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学术探索 > 理论研究  > 阅读信息
郝贵生:《唯批》中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理论现实意义
点击:  作者:郝贵生    来源:《马克思主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2 12:11:16

 

 1.webp (10).jpg

 

  【作者按】两个多月前,针对网上一篇彻底否定唯物主义观点的文章,笔者写了《究竟什么是唯物主义?》一文,阐述了“唯物主义”的思想发展过程,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科学含义及其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学说中的理论地位等。实际上,“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受到思想理论界包括个别“马克思主义学者”的质疑。而现实生活中,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比比皆是,更为猖獗。


  1908年,列宁针对唯心主义思潮的严重泛滥及对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观点的疯狂进攻,撰写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简称《唯批》)一书,对于宣扬形形色色主观唯心主义的马赫主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揭露和批判,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基本观点,有力回击了其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而这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著名代表作近几十年来也遭到我国部分学者的质疑和否定。


  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2009年这部著作出版100周年之际,撰写了《<唯批>中的唯物主义及其理论现实意义》一文,高度评价了其基本思想及其意义。该文发表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近几天,又翻出了该文,感觉这篇文章当今仍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现实意义,特别是对现实生活中极其严重的唯心主义的权力真理观和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批判等等。不可否认,用今天观点看来,文中个别提法也有不准确和待研究的地方。但笔者认为其总体上的基本观点还是正确的。因此决定,对原文不加任何内容和文字的修改,发到网上来。供网友们参考、借鉴和批判。

 

  在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处于相对低潮、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新的历史时期,学习和研究列宁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著作,有巨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唯批》中的唯物主义思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产生于欧洲的马赫主义哲学流派马赫、阿芬那留斯等人继承了英国贝克莱和休谟的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路线,鼓吹“要素论”、“原则同格论”、“思维经济原则”、“物质消失了”等一系列的唯心主义观点。俄国的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等竭力吹捧马赫主义,并企图用马赫主义补充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种在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之后泛滥起来的唯心主义思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的猖狂进攻,并为社会主义运动中反马克思主义的机会主义思潮提供了哲学依据。特别是俄国的波格丹诺夫等人在1907年连续出版了四本书,全面鼓吹经验批判主义,攻击唯物主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列宁勇敢地承担起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历史使命,向这种新的唯心主义思潮发起全面的反击和批判。列宁在革命的紧张时期,重新阅读和研究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著作,搜集了大量历史和现实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资料,于1908年2月至10月完成了《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这部著作,并于1909年5月在莫斯科出版。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所阐述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内容极其丰富,其阐发的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主要是:

 

  第一,重申恩格斯的世界物质统一性思想,并揭示了“物质”概念的本质特征

 

  世界的本源、本质究竟是什么?这是任何一个哲学家都不能回避而且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曾针对杜林的错误观点和错误的论证方法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这就是大家所熟悉的“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而这种物质性不是由魔术师的三两句话所证明的,而是由哲学和自然科学的长期的和持续的发展所证明的。”[1]

 

  而马赫主义者鼓吹“思维经济原则”,把人的主观感觉作为世界的基础,“感觉成了没有物质的感觉,思想成了没有头脑的思想。这种十足的谬论是企图在新的伪装下偷运主观唯心主义。”[2]正是针对马赫主义的错误观点,列宁引证了恩格斯的上述著名论断,严厉批驳了马赫主义者尤什凯维奇对恩格斯这句话的歪曲和所谓“反驳”。同时,列宁还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的本质特征。

 

  我们知道,“物质”概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哲学家们经常使用的概念。旧唯物主义者常常把哲学的物质概念与自然科学或日常生活的物质概念混为一谈,而唯心主义则把“物质”看作“感知”、“感觉”,特别是随着自然科学中电子的发现,唯心主义者鼓吹“物质消失了”的错误观点。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大量使用“物质”概念,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强调哲学中的“物质”概念是各种“实物”的总和,但始终没有给“物质”下一个科学的定义。

 

  列宁面临着唯心主义对于唯物主义的进攻和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给“物质”下了一个科学的定义。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3

 

  ]这个定义一是强调物质的最主要特性甚至是唯一的特性就是对人的感觉、意识的不依赖性、客观实在性。二是强调物质的可认识性、可反映性。三是强调物质是一个哲学概念。列宁的物质定义与唯心主义的物质观、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与不可知论都划清了界限。

 

  第二,阐述唯物主义的认识路线,以及认识的辩证法思想

 

  列宁针对马赫主义的物即感觉的复合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根据恩格斯的论述,揭示了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呢,还是思想到感觉到物?

