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安全战略 > 阅读信息
陈俊杰:艾陵之战对当今核大国代理人战争的启示
点击:  作者:陈俊杰    来源:昆仑策网  发布时间:2024-02-21 10:53:09

 

“战略定力”绝不意味着“不做事就不会做错事”,当今核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不妨参见以吴国为代理人的艾陵之战成就的“田氏代齐”。

 

 

艾陵之战是公元前484年吴国在艾陵一带打败齐国军队的一次著名战役。周敬王三十六年,吴、鲁联军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南)全歼十万齐军。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公元前484年,吴军在艾陵一带大败齐军。吴俘获齐中军将国书与若干大夫并获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事后证明此战影响深远。

 

“田氏代齐”最关键的一步是借助外来入侵造成的本国政治力量的重构而上位成功,但姜氏齐国的来头也有猫腻。姜太公为周灭商立了大功,所以被分封到了旧商大族家底雄厚的山东中部,这里本来是东夷的故地,而商代王族本身就出自东夷,这就等于把姜太公分封到了周代老对手的窝里了。目的自然是为周朝看好这个原本最不服管又实力强大的地方。当然,周王室对姜太公也不是那么放心,于是就另外分封了周公到了曲阜,这就是鲁国。至于鲁国的地缘政治价值,一立国就有牵制齐国的客观效果。此后这两家事实上也是相爱相杀了五百多年。可见周武王很早就懂得“离岸平衡”。姜太公的齐国原本定都营丘,这里的农业条件并不好,盐碱地太多而粮食产量低。后来齐国又把都城迁徙到了条件更好的临淄,齐国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把临淄当都城。姜太公本身很有政治手腕,对不服的周边东夷本地的地头蛇们管理起来毫不客气,为此还受到周公的问责;但姜太公不为所动,于是齐国势力不断向山东中北部扩张而快速崛起为一个大型的诸侯国。经过姜太公与齐桓公的经略,齐国贵族并不都是姓姜的了,只有齐国国君一脉继续姓姜。另外齐国的吕氏、国氏、高氏、东门氏,包括东郭先生的东郭氏,其实都是姜太公的后代子孙,而这几个姓氏就成了齐国的固定辅政贵族。国氏与高氏是世代垄断齐国执政的上卿之位。其他诸侯大国亦然,比如在楚国,楚王本姓熊,但随着王族的繁衍,芈氏、屈氏、若敖氏等新姓崛起,因此包括芈月与屈原其实都是早期楚王的后代,楚国有执政令尹这个类似治国总裁的职位也基本上是在屈氏、若敖氏这些楚王的旁系子孙中选拔产生的。在齐国的早期与中期,国氏、高氏这些家族因为是旁系而逐步失去了齐国国君的继承权,但还可当参政的大夫,也就是早期齐国朝堂上,除了姜太公的姜姓直系子孙是国君,下面的大臣将军们基本也都是自家人。田氏则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外来户。田氏本姓陈,其始祖陈完本是陈国公子。公子就是上代国君的儿子,本来陈完有成为陈国国君的可能性。但陈国这段时间喜欢兄终弟及而不是父子相传,陈完怕权力斗争失败被害,就跑到了当时已称霸的齐桓公这里寻求庇护。