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2025年-5月4日-星期日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从来都是“胸怀天下,放眼世界”。具有世界眼光是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开创中国外交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 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 而今我谓昆仑:不要这高,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一截赠美,一截还东国。 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在这段自修的时期内,我读了许多书籍,读到世界历史和世界地理。在那里,我以极大的兴趣第一次阅读了世界的舆图。我读了亚当.斯密士的《原富》和达尔文的《物种原始》(即《物种起源》)和约翰.斯陶德、密尔(即约翰 斯图尔特 穆勒)所著的一本关于伦理学的书。我读了卢骚(即卢梭)的著作,斯宾塞的《逻辑学》和孟德斯鸠所著的一本关于法学的书。我将古希腊的诗歌、罗曼史、神话和枯燥的俄、美、英、法等国的史地混合起来。” 斯诺等著,刘统编注:《早年毛泽东》,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15页。
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背倚山林,出学校大门不远,还有修好不久的粤汉铁路的一段——长株路。晚饭过后,学生们常常到山上或者顺着铁路去散步。在散步时,毛泽东向同学们诉说中国以及世界的新闻,有条有理,了如指掌。那时正处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毛泽东就像是给同学们做每周以来国际国内军事政治的时事报告:奥国的太子怎样被杀死,威廉第二怎样出兵,凡尔登如何难攻,英法如何联盟,美国如何“参战”发财,日本如何趁火打劫,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同学们都惊叹于毛泽东的脑袋,同样是看报,毛泽东对世界局势的分析却是如此清晰。 斯诺等著,刘统编注:《早年毛泽东》,三联书店2011年版,第75页。
毛泽东在广泛接触西方思想文化的同时,深深感受到向外国学习的必要性,指出“我觉得我们要有人到外国去,看些新东西,学些新道理,研究些有用的学问,拿回来改造我们的国家” 《毛泽东大辞典》,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毛泽东酝酿组织“留俄队”到俄国勤工俭学,学习苏联和欧洲的经验。直到1921年9月,毛泽东还计划在国内做三四年的准备,然后“赴外国求学,至少五年,地点在俄国”。 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毛泽东在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深刻认识到“在资本主义时代,特别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各国在政治上、经济上和文化上的相互影响和互相激励,是极其巨大的。” 〔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第77页。
“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立论前提。之前,毛泽东就已经认识到“自从帝国主义这个怪物出世之后,世界的事情就联成一气了,想要割开也不可能了。”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61页。
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对这一思想又作了进一步阐释,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在这以后,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则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了。”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67页。
“毛素有博览群书之称,看来是有根据的。他让我看斯宾诺莎、康德、黑格尔和罗素著作的译本”。“毛泽东的言谈是农民与学者、普通知识与高度智慧的结合,他的话对我充满着魅力。他一次也没到过国外,也不像朱德和周恩来那样能说外语。可是,他对外国的制度和风俗习惯却很有兴趣”。“毛泽东好几次和我讲到他对外国有趣的见解,这些见解是从以前的西欧小说和历史书上得来的。”
“毛泽东读过许多关于印度的书,对于那个国家也有一定的看法。他问到我关于甘地、尼赫鲁、查多巴蒂亚以及我所知道的其他印度领袖的情况。他知道一些美国的黑人问题,把黑人和美国印第安人所遭受的待遇,跟苏联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相对照”。
“他首先问我美国的情况。美国发生的事有许多他知道得比我还详细,这使我惊讶,……他像安排打仗的战略那样仔细地安排知识的占有。……主席对世界大事的知识是十分完备的。”
“我们的谈话范围涉及历史、当前问题、亚洲地区、文学和当代的一些人物。他很熟悉情况,知道西方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乐意对一些人物和问题发表意见。交换意见,显然使他感到高兴。听到来自不同社会的一个陌生人的意见,他从中可能得到某种刺激,不论我的看法多么错误。他的智慧和历史感深邃而又明晰。”
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形象地把它比作一个家庭来说,它的屋内太脏了,柴草、垃圾、尘土、跳蚤、臭虫、虱子什么都有。解放后,我们必须好好加以整顿。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我们的真正朋友,可以早点进屋子来,也可以帮助我们做点整理工作,但别的客人得等一等,暂时还不能让他们进门。” 《毛泽东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
“我们在合作方面得到一条经验: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政党与政党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合作,都必须是互利的,而不能使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如果任何一方受到损害,合作就不能维持下去。正因为这个原因,我们的五项原则之一就是互利平等。”
“五项原则是一个大的发展,还要根据五项原则做些事情。我们应该采取些步骤使五项原则具体实现,不要使五项原则成为抽象的原则,讲讲就算了。现在在世界上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讲讲就算了,另一种是要具体实现。英美也说要和平共处,但是它们是讲讲就算了的,真正要和平共处,它们就不干了。我们不要那样,我们认为,五项原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 《毛泽东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66、69页。
12月18日,斯诺被毛泽东请进中南海,这次谈话中,毛泽东明确表示愿意同美国改善关系。毛泽东说:“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做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246页。
“我看美国、苏联是第一世界。中间派,日本、欧洲、加拿大,是第二世界。咱们是第三世界。”
1940年1月,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专门就吸收外国进步文化进行论述,提出要“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6页。
毛泽东对学习方法也加以探讨,主张学习外国文化“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7页。
“我们批判地接受中国长期的传统——继承那些好的传统,而扬弃那些坏的传统。我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来自国外的事物。我们曾经接受了诸如达尔文主义、以华盛顿和林肯为范例的民主政治、18世纪法兰西哲学、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来自德国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来自俄国的列宁主义。我们接受一切来自国外的、对中国有益和有用的东西,我们扬弃坏的东西,例如法西斯主义”。 他最后总结说,在接受和评价中国历史和外国条件时,应采用适当形式极其重要,不可盲从。 《毛泽东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23页。
“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页。
毛泽东认为,向外国学习的口号提得是对的,只不过现在有些国家的领导人不愿提、不敢提。提这种口号是需要有一点勇气的,提的时候“要把戏台上的那个架子放下来”。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3页。
毛泽东认为:向外国学习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他们的短处、缺点,当然不要学。对外国的自然科学,我们也要有批判地学。在技术方面,我看大部分先要照办,因为那些我们现在还没有,还不懂,学了比较有利。但是,已经清楚的那一部分,就不要事事照办了。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0、742页。
毛泽东认为,学习马列主义,要学习属于普遍真理的东西,并且学习一定要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一方面要坚持并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总结自己的实践经验和吸收外国的实践经验,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式主义地吸收外国的东西是要吃大亏的。要把中国和外国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而不能简单套用国外的东西。
毛泽东主张:“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48页。
据统计,自1949年8月刘少奇从苏联带回第一批专家开始,到1960年苏联全部撤走专家为止,援华的苏联专家总人数超过了18000人。而前往苏联学习的中国人人数更为庞大,1950年至1960年间,苏联共接受38000多名中国公民前去学习或实习,1949年至1966年,苏联的学院和研究机构共培养中国大学生、研究生和实习生11000多人。 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316—318页。
1956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会见丹麦驻华大使时指出,中国虽然地域广博,拥有6亿人口,但是力量还很弱。中国不会向别人翘尾巴。中国愿意向丹麦学习,也愿意向世界上所有国家学习。如果美国人愿意的话,我们也愿意向他们学习。每个国家都有值得学习的长处,我们也愿意向冰岛学习。如果我们有翘尾巴的行动,你们可以批评我们。 《毛泽东与外国首脑及记者会谈录》,台海出版社2012年版,第91页。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昆仑策网”!
(来源:红色文化网)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gy121302@163.com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