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毛主席时代的辉煌:杂交稻——两次世界性绿色革命
点击:  作者:井冈山观心    来源:井冈山观心1921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2-11-19 11:22:50

 

 

以袁隆平院士为代表之一的中国科学家,为世界粮食增产、减少饥饿人口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此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87年科学奖。

 

根据《人民日报》1987115日第7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袁隆平颁发科学奖》报道:

 

据新华社巴黎113日电 (记者沈孝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今天下午在巴黎总部向中国专家袁隆平颁发了1987年科学奖,以表彰他在培育高产杂交水稻方面取得的卓越成果。

 

现年57岁的袁隆平是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他长期从事杂交水稻培育工作,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培育出一系列强优势的杂交水稻组合,并在农业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品种在美国、日本、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试种均取得良好的结果。

 

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姆博在颁奖仪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但是,因为某些宣传,使得很多人都认为这是改革开放后取得的成就。是袁隆平院士以一己之力让中国人民吃饱了饭。事实是什么呢?为此,笔者搜集了一些资料,找出事实的真相。

 

早在19761217日,《人民日报》第5版《杂交水稻是怎样培育成功的》报道: 

 

一九六四年,湖南省黔阳农校教师袁隆平和学生李必湖等,从革命的迫切需要出发,根据玉米、高粱利用杂种优势的经验,提出了进行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

 

但是,问题一提出,就在农业科技界引起了争论。......总之一句话,此路不通。袁隆平等人没有被权威的理论吓倒。他们向毛主席著作求教,学习了《实践论》、《矛盾论》。根据对立统一规律,他们认识到,杂种优势在生物界是普遍存在的,为什么水稻要例外呢?他们在实践中发现,用人工杂交得到的水稻杂种第一代已经显示了优势现象,说明利用水稻杂种优势夺高产是有可能的。......

 

外国有的,我们要有,外国没有的,我们也要有。袁隆平等人进一步学习毛主席著作,为攀登这座科研高峰,勇敢地迎着困难前进。突破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的关键,在于培育雄性不育系。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他们按照毛主席的教导,决定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袁隆平经过连续七天的观察,终于在大田里找到了雄性不育植株,并进行了观察试验,使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闯出了可喜的一步。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推动下,不少省、区的大批育种工作者和广大贫下中农相结合,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利用我国丰富的水稻资源,收集了数千个水稻品种和材料,配置了千万个组合,进行了数以万计的杂交试验。一九七年,又一个突破口打开了:李必湖在我国南方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一九七一年,湖南、江西、广西、广东、新疆、福建等省、自治区的育种工作者,利用野生稻材料进行了大量的杂交试验。一九七二年和一九七三年,江西、湖南、广西先后育成了水稻雄性不育系、相应的保持系和强优恢复系,宣告我国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取得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的重大成果。

 

社会主义大协作

 

好我国的杂交水稻研究,从一九七年开始大上马,到一九七三年就实现三系配套,这个进程是相当快的。为什么这样快?一个重要原因是在党的领导下,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的结果,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杂交水稻研究这个新事物一出现,就受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的重视,给予正确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一九七年,在党的领导下,许多地区就开始协作研究杂交水稻。一九七二年,又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织了全国大协作。十九个省、市、自治区成立了干部、群众、科技人员三结合的科研协作组,设立了研究点。同样,各有关省、市、自治区根据自己的特点,分别组织本地农业科研部门、大专院校、国营农场和社队开展协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攻克杂交水稻的大协作网。一个地方,一个单位的研究成果和育种材料,很快就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一个育种材料发现后,经过多方观察,反复分析、鉴定,很快就能摸清其特点,确定其价值。一个新的课题出现后,四面八方,一齐动手,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试验,很快就能突破。许多农业科研机关、大专院校的专业力量,分担了杂交水稻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他们同育种工作者和社员群众密切配合,对水稻三系和一些杂交组合材料,进行了细胞学、遗传学、生理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

 

广大育种工作者和社员群众,充分利用我国辽阔的土地,各种不同类型的气候条件,繁育杂交水稻,变一年只能繁育一代为两年种七代,一年就做了三年半的工作。有关省、自治区的党组织和社员、干部,从全国一盘棋的思想出发,为兄弟省、自治区的育种人员提供了土质好、灌溉方便、光照充足的试验田和育种基地。并在生产管理、交通运输、生活安排等方面,给予人力、物力的支持和帮助,保证育种工作按季节、按数量顺利完成。原来有些人曾预言:三系三系,三代人也搞不成。可是,不是三代,而是三年就三系配套了。

 

群众运动威力无穷毛主席指出:什么工作都要搞群众运动,没有群众运动是不行的。我国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并很快在生产上应用,是在党的领导下,大搞群众运动的结果。

 