当时跑到齐桓公这里寻求庇护的各国公子并不少。甚至大名鼎鼎的晋文公重耳也在齐国避难多年。齐桓公给这些落难公子的待遇都不低,不但给房子给地,甚至还把姜家的宗室女子下嫁。这也是一种政治拉拢,晋文公与陈完其实都当过齐国的女婿。只不过重耳有志气杀了回去,而陈完则在齐国老老实实的当赘婿。古语中陈与田的发音几乎相同,所以陈完自我改称田完。作为赘婿,田完想早早进入齐国的权力核心却没那么容易。但田完的后代却不断地积累名声的人望,甚至屡次用大斗放贷,小斗收租的办法,坚持多年收买齐国的人心。但这些办法只能是外围的。入主齐宫之前还要伺机借助外力,而这机会说着说着就真来了!齐桓公称霸与公子田完当齐国赘婿一百多年后,齐国当政最长的国君齐景公病逝;齐景公一朝著名的聪明大臣晏婴比齐景公更早病逝,于是齐国陷入了争夺国君位置的多年乱局。此时的吴国在吴王阖闾任用名将孙武与伍子胥的治理下快速强大,直至攻破楚国都城。此时越国国君勾践趁机袭击吴国,吴王阖闾迎战受脚伤,大概因为破伤风发作挂了。其子夫差也不是白给的,一发力彻底灭了越国。夫差的野心很大,并不想只在长江里游泳,所以下令开凿江淮之间的邗沟以方便转运粮草,然后带领十万吴军北上。公元前489年,吴国进攻陈国,次年攻鲁。公元前484年,夫差听说齐景公已死,于是联合鲁国进攻齐国。夫差创造性地使用三万预备队且反用鸣金收兵为鸣金进攻!这种最早的信息战法。齐国却一次性投入了全部兵力,北上的十万强悍的吴军居然在齐国境内的莱芜、博山之间全歼齐军!齐国的这次出兵十多万,其实是从齐国执政的各大家族中拼凑的将领与士兵。也就是齐国国君家出5乡兵马,上卿高家与国家各自出另外5乡的兵马,一共15乡是齐军主力;其余的齐国大夫家族各自出一至两乡的兵马,一共二十多乡兵马,等于一乡五千人马,相当于现在的一个旅。艾陵之战中吴军只俘虏了三千齐兵,其余的接近十万战死,被俘的齐国主要将领也全部被杀,等于是全军覆没!这种毁灭性的大败,让齐国的国氏与高氏的族长与大部分从军的十乡本家青壮年几乎全部团灭!而古代都是门阀政治,一旦一个大家族当权的族长与能当兵的青壮年一战全灭。即使临淄大本营没有被吴军扫荡,那么家里只剩下老弱病残与孤儿寡母的大家族必然快速沦落。当然,当时的田氏一族也已是齐国境内数一数二的大户人家。其私人田庄甚至比齐国国君的私人田庄还大。田氏敢大斗放贷小斗收租,根本原因是其家族产业已庞大到齐景公活着时都不敢对比与制止的地步。因此如果齐国有外战,田氏家族不出人出力上前线显然是说不过去的。但当时已上位的田氏家族的族长田乞(也有可能是田乞的儿子田成子)却耍了一个高明的小手腕。这就是让本家无关紧要的陈书,也就是田书出战;而田氏家族真正上位的人物却都没上一线。结果田书与作为齐国上卿的高氏与国氏一起被俘再被杀,因此齐国人不能说田氏家族在关键时段没给齐国出力,但实际上田氏家族借助吴军之手,一次性彻底消除了国、高两家最大的世代政敌,此战之后的齐国再也没有哪个家族可通过政治竞争制约与限制田氏了。搞定齐国高层的长期执政地位后,田氏家族还干了一件极为恶心的事,即田常为相时广选齐国女子入其后宫,直至田氏后宫数以百计。这么多女子,田常一人精力自然不够,居然让门客与各种跟班都自由出入其后宫,这样其后宫几年内就生出了近八十个儿子,成年后分配下去就是齐国各地的城主大夫,而齐国一共也就是七八十个城邑。如此一来,齐国上下想不改姜姓田都不行了!

