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站内搜索:
网站首页 > 环球聚焦 > 深度评析 > 阅读信息
贾清吉:也谈红旗渠精神
点击:  作者:贾清吉    来源:太行红渠 微信号  发布时间:2021-11-05 11:02:52

 

 

老家在林州。年少应征入伍,为国离家戍边,长年披星戴月不曾歇足。如今退休有了大块的时间去欣赏家乡红旗渠这颗璀璨的明珠。于是踏遍悬挂太行绝壁的天河渠线,感受当年十万修渠大军战太行的艰辛壮举。同时千方百计把反映家乡红旗渠的文章、书籍和讲座、电影、电视剧光盘统统找来认真拜读翻看。洋洋洒洒的文章,具体详实的资料,摧人泪下的故事让你感动,让你震撼。

 

当透过零零总总的材料,结合脑海中儿时留下的片片段段场景,强烈地感受到当年修渠的那一代林州人民,在极度困难的情况下创造出如此伟大的人间奇迹,它的价值确实远远超出了这条渠的本身。就情感上讲,用什么样的词句来赞美它都不为过。但是,若作为一种精神固化下来,真正成为一颗绚丽的明珠存入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对她的定义就不能那么随意。这正是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理论工作者就目前对红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定义提出诸多建议的理论支点。

 

安阳学者路阳认为当前红旗渠精神的表述:并没有从红旗渠精神的独特性出发,探讨红旗渠精神的本质,揭示其根本的特征,而且这些研究更多的是对红旗渠及红旗渠精神进行情感性记述和描述,或多或少存在着政治性论著多、学理性研究少,形式性概括多、基础性分析少,借鉴性研究多、实证性调查少,应然性总结多、逻辑性梳理少等问题。

 

昆仑策研究院李旭之研究员认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这十六字,每句都是对的,在红旗渠当年的建造中,确也包含有这四个内容,但总又感觉好像另外还缺了点什么。指出自力更生精神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总结,而非以红旗渠始。倘若红旗渠主要体现的是自力更生精神,则难以解释历史上缺水的林县为何几千年中没有用自力更生修建类似红旗渠的水利工程?艰苦创业精神是中国人民自古以来的民族品格,是世界上最能吃苦耐劳,勤奋创业的民族,历史上的林县人民也如其它地区的人民一样,都不是好吃懒做的人民。这不足以是红旗渠的精神。团结协作精神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秦始皇修长城,隋炀帝挖大运河,明成祖建紫禁城,李冰父子修造都江堰,这些工程都必须团结协作才能完成。无私奉献精神确是中国人自古以来少有的精神,中国人历来一盘散沙,主流价值观上缺少无私奉献的精神,倒是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爱当看客的民族。红旗渠的无私奉献精神,也充分体现在同时期的铁人王进喜精神雷锋精神大寨精神上。

 

李旭之认为:对上面四个精神之外,可补之以下内容:甲、社会主义的主人翁精神;乙、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丙、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丁、敢于挑战的创造精神。

 

原兰州军区司令员李乾元上将(林州籍)撰文指出:创新应是红旗渠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内涵。

 

笔者仔细琢磨当前四句话的表述,认为此前之所以学界对红旗渠精神的表述有缺憾之感,主要是因为对宣传红旗渠这个典型的类型、典型的作用定位缺失,以至典型本质内涵的定位就没有了依据!

 

本人的建议是:首先应对典型的类型定位 典型类型定位就是确认红旗渠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类型的典型?此前的宣传中,红旗渠这个典型的类型概念是模糊的。到底是一个水利工程专业方面典型还是一个社会综合发展方面典型?是一个个体典型还是一个群体典型?是一个领导典型还是一个群众典型?对典型类型定位,事关给典型精神定义的准确性。笔者认为:红旗渠的建成,真正感天恸地的是那一代修渠的林州人民!定位人民这个群体符合历史的真实性。

 

其次应对典型的作用定位 典型作用定位就是明确典型独特的价值。任何典型都不可能是全能的。在此前的宣传中,红旗渠成了无所不包的万能典型。哪方面有需要就把红旗渠说成是哪方面的典范!领导干部来了,时任林县县委书记便成了红旗渠精神的代表;青年人来了,青年洞就是红旗渠精神的写照;工程建筑人士来了,科学的工程设计和坚固的红旗渠质量成了红旗渠精神的精华。笔者认为:一种精神,凡能够成为大众的、传世的,她一定是独具特色的,绝不可能是包罗万象的。如果我们把红旗渠这个典型定位在那一代修渠的林州人民这个群体典型上,宣传红旗渠这个典型的作用,就有了很强的普世意义。我们中华民族在复兴的道路上,难免会遇到来自国内、国际、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自然、社会等等各种各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有当年修红旗渠的那一代林州人民那种为了梦想不怕千辛万苦,不惜流汗流血重新安排林县河山的气魄和豪情,创造出来人工天河”——红旗渠的壮举,就可以激励我中华子孙后代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去奋力前行。