各地通过举办学习班、技术训练班、座谈会等形式,发动群众,培训骨干,把技术交给群众,又及时总结交流群众中创造的好经验、新技术。各科研部门实行专业队伍与群众队伍密切结合,理论研究与生产实践密切结合,依靠群众,开门办科研,把研究、试验、示范、推广,环环紧扣,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不但使以贫下中农为主体的农业科技队伍迅速成长壮大,又推动科研工作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一九七三年,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后,一九七四年立即进行杂种优势鉴定,一九七五年就试种五千六百多亩,一九七六年全国示范推广面积就达到二百零八万八千三百多亩,开始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了。

 

笔者注:1976年,杂交稻全国已经栽植208万亩;1977年又扩大到3200多万亩;1978年,增至6500多万亩;1979年,增到7600多万亩;1980年,发展到8000多万亩。

 

目前,一个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群众运动正在有关省、自治区兴起,将为我国的粮食增产作出贡献。

 

另据198166日国务院给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的贺电:

 

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籼型杂交水稻是一项重大发明,它丰富了水稻育种的理论和实践,育成了优良品种。在有关部门和省、市、自治区的领导下,大力协作,密切配合,业已大面积推广,促进了我国水稻大幅度增产。为此,特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参加这项发明、推广这项成果和参与组织领导工作的科技人员、农民、干部致以热烈的祝贺。......国务院一九八一年六月六日

 

198166日《人民日报》社论《 争当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

 

杂交水稻的育成和推广,历时十多年,十几个省、市、自治区,一百多个单位参加研究和推广。这里面有倡导者的贡献,有研究单位的功劳,有试验推广者的辛勤,有组织管理者的指挥以及广大农民的劳动,多少同志在创造发明和应用、推广的过程中献了策,出了力,流了汗,应该说是社会主义协作的结晶。这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表现。说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抹煞个人的才能和作用。我们高度评价袁隆平等同志在这一创造发明中的突出的贡献,他们堪称敢于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勇士。

 

当日《人民日报》第3版《农业科学技术大有可为 方毅同志在籼型杂交水稻特等发明奖授奖大会上的讲话》 

(笔者注:方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书记处书记)

 

籼型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胜利。1964年,袁隆平同志首先开始杂交水稻的研究;1970年冬,袁隆平等同志历尽艰辛,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以后,同兄弟省市的十几个单位开展协作。他们不计个人名利,把来之不易的成果贡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向协作单位传授技术,提供材料。大家通力协作,经过短短的三年时间,在1973年各地就先后育成一批保持系和恢复系,实现了三系配套,为杂交水稻用于生产创造了条件。1974年开始试种,逐年扩大种植面积,到1980年已达到八千多万亩。这个研究项目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和湖南省农业科学院的组织下,参加协作的单位有一百多个,遍及十几个省、市、自治区,参加工作的科技人员数以千计。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才赢得了科研工作的高速度,赢得了推广成果的高速度,赢得了农业科技工作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高速度。这项重大发明的成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表现了农业科技人员良好的学风和高尚的品德,显示了团结协作的伟大力量。

 

从上述几篇报道与国务院的贺电,我们可以看到,杂交稻的成就绝不是袁隆平院士一个人的成果,是包括袁隆平院士在内的千千万万科研工作者、人民群众以及各个部门大力协作的结果。

 

如果按照市场经济下的竞争法则,放弃了集体主义而大搞个人主义,放弃了精神力量而大搞物质刺激,一个单位或者个人的成果怎么可能无偿贡献给其他单位或者个人呢?

 

在一九六三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共中央给苏共中央的——《南斯拉夫是社会主义国家吗?》——三评苏共中央的公开信中有这样的一句话:

 

(南斯拉夫)各企业之间的关系,不是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互相支援、互相协作的社会主义关系,而是在自由市场中互相竞争、互相倾轧的资本主义关系。

 

这里明确指出: (社会主义各单位)是在国家统一计划下的互相支援、互相协作的社会主义关系。

 

如果是互相竞争、互相倾轧,互相保密、互相拆台,能有这么高的效率吗?能在短短的三年就繁育出三系吗?

 

这就是有些人口中的大锅饭磨洋工,计划经济效率低吗?

 

我们注意到本文开篇1987115日《人民日报》第7版的报道:

 

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是继70年代初国际上培育半矮秆水稻之后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那么第一次绿色革命——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是谁呢?

 

黄耀祥。

 

这是一个几乎不为人知的名字。根据华南农业大学官网介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我国著名的水稻遗传育种专家。......“南有黄耀祥,北有李贞生。这是形容中国杂交水稻的奠基人常用的一句话,足见黄耀祥在我国水稻育种事业的地位之高。

 

据《江门日报》文章《黄耀祥半矮秆水稻之父"引领第一次绿色革命》:

 

江奕君:1955年起,他(黄耀祥)先用矮仔粘为育种材料,经系统选择,从中选出性状比较优良的矮仔粘41956年再以后者为母本,与生产上推广的高秆品种广场13”进行杂交,终于在1959年育成了我国第一个人工杂交选育的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

 

江门日报:这一研究成果的诞生意味着什么?

