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朱冬生:红色娘子军六十年的经典传承
点击:  作者:朱冬生    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  发布时间:2021-06-20 08:12:56

 

1.webp.jpg

【作者按】《 光明日报》6月9日用两个版面发表了我写作的有关红色娘子军的文章,许多读者希望能看到电子文本,现将报社发稿前倒数第二次的版本转发如下。

 

1.webp (1).jpg

 

琼花开遍泱泱中华
红色气韵壮美无瑕

朱冬生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怨仇深。古有花木兰,替父去从军,今有娘子军,扛枪为人民……”上世纪60年代初,在学校,在营区,在工厂,在打谷场,在《红色娘子军》电影放映之前,优美动听的红色娘子军连连歌早已经在广播里响起。这部优秀的电影,这首红色的歌曲激励万千民众,永远不要忘记血与火的青春年华。

“万泉河水清又清,我编斗笠送红军。军爱民来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也随后诞生。随着“万泉河水”的音乐响起,中国工农红军团长宣布一个女红军连队成立,万泉河畔一群姑娘和红军女战士一起跳起优美的斗笠舞,美妙的艺术和昂扬的激情交相辉映,自此,革命的现实主义和革命的浪漫主义的结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华章。

1.webp (2).jpg

红色娘子军,从回忆录、报告文学、电影、芭蕾舞剧到京剧、连环画、电视剧……反映红色娘子军的红色作品不断产生的过程,本身就成了红色基因故事,也传承了半个多世纪。
 
一段可歌可泣的红色传奇
 
红色娘子军的故事,诞生于海南岛。

1931年,万泉河畔一个椰林环抱的小山村里,一百多位穷苦的海南农村的姑娘们,在中共琼崖特委领导下,为反抗封建压迫和争取男女平等,成为了勇敢的战士。她们出色地完成保卫领导机关、宣传发动群众等项任务,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不怕牺牲,英勇杀敌,为琼崖革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webp (3).jpg

多年以后,在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之际,这段红色传奇就像一颗红色的种子在红色的土壤里破土而出,生根发芽,从一开始她就显现出艺术的光华。

1956年7月,中央军委决定出版一部反映我军30年革命斗争史的回忆录文集。随即,解放军总政治部成立了“30年征文编辑部”,不到一年的时间,全军应征稿件就达3万余篇。其中,就有红色娘子军连连长、老红军冯增敏的回忆文章《红色娘子军》。在这篇回忆文章里,当年女兵连英勇战斗的情节,惊心动魄:

 “那日,‘娘子军连’和3团的一个连、几百名苏区群众担着木柴、稻草、火油和辣椒,直奔文市,连夜将敌人团团包围起来。那时,‘娘子军连’没有炮,没有炸药,打炮楼只能靠火烧,战士们管这种战法叫‘烧猪窝’。

 “炮楼四周都是开阔地,敌人火力封锁得很紧,必须想办法把烧炮楼的材料运上去。通过勘察地形,大家决定挖地道。进攻时,战士们把木柴、稻草通过地道运到炮楼周围,撒上辣椒,倒上火油,扔上点燃的火把。顿时,火光冲天,浓烟和着辣味直冲炮楼。不一会儿,火舌便吞卷了整个炮楼。

“敌人受不了了,吱哇乱叫。有的哭喊着‘我们投降,别烧了!’有的乒乒乓乓往外扔枪,抱着脑袋钻出来求饶。”

 

