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年年提、年年抓,但还是年年成问题,而且是重大问题、头等问题。
“三农”问题是什么?“三农”是指农村、农业和农民。当前,“三农”问题简单讲就是农村的萎靡、农业的荒废、农民的贫困。
空壳村、空心村、空财村就是农村萎靡的真实写照,务农人员锐减、农田大量荒芜是农业荒废的具体现象。
而贫困不仅仅是贫穷,还包含了困顿。劳动的不易、变现的不易、增收的不易、生存的不易是农民面临的最大问题。
问题成因
有首歌叫《在希望的田野上》,我们的家乡、我们的乡村,曾经是那么的美丽动人、令人神往。
那时,在外的游子很少,在家的乡亲很多。那时的劳动场景热火朝天、炊烟袅袅温馨动人,鸡鸣狗叫孩童吵闹。
田里铺满了沉甸甸的稻穗,河里塞满了光溜溜的屁孩,路上行走着两头弯的扁担,山上回荡着山歌和号子。
为什么山清水秀、泉水甜空气清的乡村会产生这些问题呢?
简单说就是:种地难回本,农民要生存,就不得不放弃土地、背井离乡,涌入城市。
再加上对人口的控制使孩童锐减,村里曾经朗朗书声的小学校几乎裁撤殆尽。
生活没着落、上学没学校,这就使得山清水秀人淳朴的乡村由最宜居变得最不宜居。
这更使得乡亲们,尤其是年轻一代大规模地向城镇迁徙,而且很多走出去了就很难再回来了。甚至将能“走出去”当作了一种荣耀。许多人还大举借债,在城里买了房、定了居,俨然做起了“城里人”。
农民由乡村向城镇的大迁徙,必定使务农人员急剧减少,造成田地荒芜;加上孩子外出读书,更造就了空壳村、老人村。
年轻一代离开故土,使务农的主力军变成了五六十岁以上的老一辈务农人,年老力衰,更没有年轻人的冲劲和创新思想,极大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也更加限制了农业生产的产出。
农户们单打独斗、各自为阵,受老天爷欺负(靠天吃饭)、受资本家欺负(被动依赖市场)。面对谷(果、菜等)贱伤农的无奈现实,往往是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他们是当下最弱的弱势群体。类似的困境农民还要面临很多很多。
原本,农民是衣食父母、农村是生存之地,农业是国之根本、民之根本、经济之根本。
如今却沦落到成了无解的结,这与我们中华民族以农业起家、以农业立国、以农业安邦、以农业兴国的辉煌历史格格不入。
不论社会推进到什么程度,农字当头,依然是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亘古不变的永恒主题。因此,“三农”问题的解决迫在眉睫、时不我待!否则,农之不兴、国之何存?
解扣之钥
一把锁总有相对应的钥匙可以打开,而“三农”的解扣之钥就是集体化。
什么是集体化?
集体化是相对于单打独斗而言的,简而言之就是将一定范围内的民众(如以村为单位)集中起来进行生产生活的公有制的模式。具体有土地公有、生产工具公有、生产方式公有、作物收成和经济收益公有等。
为什么说集体化是“三农”的解扣之钥?