 

春秋时期凡是有野心的国君都想称霸中原,这个目标分为很多步骤,既然完成一个步骤以后就要再完成下一个步骤。前494年吴越会稽山之战后越国成了“附属国”,这时只需再修通“邗沟”这条运河就能出兵北伐齐国了。前486年“邗沟”完工后,吴齐艾陵之战自然也就不可避免的爆发了。那么本土作战的齐国为什么会把战场定在艾陵?吴国的发源地是在苏南平原,齐国的发源地就是在鲁北平原。自齐桓公时代起,齐国对外不断扩张的同时也对内不断开发国都临淄,直到艾陵之战爆发前,西至黄河东临大海南至泰山的广大区域都成了齐国的领土。只但春秋时代的中后期的齐国很长一段时间不仅处于四战之地,还陷入了内乱(齐国正遭遇田氏代齐),齐国此时大不如前,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所以吴国崛起后夫差第一次面对了在他的时代真正意义上的大国。为此,夫差发动了一次试探性的进攻,他把选定的目标定在齐国东部的胶州湾这个天然良港,占据这个地方就可让吴国绕过齐国的长城防线,从齐国的侧后发动进攻,所以夫差发兵打过来时中国史料中第一次“海战”爆发了,只不过此战中吴国惨败,那为何夫差即位以来从没吃过败仗的吴军会惨败呢?分析下吴齐海战中吴国为什么输。吴国修了邗沟,可走从邗沟的北端入淮河再东出入海再北上入胶州湾的路线。比起直接走长江入海的路线要近的多。但不管怎么说,长江、淮河都是属于内河,出了海就是条纯海上的路线,但从来没有经历过长途海上航行、海上交战的吴国水师,从军队作战能力来说此时还远远称不上是一支“海军”。特别是在进攻齐国的沿海路线上既没有时间也没有人力,更没有人懂得修建专门的“海军基地”。反观亦在胶州湾经营多年的齐国,其东部临海地区有着经营多年的“海军基地”,所以毫无海上补给能力、又没有真正经历过海战的的吴国“内河水师”面对有着“主场”优势,又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时会无功而返,乃至战败其实并不意外。好在此次吴军的战败并未让吴军“伤经动骨”,甚至有可能还无须修养,因为第二年就夫差出动近十万大军挑战齐国了。吴军再次发兵时齐国能选择的拒敌方式有两个:第一,在齐长城与吴军长期对峙,最大程度利用本土作战优势,与吴国拼后勤补给,但吴国通过邗沟运河将后方与前线相连接且有船队运输,而齐国却没有运河,只能靠人力;第二,继续“拒敌于国门之外”,除去后勤补给的因素还有两大因素,一是内乱,二是多年征战后国中早已疲惫不堪。正因为如此才更不能让战争旷日持久的拖下去。所以,齐国依然选择在“国门之外”与吴军决战。但这次夫差学起了阖闾在柏举之战中联合唐国、蔡国做“带路党”,因此,他也联合了鲁国、莒国这样的“同盟国”。通过这样的外交手段,吴军直接越过鲁国的国都曲阜,而曲阜就在泗水南岸,到达这个位置以后再朝北面走就进入了齐国边境。最终,吴齐两军在艾陵遭遇。这个地点位于泰山以南的山脚下,也就是泰安与莱芜交接的地方,属于标准的丘陵地带,这里的地形与吴国本土的丘陵地形相类似。如果联想到吴军有着柏举之战在丘陵地带用步兵击溃楚国战车的先例,这种地形无疑是吴军的“主场”,而对手齐国不仅还停留在战车时代,且民心向背,军心不稳,所以此战注定是齐国惨败。当年的霸主在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缓过劲来,等到再次崛起时已是战国中期的孙膑时代了。

