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摘自《天下为公: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一书。该书是畅销60万册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姊妹篇,由鄢一龙(清华大学)、白钢(复旦大学)、吕德文(武汉大学)、刘晨光(中央党校)、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尹伊文(世界银行)六位学者所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出版。该书以学术的方式谈政治,从世界视野回应了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探讨了中国如何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的高质量发展。
一、群众路线是重建政治性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处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正因如此,党自身的建设极为重要。而党的建设,最根本的无疑是保持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本色。不过,对于党的“政治性”,需要有恰切的理解。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表面看起来很“讲政治”,实质却不一定具有“政治性”;有些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表面看起来没有“讲政治”,实质上也不一定没有“政治性”。
什么是政治性呢?简单讲,就是源于无产阶级政党本质的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其中的关键在于,决不能离开人民性而只谈党性。要真正理解和落实中国共产党所说的人民民主,就必须与群众路线联系起来。实际上,党的群众路线正是连接和统一党性和人民性的关键,是协调处理好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关系的关键,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政治性的根本要求。
中国共产党是要以实践为师、以群众为师的,实践和群众既是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源泉,更是检验党作为一个学习—创新型的先进性团体是否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标准。只有在深入实践、联系群众的基础之上,党才可能以先锋队的身份去领导群众、教育群众、塑造群众、提升群众,使群众不断达到社会主义事业所需要的素质、觉悟和水准。
如果对“政治性”没有很好地理解,特别是看不到“政治性”“人民性”“先进性”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过度的“政治化”很可能走向歧路,陷入民粹主义或专制主义的陷阱。而群众路线之所以能够成为党保持政治性的根本要求,是因为只有真走群众路线,才可能避免两种极端:要么把群众看作抽象完美的道德集合体,要么把党视为高高在上的全知全能者。
党保持政治性,核心就在于通过群众路线使党成为建立在人民群众基础之上的“有机政党”。而在党的“政治性”经过长期的资本力量和实利主义冲刷,可能出现“去政治化”乃至“非政治化”的情况下,党要重建政治性,核心同样在于恢复群众路线的政治视野,深入群众,重建党和群众的内在有机关系,亦即“血肉联系”。实际上,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也是意在重建党的政治性,这在根本上要求群众路线运行起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通过实行群众路线保持政治性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与人民性和先进性的统一多有赖于此。这是理解中国共产党以政治和文化的力量领导建设新国家新社会这一执政逻辑的关键,也是理解为何以及如何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关键。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公报指出:我们党来自人民,失去人民拥护和支持,党就会失去根基。必须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作为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的根本要求。为了回应这一根本要求,真正的难题就在于如何切实建立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并把它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中的长效机制。
需要强调的是,群众路线一方面不同于中国传统的“亲民”路线,另一方面也不同于西方理论所谓的“政治参与”。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在一篇题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的文章中,看到了“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内核”。但为了把“儒家文化”而非马克思主义政党说成中国共产党的“内核”,他竟然又说儒家哲学的核心就是“人民”。同时,他从一种静态的理想形态出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逻辑或方法论“就是要在政治、经济和人民三者之间实现均衡”。然而,郑永年教授的解释,包括对极左、极右的说法,似乎并不符合中国共产党自身的逻辑。因为概念本身所具有的这种含混性,中国共产党更有必要通过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来回答何种“政治”以及谁是“人民”等问题了。
二、以组织力带动教化力
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拿出前所未有的反腐惩恶力度,已经证明了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正心诚意和坚强决心。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专门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开启了中国共产党党建的新征程。十九大报告把党的建设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提出了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在关于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论述中,报告强调,“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我们认为,在现有情况下,“以组织力带动教化力”就是一个同时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党建新思路。
首先,党建的核心目标是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而组织力是执政能力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以组织严密和纪律严明著称。在新时期新条件下,尤其在市场经济冲击下,党的基层组织形态发生重大变化,管党治党显得“宽松软”,组织建设也不够得力。一些地方和部门的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甚至严重缺位,不断涌现的新社会组织和新城乡社区也存在真空地带。有的党员入党,实用动机很强,或者就是跟风,而一些党组织吸收党员也不加拣择、泥沙俱存。面对这些情况,中国共产党本能的危机感和忧患感,使其意识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并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出建立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些行动已取得显著成效。
其次,真正提升组织力,应该通过制度建设来管党治党,使组织力常态化、稳固化。
王岐山同志曾提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三步目标,制度建设力求超越“不敢腐”的底线,向着“不能腐”前进。《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要求强化党内权力监督制约,即是为此。习近平同志推荐毛泽东同志的《党委会的工作方法》一文,针对的就是现实中确实存在的连党委会都不知道该怎么开的情况。党内政治生活出现庸俗化、随意化、无聊化,有的甚至到了轻浮化、儿戏化的地步,非但不能加强党的组织力,反而削弱了党的力量、败坏了党的形象。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就是要通过组织制度来硬性规定,必须开展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党的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些危机关头,党往往也是诉诸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增强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组织力,才顺利渡过危机。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民主集中制、严明党的纪律……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总结,关键就在于通过制度化的手段有效实行起来。
最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应以组织力带动教化力,真正发挥思想建党和政治建党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特质和优势都在于自身是一个有信仰、有理念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个永远“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政党。党的能力之强,不仅在于组织的数量,更在于组织的质量。列宁曾告诫过,“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党组织的质量应该体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觉悟、品德修养、精神境界上。
进而言之,党的能力之强,不仅在于组织力,更在于教化力。
首先是对党员干部的教化力。许多实地调研告诉我们,党组织有了覆盖只是第一步,能不能真正发挥党组织的作用仍是问题。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本身就是对广大党员干部的训练与教育。理想信念不是心灵鸡汤,更不是精神鸦片,强化理想信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书面上,还要有具体实在的组织制度抓手。
其次,教化力也要对人民群众起作用。这不是说直接向人民群众提什么高标准严要求,而是要由党员干部以身作则,尤其是由领导干部以上率下,通过人格力量形成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六中全会显示,中国共产党有决心、有勇气、有魄力,从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中央政治局、中央委员会做起,从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做起,从高级干部做起,重整党规党纪,凝聚党心党魂。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昆仑策研究院】作为综合性战略研究和咨询服务机构,遵循国家宪法和法律,秉持对国家、对社会、对客户负责,讲真话、讲实话的信条,追崇研究价值的客观性、公正性,旨在聚贤才、集民智、析实情、献明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欢迎您积极参与和投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 社会调查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