 

  恩格斯坚持第一条路线,即唯物主义的路线。马赫坚持第二条路线,即唯心主义路线。”[4]在此基础上,列宁还阐发了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三个基本结论即:一是认识对象对认识主体的不依赖性,二是人们的认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把握事物的本质。认识对象不存在不可认识的事物,只存在未被认识的事物与已经被认识的事物的区别。三是认识的过程是一个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

 

  第三,阐述客观真理思想,并在此基础上,阐述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实践检验标准的确定性性与不确定性问题

 

  认识论路线不同,必然导致对“真理”的含义理解不同。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客观唯心主义如宗教神学、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把真理理解为独立于人的主观精神之外的客观精神。主观唯心主义则把真理理解为人的主观精神和主观感觉,而马赫主义者则把真理只是看作“思想形式”、“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符号”、“象形文字”等。

 

  列宁正是针对马赫主义对于唯物主义真理观的歪曲,再次重申和阐发了唯物主义关于真理的客观性思想。列宁认为,真理作为认识来讲,确实是人的思想形式和组织形式,但认识作为真理所反映的内容不是主观的,而是客观的,是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感觉和意识的客观实在的东西。“如果真理只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那么天主教的教义也可以说是真理的。因为,天主教毫无疑问地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5]

 

  列宁也正是根据真理的客观性思想以及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思想,又阐述了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问题,特别是实践检验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基本原理。列宁说:“实践标准实质上决不能完全地证实或驳倒人类的任何表象。这个标准也是这样的‘不确定’,以便不让人的知识变成‘绝对’,同时它又是这样的确定,以便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无情的斗争。”[6]

 

  第四,阐述哲学的党派性以及与阶级性的关系问题

 

  马赫主义者一方面鼓吹唯心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又竭力混淆和抹杀唯物主义派别与唯心主义派别的根本区别,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列宁引用了恩格斯关于哲学基本问题的论述,说明任何哲学,无论是自觉还是非自觉的,都离不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哲学的党派性原则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斗争。

 

  “在我们涉及的每个认识论问题上,在新物理学所提出的每个哲学问题上,我们探究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透过许多新奇的诡辩言辞和学究气十足的烦琐语句,我们总是毫无例外地看到,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条基本路线、两个基本派别。是否把自然界、物质、物理的东西、外部世界看作第一性的东西,而把意识、精神、感觉、心理的东西等等看作第二性的东西,这是一个实际上仍然把哲学家划分为两大阵营的根本问题。”[7]

 

  列宁考察了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史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天才就是在半个世纪的时期内,发展了唯物主义,向前推进了唯物主义的基本派别,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们把胡言乱语、冠冕堂皇的谬论以及想在哲学上“发现”“新”路线和找出“新”方向等等的无数企图当作垃圾清除掉。“马克思的全部哲学言论,都是以说明这二者的根本对立为中心的”。[8]恩格斯“在自己的一切哲学著作中,在一切问题上都简单明白地把唯物主义路线跟唯心主义路线对立起来。不论在1878年、1888年、1892年。他对于‘超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片面性’而创立新路线的无数煞费苦心的企图,一概表示轻视。”[9]而当前哲学上的所谓“实证论者”、“实在论者”“就是哲学上的可鄙的中间党派,它在每一个问题上都把唯物主义派别与唯心主义派别混淆起来。在哲学上企图超出这两个基本派别,这不过是‘调和派的骗人把戏’而已。”[10]

 

  同时列宁还认为,哲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党派性斗争与社会生活中的敌对阶级的斗争是联系在一起的,“归根到底表现着现代社会中敌对阶级的倾向和思想体系。”[11]

 

  二、《唯批》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理论意义

 

  1、有助于客观地全面地评价列宁的这部著作

 

  列宁的这本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但近些年来,一些学者极力贬低这部著作,把它看作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作,书中阐发的唯物主义是旧唯物主义的观点,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一是他们用错误的标准评价《唯批》。

 

  他们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唯物主义观点曲解为“实践本论论”,用“实践本体论”取代“物质本体论”。用这种曲解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评价列宁的《唯批》。其实主张“实践本体论”者早把恩格斯的“世界物质统一性”的观点看作旧唯物主义,既然列宁引用了恩格斯的观点,自然而然列宁的观点也就是“旧唯物主义”。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科学的实践观是批判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和不彻底性,而不是批判唯物主义本身。马克思《提纲》中阐述的实践观点与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完全是一致的,而不是根本对立的。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确立正是发现了历史领域中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因素,而绝没有否定世界物质统一性的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

