为在毛主席心目中,鲁迅是现代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他如此礼遇萧军,也是注重他是“鲁迅弟子”的身份和影响。

 

 

毛主席

 

由于毛主席的热情挽留,萧军在延安停留了好几天。期间,萧军应邀参加了多次活动,与毛主席多次见面,两人进行了长时间的谈话。那时候陕北公学开学典礼,毛主席特意把萧军介绍给陈云、成仿吾、李富春等同志,并在操场上一起会餐。这段日子,给萧军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03

 

19406月,萧军第二次去延安。那时候他才33岁。作为一个作家,他是年轻的、敏感的,有着青年人的傲气。因此在延安一年多的时间里,他未免生出了很多的牢骚。其中一点是他不认同鲁迅艺术学院周扬等人的观点,对周扬的文章中不点名对他的批评,他觉得有些受不了。

 

 

萧军

 

第二点是他觉得在个人生活方面,遇到了一些困难和不顺利。有一次他妻子生病,到医院里去给妻子看病的时候,因为一点琐事而与人产生了争吵,萧军是脾气火爆的人,他的反应很激烈,以至于动了刀子跟别人打架。这种种方面的问题,让萧军觉得生活方面不如意,他萌生了离开延安的想法。

 

194178日,萧军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些问题向他请教。但萧军等了一个星期没有收到毛主席的回信,他未免有些等不急,因此又在715日给毛主席写了另一封信。

 

他猜测毛主席没有回信的原因,一是信没有收到,二是工作忙,三是认为自己的要求可能“越级”。假如是第三条的话,他就不再等待了,因此这封信就当做是“告别礼”!从这里可以看出,那时候萧军多疑的性格。

 

接到萧军的这封信后,毛主席知道萧军误解了,便在82日给他回了一封信:

 

萧军同志:

两次来示都阅,要的书已附上。我因过去同你接触少,缺乏了解,有些意见想同你说,又怕交浅言深,无益与你,反引起隔阂,故没有说……延安有一些缺点,都值得注意……但我劝你同时注意自己方面的某些毛病……要有耐心,要注意调理人我关系,要故意地强制省察自己的弱点……否则天天不安心,痛苦甚大。你是极坦白豪爽的人,我觉得我同你谈得来,故提议如上。如得你同意,愿同你再谈一回。敬问近好。

 

毛主席的这封信写得十分讲究。面对萧军总认为别人不好,毛主席并没有具体评论,而是把化解萧军的牢骚作为钥匙,进而向他指出为人处世之道。现实生活并不是文学作品里描写地那样理想化,而是有很多具体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就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于萧军的毛病,毛主席的文辞并不躲闪,而是明白地指出他的缺点,并要萧军定下心来,多省察自己的弱点。毛主席的话不多,但很有分量,也实事求是地指出了萧军之所以陷入痛苦的要害所在。

 

 

毛主席

 

随即,毛主席又指出萧军性格上的优点是豪爽,因此对萧军的一些做法也是理解的,所以才提出以上意见。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回信产生了良好的效果。萧军当即给毛主席回了信,并对自己的缺点做了反省:“承您诚恳地指出我的病根,这是值得郑重感谢的!‘缺乏耐心’,‘走极端’,不善于调理‘人我关系’等等,这怕是我半生以来在家庭和社会中……碰钉子的原因。”萧军进而说道,“我是很羡慕你那样从容宽阔的,但这一时是不容易学习的。”萧军开始注重反省自己了。

 

毛主席知道,作为一个作家,萧军在文学上很有才华,但是在性格和为人处事方面有很多缺点。不能靠一封信就解决萧军的问题。因此在810日那晚,毛主席又邀请萧军进行谈话。

 

话题自然而然谈到萧军的性格上。毛主席认为人是应该有自己的性格的,没有经过锻炼的性格并不可靠。在谈到文学以及革命工作的“战斗”问题时,毛主席说:有两种战斗,一种是针对敌人的,为了保护革命者;第二种是针对自己的,要克服自己的弱点和错误,这也是一场“战斗”!

 

在听了毛主席的谈话后,萧军心里更加明白了。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们这次谈话是比第一次更透彻和随便一些。

 

萧军向毛主席说道:“艾青、罗烽、白朗、舒群以及其他许多作家,到延安来一方面是投奔革命,另一方面既然来了也很想见见您,您是不是抽个时间和他们见见面呢?

 

毛主席听说来了这么多作家,歉意地说:“有这么多作家到延安来啦,我还不知道,哪天我去看看大家。

 

于是第二天傍晚,毛主席亲自来到杨家沟半山腰的“文抗”看望作家们,和大家谈到很晚才离开。

 

由于罗烽和舒群等作家外出没有回来,因此第二天清晨,毛主席又让勤务兵送来一封信:

 

萧军同志:

昨晚未晤罗、舒二同志,此刻不知他们二位及兄都有暇否?又艾青同志有暇否?又各位女同志有暇否?如有的话,敬请于早饭后惠临一叙,我们谈通一些问题,是很好的,很必要的。此致敬礼。

 

作家们看到毛主席的信非常高兴。因此吃过早饭后,萧军带领作家们来到毛主席的住处。毛主席逐一和作家们握手,并招呼大家坐下。随后,毛主席与大家就文艺方面的问题交流意见。中午又与大家一起进餐。通过这次谈话,毛主席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为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04