1957年8月号的《解放军文艺》,刊登了在海南军区政治部工作的年轻干事刘文韶的长篇报告文学《红色娘子军》。这篇两万五千字的纪实文学作品,用文学的生动笔触、自叙的形式,叙述了娘子军连战士的诞生和战斗历程,作品分7个章节,分别为:走进红军的行列;初战的声威;火烧“团猪”窝;一支活跃的宣传队;保卫特委、保卫苏维埃;森林长征七昼夜;永不熄灭的火花。195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单行本再版后记中,作者写道:“这本小册子是根据当年的娘子军连长冯增敏同志、排长庞学莲同志及当年的妇女干部陈恒如、张玉香和娘子军活动地区的革命老人口述的材料,加以整理写成的。为了结构的集中和叙述的方便,为了读起来感到亲切,便以连长这个有代表性的人物为中心,将娘子军的活动串连起来,并且采用了自叙的形式。”多年后,刘文韶曾撰文回忆自己的采访、创作始末,并解释这个题目的用意:“红色寓意着革命,文章主题表现的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妇女的觉醒和中国工农红军中女兵的飒爽英姿。”

1.webp (5).jpg


一部深沉抒情的优秀电影

1961年,《上海文学》第一、二、三期上连载了广州军区作家梁信的电影文学剧本《红色娘子军》。同年7月1日,拍成影片的《红色娘子军》在全国首映。影片由谢晋导演,主要演员有祝希娟、王心刚、陈强、向梅、杨梦昶。电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万泉河畔,吴琼花不堪忍受地主南霸天的剥削与迫害,愤起反抗,在假扮侨商的共产党员洪常青指引下参加革命,在革命队伍里不断成长进步。

1.webp (6).jpg

 

“这是一个革命历史题材的影片,但不能拍成一部革命历史传记片。”以这样的艺术追求,谢晋在电影中,调集各种富有感染力的镜头语言,尤其是使用大量特写镜头来表达人物内在的激情,体现了人物的命运和成长。坚毅泼辣的琼花、恶毒凶残的南霸天,都成为栩栩如生的银幕人物形象。在谢晋的导演阐述中,设想影片应该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浓厚的地方色彩”“浪漫主义的激情”“抒情的意境”“民族的形式”,“基本节奏是:强烈、深沉、昂扬、抒情。”

曾为谢晋此前执导的电影《女篮五号》创作插曲的作曲家黄准,应邀为影片创作插曲。有人建议以现成的革命历史歌曲来表现历史感、厚重感,而黄准认为,革命历史歌曲虽好,却没有本剧的特点,也不能体现海南特色。她主张娘子军一定要有一首自己的连歌,并决心写出一首能够流传下来的,为群众喜爱的“新的革命歌曲”。黄准数次下海南,收集海南民歌,最终,一首短促有力、浓郁深沉,且富有海南特点的旋律《红色娘子军连连歌》在她的笔下诞生,成为经典之作。

1.webp (7).jpg


影片《红色娘子军》取得了巨大成功,南国的椰岛风光、洪常青的英俊风采、吴琼花的飒爽英姿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影片中《娘子军连连歌》“向前进,向前进”的旋律不胫而走,响彻大江南北,导演谢晋、演员祝希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1962年5月22日,在有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等出席的首届电影“百花奖”授奖仪式上,《红色娘子军》捷报频传,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电影女演员奖和最佳男配角奖。郭沫若为琼花饰演者祝希娟颁奖,并亲笔为《红色娘子军》题词:“海南岛上碧血潮声的琼花,在东风中开遍了泱泱中华。红色的气韵真正壮美无瑕,众口同声说:最佳、最佳、最佳。”

1.webp (8).jpg

 

一台融合民族特色的芭蕾舞剧


1963年下半年,周总理看了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的《巴黎圣母院》以后,对团里领导和演员们说:“你们已经演了十年西方、苏联的芭蕾舞剧了,是不是可以搞一个革命题材的剧目?”周总理当时提议的题材,是巴黎公社或十月革命。

1964年1月,由文化部组织、林默涵副部长主持,一批有首都文艺界的前辈、专家、编导、音乐、舞美、演员参加的创作座谈会召开,专门讨论中央芭蕾舞团如何创作出新作品。会议讨论最热烈的是红色娘子军这个题材。会议认为芭蕾主要是发挥女子舞蹈特点,而红色娘子军就是以女性为主要角色的,可以发挥芭蕾的长处。同时,这个题材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经过反复讨论,这个选题作为会议的唯一选项被确定下来。

