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江宇 | 1949年,中国不可能选择任何其他道路
点击:  作者:江宇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1-06-20 16:14:57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现代化道路,都不适合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一成立,执政的中国共产党立即面临着对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同现代西方的发展经济学把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主要目标不同,中国当时面临的问题要困难得多:中国所处的国内外环境决定了,选择经济发展战略,不可能仅仅考虑经济效率,而是首先满足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奠定重工业基础、改善民生等多方面的要求,而要同时满足这些要求,就需要找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道路,才可能实现。

 

现代化的三大目标

 

第一个目标,维护国家安全和独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等大国划分了势力范围,形成了核垄断。新中国地处两大阵营对峙前沿,台湾问题尚未解决,既面临着东部沿海美国的威胁,在20世纪60年代之后又面临着苏联从北方的威胁。建国初期既没有核武器、也没有大规模生产常规武器的能力,一旦发生外敌入侵,只能通过“诱敌深入”才能发挥我军游击战和人民战争的优势,这必然对经济建设带来极大破坏。为了扭转这种状况,只有建成最低限度的国防工业体系,获得基本安全保障,才能开展一切经济活动,也才能在比较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外开放。

 

这就决定了,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发展带有“战时经济”的性质,重工业优先发展、计划经济、三线建设、农业集体化、上山下乡等重大经济举措,都同应对战争威胁有直接关系。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国拥有了“两弹一星”、初步建立了完整的工业体系,实现石油等战略物资自给,具备同超级大国博弈和威慑的能力之后,才获得了一定的安全保障,从而有条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第二个目标,奠定现代化所必需的工业基础。工业化是现代化最主要的特征之一。但启动工业化进程和做大经济总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旧中国的GDP长期领先世界,清朝全盛的乾隆时期,中国GDP占世界的1/3,但仍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晚清政府和国民党政府都曾努力启动现代化,但是并没有具备现代化所必要的起码产业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现代经济成份只占GDP的1/10左右,人均固定资产不足40元(1952年价格),难以形成有效投资。虽然工业有了一定发展,但是工业总产值中重工业只占26.6%,轻工业主要是纺织、食品加工等作坊式工业,每年人均发电量7.9度,还不够一盏日光灯照明;每年人均原油产量0.36公斤,只够开几公里汽车;人均钢产量0.29公斤,不够打一把菜刀。在这种情况下,要启动现代化,必须要对旧的经济结构进行根本的改造,而要具备产业基础特别是重工业基础,需要大量的初始投资,就必须解决如何在一个农业社会的基础上积累资本的问题。

 

第三个目标,改善民生和促进人类发展。人类自身的发展,既是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人力资本水平极低。80%以上人口是文盲,学龄儿童入学率仅20%,人均预期寿命35岁左右,婴儿死亡率超过20%[1],这些指标相当于西欧1820年的水平,国民精神萎靡不振,社会一盘散沙,被称为“东亚病夫”。这种状况,不可能产生一支合格的产业工人队伍,也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活力和精神面貌。解放战争后期,国统区恶性通货膨胀使得民生维艰,国民党丧失人心。而中国共产党是在亿万人民支持下建立新中国的,执政之后,党承担起艰巨的使命,既要应对国内外的安全威胁,启动现代化,同时还要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才能巩固政权,获得人民的拥护。这又进一步增加了经济发展的难度。

 

国家安全、工业化和人类发展这三个目标,都具有“一票否决”的性质,哪一个都必须实现。正如毛泽东1951年10月5日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所说的那样:“战争必须胜利,物价不许波动,生产仍须发展[2]”。要兼顾这三方面的目标,就决定了新中国经济建设不能简单追求增长速度和微观效率,而是必须找到能够兼顾三方面目标的发展道路。

 

以上的约束和目标,也决定了一个事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世界上已经存在的现代化道路,也都不适合中国。

 

英国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靠殖民和海外贸易获得原始积累和市场。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强行把农民和土地分离,获得廉价的自由劳动力。在外国通过对外殖民,获得廉价的奴隶、原料以及产品市场。据美国学者杜波依斯的估计,从16世纪开始的300年历史中,欧洲和美洲国家从非洲贩卖的奴隶达到6000万人口,使非洲人口占世界的比例从1/5下降到1/13,正是依靠这些奴隶的劳动完成了工业化的原始积累[3]。很显然,这种道路,中国没有条件走。德国和日本等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靠战争赔款和殖民获得原始积累和市场,中国也没有条件效仿。

 

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小经济体,靠依附大国获得安全和市场。有观点认为,新中国如果像亚洲四小龙那样,加入全球贸易体系,承接西方产业转移,从事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和贸易,发挥劳动力密集的“比较优势”,那么就会和他们一样,早日实现现代化。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四小龙”的腾飞有一个共同的前提,即他们加入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政治经济体系,台湾和韩国容许美国驻军,成为美国遏制苏联和中国的前沿阵地,它们并不需要独立地建设国防体系,反而获得了西方国家的市场、技术和资金支持,是一种依附型发展道路。这条路对小型经济体是可以的,对中国这样的大国并不适用:一方面,中国不可能放弃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解放。另一方面,西方国家支持几个小国(地区)作为“不沉的航空母舰”是能够负担得起的,但是任何国家都没有能力像支持四小龙那样支持中国,也不敢像扶持小国一样扶持这样一个大国。

 

也就是说,当时已经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国家的发展模式,都不适用于中国。不管是自己家的老路、还是别人的老路,都走不通,只能寻找一条新的道路。

 

[1] 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展权:中国的理念、实践与贡献》白皮书:http://www.scio.gov.cn/zfbps/32832/Document/1532315/1532315.htm

[2] 融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增产节约和反浪费运动[J]. 党史博览, 2015(5):110-116.

[3] 黄绍湘.美国通史简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3.

 

本文节选自《大国新路——中国道路的历史和未来》,江宇著,中信出版社2019年1月出版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新号!

 

(来源:“共和国经济史”微信公号;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本公众号所编发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网站和公众号。阅读更多文章,请点击微信号最后左下角“阅读原文”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