 

再次是典型本质内涵的定位 典型本质内涵定位就是抓住典型的特征,对其本质内涵加以揭示和界定,要求在语言表述上力求简洁明了、准确醒目,力避类同。对于红旗渠精神本质内涵的定位,笔者赞同前面几位领导和学者的观点。当年红旗渠的建成,确实有多种精神因素所起的作用,但作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是那个时代倡导的共同精神,可以说在那个历史阶段我们国家建设发展取得的所有成果,都能充分体现这些精神!建成南京长江大桥有之,两弹一星试验成功有之,塞罕坝林场员工身上也有之。红旗渠精神也作类同的表述显然降低了它的实际价值。从典型独特性角度去挖掘红旗渠精神的本质内涵,首先应当从当年修红旗渠的那一代林州人民群体的身上去找。

 

笔者出生在林州,虽因年少没有直接参加工程建设,但我是红旗渠修建的见证人,对林州当时的自然条件,社情民意,政治环境都有着刻骨铭心的体会。我认为19589月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奖给中共林县委员会、林县人民委员会一面锦旗,上写发扬敢说敢想敢干的共产主义风格,大搞技术革新,多快好省地完成治山治水任务。锦旗中的字道出了当年修红旗渠的那一代林州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实现祖祖辈辈不懈追求的梦想,而焕发出来的敢想、敢信、敢拼、敢赢的大无畏创业精神,才是红旗渠精神最独特最本质的内涵。

 

敢想 (敢于追逐梦想)

 

历史上林州严重缺水。水既是林州人民心中的痛,又是林州人民世世代代梦寐以求的愿。林州人民修红旗渠决非是一时心血来潮。林州史志关于求水、找水、引水、蓄水留下了大量的文字记载。林州人在解决用水难题中练就了很高的水文勘察(测地下水)技术,修渠、引水技术,建池、打旱井蓄水技术。他们一代一代的去努力,一点一点的去改进,示图扭转用水难的状况,但始终未能改变听天由命的缺水局面。到1959年全县修成了抗日渠爱民渠荷花渠天桥断渠淇南渠、淇北渠、英雄渠等引水渠道46条,打水井5652眼(接通地下水),打旱井27120眼(蓄水),引山泉650处,挖水池2397个,建成了要街、弓上、南谷洞3座中型水库和34座小型水库,可蓄水5100方,水浇地面积发展到20·15万亩。

 

就正常年份看,水利建设到当时的状况全县应当是基本解决了用水难的问题。可是从195810月到1959年底,罕见的大旱灾席卷全国。前些年全县动员挖山泉、打水井现在地下不出水,砌水池、挖水窑天上不给水,建水库、修水渠依然蓄不住水,严酷的现实让林州人民意识到,要从根本上彻底解决水的问题,在本县境内找水源所采取的措施已经到了极限,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到外地去找水。于是在全国解放的第二年,195111月林州人民代表会议上,有代表正式提出引漳入林的议案,自此有了修红旗渠的大构想。这种大胆的想象是林州修成红旗渠的社会基础。

 

敢信 (敢于转变信仰)

 

在封建社会林州是一个信仰十分复杂的地方,道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皆有。建国前,林州只有45万多人,但规模较大且有名气的寺庙就有70座,其中佛教寺院有11处,寺僧49人,房屋160多间,寺院耕地1578亩。可以说是村村有庙,人人信神,焚香叩头,求神拜佛,老人影响孩子,一代影响一代。

 

但是到了上世纪40年代初,自从老百姓彻底认识了共产党、信服了共产党,从心底无比信任起了共产党,跟着共产党走的信念快速发展到了痴志不移的程度,中国共产党的主张老百姓言听计从,共产党的干部说的话老百姓深信不疑。林州人民果断地改变了自己的信念追求。

 

全县的宗教场所几乎全部改为了学校,天主教信众甚至把天主教堂给炸毁。林州几千年来的风俗,家家户户居室堂前原本供奉财神、灶君、老天爷、家堂祖宗的地方一色挂上了毛泽东、朱德的像。

 