 

  列宁在《唯批》中说得非常好,马克思恩格斯的整个一生不是否定唯物主义本身,而是否定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是把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彻底贯彻到一切领域。用这种错误的评价标准评价《唯批》不可能做出正确的结论。主张“实践本体论”的一些学者尽管也说自己在坚持唯物主义,但把整个世界看作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看作对人的依赖性质实际上自觉不自觉地就滑入了马赫主义“物是感觉的复合”、“原则同格论”的主观唯心主义的巢穴之中去了。

 

  二是他们认为《唯批》中没有把实践和辩证的观点引用到认识论中。

 

  这种对《唯批》的指责是没有根据的。列宁确实在《唯批》中高度赞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观点,但列宁肯定的是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是把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对立的观点,但列宁从未肯定过费尔巴哈反映论中的消极直观的特性,而是用实践的观点说明唯物主义的反映论。书中说:“生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12]“整个活生生的人类实践是深入到认识论本身之中的,它提供真理的客观标准”[13]怎么能够说,《唯批》中没有把实践引用到认识论理论中呢?

 

  列宁还特别阐述了认识的辩证法思想。他说:“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14]

 

  列宁还引用了恩格斯《反杜林论》中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和谬误的对立统一关系等思想阐述了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等思想。他说:“人类思维按其本性是能够给我们提供并且正在提供由相对真理的总和所构成的绝对真理的。科学发展的每一阶段,都在给绝对真理这一总和增添新的一粟,可是每一科学的界限都是相对的,它随着知识的增加时而扩展,时而缩小。”[15]

 

  此外,列宁关于真理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等思想也是把辩证法应用于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典型表现。那种认为《唯批》中的认识论是离开实践和辩证法而等同于费尔巴哈的消极、被动、直观的认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当然,用今天的观点看待《唯批》中的认识论,实践在认识论中的决定作用思想以及认识的辩证法思想列宁阐述的还远远不够。但我们不要忘记,列宁的这部著作主要是揭露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危害性,而不是全面阐发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全部内容。我们不应该苛求列宁,列宁在那个年代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了不起了。借口列宁的不足而根本否定列宁把实践和辩证的观点应用到认识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三是他们认为列宁是用旧唯物主义的观点批判马赫主义。

 

  列宁在批判揭露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时,确实引用了旧唯物主义哲学家的观点和论证方法,如引证狄德罗和费尔巴哈的观点。旧唯物主义在批判唯心主义学说中有合理的因素列宁为什么不可以引用呢?难道引用旧唯物主义的合理观点和方法就是赞同旧唯物主义的一切观点和方法吗?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肯定了唯心主义学说中的能动性、主体性特征难道就是肯定唯心主义本身吗?就把马克思也看作唯心主义哲学家吗?显然这种推论和论证方法是荒谬的。

 

  四是他们认为《唯批》没有客观全面地评价马赫主义。

 

  有的学者利用列宁1914年写的《谈谈辩证法》一文对唯心主义的评价,认为列宁的《唯批》全盘否定了唯心主义。这种认识也是错误的。

 

  列宁写作《唯批》时,正是唯心主义思潮极其猖獗的时期。列宁当时的主要任务不是全面科学评价唯心主义,而是面对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猖狂进攻,去揭露其唯心主义实质及其危害性,去打退这种进攻。它不是全面阐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不是全面评价唯心主义,它是一部历史性的著作。

 

  笔者设想,列宁如果在读了黑格尔的《逻辑学》等书之后,再写《唯批》绝对不是目前的这个《唯批》了。但历史就是历史,没有如果。列宁在年仅38岁时,在革命的紧张时期,阅读和收集了大量资料,写成了这样一部著作,已经非常不简单了。

 

  列宁揭露马赫主义的唯心主义实质及其危害性就是对唯心主义思潮的最重要的评价,它打退了马赫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

 

