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国策建言 > 治理建言 > 阅读信息
夏朝之音:3+X高考模式中的3为何40年不改?何时改革成3-2+1(2)+X的模式
点击:  作者:夏朝之音    来源:夏朝之音  发布时间:2017-06-12 12:20:18

 

 

 

      为期三天的高考结束了,对于高考改革和考试模式的各种褒贬却不会结束。

今年又是恢复高考40周年,是很值得纪念的,因为很多人通过高考实现的自己梦想,当然国家通过高考也选拔出更多的优秀人才。但与此同时,对中国教育制度和高考制度的批评也从没有停止过。

高考制度,实际是由高校入学考试制度和高校招生制度组合而成,一个硬币的两个方面。狭义的高考制度单指考试制度。今天我既不谈中国的教育制度,也不谈高校招生制度,就谈谈考试制度,即狭义的高考制度(下同)

由于高考制度一直受到各种批评,所以高考制度自恢复以来,对其改革和探索、试验从来没有停止过,但到现在也没有摸索出一套完善的、科学、广受认可的考试制度来。

我们曾经用各种各样的冠冕堂皇的理由,进行多次高考制度的改革,比如从全国一张考卷改到各省自行或单独命题,这个改革理由就是确保教育公平,改变“一张考卷考所有人”的刻板、单一的考试方式,促进考试和选拔方式的多样化、多轨化、弹性化。

但是,这样的改革却造成了高考史上最大的教育不公平,改革的效果和目的完全背道而驰,长期以来一直被人们所诟病。虽然近些年来有所改进,单独命题的省份比过去有所减少,但到今天,除了改革试点的浙江上海可以理解之外,在恢复高考40年后的2017年,依然没有实现“全国一张考卷”这样最公平合理的高考制度。可见我们有多少打着改革的旗号,把原本好的东西给改掉了,不得不让人怀疑这样改革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再比如考试科目的改革,从一开始简单的文理分科(语数外为文理科均必考的科目),到3+X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是必考科目, X为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学生可以选择一科或多科考试,形成了“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3+大综合+1、“3+大综合”、“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1、“31”等多种方案),到今年在上海、浙江改革试点的3+3新模式,可以说考试科目的设置出现前所未有的多样化景象。

应该说,关于高考考试科目和模式的改革,相对于各省分别命题来说,在改革性质上有本质的不同,这些改革都是很好的真正的改革,至少是很好的改革探索,无论是3+X还是3+3,都有积极性和进步性,更值得肯定,因为这些方面的改革完全不影响当初改革“全国一张卷”目的--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但是不管是3+X模式还是3+3的新模式,这个3”即语、数、外三科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却四十年未曾改革过。

不管是全国一张考卷的年代,还是各省分别命题的战国时代,也不管各省或者全国经历了多少轮的高考考试科目设置的改革,这个“3”中的语、数、外三科作为必考科目的地位却是40年来雷打不动、一成不变。

时至今日,虽然不少人对考试模式和科目设置有各种各样的质疑,但却没有对这三科设定为必考科目提出过质疑,且至今也没有丝毫的迹象表明高考会在这个“3”上进行改革,或者探索改革,哪怕是全国高考改革试点的浙江和上海,也没有这个意思透出,改来改去全是在X上进行排列组合。

那么,选择语、数、外这三科作为高考必考科目,有什么科学依据吗?

我上网遍搜网络,也没有搜到任何关于为什么语数外这三科作为必考科目的说明,无论是官方说明还是民间解释,一概没有找到。

大概是时间久了,大家就习惯成自然,不需要问为什么,认为将语数外作为必考科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用脚指头想想就能明白的事。

但是,为什么这是天经地义呢?我用大脑想了很久都想不出来这是为什么。

世间有什么是天经地义的事吗?也许有,但高考中语数外三门均为必考科目显然不在其中。

今天,我就冒昧来浅析一下这三门课程究竟有没有必要全部设定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吧:

1、必考科目:语文---十分必要

作为中国人,语文作为必考科目,这可以说是天经地义的,也是唯一用脚指头就能想明白的道理。语文对我们之重要,本是不言而喻的。即便以后从事科学研究等理工科方面的工作,也必须学好语文,用好语文。因为你写科学论文、汇报科研成果,都必须用书面文字的形式,而这也正是语文水平的体现。至于其它普通工作,更是如此,什么工作计划、总结、汇报、商业计划书,项目计划,目标规划,会议纪要,乃至个人或者企业银行贷款申请书和各种各样的情况说明,等等,无不要有良好的语文水平做支撑,很难想像表述不清,词不达意、主体不明、杂乱无章等这样的文字东西,能给你的工作带来很大的便利或者成绩。

所以,语文是所有科目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础的科目之一,对今后的个人的人生事业的发展也是影响巨大的,这是毋庸置疑的。

作为中国人,汉语作为我们的母语,我们更应该学好它、用好它,所以,无论从那个意义上说,将之定为必考科目,完全正确,天经地义,将之定位必考科目,也更能凸显起重要意义和与其基础学科的地位相适应。

2必考科目:数学-- 毫无必要

到现在我也不明白,将数学列为高考必考科目,其合理性、必要性、科学性究竟何在?

如果说数学是很多理工学科的基础,学不好数学的话,那些学科也学不好,那么很简单,直接将之归入理工科选考科目不就可以了!何必让不喜欢理工科和科学研究的学生也去花费巨大的时间来补数学这个短板呢?人不是万能的,绝大多数人也不能是全才、通才,所以,补短板不如发挥长处,这是普遍真理呀,人尽其才更在于扬长避短嘛。

如果说数学能力是每个人应具备的基本应用能力之一,我不否认,但还要看这个数学能力基本到何种程度,如果仅仅限于日常生活中的数学应用的话,那么小学数学知识就可以应付,稍微再复杂一点的,初中数学知识就绰绰有余了。

数学如果作为基本学科知识的普及和个人基本运算能力的掌握,则将之定为中考必考科目完全正确,何必要用于高考呢?高考毕竟是专业性更强,针对性更强的大学入门考试,如果我入的这个门,无需数学知识,那何必非要去考呢?据说清华北大的很多大师当初的数学成绩分数都是个位数上,按照今天的标准,毫无疑问是入学无门的,但事实上并没有妨碍他们成为大师。

我想请问各位从事非数理等科学研究工作的朋友们,高中学习的那些数学知识,如函数,立体几何、方程式等,平常工作中有几个可以用到?特别是对文科生来说,更是基本绝缘,就算和数字天天打交道的一般出纳或者会计工作,用到的数学知识也不过小学阶段的加减乘除,其它会计知识基本与数学本身无关。

所以,将数学列为高考必考科目完全是思维定势的惯性思维作怪,非常的无厘头,至少在恢复高考四十年后的今天,完全没有必要,看不出有何科学性和合理性。

3必考科目:英语--更无必要

应该说将英语作为必考科目,曾经是非常必要的。在当时国门初开,外语人才奇缺的那个年代,将之定为必考科目,确有普及英语教育的作用,所以非常有必要。

但是现在,将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科以普及和选拔更多的外语人才的历史任务应该说已经完成了,现在完全没有必要再将之作为必考项目了。

外语作为一门语言工具,90%以上的人在日常工作中根本用不到。至于自己有志于外语学习,完全可以作为选考科来学习和加强,对于今后工作中会用到外语,也完全可以通过再自学和补习的方式提高,完全没有必让90%不需要使用外语的人,去为那10%需要外语的人而痛苦且被绑架。

近年来,北京市降低高考外语分值,提高语文分值的做法,应该说是非常积极可取的,是很大的进步。但是仅仅是降低分值,是远远不够的。

原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创始人俞敏洪谈及高考英语改革时,认为英语学习确实不必均等化。俞敏洪坦言,“英语本身并不需要让每个人都学得那么难,也不需要让每个人都花那么多的时间。当后来孩子们有机会觉得英语很重要的时候,他们还是来得及补的。”他回忆称,自己学英语的时候已经16岁,“到18岁已经考到北京大学,所以还是能够追上的。高考英语分数的下调和英语难度的降低,从整体上来说是合理的。”

 

 