 

《史记会注考证》曰:“齐之伐鲁,本于悼公之怒季姬,而非陈恒;吴之伐齐,本怒悼公之反复,而非子贡。吴齐之战,陈乞犹在,而恒未任事。所记皆非,盖战国说客设为子贡之辞,以自托于孔氏,而太史公信之耳。”苏辙此论指出了两个疑点:第一,齐攻鲁是因为齐悼公恼怒季姬,吴攻齐则是夫差恼怒齐悼公反复无常。第二,艾陵之战时,齐国田氏宗主是陈乞,根本就不是陈恒。“田”“陈”通假,“恒”避讳为“常”,故陈恒在《史记》里被称为田常。为什么苏辙会有这样的认识?这来源于记录春秋历史最翔实可靠的一部史书——《左传》,古今学者往往通过《左传》校正《史记》中春秋史的疏漏。《左传》表明这件事隐约有个幕后黑手,但此人既不是子贡也不是孔子,而是当时齐国田氏宗主田乞。田乞没有“五国各有变”那么神奇,但对日后的“田氏代齐”却走出了最关键的一步。齐景公没有嫡子而非常宠爱孺子(小儿子)荼,去世前托付上卿国夏、高张立孺子荼为国君而把其他公子外放到国都以外的莱地。公子们纷纷寻找外援,其中公子阳生就逃跑到鲁国,还娶了鲁国执政季康子的妹妹季姬。废长立幼一直都是容易引起国家内乱的行为。齐景公在位五十八年,诸公子都树立了自己亲近的势力,田氏宗主田乞亲近的就是公子阳生。这时他一面假意奉承国夏、高张并称诸大夫对国、高不满,一面挑唆诸大夫说国、高想铲除大家。颇有实力的鲍牧(鲍叔牙后人)等大夫被他说服,于是他们一起抢先攻打国、高。国夏、高张猝不及防,战败后与死党晏圉(晏婴后人)、弦施逃亡鲁国。田乞趁机把公子阳生迎接回了齐国。于是田乞邀请众大夫去公宫盟誓,一起拥立公子阳生为国君。鲍牧当时喝得酩酊大醉,被车夫鲍点拉了过去。鲍点问:这事是谁计划的?田乞脸不改色心不跳,一口咬定是鲍牧的主意。鲍牧醉意熏熏,但也知道是怎么回事,于是质问田乞莫非忘记了先君的遗命?旁边公子阳生吓得双腿发抖:哪敢不唯您是从?惟愿不发生动乱!此时鲍牧酒精上脑,也没力气再争辩:谁不是先君的儿子呢?算是接受了阳生。阳生即位就是齐悼公,马上杀死孺子荼。齐悼公上台后张罗着接回鲁国妻子。但这时发生了意外,原来季姬寂寞难耐,与族叔季鲂侯一来二去勾搭上了。季康子怕齐悼公问罪,不敢把妹妹送到齐国。这下齐悼公火了,于是派鲍牧出兵并通知吴王夫差,不拿下鲁国不罢休。鲍牧很快攻下鲁国谨、阐二城。季康子没办法,只能交出妹妹,齐悼公也就是命令鲍牧收兵。鲍牧战胜了鲁国,又有点小心思了。明明自己才是实力最强的大夫,为啥要被田乞抢了头功呢?于是也煽动流亡的群公子来与悼公争位。这事很快传到齐悼公耳里。于是悼公告诉鲍牧,有人举报您,请您带三分之一的财产,去潞地接受调查。如果有此事呢,您带一半财产出国;如果没有,您放心回国好了。鲍牧一听不妙,但思量着还有退路,撕破脸也没有必胜把握,就乖乖上路了。但他走到半路时,齐悼公又下了一道命令,只允许他带两车钱财走。这时鲍牧已无力反抗,只能老老实实走到潞地,途中毫无悬念地被抓起来处死了。这件事一直没有提到田乞参与,但幕后黑手是谁再明白不过。因为齐悼公最信任的靠的就是田乞,所以明显就是田乞利用齐悼公,来铲除最大的政敌鲍牧。齐悼公本人资质平平,估计想不出这么高明的调虎离山之计。齐国本就比鲁国强不少,齐悼公只是为了抢回妻子,居然把吴王夫差请过来了。吴王夫差是什么人物呢?阖闾于公元前506年攻入楚国郢都,夫差于公元前494年攻入越国会稽,吴国打遍江南无敌手。当时正准备向北方发兵,与老牌霸主齐、晋一争高下,所以齐国使者公孟绰向夫差辞谢时夫差断然拒绝了。夫差说:去年寡人听到贵君命令,今年却又改变了。寡人也不知道该听哪个,要不还是寡人亲自去问问吧!公元前485年,夫差联合鲁、邾、郯三国,一起攻打齐国,联军驻扎在鄎地。这时夫差却听到一个消息:齐悼公被杀了!齐悼公被谁杀的?《左传》只说“齐人弑悼公”,《史记齐太公世家》《卫康叔世家》《田敬仲完世家》则说鲍牧(或称鲍子、鲍氏)弑悼公,《晏子春秋》又说田氏杀悼公。看上去,鲍氏与田氏杀悼公都不可靠。鲍牧此时已被杀,有人认为是鲍氏族人;但田乞自己就是齐悼公的心腹,为何要反过来杀死悼公呢?我们看看齐悼公之后齐国的政治格局就知道了。齐悼公去世,子齐简公即位,此时担任执政的是国书、高无丕。国氏、高氏是齐国世代上卿,之前国夏、高张被驱逐出境,但国氏、高氏家族势力还在。齐悼公引来吴王夫差,让国内一片惊恐,于是国氏、高氏趁机反扑,杀死齐悼公,希望夫差能退兵。田乞作为齐悼公的铁杆居然也能安然无事,很有可能是反水投靠了国、高,所以悼公这么容易被弑杀,而鲍氏族人有可能也参与了政变。所以《左传》笼统称为“齐人弑悼公”。当然,夫差与齐悼公无冤无仇,只是想找个理由搞事而已,所以悼公被杀后夫差声称要为齐悼公报仇。夫差出动一支军队走海路袭击,但登陆后被齐军打败。次年,夫差联合鲁国一起进攻齐国攻下嬴、博二地,直至与齐军主力在艾陵遭遇。夫差在这里打服了齐国,又为悼公报了仇,所以满意地鸣金了收兵。艾陵之战对齐国最大的影响就是世代上卿国氏、高氏在此战中彻底残废,而田乞也派了弟弟田书、族人田豹等参战,田书战死、田豹逃回而弃车保帅。艾陵之战后田乞才去世,此前已利用鲍牧杀孺子荼、利用悼公杀鲍牧、利用国高杀悼公、利用夫差杀国高,借力打力,环环相扣,连环计用得出神入化。如果要评选春秋时期的第一阴谋家,田乞当也不遑多让。田乞去世后,子田常即位,此时齐国再无大家族能与田氏抗衡,田常杀死齐简公与执政监止后齐国君臣终于就被牢牢攥在田氏手中了。