  2、有助于理解唯物主义基本思想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整个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中的地位和决定性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有许多基本观点,但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它表现在认识论上就是唯物主义的从物到感觉到思想的认识路线,表现在真理观上就是真理的客观性思想,表现在历史观上就是承认历史发展规律的客观性。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第四章中谈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时说,同黑格尔哲学的分离,是由于返回到唯物主义而产生的结果。这就是说,人们决心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理解认识事物,决心抛弃一切和事实不相符合的唯心主义怪想。除此以外,唯物主义没有更多的含义,把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地运用到一切知识领域中去了。马克思恩格斯正是沿着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继续下去,发现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发现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基础,发现了历史领域的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物质性因素,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阐述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性、人的本质和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没有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作为思维的逻辑起点和研究方法,不仅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部,更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全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毛泽东特别重视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用中国式的语言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那就是实事求是,并把实事求是看作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精髓。

 

  列宁的《唯批》正是针对新的唯心主义思潮攻击、反对和歪曲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全面批判了这种唯心主义,重申和阐发唯物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学习和掌握《唯批》中的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全面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整个哲学、整个全部学说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的。

 

  3、有助于理解和把握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纠正上世纪80年代初对哲学史认识简单化纠偏中的极端化倾向

 

  文革及其以前,人们把哲学史理解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但在具体评价哲学家的具体哲学思想时采取简单化的贴标签式方法,似乎凡是唯物主义哲学就一切都好,凡是唯心主义哲学就一切都不好。文革后,人们纠正了这种错误,无论对唯物主义学说还是对唯心主义学说都能够进行具体的辩证的客观的分析。但是笔者最近看到有些哲学史教材却把哲学发展的历史编成不同的哲学家们的思想观点的堆集和专题介绍,看不到复杂的哲学发展进程中的规律性的东西,特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对立统一的过程。

 

  黑格尔早就批判了那种把人类哲学史看作杂乱无章的死人堆积的战场的错误观点,主张哲学发展史是有规律的,有基本线索的。黑格尔和费尔巴哈都不自觉地指出了是围绕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展开的。所以恩格斯把哲学的基本问题界定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20世纪以来哲学发展的历程尽管没有直接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但都没有脱离这一基本问题,而且间接地也在回答这一问题。证明恩格斯的这一结论没有过时,列宁《唯批》中所阐述的哲学的党派性思想没有过时。离开哲学的党派性原则就无法真正把握纷繁复杂的哲学发展史的基本线索和基本规律。我们不能像上世纪80年代在纠正哲学发展史简单化倾向时走向完全否认哲学史是围绕思维和存在关系的历史的另一极端化错误倾向。

 

  三、《唯批》中的唯物主义思想的现实意义

 

  1、有助于理解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二字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思想,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中对此又做了全面系统阐发。近些年来,理论界围绕科学发展观思想发表了大量的有关研究成果。但在笔者看来,紧密围绕“发展”和“以人为本”思想做文章的论文、著作特别多,而阐述科学发展观中的“科学”二字的有关成果少之又少。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偏向。

 

  根据列宁《唯批》中的唯物主义基本思想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大量有关论述,特别是毛泽东和邓小平同志所阐发的实事求是思想,科学发展观除阐明“发展是第一要义”、“核心是以人为本”等重要思想之外,还应突出发展观中的“科学”发展的含义。这种科学发展的含义主要有四点内容即:

 

  一是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发展目标、计划和实施方案,切不可离开具体实际状况,盲目攀比,追求高不可攀的发展目标。

 

  二是要按客观规律发展,要研究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研究发展的具体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许许多多具体规律我们还没有完全掌握,许多领域我们还处在必然王国阶段。目前一些部门、领域、单位的发展就是违背规律的发展。如前些年一些领导热衷的所谓“跨越式发展”一方面是把发展单纯理解为经济的发展、GDP的发展,另一方面就是违背规律的发展。某地方报纸公开宣扬这种发展就是“超常规”发展,这难道不是违背规律的发展吗?不是“大跃进”式的发展吗?目前教育界的盲目的扩招、学位点的盲目发展就是违背教育规律的发展、就是离开我国国情的发展。

 

  三是发展进程中倡导实干精神。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任何事物的转化都是物质转化的过程,没有物质的实际过程,就没有真正的发展。正是根据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一直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人倡导的一种做人模式和基本精神。今天的条件和他们的那个时代大不相同,但这种做人模式和实干精神绝对没有过时。发展的理想、目标的实现仍然需要我们勤奋的劳动去实实在在的干。

 

  四是对发展进程中的成绩、问题要坚持实践检验真理的标准和实事求是的基本精神。任何发展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有成绩也有问题,一定要实事求是,切不可夸大成绩,否认问题,也不可只见问题,否认成绩。要自觉运用实践标准的思想具体分析和客观评价。

 