而现在正式的英语学习是从小学3年级开始的,这本身学习的太早了,非常不合理,典型的拔苗助长,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表现。试想连汉语语法都没掌握、学好的小学生,还天天学习英语,为英语语法而费脑筋,特别是对学英语还没有正确认识和真实兴趣的学生来说,是多么大的痛苦和负担。

我们不能因为个别人从小喜欢学英语学习,很小就能说流利的英语,就要求所有的学生都去这样做,这本身就非常不合理不科学的。其片面强调英语提前学习的结果往往是语文、英语都没学好。等到了中学,本来是刚开始明白一些道理,知道该学什么,兴趣是什么,也想学好英语,但是因为各个小学教学水平和要求不同,学生英语水平也不一样,对于初一就有大量的生词、句型和复杂的语法知识等内容的课程,基础稍微差点的学生马上应付不过来,很容易导致英语学习的兴趣减退,要么越来越差,要么为了补习英语而花费大量的时间,甚至金钱(上补习班),效果也未必明显。这让本应快乐学习,重点形成或塑造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黄金阶段,用来疲于应付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的英语课程的枯燥痛苦学习之中,进而疏忽了在最佳的黄金时期对三观的正确引导和确立

事实上,现在社会上的中小学的英语补习班和成人英语(外语)补习班都是遍地开花,但各位哪里见到有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培训班?有的只是心理咨询辅导中心或者治疗心理疾病的机构,而走进这些机构的人绝对不是外语或者数理化没学好导致的,一定是理想、信念、价值观、人际关系等方面出现了问题。

所以,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外语学习真的只是为了应付高考了,如果毕业后长期不用,高考考的分数再高,外语知识也必将荒废,实际应用能力也会慢慢丧失殆尽。反之,即便高考分数很低,但因工作需要而经常使用,加之个人努力,外语水平也会提高的。

而以上这些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高考这个无形的指挥棒的指引,特别是将英语定位高考的必考科目上,从而出现了英语学习从娃娃抓起、重学习轻人格培养这样拔苗助长的不正常现象。

与将英语从高考必考科中删除相对应的,就是英语学习从小学课程中走开,回到过去初中开始学习英语的模式。

我曾对一些年轻刚入职场的大学生朋友们说,请不要说你不是英语专业的,英语不好,所以写不好函电,请先用中文写好,我来给你翻译。显然,这些基本函电写不好的人,95%的与英语水平和能力无关。因为即便你的语法错误、发音带口音,也不地道,但对外国人来说,你就是外国人,他们看了你的英文函电,只要能理解你的主旨,这些错误对于正常交流而言是无碍的,他们也是理解的,毕竟不是国家间的正式条约或者协定的谈判,分毫差错都不行。而函电写不好,往往是意思表达不清,层次不明,逻辑混乱等,但这些毛病却不是可以因流利的英语良而得到弥补的!如果不是这样,岂不是英语老师才是最好的涉外工作者吗?但事实显然并非如此。这里不妨多说一句,中国外交战线上,很多杰出优秀的外交工作者往往并不是外语语言专业的科班毕业生,这本身就很能说明问题,一个好的翻译,未必就是一个好的外交官,一个好的外交官,也未必必须是外语水平一流。

学以致用,如果学习了十几年的英语,但是因工作用不到,最后全部还给老师了,这十几年的学习不就是浪费吗?为什么不让热爱的去选择学习,而要让不喜欢的人也必须喜欢呢?这不是强迫吗?

如果强迫能有助于我们以后人生的成长和进步,这样的强迫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绝大多数却并非如此,特别是强迫学和考英语,更无意义。如果从事的工作与英语无关,学的再好,也很可能会因无实际用处而荒废了。

因此,英语作为高考必考科目,已经失去了必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目前高考的三个必考科目,可以去掉两个。那么,仅仅保留语文,将其它所有科目全部划为选考科,3-2=1+X模式,这样是不是就合理了呢?

夏朝之音(微信公众号夏朝之音)认还不够合理。因为凡是纳入必考科目的课程,应该具有基础性和广泛的实用性的特点,是打开其它一切学科的基础法门,相当于总钥匙。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英语和数学被排除在必考科目是天经地义的。

那么,除了语文,还有没有这样的一门“总法门”、“总钥匙”的课程科目呢?

