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地铁公司举行的“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上,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下一代地铁实验室对媒体开放。 本报记者 邓伟摄
本报记者 李博
未来的北京地铁长什么样子?昨天下午,北京地铁公司举行“首都国企开放日”活动,邀请媒体记者探访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下一代地铁实验室。借助“智慧地铁大脑”,未来地铁列车运力调整不仅可以更加准确灵活,乘客也可以在地铁站内了解到车站周边共享单车和公交到站的实时信息。
线路配车更精准
走进实验室的“智慧大脑”,一块块大屏幕上显示着地铁系统运行的各项数据。其中位于最中央的大屏幕上展示着一张北京地铁线网图,图中一个个光点不断移动,展现着每列地铁列车实时的运行位置。
“地铁的乘客随到随走,需要准确掌握客流信息。”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副主任白文飞向记者展示着当天地铁的运行数据。“平台可以看到实时进出站量、换乘量等信息。每趟列车会标上红、黄、绿三种不同颜色,代表着列车的拥挤度。”
除了地铁本身之外,这套智慧大脑还构建了一套外部信息平台。“车站天气、周边路况、公交车站的实时信息都可以在平台上显示出来,不仅可以让工作人员充分了解车站周边的综合情况,还可以更加精准地预测出地铁客流。”白文飞说。
在掌握客流的基础上,地铁运营企业便可以精准安排线路配车数量。“如果需要加开临客,以往配车需要人工计算。有了智慧化技术后,通过网络化的智能编图系统,可以提前根据客流预测系统编制运行图。”白文飞说。
拥挤程度提前知
在实验室内,研究人员搭建了一座未来智慧车站的模拟环境。借助智能感知装备,系统自动统计出车站各个区域的乘客数,可以在客流高峰期提醒车站工作人员注意,避免拥挤踩踏。
大量即时信息不仅供智慧大脑指挥调度时使用,它们将更多地走进车站,直接服务于乘客。白文飞告诉记者,乘客不仅可以提前了解列车每节车厢的拥挤程度,还可以提前得知哪一个车门距离换乘口最近,甚至在地铁站里就可以看到周边共享单车数量和公交到站信息。
目前,北京地铁技术创新研究院正在探索虚拟连挂在首都机场线的应用,提升老线运行能力。
一趟列车可分身
首都机场线在线路图上是“Y字形”,线路在机场之前“分叉”。乘客搭乘地铁时,往往会遭遇“绕路”的情况。
应用虚拟连挂技术后,乘客便可以乘坐同一趟列车去往不同的目的地。“比如四节编组的列车从市区出发之后,到了分岔口,列车前后的车厢会奔向不同的方向,前两节会奔向3号航站楼,后两节奔向2号航站楼,返程时再度合体。”白文飞介绍。
来源:北京日报微信号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