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近20年前,因为合肥长江路拓宽改造,几乎一夜之间,长江路大西门至小东门段,所有梧桐树全部没了踪影。那可都是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栽的树啊。当时的老领导李广涛同志通过在南京中山陵管理局工作的老战友周利人(苏北人,抗日战争时期任盐城县委书记)的关系,派人派车前往南京,没花一分钱从中山陵管理局拉回了几千棵两年生的法国梧桐树苗和几万棵松树苗。
按照五十年树龄的树就当保护,哪怕城市更新改造,也当秉持“楼动树不动”的原则,合肥长江路这些梧桐树,都早够格受到保护了。
若是私人动几棵长江路梧桐树,那肯定牢底坐穿。可为什么政府做这样的事,就无人问责。哪怕是市委常委会或市政府常务会集体研究,难道“集体负责”就可以变“集体免责”?
弄走这些树,合肥市民说得上一句话吗?当然,当时的合肥市民多半也想不到过问,甚至事后也回不过味来。当时的合肥还不过是“江淮小邑”,市民的民主意识毕竟有限。
后来据说这些梧桐树都是被移栽的。说这话应当是想减轻责任。那么高龄的树,移栽还能保证成活率?遗憾的是,迄今也从没人较真:这些树究竟移栽到了哪里,成活了几棵?
1928年,为迎接孙中山奉安大典,时任南京特别市长的刘纪文先生主持修建了一条从下关码头至中山陵的迎榇大道,在中山南路等沿途栽种了两万棵悬铃木,南京人俗称其为“法国梧桐”。从此,道路两侧林立的法桐行道树成了南京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后来,宋美龄很喜欢梧桐树,蒋介石就在南京城进一步广植梧桐,所谓“爱一个人,倾一座城。”
南京季建业(曾为市长,后来贪腐被抓),为建地铁,想动几棵梧桐都动不了。南京梧桐的历史、南京市民的梧桐情结,那可是中国任何一座城市没得比的,所以南京才有“如保护生命般保护梧桐树”的坚守。
因为合肥长江路改造,原来的“工农兵纺织品商店”等知名老店悉数被迁离了长江路。“工农兵纺织品商店”门口几棵巨大的雪松,妥妥的地标级景观,也与无数梧桐一样,被驱离了长江路。
不禁想到几年前游扬州,看到路中间有一古塔。导游介绍:原本道路拓宽想迁走这古塔,后来市民反对,才得以原址保护。是啊,道路中间本就需要隔离带的嘛,留住古塔作为天然隔离带,不啻于画龙点睛,碍啥事呢?同理,即便长江路拓宽,路中间总是需要绿化带隔离带的,保留“工农兵纺织品商店”门前的几棵巨大雪松,既是天然的绿化带隔离带,也留住了地标,有啥不好呢?
好端端的“安徽第一路”,就这样“成功”地被拓宽改造折腾得失了人气。如今,虽然当地区政府还是煞有介事不停地在长江路上“下绣花功夫”,可失去了那些老店和梧桐树的长江路,就如被拽了尾巴毛的麻雀,再捣鼓,终也只是“螺蛳壳里做道场”、“茶杯里兴风浪”,还能再飞得起来吗?如果当初不斥巨资对长江路加以拓宽改造,任老店、梧桐岁月静好,并将大西门至小东门段辟为合肥第二条步行街,岂不是比现在的“淮河路步行街”更具气势和品味?
合肥老城区,最繁华的是四牌楼,四牌楼新华书店门口,一排高大的榆树,连前总理李克强小时候一定也在其下读过书,应该是该十字路口的显著地标。几年前,拆除新华书店改建成高楼的过程中,这排树一直都平安无事,我还以为是我在《合肥宣传》杂志的呼吁起了作用。谁知大楼投入使用后,又几乎是一夜之间,这排树也没了。我很纳闷。后来几次骑车经过那里,看到新楼大门上方有硕大的电子屏,这才恍然大悟:这些树挡了其财路----播放商业广告。
可怜这排古树,侥幸躲过了当年的长江路改造,却最终没能逃过资本的绝杀。
我在“合肥论坛”发文质问所在区有关部门,回答说,区里请了安农大专家咨询,报批了各项手续,总之一切都按程序办理如仪。悲哀啊!这些所谓专家,拿了好处便三缄其口昧了职业精神吧。
城市老城区更新,最忌“伤筋动骨”式改造。原则上,不妨将老城区视作“城市博物馆”,保护为上。只有坚持这个前提基础,才能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好老城区的资源优势。
为配合合肥大科学装置集中区建设,三年前,合肥三国城路拓宽竣工。置身现场,还没来得及高兴,心里就笼上了一层沉重的阴影:两边高大的杨树也因为“拓宽”荡然无存。
为什么给拓宽打引号呢?因为中间留了宽阔的绿化带,实际等于没有拓宽;而既然如此重视绿化,干嘛又让那些高大杨树失踪呢?
合肥三国城路西延,与“合肥最美乡村公路”----大姚路无缝衔接,其实两条路是同一条路。几年前,有高架桥要穿越大姚路,因为大姚路有“合肥崔岗艺术家村”在,经艺术家们呼吁,最后才没让高架穿越大姚路,这也才有了“合肥最美乡村公路”的名头。如今经过这般折腾,合肥三国城路还“最美”个啥呢?
如果保留合肥三国城路两边高大的杨树,作为天然绿化带,树两边各拓宽三车道,加原有的两车道,不是既实现了拓宽,又保留了生态景观,还大大节约了改造资金?难怪有市民质疑:“费了大劲只为中间建绿化带?农村公路中间搞高逼格花坛绿化带,难免不让人浮想联翩。”
合肥三国城路拓宽改造据说花了8个多亿。说这8个多亿打了水漂,都算抬举他了, 因为没起到拓宽作用,还破坏了景观生态,实在是连打水漂都不如。
实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不是距离百姓很远的“高大上”,而是切实关乎百姓生活的现实话题。重大民生工程建设上,如何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必须有一套科学严谨的制度设计。只有实施严格的制度保障,才能防止古树树龄不断被清零、城市永无古树之类悲剧再次发生。
作者:陶余来;来源:昆仑策网【原创】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内容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