应该是还有一门具有这些特点的重要课程需要被纳入必考科目。但是40年来它却一直作为副科或者文综的选考科目。我不理解为什么这个如此重要的科目却又如此不受待见,从教育部到普通基层教师、家长,没有一个认识到这个科目其实比我们认为非常重要的很多课程重要的多,它对于我们短暂的一生,究竟以何种状态度过,却有着潜在的、至关重要的深远影响,这个影响远远比我们掌握某门技术重要的多。

这个科目就是“政治”。

政治算什么? 还要成为高考的必考科目?笑话,对不起,我对政治不感兴趣。

这大概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这显然是对高考政治科目的狭隘理解。

我过去学习的政治,即高考要考的政治,不仅仅是日常我们谈论的那个狭义政治,它是广义上的政治,它包括社会发展简史,辩证唯物主义常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常识以及当代国际政治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包括当代政党制度,政体国体等内容,也包括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等人生修养方面的内容,教给学生的是一整套观察、分析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当然政治也包含一些时事政治的内容

但现在各省政治教材不统一,内容各不相同,现在的政治教材内容与我们当初学的差别已经很大了。我看了浙江省的考试大纲,发现社会发展简史全部删除了,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腐朽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等内容,如帝国主义为什么垂而不死等课题,自然全部略过了;至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之心,文化自信的新内容,正确树立马克思主义立场的三观等老内容,等等这些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政治学科的、对人一辈子都有用处的内容似乎不见或者淡化了。特别是对我们如何观察、分析、看待社会的、最重要的也是非常实用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内容虽然有保留,但简化的很厉害,保留内容篇幅较少,虽看似是四个必考内容之一,但分值不过约20分。

而辨证唯物主义常识这一点,在我看来,是所有政治课程内容中最重要,也是最实用,对未来影响最大的部分,它教会我们如何客观、辩证分析问题,对人生道路的行走也非常有帮助,如何看待大到国家、民族,小到个人的成绩与挫折都是非常有益的,不应减损,而应该加强的内容。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容则一点都没有涉及,难怪现在英雄一个个被颠覆、被抹黑、被否定,历史被解构、重评,就连南京大屠杀这样的重大历史悲剧事件,都能被复旦大学的教授赞美为在世界历史上永放光彩”的壮举,而这样的教授居然是教师资格的审定人,堂而皇之的媒体宠儿,面对这样的历史解构和舆论倾向,很多普通人不受影响是不可能的,得出错误结论,被人误、被人害,甚至误人误己、害人害己也就不奇怪了。

在美国都在讲“政治正确”的今天,对我们自己而言,何为“政治正确”却模糊起来了,而且是从学校开始模糊的,曾经“政治正确”的内容却从教材中,从大纲中淡化了、虚化了、消失了,长期这种状况,折射到现实社会上、网络中,还有“政治正确”这样的共识吗?难道今天的中国不需要“政治正确”了吗?

我们再看看现在社会现实,各种社会问题频发;贪污腐败、前腐后继、窝案串案、塌方式腐败、家族式腐败,一人升官,全家腐败的现象屡见不鲜;侵害老百姓权益的恶性事件都不算是什么新闻;损害、贱卖、放任国有资产流失也不是少数现象;假冒伪劣产品坑害消费者、电信诈骗、非法集资、非法传销、黄赌毒等屡禁不止;社会道德水准整体呈下降趋势,拜金成风,唯利是图成了宣之于口的正当利益诉求;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来看待衡量一切是非问题成为部分人理所当然的事;自私自利仅仅是攻击别人的理由,从不对照检视自己且做起来理直气壮;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人情冷漠,见死不救的事也时有发生;心无敬畏、目无法纪的无法无天者大有人在;为个人一点小私怨而泄愤社会,竟在校车上纵火造成数十孩子死亡的惨剧刚刚发生,因为学习、考试、升学等问题而轻生的已不再限于高考生了,中小学和高校均有发生;无论是对国家、国际大事,还是对牵涉自己个人问题的看法,偏激、狭隘、甚至极端、爆戾,不能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客观看待问题,不能坚持两点论分析问题,不能抓住主要矛盾或者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被种种片面假象或者不实言论所左右而做出极端的事情来,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甚至在目前高校中、职场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这种现象。