1938年林州仅有一个共产党的支部。到了1949年底,中国共产党党员激增到13141名,党的支部540个。到酝酿修红旗渠前夕的1959年,全县15个乡,1770多个自然村,550个行政村,村村都有了共产党的支部,如此信念高度的统一是前所未有的。

 

因此说人民的信仰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林州能够修成红旗渠的重要前提。

 

敢拼 (敢于艰苦拼搏)

 

从提出构想到赋诸实施,林州人民和党的组织对是否启动引漳入林工程反复酝酿论证了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大大小小问题在考量着林州人的胆量和意志:走出县境修渠引水不亚于伸手到别人锅里取食,邻近省、县不同意就难修成这渠;欲最大限度惠及盼水人群,渠线要抬高在太行山悬崖绝壁上,施工难度极大,困难可想而知;当时国家困难没有钱支援,三年自然灾害本县几乎没有贮备,巨大的工程没有足够的资金物质保障,修渠无异于天方夜谭...

 

但是让县领导们没有想到的是,当把所有的困难交给基层干部群众讨论时,回答竟是:引漳入林是林县人民梦寐以求的事情,为了自已的梦想,上级政府能把大伙组织起来上山修渠引水已经是大恩大德了,只要共产党号召修、上级支持修、山西同意修,再苦再难,就是豁上命我们也坚决修!提到不会有任何外援时林州百姓说:修渠引水是给我们自己子孙后代造福,怎么还能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物呢?我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得到任何外援。

 

1960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红旗渠动工第一天,全县就有近四万民工自报奋勇开赴了红旗渠施工工地。民工自备工具、自携被褥、自带口粮,白天挖山凿石,挥汗如雨战太行,晚上天当房地当床,自己选择太行山崖洞、石庵、背风处歇息。围绕修渠工程,民工们自制炸药,自编萝筐,自制水泥,自烧石灰,自修工具。修渠十年红旗渠工程总投资6868·64万元,国家助资折款1025·98万元,占总投资的14·94%,县、社、队三级筹资53839·66万元,建设投工23740·17万个。工程动工之初正遇全国性自然灾害,民工们一天仅有8两粮食裹腹,大量靠野菜树叶填饱肚子。即使这样他们仍风雨无阻,修渠不止。整个工程民工没有一分钱工资报酬,他们心中只有早日把漳河水引入林州,实现世代不再缺水的梦想。

 

在隧道施工中,由于隧道内通风不暢,爆破作业后硝烟不散,为加快进度,炮声刚过民工们就迫不急待冲进洞内,脱下上衣奋力扇动,驱散硝烟,呛倒了缓过劲来又立即投入到施工中。

 

修建渠首拦河大坝时,由于漳河水奔涌湍急,坝堤久久没法合垅,上百名民工手拉手扑到河中央,以数道人墙减缓河水的流速使汹猛的漳河折服,渠首坝终得合笼。

 

在工地施工队伍中,有不少年轻姑娘。她们不仅轮锤打钎敢与小伙子们比赛,而且炼就了一身绝技,双手扶两根钢钎可保证4个人同时轮锤挥打。12磅大锤砸下会让钢钎产生强烈的震动,姑娘们的手再没有了细皮嫩肉,手掌、虎口的皮肤全被震裂但没人叫一声疼,用布条包裹一下继续扶钎,赢得铁姑娘队英名。

 

负责爆破作业的民工和在悬崖绝壁上高空除险的队员们,每个人心中都很清楚,自己时刻和死神在一起,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但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写出申请书经组织批准才能荣幸地去从事这份工作。红旗渠修建十年中,为修渠壮烈牺牲的干部4人、民工56。当年修红旗渠的林州人民告诉后人,勇气像逆境中绽放的光芒,它是一笔财富,拥有了勇气就有了改变现实的机会。

 

敢赢 (敢于赢得胜利)

 

当年林州人民能够创造出红旗渠这一世界奇迹,不是单凭义气、蛮干实现的,重要的在于他们紧紧瞄准目标,心存必胜信念,敢把一切困难踩在脚下,以超乎寻常的创新精神,不实现梦想誓不罢休的英勇决心,逢山凿洞,遇水架桥,靠一步一个脚印地奋斗赢得的。

 

