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天,一则关于“临期食品市场规模超百亿”的新闻话题在网络上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根据相关媒体的报道,在过去一年中大概有近200多万用户选择购买“临期食品”,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多数人选择“临期食品”背后的原则主要是为了节约开支,并且其中主要是年轻人,包括90后、大学生、二三线城市上班族等。作为临期食品其实就是接近过期的食品进行打折促销,一盒售价15元的曲奇,只要半价就能买到,经济实惠,便宜划算,性价比超高,同时也为商界处理了大量库存,这种双赢的局面是临期食品异常火爆的主要原因。
在过去一说到临期食品,似乎跟追求消费品质、生活品质的年轻人没什么关系。但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购买临期食品的队伍中,成为他们的新宠。有社交平台上的相关社群中甚至汇聚着4万多名成员,互相安利临期食品的店铺、分享购买经验,不再将其视为抠门、寒酸,反而注入了便宜好物、低碳环保、减少浪费的新风尚。“用打折的价格,吃到不打折的美味”,选择临期食品是一种不错的节俭生活方式。这背后不仅与反食品浪费的社会大环境相关,也反映出年轻群体消费心理的变化——只要在安全范围内、购买的商品本身符合个人主体需要,“面子”的事可以放一放。
确实,这种对冲“面子消费”去繁就简的消费观念,体现了当代年轻人的节约意识,临期食品不仅能给个人荷包减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粮食浪费问题。这种消费观念上的“返璞归真”,也是贯彻“反浪费”的一次实践。但是同样需要重点关注的是这种消费风尚对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临期”和“过期”仅一线之隔,跨过这道线,安全就有可能变成了有害。因此,一旦出现商家存储食品时不符合规范、食品包装上的保质期与实际保质期不一致等相关问题,其实是对整个食品行业信誉的冲击,其质量安全问题将是对相关部门监管能力的一项考验,加强监管必不可少。
所以,临期食品成为热销产品是一件好事,更是一把双刃剑,,一则是要加强监管,安全、合理地利用好临期食品,避免“临期”变“过期”,保护消费者的身心健康,也要赢得消费者的信赖;同时,相关部门也要考虑出台有关法律法规,保护消费者的同时保护商家的利益,“临期销售”不只是种营销行为,更应该是合规手段,努力变成一种公众的节约习惯。
作者:刘曹行思 来源:昆仑策网;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