就不说前些年的马加爵、药家鑫这样的极端案例了,仅从每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可以看到这一点。一方面年年都是最难就业季,大量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或者宁可在家啃老,也不觉得害臊,或者盲目进行毫无技术含量的创业,败光父母的血汗钱,理由仅仅是不愿意给人打工,其失败率几乎99%以上,可是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企业都缺人,找不到更多合适胜任工作岗位的人(注意不是技能超群的人,而是合适的人),招聘永远在路上,以至于董明珠发出要让上级哄着你做事的,请回到你妈妈身边去,长大了再来面对这个世界!”这样的感叹。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伟大的祖国,该有多么美,天也新,地也新,春光更明媚,城市乡村处处增光辉,,亲爱的朋友们,创造这明天要靠谁?要靠我,要靠你,要靠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样积极向上,豪迈热情、催人奋进、责任担当、人人传诵并以此为志的高大上现象不再了?

为什么又红又专的目标消失了?为什么爱国成为难以启齿的事,甚至成了被嘲弄的对象?小粉红、爱国贼等成为网红热词?为什么小圈圈、小团伙的圈子文化、山头主义依然广泛存在各个组织机构中,为什么.......

这还不是因为将实用主义至上的原则贯彻到教育战线,却将“政治正确”视为无用之物甚至是庸俗理解为政治任务的必然结果。

我们两手都要硬的口号喊了多少年,可是在基础教育上,特别是在青少年成长的黄金时期,究竟是哪只手在硬,哪只手在软?

一方面,国家领导人大力提倡要“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另一方面,我们的中学基础教育却将“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等这样的课程边缘化,淡化、甚至虚化,如果一个人不从小就树立“讲政治”“讲规矩”“有信念”“有纪律”等这样“政治正确”的观念,走入社会后,如何能保证自己做到“讲政治”,“讲规矩”呢?特别在利益面前,在领导岗位或有一定权力的时候。

而要让我们的学生从小重视并真正做到、做好这些,难道靠学好英语或者数理化就可以了吗?

很多社会问题和很多个人问题的的发生,都与没有正确看待或者正确处理好国家、社会、工作、单位、个人的关系有极大的关系,没有弄清“政治正确”精确内涵(庸俗理解为假大空的口号),而这些不都是上面提到的“政治”科目的内容吗?

更不要说当下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泛滥到让人麻木的地步了,虽然搞这些虚无的人未必不知道真相,他们只是出于政治目的而故意如此。但是,如果受众没有基本的辨别能力,是很容易受到蛊惑和影响的,而如果不在学校学好这些,逐步培养起自己基本的辨别、分析、判断能力,走向社会后,出现认知、理解、合作等方面的问题,甚至一点小委屈都受不了,反常识、反社会,不是很正常吗?

而这些基本的认知与判断能力与你是什么专业有关系吗?

难道搞理工科,搞科学研究的人不需要具备这些方面的认识和辨别能力吗?或者说,只要学好了英语、数学,或者掌握了某门技术,这些问题就消失了吗?

清华大学教授被骗1760万,难道这样的教授是因为没有学好英语或者数理化导致认知出现问题?这样深刻的教训时有发生,为什么就不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予以重视和纠正呢?还将之视为可有可无的副科,不亦悲哀吗!

 

 

所以,政治(广义上的),就和语文一样重要,对一个健全人格的培养、正能量性格的塑造、大是大非的判断、日常是非曲折的认知、人际关系的正确处理等个人内在素质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而这些又是思想境界层面的,潜移默化的,属于看不见的精神、意识层面的东西,而看不见的东西决定看得见的事情,此乃常态,所以说政治是最基础的学科之一,是统领或者进入其它学科的重要法门,其重要性比英语或者数理化重要一万倍也不为过。

而现实恰恰相反!40年来,政治学科(无论教材叫《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制》、还是《思想政治》)反而成为最不被重视的学科。国家领导层面非常重视,但是具体到基础教育层面,到高考的层面,确实又相当的薄弱,基本是应付。