1.webp (9).jpg

1964年2月初,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创作团队成立,包括作曲家吴祖强,编导李承祥、蒋祖慧、王希贤,舞美马运洪、梁晔,演员白淑湘、钟润良、王国华、李新盈等。艺术家们深入生活,探索工农红军曾经历的那个年代,在大山深处,在原始森林,在黎族村寨,苦苦追寻只有在革命队伍里才有的崇高的理想、伟大的信念、光荣的牺牲。他们到了海南岛,实地采访了“红色娘子军”连长冯增敏、指导员王时香、红二连指导员庞学连、三排长黄墩英,以及卢业香、琼花等娘子军连的老战士。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中战士们举枪、瞄准、射击、投弹等操练的舞段,都是通过这些老红军们的经历启发创作出来的。演军人,必须要像军人。演员们还先后在海南岛、张家口、大同和北京的部队参加军事训练,与部队的干部战士同吃同住,养成了军人的习惯。

 

红色娘子军的战斗生活最终被搬到了芭蕾舞台上,中国那一代芭蕾舞艺术家们,用本为西方艺术世界独有的芭蕾舞艺术演绎了中国伟大的革命历程畅想。

1.webp (10).jpg
 
1964年9月26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在北京天桥剧场正式公演。周恩来总理观看演出后走上台,高兴地说:“我的思想比你们保守了,我原来想,芭蕾舞要马上表现中国的现代生活恐怕有困难,需要过渡一下,先演外国革命题材的剧目,没想到你们演出得这样成功。”10月8日,在人民大会堂小礼堂,毛泽东、刘少奇、朱德等中央领导观看了演出,毛主席上台与演员合影,肯定该剧:“方向是对头的,革命是成功的,艺术上也是好的。”

有文章曾评价《红色娘子军》为世界芭蕾舞台带来的革命:在芭蕾舞台上,第一次由英姿飒爽的战士成为主角;芭蕾舞演员第一次在舞蹈中举起钢刀钢枪,显示出鲜明的时代气息;而绵延的椰林、盛开着木棉花的英雄树,充满南国风情的黎族少女舞和斗笠舞,也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

1.webp (10).jpg

一部以中国的革命斗争故事形成的芭蕾舞,中国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风靡了全中国,影响了全世界。随后该芭蕾舞剧,又被拍成电影在全国公映。

舞剧之外,《红色娘子军》还以戏曲等其他艺术形式被搬上了舞台,其中,仅京剧就至少有两个版本。1964年,在全国京剧现代戏观摩演出大会上,中国京剧院四团首演由田汉改编的京剧版《红色娘子军》;1972年,由杜近芳、冯志孝等人主演的京剧样板戏版电影《红色娘子军》公映。

1.webp (11).jpg

问世半个多世纪以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久演不衰,成为中国芭蕾舞史上的传奇。1993年底,重排的《红色娘子军》在上海进行首场演出,反响热烈。据当时的新闻报道,“在优美的旋律中,这出按1964年版本复排的芭蕾舞剧,使在场的几代人回首他们往昔的激情,也给昨晚观众席中为数不少的少年儿童带来一份新奇。……大幕合上,全场起立,久久不散,楼上楼下,形成一幅热烈而壮观的剧场景象。”

1.webp (12).jpg

近60年来,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演遍大江南北,北京、广州、佛山、中山、珠海、深圳、海口、上海、杭州、南京、长沙、武汉、郑州、重庆、成都、厦门、泉州、福州都留下了她的印记。2014年,中央电视台和北京电视台的“春晚”选用了《红色娘子军》的片段演出,更加唤起了观众的热情与记忆。

1.webp (13).jpg

 

