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龚云: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点击:  作者:龚云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3-08-15 09:44:46

 

 

新征程上,要坚持“两个结合”,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绽放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党从中国实际出发,把握历史主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发展着的实践,创造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伟大成就,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的鲜明政治品格和强大政治优势,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党坚定理想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

 

实现理论创新的根本途径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一个追求真理、揭示真理、笃行真理的过程。“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使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在内容和形式上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中国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不是死的教条,不是什么一成不变的学说,而是活的行动指南,所以它就不能不反映社会生活条件的异常剧烈的变化”。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使之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科学回答时代课题。通过“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中国共产党不断取得成功的重要经验。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一贯原则。1938年,毛泽东在《论新阶段》中指出:“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以更加宽阔的眼界审视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坚持问题导向,坚持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聆听时代声音,更加深入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发展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党正是在长期的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从而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胜利,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毛泽东指出:“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他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中国共产党近年来所进行的反主观主义、反宗派主义、反党八股的整风运动就是要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党在长期实践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伴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推进,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第二个“结合”的提出,是对第一个“结合”的深化和拓展,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途径,标志着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一个新高度,反映了党的历史自觉、文化自觉以及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开创理论创新的时代典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要求,迫切需要中国共产党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深入回答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提出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一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最大实际相结合,总结世界社会主义500多年经验教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等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创造性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极大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的优势,推进了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

 

二是与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相结合,总结世界现代化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经验,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大时代课题,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本质要求、重大原则,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世界现代化理论。
三是与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实际相结合,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经验教训,总结中国共产党百年伟大自我革命历史经验,特别是新时代党的自我革命实践,创造性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大时代课题,找到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典范。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彰显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逻辑。中华民族自古走的就是具有独特性的发展道路。对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社会的追求是我们数千年不变的情怀,主张公有的科学社会主义与主张天下大同的中华文化高度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有着深厚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文化沃土。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国国情不同,每个国家的政治制度都是独特的,都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都是在这个国家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国的社会土壤中生长起来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制度建设,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理智慧,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不断提升党的治国理政水平。

 

第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以身垂范,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夯实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谱写理论创新的崭新篇章

 

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新征程上,要坚持“两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绽放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认清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阶段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发展。为此需要做到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守正创新,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动摇,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动摇,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实践发展,以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遇到的新问题、改革发展稳定中的深层次问题、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国际变局中的重大问题、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坚持系统观念,善于通过历史看现实、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特殊和一般的关系,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提供科学思想方法。

 

新征程上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尽管我们所处的时代同马克思所处的时代相比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但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的大视野来看,我们依然处在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这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保持坚定信心、对社会主义保持必胜信念的科学根据。”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政党。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深刻变化,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竞争较量呈现新特点,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今天所面临世界问题的复杂程度、解决世界问题的艰巨程度明显加大,要求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推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进入新阶段。

 

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深度推进“两个结合”,奋力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

 

作者:龚云,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来源:《历史评论》2023年第1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