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0日,习近平来到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看望少年儿童。 (资料图)
2013年5月21日,习近平到四川芦山地震灾区慰问受灾群众。“爷爷!”1岁半的骆俊成奶声奶气地喊了一声,嘟起嘴巴想亲亲习近平,这时,习近平笑着摸摸骆俊成的脸,亲了亲他。
2013年12月28日,习近平在北京市月坛北路庆丰包子铺吃午餐,与家人一起吃饭的袁宝小朋友跑到了习近平面前说:“习爷爷好!”习近平笑了,问小袁宝:“你几岁了?”“五岁零八个月!”小袁宝说。“个子这么高,挺壮实嘛,来,照个相吧!”有人用相机留下了这一温暖瞬间。
两个无意间的小举动,流露出了习近平对儿童发自内心的关爱。“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是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当选总书记后,在新一届中共最高领导层的首次集体公开亮相时发表演讲所说的话。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2013年5月29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市少年宫参加“快乐童年放飞希望”的主题队日活动时再次强调,“党和政府要始终关心各族少年儿童,努力为他们学习成长创造更好的条件”。习近平还表示,对损害少年儿童权益、破坏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言行,要坚决防止和依法打击。
作为一位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是一个普通的父亲,习近平为未成年人的成长和教育操了不少心,这些年,他又为“护苗”说过哪些话?
对孩子说:幸福不是毛毛雨,要从小学习创造
全国各族少年儿童要从小学习做人、从小学习立志、从小学习创造。
要从小学习做人。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怎样做人、怎样做一个好人。要做一个好人,就要有品德、有知识、有责任,要坚持品德为先。你们现在都是小树苗,品德的养成需要丰富的营养、肥沃的土壤,这样才能茁壮成长。现在把自己的品德培育得越好,将来人就能做得越好。
要从小学习立志,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要从小学习创造。幸福不是毛毛雨,幸福不是免费午餐,幸福不会从天而降。人世间的一切成就、一切幸福都源于劳动和创造。从现在起,你们就要争当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小标兵。
对家长说:子不教父之过, 成才必须先学做人
“子不教,父之过。”家庭是未成年人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是无可非议的,但孩子要成才,必须先学做人。
人而无德,行之不远。没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即使有丰富的知识、高深的学问,也难成大器。要引导家长改变重知轻德的倾向,在关心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重视对孩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家长的言行举止在孩子眼中是无形的示范,应注意自身良好的品行修养,使孩子在健康向上、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成才。
对学校说: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学校是主渠道。要持续转变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观念。学校教育应该把德育放在首位。德育工作要建立责任制。不给德育一定地位,就不能吸引最好的老师从事德育教学,就不能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现在的特级教师里面,有几个是从事德育工作的?我看是微乎其微。可以说,现在从事德育的老师地位不高。要想办法提高德育教师的地位,让更多的优秀教师愿意从事德育教学工作。
对政府说:认真实施关系亿万家庭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涉及亿万家庭的幸福。关系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子女健康成长成才,是许多家长最大的心愿。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消极方面,给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带来一些负面影响;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中传播的一些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良作用;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方面存在着一些消极腐败现象,以及假冒伪劣、欺诈偷盗、封建迷信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直接危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一些社会消极因素甚至诱发青少年违法犯罪。
孩子的健康成长牵动亿万父母的心。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具体到未成年人的培养上,就是要为他们做实事、办好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不管哪个部门,凡是涉及到青少年教育问题的,都要纳入自己的工作范畴,统筹安排,党委和政府要加强领导,群团组织要发挥大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态势。
对社会说: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一个民族的文明进步,是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和发展中形成的。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和民族未来的精神面貌。未成年人的工作,是事关未来的事业,是决定中华民族综合素质不断提高的基础工作。只有“从娃娃抓起”,才能奠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坚实基础。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不是权宜之计,而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从培养未成年人的爱国情感、远大志向、文明习惯、良好素质等这些基本工作做起,真正把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
现在有一个现象值得重视,就是童谣低俗化、成人化的现象比较突出。还有乱改古诗,乱编“脱口秀”。儿童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抵抗诱惑的能力也很弱。童谣的健康与否关系着孩子的“精神空间”和“心理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影响深远。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儿童是唱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让我们荡起双桨》长大的,深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奉献精神的熏陶;七十年代出生的儿童是伴着《歌声与微笑》、《小螺号》的歌声成长的、尽显劳动的淳朴和追求幸福的信心;八十年代出生的儿童是在《丢手绢》、《小小少年》的陪伴下自由成长的,儿童无邪、灵活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现今儿童的思想构成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的儿童文学作品、儿歌不能满足现今孩子们的思想发展需要,必须加大思想道德建设力度,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产品。
(据人民网、新华网、《学习时报》、《之江新语》等综合整理)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十九大报告深度谈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我为中国梦献一策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