 

当然,田氏窃取姜氏江山的过程持续了长达三百多年,并非一代人所为。根据《史记·陈杞世家》的记载,“陈”与“田”是一个意思,都出自妫姓,是“尧舜禹”之中的舜帝的后人:“陈胡公满者,虞帝舜之后也”。“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夏后之时,或失或续。至于周武王克殷纣,得妫满,封之于陈,以奉帝舜祀,是为胡公”。田氏不是周人,陈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不严格遵守周礼,宗法传统也比较薄弱,保留了许多诸如兄终弟及之类的原始氏族社会的遗存。有可能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春秋时期的各诸侯国中,陈国是比较乱的国家,史书上关于陈国兄弟子侄争夺君位继承权的记载,简直是不绝于书。《战国策·齐策五》也有记载:“昔者莱、莒好谋,陈、蔡好诈。”

 

第一阶段:春秋齐桓公时期陈国发生了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内乱,篡夺姜齐的田氏嫡祖田完为了躲避战乱而带领宗亲逃到了齐国寻求庇护;第二阶段:田氏家族长时间担任齐国工正一职垄断齐国的工商业,田无宇籍此将田氏家族发展为齐国的第一工商业家族;第三阶段:田无宇死后田氏经历了齐景公、悼公、简公三代国君,经过反复斗争初步独揽齐国实权。田氏一家独大后,齐简公蓄意重用家臣出身的阚止并借阚止之手扶植有公室血统的高氏、国氏、鲍氏、晏氏等家族的残余势力,目的就是要抑制越来越强盛的田氏。面对这种被动不利的局面,田氏通过对外战争剪除政敌,尤其是艾陵之战。此战中齐军以逸待劳而吴军劳师远征,战局本来是对齐军有利的。但当时齐军人心不齐,所以齐军在大战之前军上上下下都弥漫着此战必败的情绪,形势对齐军非常不利。高氏、鲍氏、晏氏的族人相互商议后有了跟吴国私下讲和的想法,田乞为了防止齐军跟吴军讲和而在战前令其弟田书在军中鼓舞士气,鼓动齐军不胜不归。齐军被田氏这么一通鼓舞,全军上下弥漫着一种必不生还的悲壮气氛。齐军在战场上拼命厮杀而死伤异常惨重,而吴军采用预备队制度把军队一分为四分别与齐军厮杀,最终把齐军打得大败。此战之后,齐国公室贵族与田氏的其他政敌死于战事者甚多,田乞于此战达到了他借战争削弱政敌的预期目的,田氏家族被动不利的局面因而有很大的改观(像这样的小人行为,田家干过不止一次)。但田氏掌握的军队也是参加了战争,齐军战败,田氏也损失很惨。所以此战后田氏再次把目光转移到民众身上,笼络齐国老百姓支持他们。另一方面,田氏族人田豹为了获取了阚止的信任,就故意跟田乞闹掰,以间谍的身份打入阚止集团的内部。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年),田乞病死,阚止打算趁田氏集团改换领导班子之际,消灭田氏。但阚止把消息告诉了间谍田豹,田氏族长田常得知消息后先下手为强,把阚止杀死在郭门之下。随着阚止的死,齐简公成了孤家寡人。田氏派军攻入王宫,抓住并当场处死了打算出逃的齐简公。随后,田常拥立简公之弟骜为君主,是为齐平公。此后数年间,身任齐国唯一国相的田常为巩固业已取得的政权,继续推行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改革,修功行赏,亲于百姓,赢得了更多民众的支持。与此同时,田常也更重视直接动用专政机器,无情打击政敌,把齐国的大权全部收归了田氏,齐国从此也就真正变成了田氏的天下。独揽大权并不意味着田氏家族就可取代姜氏家族,因为历代权臣多了去了,也没见几个人能篡位的。为了彻底篡权,田氏的掌门人田常想到了一个非常“绝”的办法。他先是扩大封地,分封给田氏宗族,使得大半个齐国都变成了田家的私产。田氏不惜靠“戴绿帽子”将“儿子”们各据一地,直至把齐国的领土瓜分完了。田常的儿子田盘做齐宣公的宰相时齐国基本成了田家的私产,姜氏完全沦为了一个空桶子王族。最后,田盘的曾孙辈田与向周天子请封,晋升为诸侯,田氏杀掉姜氏,过程近三百年的田氏代齐落幕。

 

对以上内容略加整理就不难发现田氏代齐的策略主要有四招:第一,怂恿齐国姜氏内斗与对外作战,田氏再从中做梗,使姜氏公族身败名裂。第二,田氏接过姜氏公族权力后,安插自家亲信,只剩下田氏与君主两个势力。第三,抓住机会,动员朝中自家势力,消灭齐王的宠臣。夺得大权后,废掉齐王,再扶植傀儡君王,败坏君王名声,然后再借故再废除君主。第四,模仿伊尹“翦商羽翼”之策,罗织各种罪名(尤其是借助民意)屠杀姜氏族人后再鸠占鹊巢。

 

