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人文历史 > 阅读信息
渝笙:撕碎收藏鉴定“一眼真假”的虚幻面纱
点击:  作者:渝笙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18-02-22 14:07:22

 

       20年来,我国艺术品市场十分活跃,尤其古代收藏品市场更加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大量的、种类繁多的古代收藏品价格一路飙升。可是这些物品真假的鉴定,一直完全依靠个人的经验进行判断,这必然就会有许多人为的主观因素在里面。几年前暴露的专家鉴定评估为24亿金缕玉衣,并以此从银行骗贷5.4亿元,这事使人们一片哗然。

那么为什么古物鉴定使人感到那么神秘,甚至有些玄虚呢?

我国流传下来一些文物、收藏品鉴定书籍,他们对古物的名称、用途作了很好的描述,它们还对如何鉴定年代、真伪也进行了讲解。这种描述大多是用形象(艺术)语言,给人很强的美感,因为它是艺术表现,使人有许多想象的空间,这就会给各每人判断有着迥然不同的结果,常常就会失去了准确性。

而且这种思维方法渗透进现代出版了大量文物、古董鉴定的书籍,它们大致遵从上述指导思想进行编著,只是撰写者增添了自己多年鉴定方面的经验和对古籍的体会,有的这方面强一些,有的那方面强一些,有的经验丰富一些,有的差一些,这样也决定这些书籍的侧重点和优劣。

因对实物观察随着鉴定者年龄或所在的位置以及个体差异都在发生着变化,如绿色,就有孔雀绿、菠菜绿、秋葵绿、松花绿近十种;而红色更多,有祭红、宝石红、胭脂红、美人祭、娃娃脸,豇豆红、茄皮紫、矾红等数+种,甚至还有乳鼠皮、驴肝马肺的红色。有的比喻的实物也许识别者从来就没有见过,同样实物表现差异常会很大,人们很难准确判断其为所书的颜色。也就是说没有了科学鉴定的严谨、准确。尤其是包浆,说法更是千差万别。

每人的知识面都是有限的,知识再渊博的人,也很难把所有古代的艺术品和其他古物产生、流传、变化的特征搞的十分清楚,因此鉴定就会出现争论,也会得出一些错误的结论,给本来迷雾重重的鉴定更凭添了几分神异和虚幻。

而古物主要是鉴定它的年代和真伪,其后才是判断各方面的价值。年代和真伪是不能因人而异,必须有准确结果。如果完全由个人进行判断,不仅各人并不相同,就是同一个人,也因时间、环境、年龄对同一器物得出不同的结论,还可能因知识结构或偏爱,造成错判,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走眼。年代的久远的形成的包浆,即空气或环境对器物日积月累影响所致,虽然因地域有些差异,但是它和色彩一样是可以测定的。

于是有人想到了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鉴定,这大多都需要取样,以致会对原物进行破坏,这样的鉴定达不到保护这些物品的目的。而且样本的选取是否能代表整个物体,也大成问题,这又常常会有主观和片面性,人们一般不愿意采用。

于是有人采用其他无损技术手段进行鉴定,有的是因为鉴定费用太昂贵,有的过于粗放,有的是造假者找到了应对办法,使它仍发挥不了作用。

因每种古物都是某种材料制作的,它经过年月的推移,周围的环境会对器物产生的影响,既使十分微弱,但时间一久,仍会留下一些痕迹。实际上一个物体的外部特征(色彩、包浆),都是一种光学特征,人的眼睛识别,是通过接受的光谱波波段和灰度级来实现的,无论色彩,还是其他变化均是如此,这都是可以用这两项指标定量表达的。包括色彩混合后的间色,两种间色混合后的复色,以及它们的深浅。

人们所说年代的久远的形成的包浆,即环境对器物日积月累影响所致,它呈现的也是这两种光学特征。虽然因地域有些差异,既然人的肉眼能判断出年月的痕迹。同样是可以光谱波波段和灰度级标定的。

多谱段扫描仪或摄像机已十分普遍,它们都可以确定扫视物体的外部的光谱波波段和灰度级,还作了数字化处理。并且进行相应分析和确定阈值的技术也相当成熟。

我们只要将该物品所有部位呈现在镜头前,就可以根据它们的阈值知道这种色彩和古旧程度。便可以十分准确鉴定该物是否现代制品。但这不是说通过的物品就是真品,也并不就否定鉴定专家的存在,因为这些色彩要组成点、线、面和各种形体,鉴定就是专家知识的展现,如制作者艺术水平、风格,时代,还有材质,以及其他工艺不是一眼能看出的特征,都需要专家知识来进行分析、判断。当然这些有的也可以通过镜头识别,有的又可以根据专家的知识,确定相关的阈值,将会对物品更进一步进行鉴定。还可以通过各类专家的知识,编制专家识系统,使鉴定更加准确和客观,这不仅减少专家的工作量,还能大大提高鉴定的水平。

每位专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每人的知识都有一定局限性。例如最近央视一台热播的国家宝藏节目中介绍新石器时代的贾湖骨笛,认为在这样硬骨上钻孔是一项秘密,实际上这个孔是烙燙出来,后刮磨而成。

古代的艺术品的艺术价值经过历史长河陶冶、洗练,虽大多都有公论,只是仍常会对一些作品价值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这可以把不同的结论放在专家库内,由他们过去鉴定成绩打分确定其权重。

这样我们可以通过各类专家的知识,编制专家识系统,使鉴定更加准确和客观。随着科学的进步,编制专家识系统将更加完善。离个人主观判断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随着科学的进步、鉴定数量增加,现存有了大量古物鉴定数据,当然可以用大数据的方法来进行分析和鉴定。现人工智能技术将日趋完善,用机器人或人工智能设备鉴定古物已成为可能。人工智能一定会向古物鉴定领域复盖,而且识别能力会越来越精细,我相信它在古物鉴定领域一定会大显身手。

撕碎收藏鉴定一眼真假的虚幻面纱                   

作者: 渝笙(研究员,教授) 

来源:昆仑策网 作者来稿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