首先,人是群居动物,从以采集狩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远古时代开始,人类就是以集体协作的方式进行生产生活,抱团劳作、抱团取暖。
那时的生存环境恶劣,单个人的力量又非常微弱,如果不是采取群居(集体化)的生产生活方式,恐怕就没有我们了。
之后,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我们的始祖神农氏(炎帝)的领导下发明了高效高产(相对于采集狩猎)的农业。
农业的发明和发展,使得中华民族迅速发展壮大,人口爆炸式增长。
有人说中国人能生是因为以前没电灯,这纯粹是乱扯。这恰恰是我们以农为重以农为本所产生的良性效应。那些不以农为本的民族就没办法像我们一样迅速繁衍。
而农业生产最高效的模式仍然是集体化。
毛主席说:人多力量大!他老人家早就意识到集体化的重要性,因此,在农业、工业、商业等各方面都采取集体化的模式。
农业有大队、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方式和集体办食堂,工业则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为主要模式,商业有计划经济、供销社、农村信用合作社等。
集体化的优势体现在哪里呢?简单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集中资源办大事。现在农村的田地林地大多分到了农民个人手里,这就使得村里办大事难、搞公益难、引进项目难。
这里的项目当然是指适合本村的好项目,即便这样,征地时要与这片土地上的所有农户协商,遇到这样那样的阻碍就难以避免,所以往往使项目难以落地。
土地原本就是集体所有,只不过是分包到农户进行生产经营。
如果土地整合到集体手上,项目方只要与村集体一个法人协商租赁或合作方式就可以了,能够大大提高效率。
村集体如果是由有智慧有公心有担当有能力的人当领头羊,田地林地、森林草原、瓜果蔬菜、牲畜山货等一应资源,就可以集中起来,成规模地得到利用。其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绝非单打独斗所能比拟。
二是集中力量办大事。有的村庄天然的水土好,出产的好东西并不少,可是好东西却卖不出好价钱。在丰产年份甚至出现滞销、坏烂在树上地里的现象,农民一年的辛苦汗水全部打水漂,欲哭无泪,十分令人心酸。
有的好东西始终卖不出好价钱,一年到头辛辛苦苦地劳动,获取的回报却相当微薄。这不但打击了农民劳动的积极性,从而疏于管理使农产品质量下降,更让年轻一代对农业生产望而却步、更加坚定了远走高飞的抉择。
单个人的力量非常弱小,尤其是农民。当下社会,单个人走出去,有谁理你?
而如果能聚合力量成集体,比如采取农业合作社的形式,就可以培训指导种植养殖,使之更加高效高产;可以出面对接市场,保护农产品价格,维护农民合理利益;可以根据市场行情,合理调整种植养殖方向和规模,避免出现一哄而上,最后导致互相残杀的悲剧;还可以着手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对市场的单一依赖转变为多样选择。
三是集中心思办大事。时下的乡村,想办成一件事都非常难,哪怕是惠及全村人的公益事业也是这样,这使得村干部和农村工作者头疼不已、退避三舍,有的干脆选择不干了。
有的贫困村,其实村民并不穷,穷的是村集体。也就是农民有收入,村集体没有村财,更不用说村里能做多少公益事业了。
实行集体化,集体为主农户入股,集体与农户按比例合作、分配,农户收入越高,村集体收入也就越高。村集体有钱了,就有能力为村里办实事办好事办大事。
在集体化模式下劳动,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干部看主干、后进看先进,这种倒逼的模式,将迫使领头羊更加强化事业心责任心,一心一意带领大家致富奔小康。
每个村民身处其中,也会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和集体的温暖,有组织地生产生活,其凝聚力、战斗力会比单打独斗成几何级数的增长。
一些好吃懒做的“懒人”在集体的鞭策下,也不再好意思懒下去,慢慢就会融入到奋进的集体中。
有了集体,大家作人做事自然首先就会想到集体,有困难找集体,集体要做事则支持集体。
乡村振兴需要人才,人才却因为乡村还未振兴而远离,这是当前一个无解的难题。集体化模式下,就能引得人才往回飞。否则,有谁敢冒险回来,万一回来干不成了呢?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人心齐、泰山移,乡村振兴也就不再是嘴上说说、论坛上辩辩、会议上议议,落实时推三推动一下了。
而会是:定好向、把好关,议了就动、说了就做,雷厉风行、实实在在,说干就干、绝不怠慢!
这就是集体化比分散式民主先进的地方。
后话
农村情况千差万别,但集体化模式随处适用。只要成功了一例,就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可完善。
当前,实施集体化模式的乡村,绝大多数都成了发家致富模范、乡村振兴典范,这些模范、这些典范是长久的、是可持续的,有的甚至从解放以来就从未更改过集体化的模式。
乡村振兴、尤其要走集体化道路,是一个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宏大工程。
在当前乡村千疮百孔的现状下,要使乡村振兴,更是需要有相当长的建设发展周期。
因为如何将乡村建设得更像乡村,如何使乡亲们从长期的固有的思维模式里走出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因此,干部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百姓必须要有乡村振兴你我有责的意识。
因此,出路虽好,但还得看有没有决心、勇气和担当,从上到下,包括每一个老百姓。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