 

江奕君:广场矮的育成,在世界水稻育种史上是一次重大突破,它比后来在国际上曾经轰动一时,由设置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育成的被称为奇迹稻IR8早出世近十年。广场矮不仅有效地解决了长期以来农民渴望解决的水稻倒伏减产问题,而且在水稻育种史上,打破了自开展杂交育种以来,局限于改良高秆水稻品种性状之间相互弥补的老传统,开创了一条矮化育种的新途径。以后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矮生性基因具有多效性且配合力较好,新育成的品种不仅茎秆矮、抗倒伏,而且具有根系发达、分蘖力强、有效穗多、光能利用率和成穗率高、营养物质运转顺畅、谷草比值较大等综合的高产生理生态特性。黄老开创的水稻人工杂交矮秆多穗育种工程,实现了水稻的第一次大幅度增产,因此它也被称为第一次绿色革命 

 

198612月,黄耀祥应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所长斯瓦米纳森博士的邀请,前往该所(菲律宾)访问,为全所专家学者作了题为《水稻生态育种和组群筛选法》的学术报告,受到热烈欢迎。报告会前,在由该所所长发布的海报上,称他为中国半矮秆水稻之父在学术交流中,该所育种系主任库茨博士也多次称誉他是世界上最有经验的水稻育种家。

 

笔者注:七十年代中期,黄耀祥等人研究的矮秆品种在全国年种植面积最高达 1.5 亿亩。这些新品种解决了原来水稻高秆、易倒伏突出问题,使产量提高了 20%—30%

 

根据燕凌斯所著《毛泽东时代是如何解决人民吃饭问题的——新中国前三十年农业发展史研讨材料 》记载:

 

除水稻之外,玉米也是我国种植面积较广的主粮之一。在建国初,品种普遍落后,不仅产量低1952 年全国平均亩产 180 斤),而且病虫害特别多,如玉米螟、黑穗病等,每年都大量发生。早在 1950 年我国农业部就作出了全国玉米改良计划,组织在全国主要产区开展选种育种工作。

 

被称为中国紧凑型杂交玉米之父的李登海,是山东省莱州后邓村的一个农民,他的改良玉米的实验始于七十年代。1972 年,年仅 23 岁的李登海担任生产大队农科队的队长,最初他通过改善田间管理和栽培技术的办法提高了本村的玉米产量,但他对此进步并不甘心。1974 年李登海和伙伴们开始了培育高产玉米新品种的试验。经过多年的试验和艰苦探索,于 1979 年培育出紧凑型玉米杂交种掖单 2 ,创下了中国夏玉米单产 776.9 公斤的纪录。之后又分别在各地试验、培育成功掖单 8 掖单 6 等高产玉米良种,创当时我国春玉米亩产 903.6 公斤(笔者注:1952年全国平均亩产90公斤)的最高记录。由此李登海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齐名,至今享誉全国。

 

七十年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这一重大变化,普遍被称为是一场种子革命。种子革命实质上是我国社会主义农业实施的一场科学技术革命,是毛泽东时代制定的科技兴农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解决中国人民吃饭问题具有决定性意义。

 

根据国标上普遍接受的标准,(由日本经济学家小岛丽逸首先提出)一个国家人均拥有粮食低于 250 公斤,为饥饿状态;超过 300 公斤为吃饱主食的状态,即温饱状态。

 

根据国家统计局《建国三十年国民经济统计提要》:1971年新中国人均粮食295公斤,1973年人均粮食298.5公斤,1974年人均粮食304.5公斤,1975年人均粮食309.5公斤。

 

根据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记载:

 

1975915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开幕会上发表讲话。他说:二十五年来,在农业方面,我们由过去旧中国的半饥饿状态做到了粮食刚够吃,这件事情不可小视,这是一个伟大的成绩。——《毛泽东年谱》

 

 

▲ 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

 

从上述的各种信息中可以看到:

 

1、第一次绿色革命、第二次绿色革命,都是在新中国毛主席时代完成的。是社会主义时期的伟大成就。

 

2、最迟在1974年,新中国就已经解决了几千年来吃不饱的问题——人民不再挨饿,为中华民族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3、所有的这些成就,都是集体成就,不专属某一个人的成就。正如人民日报社论所言:说它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不抹煞个人的才能和作用。

 

4、所有这些伟大的成就,都是社会主义大协作的成果。如果没有社会主义公有制下的大协作,至少不会在短时间内取得这么辉煌的成就。

 

5、对两次绿色革命的巨大贡献,并不只有袁隆平院士,还有黄耀祥院士、李贞生、洪群英、洪春利、石明松、李振声、李登海等一大批不争名利的优秀的人民科学家与伟大的人民群众。

 

6、在解决几千年的人民不挨饿的大难题上(至少在1974年就已经解决了),水利建设、育种、化肥的使用、农药的使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作者:井冈山观心;来源:井冈山观心1921微信号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