 

19417月到19425月,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毛主席和萧军直接交往多达13次。每一次交往都被萧军记在日记里。他这些日记生前从未公开,直到晚年弥留之际,他才对女儿说:“我只所以和毛主席、彭真交朋友,首先,他们不是按照一般的作家来看待我的……其次,我尊重他们,但也并没有忘记我自己,我们是同志、朋友、知交,是半宾半友的形式相处的。

 

与毛主席相比,年轻时的萧军性格敏感、急躁、多疑,有时候他表现地的确有些“刺头”。在上海的时候,某报社的两位编辑曾经攻击他和鲁迅,引来他的不满,特意找到报社与编辑打了一架。由于萧军从十几岁就开始练武,最后把两位编辑打得求饶。这让他在文坛以“好斗”而闻名。

 

 

萧军在鲁迅像前

 

但是,在毛主席多次与萧军谈话后,萧军已经为毛主席为人处事的方式所折服。从那以后,萧军再也没有提出离开延安,他留下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出了一份力气。

 

那么,毛主席在化解纷争,做思想工作方面,有哪些高招值得学习?这4个方面非常重要。

 

第一,实事求是,坦诚相待

 

毛主席做人做事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一切都按照事实来说话,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绝不含糊。当萧军说到别人的缺点时,毛主席首先承认这一点,但也指出萧军有自己的毛病,应该省察自己的弱点,而不是仅仅盯着别人的缺陷。这一下指出萧军的病根,让萧军有了自我反省。因此,这种实事求是,坦诚相待的方法,让萧军直面自己的弱点。

 

坦诚相待就是立足于真正解决问题。假如仅仅照顾当事人的面子,含糊答应,甚至把矛盾和问题压下来,非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还会让矛盾更加积累,小问题变成大问题。因此,即便毛主席公务繁忙,在处理萧军反映的这些大多属于个人性格造成的困惑时,他才极坦诚极耐心地解决。

 

第二,设身处地,换位思考

 

与人交流仅仅具有坦诚不行,还要有一定的方式方法。对于萧军为人处事上一些不无偏颇之处,毛主席耐心倾听,凸显包容。当萧军说到动刀子打架时,毛主席并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先给他一个台阶下,说道:“你这动刀子,恐怕也是没有办法了吧?”这一句话让就萧军觉得毛主席是理解他的!换位思考让萧军更加容易接受毛主席的意见,是站在他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的,因此他多次称赞毛主席“从容宽阔”,“人性纯厚、客观”,而自己是学不来的。

 

第三,旁敲侧击,循序渐进

 

毛主席在做思想工作时,并不是简单地就事论事,因为这样目的性太强,假如对方在情绪上有抵触,工作就不容易做通。因此,毛主席找人谈话,经常是无所不谈,找到两人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无所不谈的方法,就很容易转化为彼此之间的信任,甚至找到是意气相投的共同点。当逐渐取得对方的信任时,不失时机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或批评,别人才会更容易听进去。

 

第四,化解牢骚,分类处理

 

做萧军这类人的思想工作,最终需要拿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对此,毛主席一开始就颇有章法地解决。对于萧军的个人生活问题,比如他打算借一万元路费,毛主席当场就表态解决。

 

对萧军反映的人事方面的问题,毛主席专门叫来主管这方面的陈云一块倾听意见,让陈云加以处理解决。

 

对于有关文艺方面的问题,毛主席并没有就事论事,而是首先强调要调查研究,他鼓励萧军积极听取别的作家意见,搜集更多文艺方面的材料,以便了解文艺方面的实际情况。当这些事情做足之后,毛主席得到第一手资料,才做出下一步的决定,为后来集中解决这些问题奠定了基础。

 

结语

 

毛主席是伟人,萧军是一个作家。年轻时的萧军表现地不成熟,对很多问题的看法未免有些偏颇,甚至情绪激动,表现地很“刺头”,但毛主席仍然细心而耐心地帮助他,让他克服性格上的弱点。多年以后,当萧军回想与毛主席这段交往时,愧疚地说道:“毛主席当时真是礼贤下士,平易可亲,气度非凡。和毛主席相比,伟大的是毛主席,自己年轻气傲,就太渺小了。

 

 

萧军与朋友们,后站立者为丁玲

 

事实的确如此,萧军拒绝去见毛主席,毛主席毫不计较,亲自登门拜访;毛主席细心听取萧军的意见,坦诚地指出他的弱点,帮助他解决生活及工作上的问题;1942年,毛主席甚至为萧军修改了《论同志之‘爱’与‘耐’的》的文章。对于萧军,毛主席可谓爱护有加。

 

 

晚年萧军

 

1976年当毛主席逝世时,悲痛不已的萧军写下悼念诗《毛泽东主席逝世有感》,表达自己的怀念:

 

万众同悲陨大星,古今中外拟何从?

一生赉志拯中国,天地为心济世穷。

八亿黎庶活化雨,千章古木挹春风。

谆谆遗教篇章在,涕泪抛将读大经。

 

1988622日,萧军病逝于北京,享年81岁。

 

来源:好奇文史谈今日头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