艾陵之战后吴国为什么不一举消灭齐国?第一,吴王夫差发动艾陵之战主要是为了争霸,而不是为了吞并齐国。当然,这也是春秋时期的特点。彼时,各个大国之间的较量,主要是为了迫使对方臣服,并不一定要消灭对方。但到了战国时期,战国七雄之间的激烈较量,都是为了兼并土地乃至于消灭对方。因此,战国时期数十万人规模的战役是比较常见的,甚至还有长平之战这样规模达到百万人的战役。受到齐桓公、晋文公等春秋霸主的影响,吴王夫差希望通过重创齐国,以此增强自己对中原诸侯国的威慑力。比如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就来到中原之地,从而与晋国争霸中原霸主的宝座。第二,春秋时期众多弱小的诸侯国相继被消灭,比如晋国、楚国就吞并了周边的众多小国,从而成为春秋时期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但若要消灭一个大国,除了自身要有相对应的实力,还要考虑到周王室与其他大国的态度。对吴国来说是姬姓诸侯国,亦即与周王室是同宗同源的关系。但因为地处偏远之地,又僭越称王,吴国与周王室之间的关系,不一定有齐国与周王室之间亲近,毕竟齐国的祖先姜子牙,本身就是西周的开国攻城。在此基础上,吴国想消灭齐国,自然不会获得周王室的支持。至于晋国、秦国、楚国等大国,也不愿看到齐国被消灭的结果,因为迅速崛起的吴国,自然是一个重要威胁,甚至会打破中原之地的平衡。吴国在柏举之战中,攻占了楚国都城,秦国不愿坐视吴国势力继续扩张,所以派出大军支援楚国。同理,吴国如果继续攻打齐国或许也会遭到周边大国的干涉。第三,齐国在艾陵之战中损失了近十万大军,但齐国作为春秋时期的传统强国还有继续抵抗的实力。春秋初期齐桓公靠山海鱼盐之利率先称霸,齐桓公去世后因为内乱等问题没能维持霸主的宝座,但齐国的底蕴还能能避免自己被吴国迅速消灭,“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在此背景下,如果吴王夫差把主力长期留在齐国战场,无论楚国还是越国都有可能对吴国趁机发难。春秋后期吴国与楚国之间长期交战,双方之间矛盾很深。如果有机会能削弱吴国,楚国自然不会错失这一机会。同样的道理,越国与吴国之间,也是长期交战。比如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之后“卧薪尝胆”,所以艾陵之战后吴王夫差必须及时收手,否则吴国很有可能在齐国灭亡之前就被越国、楚国联手消灭了。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等诸侯国会盟。越兵乘机与吴兵交战,越王勾践俘获吴国太子友。吴人向夫差报告失败的消息,夫差害怕有人泄露消息,让会盟的诸侯得知,于是怒斩七人于帐前。七月辛丑,夫差与晋定公争夺盟主之位。夫差盟会已毕,与晋定公分别,想伐宋国。伯嚭说:“您能打败宋国,但您不能留下来占有它。”于是领兵归国。吴国没有了太子,国内空虚,夫差在外很久,士卒疲惫,于是就派使者带上厚礼与越国媾和。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因为连年兴师动众,吴国的国力已达到极限,这促使其不仅无法消灭齐国,甚至连自保都比较困难了。公元前476年,勾践再次攻打吴。公元前475年,越兵围困吴国。公元前473年,越国消灭吴国……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进而还要看什么样的黄雀能通过实战在实力与定力上脱颖而出。周赧王时期狼烟四起,秦国、齐国两强博弈将当时所有的诸侯国卷了进去。大家都为了自己的生存而奋斗着,第一个登场的是宋康王,宋国称霸中原梦断于宋襄公指挥的泓水之战。此战中就兵力对比来看,宋军处于相对的劣势,但如果宋军能凭恃占有泓水之险这一先机之利而采用“半渡而击”灵活巧妙的战法先发制人,以少击众打败楚军也不是不可能的。宋国臣僚中也不是人人像宋襄公这般迂腐的,比如公孙固关于乘楚军半渡泓水而击的方略与乘楚军“济而未成列而击”的建议就体现了“兵者,诡道”、“攻其无备”的进步作战思想。后来孙子就把“客绝水而来,勿迎之于水内,令半济而击之”定为“处水上之军”的重要原则之一,柏举之战中夫概清发水半渡击大败楚军就是典型的例子。毛泽东讽刺曾宋襄公“蠢猪式的仁义”既不注重实力建设又缺乏必要的指挥才能,最终覆军伤股而为天下笑,对号入座于当今核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也不过时。第二个登场的是对宋国垂涎许久的齐国,而当时天下最有实力的是秦国与齐国。秦王为了讨好齐国而自称西帝,把东帝的称号送给齐湣王以联手伐赵。齐湣王从燕国来的苏代对秦王致东帝的称号于自己一起伐赵的意见,苏代的看法是“愿王受之而勿称也。秦称之,天下安之,王乃称之,无后也。秦称之,天下恶之,王因勿称,以收天下,此大资也。且伐赵孰与伐桀宋利?今王不如释帝以收天下之望,发兵以伐桀宋,宋举则楚、赵、梁、卫皆惧矣。是我以名尊秦而令天下憎之,所谓以卑为尊也。”苏代明确表示,称帝号没有什么意义,只招来天下人的厌恶,而伐赵远不如伐宋来得实际。齐湣王欣然的接受了苏代的建议,称了两天帝号被取消了,此后齐国暗做灭宋的准备。齐国首先与赵国合纵。周赧王二十八年,齐、赵、韩、魏楚五国攻秦,迫使秦国废帝号,归还一部分侵占的土地。但齐国第二年就灭了宋国:齐湣王与魏、楚伐宋,杀王偃,遂灭宋而三分其地。