红旗渠总干渠从山西省境内筑坝引水到林州70公里长的渠线,纵坡比不大于八千分之一,落差仅有1米。这个纵坡比若保证不了,就有可能修成一条流不来水的废渠。要保持这个用肉眼几乎觉察不出来的坡度,在当时全县只有2台经纬仪和1台水平仪的情况下,他们创造性地掌握了一种叫水鸭子的土法测量技术,确保了设计标准。多年后国家水利部来对红旗渠验收的工程师们惊讶地发现,70·6公里长的总干渠竞与设计标准不差毫厘。一些外国专家朋友也无不惊叹,说即使在科学技术手段十分发达的当下,恐怕也不会做得比这个更好。

 

修渠需要大量的石灰。按传统技术每天用石灰量需要有22个石灰窑不停地烧才能基本满足。为提高效率他们创造出了一种平地明窑堆石烧灰法,一次可烧出二百多万公斤的石灰,从而解决了制约施工进度的瓶颈。

 

从太行山悬崖绝壁上造渠,劈山凿石主要手段靠的是用炸药爆破。为了加大爆破威力,他们创造出连环炮、拐弯炮,三角药壶爆破法、小炮群爆破法,大大增强了爆破效果。

 

红旗渠全线共有渡槽和大小桥梁300多座,他们依据地理环境建出了桥下行洪,桥中通水,桥上行车特殊的三用渡槽桥,被写入了建筑业的教课书。

 

红旗渠修渡槽、建桥全部要用石料,当时没有塔吊之类的大型吊装机具,他们从深井取水中得到启示,根据杠杆原理设计出了土吊车,把笨重的建筑材料送上高空,大大节省了工期。

 

红旗渠上最长的遂洞长达3898米,在当时的条件下,即使是专业施工队要打通这样长的遂洞至少也得二、三年。他们打破常规,创造了挖凿34个竖井,由两个工作面扩大到70个,使1300多民工同时在多个作业面上同时展开,施工进度大大加快,仅用一年半时间就打通了遂洞。这种创新实践被广泛运用到了后来的遂洞建设工程上。

 

红旗渠总干渠修建穿山越岭一路向前,中途遇到了两条季节性河流挡住去路,这两条河旱季基本断流,可汛期会有上千流量的洪水裹挟泥沙奔涌下泄,很容易淤塞渠道。他们设计出了一个河水坝上流,渠水坝中过,渠道与河道交叉通过的空心坝巧妙地解决了问题。这座空心坝被国家水利专家称作智慧型建筑

 

50多年前林州人民奋战十年完成引漳入林工程,修成了人间天河——红旗渠,圆了祖祖辈辈的梦想。我在想,当年那一代林州人民如果没有一种勇敢精神,他们在修红旗渠的过程中且不说不可能会有引漳入林工程的动意,即使工程开工了,当遇到工程中所出现的任何一项难题,工程都可能半途而废留下烂尾工程。当然这种敢想不能是为一己私利的胡思乱想,而是植根于广大老百姓不懈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这种敢信也不能是不辩是非的偏听偏信,而是以客观实际为基础,由信任到信服转变成的信仰;这种敢拼也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义气蛮干,而是要万众一心,同甘苦、共患难的共同奋斗;这种敢赢也不是信口开河空拍胸脯的瞎表态,而是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一往无前,攻艰克难。

 

林州人民在当年修建红旗渠过程中表现出的敢想、敢信、敢拼、敢赢的四敢精神,一举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她既是对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又为中华优秀文化宝库创造性地予以了丰富。特别是对于现阶段我们正在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中华梦更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作者:贾清吉 来源:太行红渠

责任编辑:向太阳
特别申明:

1、本文只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大家学习参考;

2、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网站,如涉及版权和名誉问题,请及时与本站联系,我们将及时做相应处理;

3、欢迎各位网友光临阅览,文明上网,依法守规,IP可查。

昆仑专题

高端精神

热点排行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建言点赞
  • 一周
  • 一月
  • 半年
  • 图片新闻

    友情链接
  • 北京市赵晓鲁律师事务所
  • 186导航
  • 红旗文稿
  • 人大经济论坛
  • 光明网
  • 宣讲家网
  • 三沙新闻网
  • 西征网
  • 四月网
  • 法律知识大全
  • 法律法规文库
  • 最高人民法院
  • 最高人民检察院
  • 中央纪委监察部
  • 共产党新闻网
  • 新华网
  • 央视网
  • 中国政府网
  • 中国新闻网
  • 全国政协网
  • 全国社科办
  • 全国人大网
  • 中国军网
  • 中国社会科学网
  • 人民日报
  • 求是理论网
  • 人民网
  • 备案/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5015626号-1 昆仑策研究院 版权所有 举报邮箱:[email protected]
    携趣HTTP代理服务器