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满江红》的放映,有关导演张艺谋的议论在网上渐渐多了起来。零零散散算起来,张艺谋拍摄的、出演的,还有导演的电影好像还是看了不少的。当然,也有压根就没有看过的。没有看过的,也就没有理由评论。
最早看的电影自然是《红高粱》。莫言的原著没有认真看过,只在一个什么文学期刊上翻阅了一下。我这人就是这样,如果阅读的前几分钟发现有被吸引的地方,就会坚持往下读下去。如果前几分钟没有引发阅读的兴趣,就会放下而不再读了。很多电视剧也是这样的情况。莫言的《红高粱》在文学期刊上扫了两眼,只看到土匪余占鳌干了不少不地道的事,我就没有兴趣接着往下看了。这篇小说的文字描写没有什么独到的地方,自然放下就放下了。在电影里,应该说,姜文和巩俐的表演都算说得过去,故事也还有不少吸引人的地方。看了以后,感觉这部电影描写抗日的活动与以往的电影都不太一样。这就是一个自发的抗日行为。以往的描写抗日战争的电影都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而这一部只有一个共产党员,就是罗汉大叔。可是罗汉大叔在电影里做了哪些工作,电影里没有描写出来。可能一开始就是把罗汉大叔当作一个陪衬? 也未可知。这样的情节设计到底要表现什么,没有人知道。然而其效果显然并没有多少正面的印象。当然,电影里的人们在与日本鬼子抗争时的英勇还是很可敬佩、值得大书特书的。莫言写的高密是在山东,而电影《红高粱》的地理背景被放到了西北。我一直怀疑,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山西之后,没有再进兵陕西以及更西边的省份,那么西北地区的日本兵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又是怎么过来的呢? 这样的虚构是什么道理呢? 如果影片的背景依然放在山东,那么山东在抗日战争时期是有着共产党领导的,而且八路军一一五师就在山东一带。至少晋冀鲁豫边区是有八路军的。可能影片背景如果放在山东,而不提八路军、共产党,实在不容易绕得开。如果放在西北呢? 虽然西北也有陕甘宁边区,也有八路军,但毕竟在甘肃和宁夏的腹地,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影响还是有限的。所以放在这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的西北某地,这样的设计也算勉强在打马虎眼。总的说来,我并不认同当时有的评论说起《红高粱》,就说张艺谋用电影把中国最丑陋的部分展示给西方人来看的这个观点。当时的中国确实又穷又破,老百姓的生活确实也是民不聊生。这是历史的事实,展现出来并不丢人。如果硬是要加以粉饰,那倒是不太对劲了。张艺谋参加演出的《老井》我没有看过。他导演的《菊豆》我也没有看过。但是看过他导演的《大红灯笼高高挂》。说来也是奇怪,这是我在英国做访问学者时,利兹的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组织留学生们到距离利兹约半小时车程的布拉德福德(Bladford)的一个很老旧的电影院里看的。那个电影院的座椅是木制折叠的,而且是可以搬动的。看完这部电影,别的观众还在说张艺谋还是在展示中国的负面因素。而我只是感叹,从这部电影中,我看到的是,这样的一个旧中国,怎么可能不爆发革命。中国爆发革命实在是太必要了。虽然不了解中国现代历史的外国人不一定能理解,这并没有什么大碍。如果中国人自己都从这部电影中看不到这样的观念,我也只能无语了。当张艺谋开始涉足商业电影的时候,我以为他是失败的。如《英雄》、《满城尽是黄金甲》等。后者就是把曹禺的《雷雨》改编成古代的背景,有点不伦不类。而《英雄》我就没看明白。估计张艺谋自己不太善于把握武侠之类的题材。就连李安的《卧虎藏龙》我看了,也实在不知其所云何意,而李安拍的《色戒》就是简直的简直了。那简直就是一部烂片之最。不过,要说起张艺谋,不能不说他主持导演的两次奥运会的开幕式。说这两次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绝不过分。这也确实展示了张艺谋的想象力与才华,这不服不行。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不知经过了多少次的修改。只要是个领导来视察,来观看,都会提出自己的意见。张艺谋主持的导演团队,有不少人对这样的领导很有意见。但张艺谋极为耐心,他对每个领导提出的意见都认真思考过,并且尽最大可能根据领导提出的意见或者建议来修改。团队中的有些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理解张艺谋的做法。但张艺谋都是非常坦然地告诉这些人,领导的意见固然不特别专业,但总有一定的道理。所以我们能接受的就一定要接受,能修改的就一定要修改。
张艺谋那一代电影人,在幼年时期经历了新中国最朝气蓬勃的年代,在青年时期经历了颇有些动荡的年代。而在他们成熟之后,又经历了改革开放,以及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这些经历造成在他们的观念中存在着看起来有些矛盾的东西。这些矛盾的东西不过就是新中国在几十年发展过程中的曲折与艰辛的反映。或许,有的人不太能理解他,但是作为与他同时代的人,虽然也不能说就能完全理解他,但还是对他的有些方面还是多少有所理解。他是热爱我们这个国家的,他也想在艺术创造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所以他也在不断地尝试。而在他的尝试过程中,一定存在着心理上的矛盾,也肯定存在着成功与失败。这都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对于《满江红》,观众们也是褒贬不一。这在文艺批评上也是很正常的。在艺术上,我没有发言权。在故事的叙述方面也有一些看上去很勉强的因素。比如,有观众就认为,影片中的张大,谋划了那么大的一个计划,而没有把杀掉秦桧作为这个计划的目标,这实在是太不合逻辑了。秦桧害死了岳飞,岳家军的将士们对秦桧可谓恨之入骨,这是血仇,不杀不足以平民愤。可是在历史上,秦桧确实不是被什么仇家杀死的。如果硬在影片里安排秦桧最终被杀的情节,这太不符合历史事实了。那么观众就一定会更厉害地吐槽,认为这样的情节严重背离历史,完全是胡编乱造。这又能让张艺谋何以自处? 所以,张大的计划里没有把杀掉秦桧作为目标,让观众很不爽,也很不理解。但历史的事实既然不是这样来描绘的,那么电影安排的情节只好服务于历史的真实而让观众的情绪朝着编导去发泄吧。至少,在军队士兵面前朗诵《满江红》的毕竟不是秦桧本人,而是一个替身。而且这个替身还是多少有一点爱国之心的。这多少比让秦桧本人来朗诵看上去还是让人能接受一些吧。
(作者系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作者授权】,修订发布;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