倒行逆施的宋康王,齐湣王起兵来讨伐时“民散,城不守。”只得“奔魏,死于温。”一心想成就霸业,不自量力的宋康王,最终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第三个登场的国家,一直想灭亡齐国的燕国。齐湣王灭宋之后并没有停止他的攻伐,夺取楚国的淮北之地后又夺取了魏国所占的宋地。这时齐国的势力达到了顶点: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诸侯恐惧。齐湣王与他的齐国并没有意识到,随着他们的势力的扩大,大祸临头在所难免。这场灾难的始作俑者就是他们北方的邻国燕国。燕国与齐国有着不共戴天的仇恨。燕王哙在位期间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出兵杀了燕王哙与子之,齐军在燕国残暴横行而遭到燕国人民的反抗,直至被迫撤军。燕昭王继位后励精图治,招贤纳士以报仇雪耻为己任。史书记载:乐毅自魏往,邹衍自齐往,剧辛自赵往,士争趋燕。燕王吊死问孤,与百姓同甘苦。经过长年的经营,最后燕国“殷富,士卒乐轶轻战,”具备了进攻齐国的能力。但齐国与燕国两国的国力相差太大,燕国想打败齐国还是困难重重。这时苏代向燕昭王献上了一条计策:“齐虽强国也,西劳于宋,南罢于楚,则齐军可败,而河间可取。”他认为,将欲取之,必固予之。要拿宋国为诱饵,先使齐国攻打宋国与楚国,让它在战争中被削弱并四处树敌,这样就有可能击破齐国,所以才有了上面苏代使齐的一幕。齐国果然经不住诱惑,吞下了宋国这块诱饵,同时也立刻成了天下诸侯国的众矢之的。燕国趁机在外交上展开攻势,合纵攻齐。宋国的定陶是中原最繁华的商业城市,秦国的掌权者魏冉一直想把它据为自己的封邑。因此立刻同意了燕国的建议。楚国、魏国刚被齐国打败,仇恨未消而一拍即合。至于韩赵畏惧齐国的威胁,也欣然同意加入纵约。周赧王三十一年伐齐的五国联军正式组成,燕国以乐毅为上将军起全国之兵汇同秦、赵、韩、魏的军队进攻齐国。济西一战,齐军大败。除了韩军回国,魏军占领宋地,赵军占领河间,楚军以救援为名占领了淮北之地,秦军占领了定陶。乐毅指挥燕军攻占了大部分齐国的土地,只剩下莒与即墨未下。齐湣王被迫逃亡到楚军中,但被楚将淖齿所杀。齐国陷入亡国的灭顶之灾。乐毅最后采取了错误的攻心战术,所以没能打下最后两座顽抗的齐国城池。燕昭王一死,燕惠王继位。乐毅因为与燕惠王素有矛盾,中了齐国的反间计而被迫逃亡。这使得齐国将领田单抓住机会,他先是施展了各种计谋,激起齐军斗志,麻痹对手。最后用火牛计打败了继任的燕军统帅骑劫。在齐国人民的共同反抗下,燕军被赶走了。在这段历史中,各种各样的谋略层出不穷。在这场大博弈里,到底谁是最后的赢家?不是灭亡了的宋国,不自量力的宋康王企图以自己不足的实力去称霸战国。最后落得个身死国灭的下场。更不是险些被亡国的齐国,目光短浅而只依仗自己的军事实力横行霸道的齐国,在全天下的联军讨伐下国土几乎全部被占领,田单复国也难逃元气大伤。也不是国力远不及齐国的燕国,但燕昭王用奇计打败了齐国。即便如此,燕国依然没有吞并齐国的能力。燕军最后徒劳无功,被齐国军民赶出了齐国,落得个两败俱伤。第四,也不是韩国。它只是出兵凑了凑热闹,济西一仗后,它的军队就回国了。除了解除了齐国的威胁外,一无所获。第五,似乎楚国、赵国与魏国的收获不小。楚国夺回了淮北之地,赵国得到河间之地,而魏国夺回了宋国的领土,二者都在实利上得到了收获。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我们就会发现,这场席卷全中国的大博弈,最大的获益者是秦国。秦国夺取了原来宋国的定陶,这个中原最繁华的大商业城市在实际利益上获得了丰厚的回报。秦国在整个战略上完胜其他诸侯而奠定了统一天下的基础。战国后期秦、楚与齐三国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国家,秦国要统一天下就必须首先摧毁齐与楚的势力。这是秦国一直追求的目标。秦国通过谋略与军事攻伐,先拆散齐楚同盟,然后三次伐楚,把楚国打得一败涂地。楚国最后被迫迁都,成为一个大而不强的国家,失去了与秦国争夺天下的能力。这时秦国又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对三晋反复蚕食。面对秦国的侵略,连纵抗秦的方案出台了。纵横家苏秦的设想是:以三晋与楚国为阻挡秦国进攻的前哨,以燕齐为几个国家的后援。在这里,强大的齐国是合纵成功的关键,因为秦国与齐国位于中国东西两端,秦国无法对齐国直接用兵,而越过中间地带的几个国家攻打齐国又会腹背受敌。如果秦国对当面的三晋与楚国用兵,强大的齐国就成了几个国家的救星。秦国是无法与包括齐国在内的关东六国抗衡的。这就是秦国面临的战略难题。燕国伐齐正中秦国的下怀,秦国迅速合纵攻齐并主动担任盟主,派蒙武越过韩魏攻占齐国九城后又派尉斯离率领三万秦军参加联军参加伐齐,济西一战全歼齐军主力。秦军再夺定陶后齐国彻底退出争夺天下的角逐,以自保为国策而丝毫不参与国外纷争,直到其他国家全部灭亡后不得不以城下之盟投降了秦国。此次摧破齐国打断关东合纵的支柱,秦国只是利用其他几个国家的力量而没有动用自己的主力。关东六国的这一场自相残杀,使得秦国渔翁得利。就算是魏楚赵这样的得利者,所得利益远比不上它们在战略上的损失。因此,秦国在这场博弈后对中原的进攻愈演愈烈而关东各国抵抗乏力。到了长平之战后,天下皆弱,唯秦独强的格局就更加明显了。后来关东各国几经挣扎,最后还是南逃被秦国灭亡的命运,直至秦国统一天下。