  2、有助于批判现实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自觉树立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对立的世界观、方法论,历史上存在,现实生活中也存在,特别是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唯心主义思潮存在,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思维方式也大量存在。主要表现在:

 

  一是教条主义的对待书本和理论知识。我们党无论在民主革命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个极其重要的经验教训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书本理论知识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毛泽东同志对此做过多次的批判。改革开放在一定的意义上也是纠正了对马克思主义书本知识的教条主义基础上开始的。但今天的教条主义仍然严重存在。不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书本知识采取教条主义态度,而且当前教条主义最突出的重要表现就是对西方的各种学说也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一些官员和学者认为,西方的哲学、政治、经济、教育、心理等理论都是正确的,他们不仅不加以具体分析,而且极其简单化的把西方的各种理论全盘照搬过来,根本不考虑中国的具体国情,不研究中国的具体状况,一切从西方理论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灵丹妙药。此外,对中国古代思想也采取教条主义方式。有些学者借口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不加区分地把古代思想家的一切言论照搬过来,企图解决中国当代的一切现实问题。

 

  二是中国特色的主观唯心主义权力真理观思想。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唯批》中列宁对客观真理的论述。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它不以人的地位、权力、资历等为转移。大人物可以掌握真理,普通群众、小人物也可掌握真理。但中国是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封建文化中的“权力至上”、“官本位”思想影响根深蒂固,渗透到我们今天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和方面,突出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权力真理观”。相当多的官员和普通百姓认为,权力大,真理就大;权力小,真理就小;没有权力,就没有真理。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中国人都能够从自己的生活工作实践中切身体会到“权力真理观”思想的客观存在,由此造成没有权力的普通群众、小人物和有权力的哪怕是极小权力的权力者根本无法讲“理”。因为这些权力者奉行的就是“我就是真理”的观念,跟普通百姓根本不讲科学的“理”。由此导致干群关系紧张。同时,这种所谓的“真理”观念也导致生活中一些人缺乏主见、唯唯诺诺、逆来顺受、阿谀奉承的奴性意识。“权力真理观”危害极大。

 

  三是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真理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鼓吹“有用即真理”的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观。这种观念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也非常突出,特别是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人们追求个人利益的要求越来越突出。于是,就自然而然地把凡是有利于个人或小团体利益的一切观念、认识都捧为真理,什么马克思主义、客观真理都抛到九霄云外去了。这种实用主义真理观不仅在官场上有突出表现,就是在知识分子中也非常严重。一些教授、学者为了个人的名利地位,不惜弄虚作假,迎合领导的主观意图和社会生活中的时髦思潮,知识分子追求客观真理的历史使命也完全丢掉了。

 

  四是权威真理观、名人真理观。一般来说,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权威人物和名人都是对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们在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方面可能获得了较多的真理。但这些权威或名人也是人,也生活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也会受到种种条件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他们的言论未必“句句是真理”。因此学习权威人物或名人,绝不可简单盲目崇拜。一定要具体分析。但生活中总有一些人盲目迷信崇拜历史和现实生活的权威、名人,把他们的言论捧为“句句是真理”。而一些所谓“名人”、“权威”、“大师”、“教授”等人也把自己打扮成真理的化身,听不得不同意见,特别是小人物的批评。这些也都是唯心主义真理观的重要表现。

 

  此外,现实生活中现代迷信也非常猖獗,迷信法a轮a功、迷信数字、迷信风水、迷信神灵等种种表现。对书本知识的崇拜、对权力真理的崇拜、对权威、名人的崇拜,实质上也是中国当前中国特色的英雄史观思想的重要表现,是中国传统文化“祖训崇拜”、“权力崇拜”观念的延续和影响。这些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观念和思维方式也是影响和阻碍中国社会发展和现代化进程中的极其重要的消极因素。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对其进行深入的揭露和批判,特别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自觉批判唯心主义思维方式,自觉运用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观察和认识问题,才能真正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发展。

 

  3、自觉清除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对理论工作者自身的影响,真正促进理论工作者自身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理论工作者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就是研究唯物主义世界观、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认识论论及其运用。但是不能不正视的客观事实是:我们的理论工作者一方面在讲课或写文章大谈唯物主义的观点,另一方面在实际生活和观察认识分析实际问题时,却处处运用的是唯心主义思维方式。

 

  上述现实生活中的大量唯心主义思维方式在相当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工作者,在哲学工作者中也大量存在,也对书本知识采取教条主义态度,特别是当前对西方各种学说的教条主义态度也相当严重。同时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也采取教条主义态度。

