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攸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盛衰乃至生死存亡的头等大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一个真正尊师重教、教书育人的教育系统来支撑。作为一名大学老师,深感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多,其中,特别是尊师重教的缺失,更是摧毁中国大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当然,尊师重教的缺失,不仅在大学里,在中小学也是存在的。
中国以礼仪之邦、文明之族著称于世数千年,反观我们现在,人心不古、世风堕落,除了法治不到位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礼节思想道德乃至政治教育的弱化。
各种影视媒体、书籍教材的导向问题,暂且不论。单说学校,教书育人的宗旨是否还在坚持,都是一个问题了。
以至于有人感慨,“教书成了一个良心活了”。说白了,就是教书成为了众人谋生的手段了,崇高的教书育人不见了,即使还有那么一些“另类”还在坚持,他们不仅要面临各种考核、评价的差评压力,还得要有极高的品德和坚强的意志才能做到。
这就令人奇怪了!没有了一大批贤能的人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岂能繁荣昌盛?
问题一:教书育人的效果是一个学期上一门课能够见证的吗?
答案是显然的,不能。但是,为什么我们现在对老师的各种考核、评价都是以课程、以学期和学年为单位来考察的呢?这种急功近利的考评制度,与“教书育人”是背道而驰的。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岂是一门课、一学期、一年能见效的?有人也许会辩解说,若不对老师进行考评,就会出现有些人滥竽充数、敷衍了事、上课态度不端正的,甚至还有作风不正派的。
但是,如果他不合格,那为什么要聘用呢?这是人事部门的问题。如果他上课态度不端正、敷衍了事,那为什么还要继续让他登台授课呢?这是教学管理的问题。
我们对这样的老师,进行批评教育了吗?对于累教不改的、作风不正派的,禁止授课乃至辞退了吗?注意,这些不是评教能解决的问题。职能管理部门都想当好好先生,是标准的失职。
问题二:教书育人的效果能够量化吗?
答案是显然的,不能!我们姑且不说,那些杰出的人才是否真的是学校培育的,就算是,我们也很难说清楚这些杰出人才为人类、为社会、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做出的巨大贡献,究竟有多少可以算作是某个老师、某门课程、某个学校的功劳。俗话说,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
那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对老师、对教学进行量化的考评呢?什么教学规范了、教学效果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胡扯的。不同的课程,要求不同的规范,岂能一概论之?不同的老师,有不同教学风范,岂能一概论之?我们现在不是鼓励教学范式改革创新吗?
更为关键的是,我们现在的这种量化管理将“传道授业解惑”彻底地束之高阁了。传道授业解惑”能量化吗?不能!离开了“传道授业解惑”,谈什么“教学规范”“教学效果”有意义吗?没有!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做?
问题三:学生是来接受教育的,还是作为上帝的消费者?
自从大学扩招、收学费以拉动内需以来,高校就出现了一种怪象——学生成为了上帝。学生可以投诉老师、给老师评价打分。老师不能批评学生、更不能得罪学生了,否则,给你差评、向领导投诉你。
就一般情况而言,多是管理部门将学生投诉反馈老师所在部门,然后领导再将学生投诉反馈老师,甚至还会将学生投诉、评价作为考核老师的重要指标。至于事情的原委、真假,没有人关心的,领导都很忙。这是典型的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
那在上帝面前,老师该何处呢?你是要教书育人,还是争取评为“优秀老师”、多拿点课酬和年终奖金?对于理性的经济人而言,教书育人就荡然无存了!
有人会辩解说,难道学生就不应该、不能给老师提意见、向单位反映老师的问题吗?当然不是!但是,学生提的意见是否合理,学生反映的问题是否存在、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些都需要调查研究、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岂能简单粗暴地就把学生的意见和反映当作评价老师的依据呢?让学生直接去评价一个老师授课的优劣,更是荒唐!但这就是我们高校目前普遍存在的。没有了批评,哪里还有教育?
我们不得不说,这种高校对教学、对老师的系统化的、急功近利的、以学生为主的量化管理制度对于摧毁高校教书育人宗旨的效果,是非常好的。要真正做到尊师重教,就必须要给予老师在教育中的合法范围内的充分权威,只能让老师评价学生,而不能反之。
但如果我们认为,扼制高校老师,仅仅是这几个方面的管理制度的话,那就大错而特错了。最为臭名昭著的,莫过于“非升即走”了。这在极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有些学校已经取消了这一个恶制。但是,与此相同理念的职称-薪酬制度,依然存在——你的职称不上,那工资报酬就上不了,而职称评审又是“四唯”,甚至还有与“教学评价”挂钩的。年轻老师在“四唯”“教学评价”等重重压力下,哪里还有一丁点的崇高之感,心胸中哪里还容纳得了“教书育人”?
没有了尊师重教,自然就没有了教书育人。那我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依靠的人才队伍从哪里来,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这是新时代我国教育系统急需纠正的重大问题之一。
(作者系贵州财经大学经济学教授、博导;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作者授权首发)
【昆仑策网】微信公众号秉承“聚贤才,集众智,献良策”的办网宗旨,这是一个集思广益的平台,一个发现人才的平台,一个献智献策于国家和社会的平台,一个网络时代发扬人民民主的平台。欢迎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让我们一起共同成长。
电子邮箱:[email protected]
更多文章请看《昆仑策网》,网址:
http://www.kunlunce.cn
http://www.kunlunce.net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作者 相关信息
• 昆仑专题 •
• 高端精神 •
• 新征程 新任务 新前景 •
• 习近平治国理政 理论与实践 •
• 国策建言 •
• 国资国企改革 •
• 雄安新区建设 •
• 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 •
图片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