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中国发现世界:丝绸之路
点击:  作者:李伟    来源:人民网强国社区  发布时间:2015-08-08 21:02:33

 

58441f3a28d96a3.jpg

 

     从地图上看,丝绸之路是条迷人的曲线。

  它东起古都长安,穿越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关中平原。渡过黄河后进入狭长的河西走廊,一侧是白雪皑皑的祁连山,一侧是浩瀚的沙漠。走出河西走廊后便分为三路:一路跋涉于罗布泊沿昆仑山北麓的绿洲延伸;一路经楼兰古城,沿天山南麓西行;另一路则穿越沙漠到哈密,走天山北麓。楼兰、且末、精绝、安迪尔、尼雅等古城遗址如同一颗颗明珠,散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之中。随后三条路线分别翻越天山和帕米尔高原。北线与中线汇合于费尔干纳盆地的历史名城塔什干。而南线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后到达阿富汗。它们分别沿南北两路,在沙漠和绿洲中穿行,进入伊朗高原。沿厄尔布尔士山脉和扎格罗斯山脉向西北行进,跨越波斯文明的腹地。然后,或向西北经大不里士,迈上安纳托利亚高原,抵达伊斯坦布尔;或向西南深入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经巴格达、大马士革抵达地中海东岸港口安塔基亚。来自东方的货物终于可以在港口登船,在地中海扬帆起航,运往罗马、波尔多、马德里。

  丝绸之路就像一条飘逸的丝带,穿行在灰褐色的亚洲腹地,将东方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波斯文明和欧洲文明串联在了一起

  这也是一条最艰苦卓绝的道路。一路上穿越十余个沙漠,攀登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的帕米尔高原,在超过40摄氏度的戈壁中穿行,在冰天雪地中露宿,还要面临雪崩、雪灾、沙尘暴的灾害,提防缺水、迷路、强盗的威胁。至今,很多区域仍是人类无法涉足的生命禁区。在这条道路通行的绝大部分时间里,交通工具与出行方式没有任何改变,仍旧依靠骆驼、马车和自己的双脚。上世纪初的旅行者和公元前1世纪的张骞一样艰苦,甚至还会面临更多的危险。因为中亚的持续干旱化,导致许多水源干涸。

  西方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向,是因为那里可以通向当时世界上其他文明区域——中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文明就像充满诱惑的火炬,无论中间有多少昏暗的迷雾,人们都可以循着透过的微光抵达彼岸。

  欧洲距中国有多远?这是不能用“公里”来衡量的。因为走完这条道路的时间需以“年”来度量,要以勇气、毅力与信仰来支撑。丝绸之路由张骞开始贯通。此后,中国人逐渐成为这条道路的主力军。使节、僧侣、教徒、军人们探索未知领域,带回了远方的信息,打开了人们的视野。历史学家们把这些知识、见闻记录下来,首先帮助中国人完成了对世界的发现与认识,继而形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这一观念,至今仍在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

  这条道路,在漫长的岁月里,一步一步往西,中国人以自己的勇气与生命力不断地跋涉与测量,完成的当然是属于中国的地理大发现。它的结果是中国人在发现世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世界,也因此,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得以展开。在这条道路不断延伸的进程里,中国被它塑造,世界也被它塑造。这条道路所创造出来的结果,当然也不唯中国人的“世界观”,而是人类共同的知识谱系。

  能在高山、大河间穿行跨越,是人类对自然的技术性征服。而跨越之后,便有不同的结果。翻越高山、涉过大河,开辟道路,从一个地理单元进入另一个地理单元,达到文化的交流、融合,这也是一种文明的成就。而道路本身则成为一条特殊的纽带,联系着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资源,促进彼此的交往,最终形成文明的共同繁荣。在2000年的历史中,无论发生了怎样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丝绸之路上的交往从未中断过。

  我们现在重新回溯这条道路的行走史,以及这一过程中文明交融史,仍然不免深深感叹我们祖先之伟大。同样,当我们把眼光由历史投向未来之际,这条道路会如何塑造未来的中国与世界?这才真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当全球第二经济体量的中国,以“一带一路”为纽带——选择象征和平的、交流的与共享的方式重新缔结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的时候,未来的前景变得清晰而乐观。正在完成伟大复兴的中国,会创造出什么样的未来,我们把目光投向历史,投向那条建构了古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丝绸之路,其目的,是为了寻求未来的答案。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