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3年10月9日,距毛主席130周年诞辰还有79天,今日推荐:《毛泽东交往录》。
毛主席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他的思想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一代新人,他的名字已同中华民族赢得独立自由和繁荣昌盛的历史融为一体,他的影响早已超越了国界。人民对毛主席怀着深深的敬仰和思念之情,对他晚年的艰难深刻探索也抱以深切的理解。
90年代初,各界人士发表不少回忆或研究文章。有的追忆自己同毛泽东的交往,情溢言表,感人肺腑;有的则从见证人或研究者的角度,记述毛泽东同著名人士的交往及其所产生的影响,思绪深沉,给人启迪。
《毛泽东交往录》由于俊道、李捷编选。全书共收入回忆和记述毛泽东同各界人士交往的文章61篇。在这些人士中,有著名的民主人士、科学家、艺术家、文学家、史学家、理论工作者、国民党进步人士及国际友人等,也包括早年的同学和师长。同毛泽东有过交往的人很多,这方面的文章公开发表的也很多,本书选编了其中最为主要的一部分。
以下内容,节选自书中《毛泽东和卫立煌》
一、延安初见
1938年4月17日天一亮,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的车队由延水关出发,经过延川县,直奔延安而来。
.......
到了延安城受到热烈的欢迎,其盛况出人意料。离延安城二三十里即发现新贴出的用红绿纸写的标语,上面写着“加强国共合作”,“团结抗日”,“欢迎卫副司令长官”等标语,越近延安城越多。车到延安城外,远远就看到欢迎的队伍排列在道路两旁。走近一看,许多机关都派人来了,各学校差不多都出来了。汽车一到即敲锣打鼓,呼喊口号,此起彼伏,非常热烈。
......
延安有多少人口,多少机关,我心中大致有个数目。现在我在车窗中看见这么多的人,看来延安是倾城而出,礼遇之隆重恐怕是延安城中空前未有的,可以看到延安人士盼望国共合作的热忱,可以看到延安人士对于和八路军并肩作战的友军的热情。我想卫立煌一辈子也没有见过这样热烈欢迎的场面,我自己也觉得深受感动。
......
这时,毛泽东已跨出客厅房门半步,表示欢迎,和每个客人亲切握手。寒暄之后,卫立煌即称赞八路军对日本作战打得非常好,表示敬佩,觉得自己有机会来到延安,有机会聆教,非常荣幸。毛泽东也夸奖卫氏抗日坚决,和八路军友好,说我们要沿着这样一条路继续走下去。
毛泽东谈锋极健,首先谈到国共合作的重要性,继而谈到反对投降主义的问题。他认为目前国际和国内均有投降主义在活动,这是一种很大的危险,我们决心抗日的人决不能忽视。我们必须把片面抗战转变为全面抗战,在政治上有许多地方需要改造,也有改造的可能。
话题一转,政治家又变成军事家,毛泽东对于日军的动向作了全面的分析。他认为目前在山西的抗战非常重要,如果不是我们大家都在山西拖住日军的尾巴,日军从风陵渡渡过黄河,夺取潼关,掐断陇海线,就能截断中国和苏联的国际路线,进一步压迫中国投降。根据我们的判断,最近日军要进占徐州……
卫立煌和郭寄峤等人听了极其钦佩。
毛泽东接着谈到八路军深入敌后,存在很多困难,弹药消耗很大,没有子弹怎么打敌人?需要得到补充;特别是医药卫生器材缺乏,希望卫总司令帮助向主管部门催促;还有,现在已经要到5月,快夏天了,夏服还没有影子,不知道是什么缘故。卫立煌表示一定要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中午,毛泽东设宴招待。客人除了卫立煌,还有两个参谋长和一个参谋、一个秘书,一共5人。主人方面除了毛泽东,作陪的还有滕代远参谋长、肖劲光主任,一桌共坐8个人。筵席非常丰盛。
延安方面向来有一个好客的风俗,自奉极其清苦,有最美好的食品都拿出来飨客。毛泽东酒量大,谈笑风生,宴会历时甚长。卫、郭等前些日子在山西受日寇追击,给养补充不上,有什么吃什么,体重都减轻了,现在对于每一道菜都感到满意,饱饱地吃了一顿。
......
滕参谋长闻悉卫立煌已经背熟了到抗大演讲的稿子,就临时更改了接待卫立煌的日程,下午请他去参观抗大。这样,饭后没有多事休息,拍了几张毛、卫两人的照片和8个人的照片,两部黑色小汽车就驶往抗大了。
延安之行对卫立煌产生很大影响。从此,他对于延安出版的书籍杂志看得多些了,不只是看看标题,而且翻阅一部分文章。最突出的一件事就是叫我陪他细读7月7日发表的毛泽东的名著《论持久战》。这本书对于卫立煌的“速胜论”,“唯武器论”等有好的疗效。
特别是看到抗战还要经过一个很长的相持阶段才能进入收复失地的反攻阶段,根本的问题在于发动群众,在战争中须经过内线与外线,包围与反包围,根据地由小块逐渐变成大块等段落后,卫立煌对于八路军打独立自主的游击战,深入敌后建立根据地,有所理解,有所同情。
二、海外归来
1949年初,卫立煌为躲避蒋介石对他的迫害,秘密前往香港。
......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卫立煌闻讯兴奋异常,亲笔起草了一份电报:
北京毛主席:
先生英明领导,人民革命卒获辉煌胜利,从此全中华人民得到伟大领袖,新中国富强有望,举世欢腾鼓舞,竭诚拥护。煌向往衷心尤为雀跃万丈。敬电驰贺。朱副主席、周总理请代申贺忱。
卫立煌
......