 

长期关注中国特色互联网军迷群体之后不得不说,连艾跃进这一级别的军迷爱豆也将日本列为中国未来的首要打击目标,其中基于“百年国耻”的感情色彩不难理解但又毕竟不可理喻于当今核大国之间的代理人战争。比如美国海军蓄谋已久的“咽喉战术”就是要让日本控制“第一岛链”的咽喉要道堵住中国海军,伺机对其发动毁灭性伏击战,日本充当急先锋或敢死队的身份,先打击中国潜艇,美国这边后手收割,实际上就是日本人做炮灰,美国则能上演“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战术坐收渔翁之利。现在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台湾问题,如果中国不得不武力统一台湾则海战在所难免,而日本无疑是美国籍此策划代理人战争的最得力的一枚棋子。美国这个战术想的挺好,让日本人先消耗中国军力与火力,自己再入场轻松打赢战争,估计美国人想起来都得美滋滋。新美国安全中心的高级研究员汤姆·舒加特也提出了看法,认为中国大部分潜艇基地所在的水域环境为近海,这样在机动性方面有可能较差,而且从近海到公海要穿越他们所谓的“咽喉地道”。他的作战思路是:日本在台海的潜艇有地理优势,一出海就是深水,隐蔽性高而不易被发现,解放军的潜艇在近海容易被发现,日军堵住中国潜艇的通路打伏击战有很大的胜算。日本与台海在近距离截住解放军的潜艇拖延时间,美国的核潜艇负责监视与收取情报。美国也认为这是日本海军方面所做的重大贡献,在日本西南诸岛这样重要的咽喉要道部署潜艇就能让美国与日本安排好伏击战。同时,日本方面有P-3C海上巡逻机加上反舰巡航导弹,另外一点就是,日本的柴电潜艇非常安静,非常适合近距离埋伏作战。日本能拖住中国海军为美国海军争取时间,有了日本的炮灰角色,美国就能腾出很多的军事力量来收割战场。在前面的冲突中,日本与中国是正面对抗,美国则是根据战况决定入场。美军一向认为自己的核潜艇性能强,在近海发挥不了太大作用,在大洋深处则有更多的发挥空间,像近海这种小场面完全可交给日本小弟解决,或像其他小国那样充当伏击手,比如韩国、澳大利亚。美国认为自己有世界上最强的海军而用不着战略同盟,该要的是战争替死鬼罢了,让其它小弟国家吸引火力攻击,好为自己强化优势。姑且不论日本会不会被忽悠或其它小国会不会得罪中国,中国一直有全世界最全的战术总结,早在我国古代经常打仗就涌现了很多优秀的军事家与军事作品,尤其是《孙子兵法》这样优秀的战术书籍。从近代毛主席就号称战争之神,抗日战争与内战,朝鲜战争的战术,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典型例子,美国在中国面前玩战术确实太嫩了。美国所谓的“浅水潜艇容易被发现”,我国军事专家并不赞同,觉得浅水区域水声环境复杂,浅水反潜受到地理水文环境的影响很大,而且美国潜艇更不利于浅水作战。其实美国他们埋伏我们,我们也可先发制人,埋伏美国与日本潜艇,出其不意,打他们个措手不及。其实,美国实际上先是把日本夸赞了一番,夸日本的地理优势多么好,出海就是深海,然后夸赞日本防御强,再说日本的柴电潜艇多么安静与中国这边的缺点,让日本觉得打得过中国,这个招数算不上高明,也是美国人的惯用伎俩罢了,关键是日本会不会给美国卖命,比如亲美的岸田文雄上台后何以民调一路走低……

 

真正的战略定力无疑是要在“韬光养晦”的前提下“有所作为”的,比如未雨绸缪于代理人战争,历史上的朝鲜、古巴都该“前事不忘”吧!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国策建言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友情链接
  • 人民网
  • 央视网
  • 新华网
  • 求是
  • 中国军网
  • 中国经济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中国科技网
  • 中国共产党历史和文献网
  • 红色文化网
  • 观察者网
  • 参考消息
  • 环球网
  • 毛泽东思想旗帜网
  • 红旗文稿
  • 红歌会
  • 红旗网
  • 乌有之乡
  • 橘子洲头
  • 四月网
  • 新法家
  • 中红网
  • 激流网
  • 宣讲家网
  • 中共党史网
  • 国史网
  • 全国党建网
  • 中国集体经济网
  •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
  • 西北革命历史网
  • 烽火HOME
  •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 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