 

  笔者曾经在公开发表的一篇论文中指出,教育战线的理论工作者写了大量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论文,著作,可是又有几篇是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分析、揭露、批判教育战线本身的落后、传统、非科学发展的大量问题和现象,以及怎样运用先进、科学的思想理论战胜和代替落后的、传统的、非科学发展的观念和因素呢?某些理论工作者的所谓“研究成果”就是停留在对中央领导人讲话和决议的注释上,根本不结合大量中国现实的问题做出理论工作者独到深入的分析、判断和结论来。这种研究方法本身不就是背离唯物主义的方法吗?从表面上他们是在宣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但客观上是起到贬低或者是歪曲马克思主义的结果。

 

  权力真理观和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也同样很盛行。2008年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总结中,许多人都谈到了1978年对“两个凡是”的批判和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其实这场批评和讨论本身就是对唯心主义思维方式的批判、就是恢复我们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但是在理论队伍中看到这样一种批判思路:批判“两个凡是”就是否定文革,就是否定毛泽东的阶级斗争和继续革命理论,同时又发展到否定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否定建国三十年的成就;再发展到否定毛泽东的民主革命理论,否定中国民主革命的必要性;再发展到否定列宁主义和原苏联的社会主义成就;再发展到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特别是《共产党宣言》中关于“消灭私有制”的科学结论以及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这种批判方法绝不是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而是用一种新的主观唯心主义方法批判原有的唯心主义。

 

  他们用实用主义的态度和方法对待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著作,各取所需,各取所用。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割裂马克思主义著作中各种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抓住某些个别词句大做文章,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结论。如抓住《资本论》中马克思所说的“个人所有制”问题,非要说马克思理想的社会制度仍然是私有制,而不是公有制,来为我们今天改革中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存在寻找理论依据。

 

  在笔者看来,批判“两个凡是”的实质还是恢复马克思主义和我们党一贯倡导的唯物主义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过去把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神化,看作“句句是真理”等思维方式是错误的。那么正确的态度和方法就是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分析究竟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包括对毛泽东的阶级斗争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文革。实事求是地看待毛泽东建国三十年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

 

  有些理论工作者为了说明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绩,于是就把前三十年说得一团漆黑、毫无是处。对后三十年只说成绩不说问题。这难道不是唯心主义的思维方法吗?同时,毛泽东是人不是神,毛泽东的话句句不都是真理,毛泽东的理论要实践加以检验。同理,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届党和国家的领导人也是人、不是神,也句句不都是真理,他们的讲话及党的各种重大决议也要实践加以检验。这才是彻底的唯物主义的态度。但是我们有些理论工作者对近些年来的党的领导人的讲话和党的决议仍然变相地采取“凡是”的态度。这样,1978年对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批判就完全失去了意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没有真正恢复起来。如此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怎么能够推向前进呢?

 

  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是化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观点—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塑造的人就是实事求是的人、就是说老实话的人,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人,就是干实事的人。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够坚持无产阶级和劳动者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反过来,只有从大多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才能做到实事求是。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人本身就应该自觉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塑造自己,特别是要用实事求是的观点塑造自己,发展自己。马克思主义对他人和社会的教育不是单纯用马克思主义的所谓“知识”或“理论”教育人,而是用自身的素质、自身的能力、自身的行为教育人。如果不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教育、改变和发展自己,那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作混饭吃的工具,是一个假马克思主义者。希望我们每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者首先从马克思主义的最基本的唯物主义观点做起,自觉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认识一切社会问题,真正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楠森等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第4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1年版

2、陈仲平:《á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ñ浅释》,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朱传棨:《面向新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注 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9页

[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页

[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3页

[6]《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7]《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7页

[8]《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9]《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9页

[10]《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32页

[11]《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0页

[12]《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13]《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2页

[14]《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页

[15]《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天津师范大学教授;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编发,原载《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4期)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责任编辑:红星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政策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栏目ID=5的表不存在(操作类型=0)
    网名:
    主办:
    宗旨:
    说明:
    昆仑策网
    昆仑策研究院
    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
    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
    主要板块:
    ● 建言献策:

    ● 决策支持:


    ● 民意反馈:
    国策建言、百姓话题、企业参谋、人生益友,从四个方面出谋划策;
    时事聚焦、社会调查、理论研究、国情资料、读史明智、他山之石、资料库等,登载相关参考资料;
    政策点赞、建言点赞、热点排行等,反馈民众评价。
            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