卫立煌看了这种报纸以后,大大不以为然,当着一些朋友说“这些话真是岂有此理!是非自有真理,我在香港也要发表和张治中同样的意见,我奉了谁的命呢?没有谁要求我这么说,我的话完全是出自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话,爱国的中国人就应当这么说,解放台湾,完成统一大业有什么不好!
......
卫立煌发电报到北京向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和朱德副主席致敬,报告他已经回来了,同时将预先准备好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交给新华社发表。
他们刚到广州稍事休息,就接到毛泽东来电,那电报是:
卫俊如先生:
三月十六日电报收到。先生返国,甚表欢迎,盼早日来京,藉图良晤。如有兴趣,可于沿途看看情况,于本月底或下月初到京,也是好的。
毛泽东三月十七日
卫立煌的《告台湾袍泽朋友书》,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文件。其中写道:
各位朋友,各位袍泽:
我现举两项个人亲身经历之事,使各位更知蒋介石如何卑劣。抗战时期,我负第一战区责任,在黄河北岸,背水奋战,拒敌五年。因为我主张国共共同抗战,故凡八路军(解放军前身)担任之任务和补给,都主张公平办理。乃竟召蒋疑忌,认为我偏袒八路军,破坏他攘外必先安内之阴谋,将我调离第一战区,并暗行监视。东北之战,完全由蒋三到沈阳亲自主持策定,虽经各将领一致陈述意见,认为不可,但蒋一意孤行,终至全军覆没。
事后因受立法院及国人指责,乃竟向部下诿卸责任,谤为系我失职,派宪兵特务将我监视于南京私邸,并由宪兵司令张镇告我:未见蒋以前,最好不要接见其他客人。后经吴礼卿先生向蒋提问此事,蒋竟诿称不知。吴先生事后又问张镇何以总统并不知道卫长官家中会派有宪兵,不许见客。张镇闻言,惶恐不知所答。
以上二事,不过就我亲身经历中较大者而言。我同蒋介石共事三十余年,他都肯作出这种丧心病狂,倒行逆施,背信弃义、陷害部属的事来,诸位还不及早警惕吗!
我自辛亥年投笔从戎以来,即决心献身革命,希望有所助益于改革腐旧社会,建设现代国家。只因蒋介石窃据领导地位,利欲迷人,背叛革命,只图千方百计巩固私人权势,置国计民生于不顾。以致数十年光阴虚耗,未能如愿以偿,既恨且愧。自从我在香港住了五年以来,闭门阅读各种书报杂志,站在客观的立场观察实际,寻求革命真理。
回想过去蒋介石几十年来的所作所为,比起共产党和毛主席领导下五年来的建树,使我更为明白是非功罪,何去何从。所以我觉得这几十年误随了祸国殃民的蒋介石,实在愧对国家愧对国人。现在祖国正在进行解放台湾,予我们太家一个效忠革命,为人民尽力的机会,以赎前愆。
1955年4月5日,卫立煌一行来到北京。不久,毛泽东又会见卫立煌。次年9月的《人民画报》上,还刊登了毛泽东同卫立煌在宴会上的大幅照片。
三、两件引以为荣的事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题为《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论十大关系》的第七个问题,讲的是党和非党的关系,在这一节中,毛泽东阐述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理论。
毛泽东写道:
“在我们国内,在抗日反蒋斗争中形成的以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为主的许多民主党派,现在还继续存在。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苏联不同。我们有意识地留下民主党派,让他们有发表意见的机会,对他们采取又团结又斗争的方针。一切善意地向我们提意见的民主人士,我们都要团结。像卫立煌、翁文灏这样的有爱国心的国民党军政人员,我们应当继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卫立煌在这样一个光辉的文件中这么被提出,可以不朽矣。文中这句话是毛泽东议论社会上有热爱共产党和谩骂共产党两类不同的人时,把卫立煌作为一个正面的例子提了出来,并不偶然。这不啻是对于卫立煌这时追求真理,努力学习革命理论,愿意进行自我改造,作了很高的评价,也是对于一个有名的“剿共”将领逐步改变其原先的立场,走到人民这方面来表示欢迎。
卫立煌另外还有一件非常荣幸的事情,就是毛泽东主席提出“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这么一句具有历史意义的、纲领性的话,是当着卫立煌的面提出来的。
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刊登了新华社16日讯,讲的是周恩来总理16日晚间在北京饭店举行盛大酒会,欢迎来我国访问的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伏罗希洛夫的情形。其中有这么几句对话:
伏罗希洛夫见到了卫立煌,周恩来总理作了介绍。伏罗希洛夫笑着对卫立煌说,只要我们团结一致,我们就是无敌的。
周恩来总理说,国共两党过去已经合作了两次。毛主席紧接着说: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人民日报》编辑还在这一条欢迎酒会的新闻上面,加了一条“毛主席说'我们还准备进行第三次国共合作’”的标题。第三次国共合作是全国人民众望所归的事情,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共同期望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
以上,仅是毛主席同卫立煌交往的例子。本书还囊括了毛主席同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陈嘉庚、黄炎培、李四光、齐白石、蔡元培、李宗仁、张治中等六十多位著名人士的交往历程。
毛主席以自己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行动,以自己超拔的人格魅力,团结起了党外的一个又一个“山头”,为齐心协力推翻旧中国,建立社会主义新中国,凝聚起了势不可挡的宏伟力量!
作者:朔北;来源: 重读老旧书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