广义的政治学科本应取代数学的必考地位,因为它和语文一样,才是所有学科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是一切高楼大厦的地基所在。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政治学科,和语文学科一样,正是这样的“毫末”和“累土”。

好比不认识汉字,不会写汉字,不会准确、精炼运用汉字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也就不可能成为其它学科的优秀人才一样,没有正确的指导思想来指导我们学习,其它学科、技术,技能,学的越好、掌握的越多、用的越精,可能结果越坏。高校教授用专业知识来制贩毒,网络高手专门充当黑客搞网络攻击或者编写病毒等等这样的反智、反常事情也就不奇怪了,上面提到的高智商的清华教授被电信诈骗也就可以理解了

 

 

毛主席曾经说过“如果路线错误,知识越多越反动”。今天巴菲特也说过类似的话:评价一个人时,应重点考察四项特征:善良、正直、聪明、能干;如果不具备前两项,那后面两项会害了你很多人选择合作伙伴,都会忽视“正直善良”这一关键项

毛主席所谓的“路线”,不就“政治”吗!巴菲特说的“善良、政治”不也是“政治”吗!巴菲特这段话难道不是对毛主席这句名言最好的诠释吗?

而这些“政治”品格的养成难道是靠数学或者英语这样的专业课?

所以,政治完全可以、也应该取代目前高考科目设置中英语和数学的必考地位。

但现在它不仅没有成为必考科目,反而沦落为所有选科中最不被人重视和看好的鸡肋学科。

据浙江省考试院公布的数据,2017年在浙招生高校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专业(类)中,“选择最多的是物理,涉及设限专业(类)的81%;其次是化学涉及64%;再次是技术涉及36%;生物、历史、地理、政治分别涉及32%19%15%13%”。从“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角度看,政治学科无丝毫优势可言,遭到师生普遍的轻视。

为什么会这样?

我认为这是错误地将本属基础学科地位政治置于从属学科的必然结果,而导致这个错误的原因无非是受到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庸俗观念的影响,感觉政治一点实际用处都没有。但是我们却忘了人的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方向盘和发动机,思想积极,行为一定积极向上,思想消极,行为也必定消极向后,行为出问题,首先是思想出了问题。而政治课就是这样掌控人生方向和打造性能卓越的人生发动机的最好工具。

我们重视一切具体看得见的学科,因为它们能给我们带来看得见的实利,却忽视了看不见的用以打造良好发动机和掌控正确方向这个最根本、最好的工具--政治。夏朝之音(微信公众号夏朝之音)认为这是我们这几十年来高考改革最大的失误,没有之一

我认为,目前高考考试科目的设置非常不合理、不科学,改革势在必行,而首先必须马上改掉的是现有固定的三个必考科目中的两个

因此,我建议,将目前3+X或者3+3的模式改为3-2+1 +X,即2+X或者2+3 的模式,即将数学和英语从必考科目中剔除,改为选考科目,将政治课从现有的选考科改为必考科目,将分值从70+30分改为和语文一样的150分或者180分(如果必须保持“3”的话,则可暂时保留外语的必考地位)。

当然与之相配套的应该是重新编写一套新的政治教材,重新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来做指导思想,将最近的政治发展成果糅合进去,形成一套完整的而不是阉割的,系统的而不是零碎的,继承历史优良传统的而又与时俱进的,充满理想、信念、正能量的政治正确的政治教材。

你可以不喜欢政治,你也可以不谈论政治,但是人生何处无政治呢?小到一个家庭,工作单位,大到国家社会、国际格局和世界博弈,都有不同形态的政治,官场有官场的政治生态,商场有商场的政治生态,职场也有职场的政治生态,甚至情场都有情场的政治规矩和原则,可以说政治的影响无处不在,有谁能真正游离政治之外呢?就像我们的空气虽然不新鲜,但是又有谁因为不喜欢这个不是很新鲜的空气而拒绝呼吸呢?

对人生影响如此之大的政治,难道不应该定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吗?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 匿名发表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点赞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评论榜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咨询服务(北京)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