《红色娘子军》也走出中国,“舞”到了世界。2003年10月6日,中央芭蕾舞团受邀参加法国的中国文化年演出。享誉世界的“里昂舞蹈之家”主动指定芭蕾舞《红色娘子军》作为演出剧目,上演19场,场场观众爆满,连过道都挤满了人。还有很多观众是专门从巴黎赶过来看的。时任中央芭蕾舞团团长赵汝蘅女士曾说:“每个国外大团都有自己的看家戏,《红色娘子军》就是中芭的看家戏,这部戏记录着中国芭蕾舞的历史,也代表着中国芭蕾舞剧的最高艺术水平。”

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


艺术无国界,艺术恒久远。一个红色的故事,演绎传承半个多世纪,经久不衰,得益于革命的现实主义经革命的浪漫主义的艺术升华。红色经典作品好似有着推动乾坤的神力,并把刻画出的英雄形象永远留给观众。“红色娘子军”的故事,来源于现实,又在艺术作品中得到升华,最终,激励万千人民,勇往直前、敢为人先,艰苦奋斗、不怕牺牲、信念坚定、矢志不渝、忠诚为民、无私奉献。这就是红色基因传承的魅力与力量。

作为“女性能顶半边天”的最形象的诠释,“红色娘子军”几个字一度成为铿锵有力地表达巾帼英雄豪情的最佳代名词。在全国的田间地头,曾经有过上万个红色娘子军打井队、红色娘子军机耕队、红色娘子军收割队,红色娘子军的革命精神,教育鼓舞着全国亿万农民。红色娘子军号、红色娘子军班组、红色娘子军突击队,也曾出现在许多新建的铁路和港口,出现在首都钢铁公司,出现在开滦煤矿,出现在刘家峡水库工地,红色娘子军的旗帜插遍全国的矿区、工区、水库大坝。在人民解放军通讯兵的机房里,部队院校的课堂上,凡是有女兵所在的战斗岗位,年轻的女战士都以红色娘子军为榜样。无论是在高寒山区的雪地里,还是阳光强烈照射的南方部队的训练场上,女战士军事训练的一个最响亮的口号就是“我们是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重温革命者的初心,引导民众抬起头,挺起胸,主宰自己的命运,以无与伦比的美唤醒了观众的感性、理性和灵性,并把凝聚着思考、感性和智慧源泉的艺术形式展示给观众,使他们在观看演出的同时,置身于对艺术的享受之中。

 

1.webp (14).jpg

新世纪里,伴随着“红色经典”改编热潮,由袁军导演,殷桃、王伟、刘佩琦等主演的电视剧《红色娘子军》大胆启用年轻演员,强调年轻人的朝气和青春之美,又重新点燃了年轻观众的热情。

1.webp (15).jpg

晚年仍然英姿飒爽的红色娘子军(右起:欧花、卢业香、王运梅、王先梅)。图源:海南日报 记者张杰 翻拍


2014年4月,100岁的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卢业香在海南省琼海市中原镇家中去世,媒体纷纷以“最后一位红色娘子军老战士去世”的标题,进行报道。这又一次使人们将目光投注到那个英雄的群体之中。其家乡的报纸,在报道中称,“昔日的‘琼花’们渐行渐远,但‘琼花’的精神依然在这片红色土地上光芒闪耀。”“革命时期,她们撑起了琼崖革命斗争的半边天,用自己的双手与鲜血换来自由解放。她们激励人们乐观向上、奋起反抗、艰苦奋斗。”“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尽管我们在物质生活上已富足,但是红色娘子军精神同样能够激励我们去奋斗,增强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信念。

1.webp (16).jpg

【说明】本文图片,除编辑选用网络资料外,部分剧照是过去我在写作芭蕾舞红色娘子军文章时由中央芭蕾舞团提供的;有些是在观看中央芭蕾舞团演出红色娘子军时我照的;还有国外宣传中国中央芭蕾舞团红色娘子军的海报和和芭蕾舞红色娘子军的漫画资料图片,是由我的老战友中国红色收藏家协会张维书副会长夫妇俩从他们的藏品里提供的。

藉以本文的发表,谨对中央芭蕾舞团和中国红色收藏家协会张维书副会长夫妇表示诚挈的谢意!

(作者系解放军出版社原社长;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